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向往之的“烦恼即菩提”是转念吗?是当下同一秒钟的事情,是同一个能量同一股气;“自身等佛”是此刻我跟西方的佛一样吗?是此刻你身中显现的自性与佛无二,这个自性是做佛的基本的种子。听明师的讲解,带你领略“烦恼即菩提”的真滋味,带你体味“后念悟即佛”的真义…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这个口念就是讲念经,一般有早课晚课,这是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法门。但嘴巴在念,他其实这个文字是有很深的意思,应该心要跟着这个文字心心相印才好。迷人口念,嘴巴在念这个经文的时候,只把它当成一个功课或者是一个可以邀一些功德的工具。
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在念的时候,这个内心里不能够跟经文里面的无相、跟超脱对待的这个心法能够相应,妄念纷纷还是依然在我们胸中打转,虽然嘴巴也许念的很清净的字眼,无相很实相的字眼,很解脱的字眼,可是实际上我们的内心里还是跟以往的贪嗔痴爱的烦恼其实是没有两样的。所以叫做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典里面所谓的念,念经的这个念,各位要注意,它都是没有口字旁,在经文里面谈到念,念经的那个念,都是没有口字旁,只不过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念经当然是有口字旁的,对不对?他所要影射给你的是嘴巴在念经,但重点不是嘴巴,重点是心意。那个是心意要进入经里面所指的意境。所以那个念千万不能加口字旁。
我们看《六祖坛经》这一段,为什么说这个念经啊,念经是好的法门,但念经一定要心口相应。我们看这一段: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当然多数的人都会想到,到了晚年退休的时候,我就要来开始念经,为什么呢?大家都想念、念、念,念到什么时候西方几圣会来跟你接引,这是大家的想法。但六祖为了破除这个念经邀福或者是念经就往生西方这个执迷,他说:心地如果没有不善的地方,那念不念经无妨的,西方已经不远了。若怀不善之心,如果内心的贪嗔痴爱依旧,那天天还是早课晚课不断的念佛,要用念佛这个功课来求往生是很难很难的。说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劝诸位善知识,先除掉内心的十恶,就是走过了十万八千里的十万;后除八邪,就是又走过了十万八千里的八千。所以十恶八邪除掉就是从东土到西方有十万八千里,这个路程走完。其实这个路程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里面。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说光光靠着念佛,但是念佛的时候内心的十恶之心并没有铲除,那说我们往生的时候什么佛会来迎请呢?何佛即来迎请?哪有这种事情啊。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不能了悟自己的真心,想要念佛来求往生到西方,这个路途十万八千里这么的遥远怎么有办法到达呢?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若是能够了悟无生顿法,这个无生就是未成生你之前的本来面貌,叫做无生。无生也无灭的法就是我们自性的真法。顿法是讲最直接的办法,只讲见性成佛,没有讲念佛成佛的,各位对不对?若悟这个见性的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西方是个清净的地方,那个清净的地方只在心中。
再看下面本文,念念若行,是名真性。这个念念就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叫做念念。那当然你也可以解释成念一句经文再接着一句经文,那这样也是念念,不过那样的念应该加口字旁。这个嘴巴在念的时候是第一个念,内心进入嘴巴念的那个经意,念头进入那个经意是第二个念,念念若行,两个能够相应。是名真性,这时候真性已经显现在其间了。
