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为什么戒定慧在性不在行

32.为什么********

00:00
21:27

“摩诃般若波罗蜜”、“贪嗔痴”、“戒定慧”,这些修行的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戒定慧”如何才能解在心性上面?神秀对此的见解比起六祖的差距又在哪里呢?就请张讲师为我们一一解惑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这个延续上文下来整段都在讲什么是摩诃。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不取不舍的知见叫做智慧。波罗蜜,解脱烦恼到清净的那一端叫做波罗蜜,以这种大智慧而达到解脱的彼岸。“最尊最上最第一”。这个最尊也好,最上也好,最第一也好,讲的意思是说最根本、最究竟、最可依靠的意思。他所讲的不是尊,也不是上,也不是第一。因为尊也是对待,上也是对待,第一也是对待,各位对不对?他告诉你说要解脱对待,然后他所用的字呢?最对待的他就拿出来用。菩提跟什么对?跟愚痴对,对吧?那还有菩提可言吗?不是这个文字的问题,直入它的实相里面。说以着无所不包的大智慧,而达到清净的彼岸,这是最究竟最根本的道路。


无住无往亦无来,我们先讲这个“无”,无,讲的不是没有,无,讲的是不挂碍。例如说,心中空无一物,这个空这个无,讲的不是心中没有思考,不是。而是没有挂碍,没有一个会来挂碍我们本性的东西。什么叫挂碍?比如说,你很自由自在的走就叫没有挂碍。你在走的时候有个人拖你的脚拖你的手,拖着你走的不成人形,那就叫挂碍,对不对?我们在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性。


我们的性自由地可以在我们的身中去造化,去发挥,去发挥它的功能,我们叫没有挂碍,挂碍是对这个心性来说的。当我们性想要造化,而造化不出来,被一个某个无形的因素一直拖累,那个叫做挂碍。而这个无形的因素是什么?就是心。心的什么?对待。所以“无住无往亦无来”讲的是,对心性的没有挂碍的一种形容。气血要停下来也好,气血要奔驰也好,哪一种感觉,哪一种气血要离去也好,只是任其自然,叫无住无往亦无来。它住的时候任它住,叫做无住。它往的时候任它往叫做无往。


我若举个人的形容词,各位可能会比较懂吧。我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偏偏住我家,真是讨厌死了,这有没有住?他住你家,而你的内心呢?有了一个讨厌,为什么还一直住着?你心里有一个住,你怎么不赶快走?有住。无住是什么?他在就随他在,他住着,他真的住着,可是对我来讲,没有挂碍,他住跟没有住一样,所以叫做叫无住。我很喜欢他,他不能走,他走了我就要流泪。他偏偏走了,然后你嚎啕大哭。往呢?往了可是我嚎啕大哭,挂碍来了没?因为他的往,而我的挂碍来了,有没有往?有往。那个有,插在你的内心。他的往跟不往,我同样的自在,叫做无往。来与不来一样,住与不住一样,叫无住。往与不往一样叫无往。来与不来一样,叫无来。不是没有住,没有往,没有来,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讲了主轴不是讲外物,而是讲什么?心的挂碍。因没有挂碍而说那个无,所以这个无,指的不是没有,是没有挂碍。


三世诸佛从中出。过去、或现在或未来的佛都从什么出呢?这个心法出。什么心法?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不贪不舍不取的这一个心法。从这里来的,从对你的心头感受的不取不舍中所造就出来的。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我们看这一段原文,应该用大的智慧,大是什么?摩诃,无所不包。智慧是什么?是无所取舍而清明的知见那叫智慧。先要了解你的取舍从哪里发?从哪里来?各位看这边。我的脑袋说取,我拿了一个东西,我拿那个东西,可是我有没有因为拿这个东西而挂碍?没有的。没有的,所以叫做无取。我放了一个东西,我脑袋说我放了一个东西,舍了一个东西,可是我会因为我放了一个东西而产生挂碍吗?没有,所以叫做无舍。无取无舍不是说不要取也不要舍,是已经取已经舍,里面没有挂碍才叫无取无舍。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它不论发生“起”的一个感受,发生“落”的一个感受,这两个都没有对你产生挂碍,我都任它自由存在、自由兴起跟自由的灭去了。这个就叫做不取不舍。这个才叫做大。可以包容它所有的变化。对它清明的觉知,这是所谓智慧的地方。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指的不是外物,是情绪。 这一点我在《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有个篇幅,各位听《心经》的这个CD便可以明白。“色”不是外面的形色,因外面的形色而产生内在的感触叫做色蕴。“想”,因想某些事物,荡了某些念头而产生烦恼的情绪叫做想蕴。所以色受想行识这些指的都是因色受想行识而产生的情绪,叫做蕴,蕴藏在内的。打破五蕴,不是让他没有五蕴,而是打破五蕴的贪执,打破你对五蕴各种感受的取舍。


