演说九淘气
挽救儿童创造力12个关键词之“淘气”
题目是:孩子的“淘气”都是创意!
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小镇的学校里,有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被安排在教学楼最里面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那是一个出奇的“差班”,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有过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过毒,有人进过少管所,有一个女孩甚至在一年时间里堕过3次胎。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
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手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给学生来一个“下马威”,而是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笃信巫医和占卜,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要喝大约一公升白兰地,而且读大学时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多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
“如果我告诉你们,在这三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猜想一下,这三个人将来各自会是怎样的命运?”
对于第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的推论也几乎一致:A和B将来的命运肯定不妙,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就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废物。而C呢,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注定会成为社会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却让孩子们大吃一惊:“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认为只有最后一个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可是,你们错了。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三个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
孩子们惊呆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只能说明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会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正是菲拉的这一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其中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上那个个子最矮,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是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这个故事,除了使人相信“过去不等于未来,相信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的真理之外,还启发我们对人类行为尤其是对童年时行为的成见与偏见进行深思与反思。
对于孩子们淘气行为,作为成人,可能会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淘气的孩子可能是聪明的,但在现实中,又很难容忍、无法承受孩子淘气带来的种种后果。
根据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对儿童优越感和自卑情结的分析,我们发现,儿童的淘气正是追求优越感的表现。淘气的孩子都会出现某种意义上“多动”症状,而这恰恰与懒惰形成鲜明的对比,懒惰,正是由于孩子缺乏追求优越的渴望与雄心。淘气的孩子没有一个是懒惰的。
世界著名的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斯坦纳不仅是一个教育家,还是一个艺术家和医学专家,他说:“那些大家所谓的‘乖孩子’,一般而言,他们的身体对他们的灵体(灵魂之体)而言是过重了,灵体无法支撑肉体。这种孩子通常很安静,不乱叫也不乱跑,安静地坐着,不吵闹。这表示灵体在肉体内不活跃,因为他们的肉体有很大的排斥力。所谓的‘乖孩子’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有排斥灵体的情形。而那些比较不守规矩的小孩发出许多健康的吵闹声,会大叫,找你不少麻烦,这表示他的灵体很活跃。”
2019年,迪士尼流媒体推出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多哥》。影片讲述1925年雪橇手和以多哥为首的雪橇犬为拯救阿拉斯加州诺姆市孩子的性命在血清接力路上出生入死的传奇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叫多哥的雪橇犬,它原本只是一只出身哈士奇但并不纯正的土狗,而且还冥顽不灵,所谓“二哈”;泼皮异常,所谓“拆家”。雪橇手不愿训练多哥,而多哥却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地搅乱主人的训练计划。于是主人两次将多哥送人。第一次被人送了回来,留下一句话:“它不是狗,它就是恶魔。”第二次,新主人不得不堵死所有可能的出口以防止多哥逃走。最后,多哥在新主人“魔鬼”“坏蛋”“小流氓”的骂声中破窗而出……
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明白淘气的全部价值与意义。
所有的淘气,都是游戏,更是创意,同时还蕴含着天赋异禀的智力、耐力、勇气以及至善、担当的领袖品格。不仅不要管束孩子的淘气,也绝对不要惩罚淘气,相反,还要鼓励、赞助并帮助孩子收拾淘气的“残局”。
我的孙女4岁的时候,我常常与她用围棋玩“连五子”。有一次,她大约是玩累了,忽然抓起棋子,一把一把地扔到地上。我问她:“你这是干什么啊?”她的回答亮了:“我在播种。”于是,我说:“好啊!我来收获。”然后,我去把满地的黑白棋子一个一个地捡回来。
这种“播种”与“收获”的游戏,持续过几次。有一次被她的妈妈看到了:“你自己扔的,自己去捡!”她妈妈说的也没有错,在有些事情上也的确应该如此。但这件事事关想象力和··创意,如果让她去捡,无疑就会惩罚的她的自创心。下次她可能不会扔了,但也可能永远不会再有“播种”了。
后来与一位母亲说起此事,那位母亲睿智地说:“如果是我,我会让她和我一起去‘收获’,这难道不更好吗?”是的,如果孩子主动和你一起去,自然是更好的,但是,很显然,淘气的孩子或许更敏感,她非常明白,那还是惩罚。而且,我宁肯让孩子意识到我的简单,我的傻,也不愿让她意识到我在用心计。
淘气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和创意的开始。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赞曾经用一张纸片来演示婴儿的早期学习欲望。他说:“想象一下,现在我是一名三个月大的婴儿,你给了我这张纸,你知道这张纸不会持续很久,现在我会怎样做呢?”托尼模仿婴儿漠然地看着纸片,不理睬它。“或许我会这样做?”托尼试着撕那纸片,弄碎它,弄出声响,然后塞进嘴里。托尼说:“很明显,会是第二种可能性,小宝贝儿的所作所为正好像是艾萨克﹡牛顿——一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中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辛弃疾不仅是智勇双全的抗金英雄,还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创造了“以文为词”诗人。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闲居农村,写了一首《清平乐·村居》,下片是这样写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即无赖,就是顽皮淘气。相比正在做建设性工作的大儿中儿,辛弃疾的“最喜”,并非随意之笔,而是一个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创作自豪的人的真情流露。
1972年,美国教育部部长马兰特向国会提交了《天赋教育》的报告,指出要为美国有优异能力的孩子提供与一般学校课程全然不同的教育。于是,美国有些中学建有“天赋班”。西金库中学天赋教育教师亨利有一套关于“天赋教育”的安全理论,即这些孩子“需要一个他们感觉安全的地方去避免他们肤浅的怀疑和发问而被人讥笑。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不糟蹋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老师”。这样说,可能让人似懂非懂,换一个说法就谁都明白了——他说;“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你才会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猴子,一个威风凛凛的老虎。”
我们可能都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猴子。一见到人,就羞答答地挪到笼边,把脸靠在铁笼上,眼里流露出猫咪般眷恋的神态,企望人们能用手摸一摸它的脸。这只猫一样的猴子,天生的野性、灵性、调皮劲儿,都让那笼子关没了。
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她在文中这样写她的儿子:“记得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琦君接着写道:“想象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好在,她面对孩子的“淘气捣蛋”只是掉眼泪,而且尚有自己“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的反思,我们今天才有幸读到她颇有启示的文字。因为,这粒沙子会变成一颗珍珠。
1865年,在法国著名的乐如思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十九世纪通用大辞典》中“天赋”词条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到深深羞愧的是,人类的天赋总有极限,而愚蠢却没有尽头。”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本来就有限的天赋,随时有被无尽的愚蠢秒杀的可能。大辞典对这句话标注的来源是亚历山大·仲马,但没有明确是《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还是《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虽然他们是父子(私生子)。但是,我却相信是大仲马说的,因为,倘若不是的话,小仲马是没有机会说这句话的,更别说写《茶花女》了。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维克多·雨果也曾经说过:“大仲马是天才,小仲马是人才。”但也有人说,大仲马的所有作品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小仲马的一本《茶花女》。你们猜猜,大仲马自己怎么说。大仲马幽默地说:“我最得意的作品是小仲马。”
为了孩子,敬请关注。谢谢你的聆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