我们看《六祖坛经》里面这段的补述: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这个弥陀就是自性的代称,阿弥陀佛,阿弥是讲圆陀陀、光陀陀,放弥六合的意思叫阿弥。如果我们的心心念念都能够在对待之外,那么影响本性的因素就已经被剔除。那时候不论你了不了解本性,而本性的圆满已经存在你身中,叫做念念见性。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他不一定了解什么叫健康,各位对不对?但那个真正的健康在哪里?已经在他身上。我们性的精微并不容易了解,造化到某个层次,过了什么关开了什么窍,有什么现象,也许你用这个来了解性都会太粗糙,为什么?因为到了那样的造化,发生那样的效应之前,就是靠本性所累积起来的成效。所以要了解本性没这么简单,但是要让你的本性显现这件事情,却非常非常的容易。就是说把我们内心里面的贪嗔痴爱这些对待卸下来,让我们内在的能量自由,让它恢复到原始没有意义的清真,这一点最为困难。千经万点说不破的就是说这一点。
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就是平常的心,自然的心,到如弹指,说到西方如弹指之间,这个意思不是说从人直接变成佛,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西方指的是清净,那么那个刹那的清净的心在你的心中、那个刹那的清净的性也在的你身中,叫做到如弹指。而此刻的清净当然不表示下一刻的清净,此刻的见性也不表示下一刻的见性,这就是凡夫的成长的过程。他是由断断续续慢慢而累积的,然后慢慢变成延续到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刻刻。所谓的弥陀就我们的本性、奇妙的本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悟此法,这个此法是什么法?就是自性的实相的法,从《金刚经》里面、《心经》里面、《六祖坛经》里面所谈的都是一样的,悟什么法?无生顿法;本自具足的法,自性与生俱来,如何显现自性本来的奇妙跟它的光芒就是这个法。是般若法,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之处。修此行者,就是志力于显现你的本心本性的圆满,去体验你的本心本性在你身中时时刻刻去涵养、去护持的,修此行者,这才叫做般若行。般若翻译成智慧,或翻译成妙智慧,其实就是跳脱对待之后的真知真见,就是所谓的般若。
不修即凡。若是我们日日的诵经念经,因为这一段就是在讲诵经的问题啦。说不修即凡,虽然我们口念但是心不行,心呢也不修,那跟凡夫事实上是没有两样。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当我们的一念清净,进入了经意所要表达的本心本性、超脱对待的、这一个清明的般若知见。自身等佛,自身内的本性的造化与佛当时在修行的时候所显现的自在的造化完全相等。这个佛是由性所做出来的,所以当你的自身的性显现的时候叫做自身等佛。但我一再强调短暂的见性不能代表永远的见性,但是追求短暂的见性却是每个凡夫一入手的时候,他所必经的历程。不要为了下一刻又被三心四相又给淹没,觉得懊恼,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自身中实际的去体会去落实,什么是本心本性,什么是自性的实相,能够握持得住三秒五秒、三分十分钟,像颜回,孔子赞他为三月不违仁,对不对?自性的显现是非常的充实。但我们凡夫并非如此,但是透过慢慢的练习、修持,他这个可以护持的时间慢慢会拉长的。所以自身等佛的意思是:当下显现你身中的佛性,而不是说此刻跟西方的弥勒佛是一样的,不是,或者此刻跟西方的如来一样的,也不是这个意思,是此刻你身中显现的自性,那个是做佛的基本的种子,这一点与佛无二。
再看下一段,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边谈到凡夫即佛,为什么呢?因为是同一个性,凡夫显现他的本性的时候那一刻叫做佛。佛翻译成中文叫做觉,充满了清明的知见,叫觉。了无三心四相,好像睡梦中忽然醒了一样,叫做觉。从三心四相里面觉醒,叫做觉。这一刻我们就称为佛,但不保下一刻又变成迷。不保这一点。
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的当下,为什么?因为烦恼是一个感受,感受是由气机所组成,菩提是清净,清净是不是一个感受?也是一个感受,这个感受还是由气的一种形态来形成。所以烦恼与菩提同一种的气、同一个气,并且由同一个气来起伏。简单的说同一股能量,同一个流动,只不过知见有所不同。所以烦恼即菩提,他是同一个气来形成。
前念迷即凡夫,就是在我们的方寸之间的一点点气的流动,起了分别的知见叫做迷。迷跟着转、跟着走。迷这个字就是一个八卦,里面一个米,那就是八卦,旁边一个辶字是转。当内在方寸内,这一股气开始流动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显得意乱情迷,那个就是所谓的迷,这一念迷的时候跟凡夫就没两样。
后念悟即佛,下一个反观觉照,觉照到它流动的实相是如此的清静,那一刹那的真觉与佛没有两样,所以叫后念悟即佛。这个悟,悟者吾心,观照你的心、观照你的心田才有悟可言。我们常常学佛不晓得学了多久,那悟、悟什么啊?以为悟到一个天外天的什么道理,那个天外天也不叫做吾心,对不对?悟者吾心,就在一个方寸内的事情。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个境当然你可能看字义,你一开始看到就会觉得环境,但就在我们的一方寸的心田里面也有心田的环境,着在哪一个境才生烦恼?那就看烦恼发生在什么地方?烦恼发生在令你痛苦的感受上。烦恼绝不发生在没有感受的地方,因为烦恼本身是一种什么?一种感受,一种不好的感受,那个感受必定在你的身上,所以着境而生烦恼,那个境就在烦恼上,就在你的身上不在别的地方。你的前面着了一个境,一个分别的境,在你的气的环境上,你着了一个分别就生烦恼,当我们开始觉观的时候,看清这个气只是一个清真的能量就在我们的方寸之地。
刚刚同学问,身体还有很多的轮,不只这个心轮,这个瑜伽很多轮,那是没有错,各有各的功能,但是会让你感受到烦恼的冲动的地方、贪爱不已、嗔厌不已的地方,就只有一个地方,是指心轮这个地方。是因为这一个轮所产生的气机的脉动攸关你的三心四相、烦恼、贪嗔痴爱等等的所有的这一些感情的觉受,所以这一方寸才会被命名为心轮。而别的地方不被命名为心轮。
譬如说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当你有烦恼的时候,它其实它不在丹田,丹田是个非常重要的轮,没有丹田这个轮,人身的气力就没了;但当它有烦恼的时候情绪冲动的时候,你很明显感觉到它不是在丹田,它也不是在你的脚底,也不是在你的手掌,都不是,在哪里冲动啊?在你的胸膛里,这个我们慢慢返观就可以慢慢明了。但是很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我们谈到心轮内的问题,很多新同学很不服气,坦白讲这个学问如果那么容易观照,其实它也不会搞了几千年搞得一塌糊涂。就我随便讲两堂课,然后阿猫阿狗都听得懂,都可以观照得到的话,怎么会一塌糊涂呢?各位想对不对?实际上它非常困难。
但是经过交叉的比对,你还是会发现就在胸膛内,有的时候你又会开始走回老路子里面,头脑不是有问题,对,头脑有问题。头脑会思考,但是头脑在最烦恼的时候你仔细观照你的头颅里面,竟然是非常清净的。你要观照,再来印证这句话。在最痛苦、捶心肝的时候,你再看看你的头颅里面,依然还是很清净的。你会说我脸都红了,对,脸红了在皮肤外面,我说你的头颅里面,在那个轮所指的地方依然非常清净,观照才知道,慢慢来。
这句凡夫即佛给了我们很好的鼓舞,我们一直不敢高攀做佛,总觉得自己深陷于凡尘俗世跟习气之中,拿自己来跟佛相提并论,好像是很罪恶。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谦卑过度了,其实不必谦卑,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佛。如果我们这样讲的话是不是太狂妄了?问题是如来佛告诉你,你就是什么?你就是佛;从古至今的所有圣贤都告诉我们,我们就是佛。你敢不敢说你是佛?你可能说我可以在房间说,我如果说给人家听会被骂,我们都不敢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学习卑诺已经学习非常久,但我们的尊贵的本质不可以忘掉。圣人告诉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众生早已具足同一佛性,只是忽显忽隐而已。显的时候那一刹我们就说自身等佛;可是待会呢待会儿又隐了,我们就说即同凡夫。若能好好的护持自性则每个凡夫都可以当世成佛。
那你会说不是这样吧?而过去我所接触到的例子什么什么佛,然后他们经过多少次的轮回,最后修了很久很久才成佛,对不对?那是因为最后修成的那一世才找到方法,不表示他一定要这样滚滚滚滚滚,一定要经过这么多世才成佛,不是这样。找到方法就是那一世,护持得来就是那一世。所有的圣贤仙佛降世也告诉你,一大事因缘告诉你就是这一次,掌握这一次,告诉你人身难得,告诉你如果肉体毁了之后就很难很难。可是我们会把自己太过卑微了,我们不知道我们内在的本性有多伟大,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我们总以为它是不可能的。那如果不可能,这些经典其实都可以烧。就是因为它可能。
而这句烦恼即菩提更给予众生莫大的启示,这个菩提就是无上道。无上佛道要去哪里找?原来它就隐藏在形成烦恼情绪的同一股气里面,那个气是我们真我的生命,都是这个气所组成的。无上的佛道隐藏在你那一股烦恼习气的同一股能量里面,就是烦恼即菩提。同一股气同一个起伏同一个情绪,但知见却有天壤之别。
那个喜欢蛇的人,看到蛇好可爱,把蛇拿在手上、盘在手上,有没有?盘在脖子上,各位对不对?你看过这种人吗?那个不喜欢蛇的人,看到蛇就呱呱叫,对不对?同一条蛇,因知见不同,可以不同吗?确实是可以不同,很不同。
我们看到内在的不喜欢的气血,就像那一条蛇,你可以很喜欢它,你可以非常讨厌它,是同一个东西,知见不同而已。
对那一股气心怀分别,立即感到烦恼,而对它不取不舍,立即感到安宁跟解脱。什么是不取不舍啊?随它便,任你怎么来任你怎么去,才叫做不取不舍。它想在,你没有一丁点想赶走它的意思。它想要走,没有一丁点想留住它的意思。你的内心是这样,那个才叫做真正的不取不舍。
若一个烦恼的感受涌入你胸中,而令你烦恼不已,想要急于解脱,各位,这有没有取舍?这就是取舍了。但这并不表示有一根针插在你的脚底,然后我对他不取不舍,我就让它留着,让它化脓,不是表示这个意思。我们现在说的不是一根针插入你的脚底,我们说的是有一根针插入了一个永远不会受伤的心里,那这个只要透过知见的认识就能解决。没有那一根针的针,可是你却起了非常大的一个知见,一个分别的知见。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教这种禅学的时候,不取不舍,那如果今天什么什么事,有一个人拿了一把刀,把你的手给砍了,把你的什么给砍了,那你会不会痛?有没有?你常常会问这个。
各位,经典到底是教到让你去砍了不会痛还是要教你把三心四相拿下?不是真的有一把钢刀砍你的手,砍你的脚。举那个例子是不恰当,因为在日常生活让你挂碍的实际上是三心四相这一把刀,只是这个东西而已。内在那一丁点经营出烦恼的那一丁点的气的感受,对它不取不舍,立即感到安宁跟解脱。这一些都是实际功夫,不是你读十年八年的经典有用的。你可能对于菩提这个字,你已经读到滚瓜烂熟了,可是实际上有可能这一个不取不舍的知见跟你从来也没发生过关系。
烦恼是被心中那一股气血所挂碍,菩提是对心中那一股气血的无取无舍。没有所取舍,都是那一股气。是在所有起伏的当下都能够感觉到悠游自在,这叫无上佛道。为什么这样叫无上佛道?因为那时候奇妙的本性已经在里面具足的发生,那是叫无上的佛道。
因此烦恼的当下可不可以是菩提呢?同一股气、知见从取舍变成无所取舍,那就是菩提,那当然可以的。只要对它不取不舍任其自在,那当下就是菩提。不用等到我的烦恼气血都退了,我的感受都退了才感到安宁,不需要这样。
现在的人修行都是在经营一种安逸,也有的经营一种感动、一种震撼。以这种为菩提,实际上都在取舍的范围内。那不叫菩提,菩提无取舍,指的是对内在所正在发生的任何感受,对着那一股清真的脉动、那个流动无取舍。好像对着我们空气的流动无取舍,对着水的流动无取舍。内在充满流动,不是吗?烦恼不是一种内在能量的流动吗?对那一股能量无取舍,做得来那就是菩提的所在。众生总是在烦恼情绪来袭的时候想办法尽量去安慰、去转移,直到心中那一股动荡的气慢慢退了下去,或甚至永远别再来才觉得有菩提的可能。然而此处却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你要特别注意即这个字,即就是当下就是了,不是等下一刻的,不是等烦恼退了,没有这回事情。就在最烦恼的当下就是最菩提的当下,只要不取舍这样就可以了,只要回到它的实相就可以。
所以烦恼就是菩提,他们没有两样的,菩提并非赶走烦恼才得到,而是在烦恼同一秒钟内所证的。千万别学那种解释,当人生受尽了很多烦恼历练,自然智慧就开了,以后就看的开了就自在了。那个是烦恼很久,然后怎样?把它赶走之后变什么?变菩提。这个不是即是,即是是什么?同一秒钟,这样的说法与《中庸》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喜怒哀乐发的时候可以和,就是跟这边所谈的,烦恼的时候可以菩提是同一句话。
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我们把喜怒哀乐,我们把它拿掉几个字。怒发的时候中节,叫做和。那我请问各位,可不可以怒?我可以说喜的时候发了中节,叫做和,那这样是容易听得懂;我可以说乐的情绪发了,乐的情绪发了中节叫做和,这样你也听得懂;我说怒已经发了中节叫做和。那我请问你,我如果今天真的怒了,各位你们会说中节还是不中节?你一定说不中节。那我请问你,什么叫怒而中节?我要请问你,当哀伤,最哀伤的时候,请问中节了没?你一定会说他儿子死掉哀伤就叫中节,因为该哀伤吗,对不对?你会说为国为民就当愤怒,那时候叫做中节;各位,为国为民而愤怒会不会伤性?如果愤怒会伤性的话,为国为民愤怒会不会伤性?照样伤性,中什么节?唯一可以怎么中节?能量,能量的流动。怒的时候往内看,充沛的能量流动,跟黄河滔滔江水是一样的,它就可以中节走本性的路,没有知见的路。
所以中和就是无上菩提,一样的。因为中和讲的是性的原貌,而无上的菩提讲的也是性的原貌,这两者根本就同一回事。当然,我今天如果支持佛教,我就会说,嗯,中和也配跟我们佛教的菩提并称吗?有没有?当然,你如果今天支持儒教,那又不同。不必如此,中和讲的到底是不是性?各位,中和出现在哪一章?中和出现《中庸》的首章,《中庸》的首章开宗明义讲什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为了讲率性才讲什么?才讲中和,那你说中和是不是性?中和就是性,讲菩提也是性。
所以中和、这个菩提是在喜怒正在发的当下可以证得的,最难就难在这里,当你喜怒一发烦恼一来,菩提跟你是非常遥远的,你觉得这个学问根本是不可行的,你可能念了3个月、5个月、念了3年5年你还是觉得不可行的。因为根本在你内心无法发生,无法印证。但在某人的几次练习之后他赞叹、他可以印证,这只是一个方向,跟多久都没有关系,跟方向进去有关系。
原来菩提是在烦恼正在兴起的当下就显现的,六祖这一句话指引出正确的修行方向,我们必须非常注意这一点。菩提必须在烦恼情绪兴起的当下去观照它的实相,去练习与它共处的自在,众生千万别再误以为菩提是在抚平了情绪之后才证得。若是你一直抚平,我肯定告诉你,你缺少练习的机会,就像一个雕刻家,缺少木头跟石头这个素材,手上空拿一把刀,你整天对着空气去雕,你少了一个素材。不必等抚平,就在当下练习跟它相处的自在。这个呢,路才有的可以走。
烦恼和菩提只是能量形态不同,本质相同
福相1 回复 @燕子htz: 任何能量无好坏,人解读不同
真好,淋漓尽致
庆幸遇到张公
感恩讲师!
离西方的距离就是心中的十恶八邪
勤勉练习,感恩
听了这一期对念经的迷惑解了,感恩
张公音声与倪海厦老师音声一个模样,刚开始因自学中医常听倪师声音,因此张公亲切声音入心的法药,很难听到如此直入心性,如此明了的,把精华稀释到如此,听完就可以生活中试用,我用三天,爸爸吵架声消失了,妈妈不识字,打坐三年,今天转说先生开释,一下就明了平时卡点,感恩先生智慧与用心❤️
感恩讲师
百听不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