烦恼尘劳在哪里发生啊?烦恼尘劳都不在外,是在你的内心深处来发生的。在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内在有一种感觉涌上来的时候。而这涌上来就是我所谓的感受,所谓的气机,所谓的能量,所谓的流动,讲的都是同样的意思。从对心头气机内那种僵化的取舍知见去改造,叫做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所用的是什么?无所不接纳的一种妙觉,叫做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当然你可以这样子做,你可以买几本古人的名言座右铭,一句话下去,你就豁然觉得开朗,那个也是智慧。不过这个智慧是属于逻辑上的智慧,不是经典内说不破的那种智慧,若是那几句座右铭就叫做智慧,那你尽可以多买几句座右铭,各位对不对?实际上不然,为什么?因为内心的感受涌起的时候,你会觉得那一些还是不太管用。只有哪一招有管用?当内心感受涌起的时候,你真的对那股涌起的感受可以不取不舍,只有这一招有用。当你内心感受涌起的时候,你还是对它有取有舍,你根本还是不了解什么叫不取不舍,还是不了解,对你来讲还是非常的陌生,并不是不可,而是你不了解。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三毒就是贪嗔痴。说怎么样修行定成佛道?就是前面所谈的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而什么是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与前面谈的都是一致的。观照心头内的实相,而得证本性的实相。因为心和性是有关联的,心和性是不同,但是它有关联。透过观照内心的实相可以得证本性而迈入成佛之道。


所以,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贪嗔痴在我们内在,只要通过实相观照,你不称它戒定慧也行,但是为了跟这三者相对,就称戒定慧。贪是心中一种松跟痒跟热的感受,各位想想看对不对?我非常贪爱一个东西,你走过百货公司,那个最名贵的皮包,我非常想要,我非常喜爱,内心什么感觉?有点痒,有点热,当然还可能有点动荡。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我最喜欢喝的东西,当我在享受它的时候内心是松开的,带点痒的,这几乎每个人都一样,你只要喜欢都会有这种感觉。绝对不会是又紧又硬的,不会的,又沉的,不会的,那个你不会叫做喜欢。


我们所谓的贪跟嗔是有共同形态的。嗔是心中的一种紧跟热,但通常是加一点动荡,非常的恨,非常的讨厌。痴,是心中贪嗔妄想相续不断叫做痴。痴心妄想的痴,呆呆痴痴的痴。这就明明白白的不对,明明白白的不好,你还一直在做,我们才会说痴心妄想。痴,其实痴就是贪跟嗔。若不对贪跟痴这二个字放不下,我们也不会说它是痴。就是贪跟嗔,说穿了就两个字。贪嗔痴都在心头内才能发生。当然戒定慧也必定在心头内才能发生,你说不会吧?戒就是烟不要抽,酒不要沾,有没有?但是我们讲一个实在一点,抽烟的根本因素在哪里?还是在心里,对吧?酒为什么要贪?那个根本因素在哪里?不是嘴巴的问题,也不是胃的问题,喝酒喝得最累就是胃,对不对?哪里的问题?还在内心。所以戒要从哪里才有办法戒?还是在心。


我们看《六祖坛经》这一段。为什么戒定慧在内?五祖的徒弟神秀跟六祖分道扬镳,一个南顿,一个北渐。然后神秀那时候为国师,派了他的徒弟至诚,到六祖那边听法。因为他知道他得到五祖的真传,自己去问也不好意思,而且当国师又太远,叫他的徒弟过去。


六祖告志诚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吾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我听说你的师父神秀都教你们戒定慧,我不知道他的戒定慧到底说些什么?与吾说看。你说说看。你说得好让我学学。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恶莫作”在内还在外?是外在的行为。诸善奉行名为慧。好的事情要赶快做,这个叫做什么?叫做慧。比如说,造桥铺路是好事,当然是应该做的,他说这个叫慧。这个念经、念佛号是好事,这叫做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只有这一句讲到内心里面来了。其它前两句,都讲到外面去了。彼说如此,未省和尚以何法诲人?说神秀的说法是这样,不知道六祖你的认为何如?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如果我说我有一个东西要给你们,是骗你们的,为什么?因为我说的东西都在你们身内,我没有办法给你们东西,但是我可以提醒你怎么把它打开。所以我告诉你,我有东西给你,我是骗人的。但且随方解缚,只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来解脱我们心中的束缚,挂碍而已。假名三昧,取一些假的名字,叫正定,三昧就是正定。取些假的名字来骗我们,骗这些众生启开他的自性内的真法,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就像神秀所讲的戒定慧,他这样子解释,那是不可思议的。我不懂。其实是很谦虚的话,其实是暗贬他的意思。


吾所见戒定慧又别,我所说的戒定慧跟他是不一样。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戒定慧只有一种,不是那三个字吗?哪里会有差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这是说说实话。你的师父说所谈的戒定慧可以接大乘人,大乘,那个乘就像个车。大的车可以载很多人,叫大乘。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最大的车,比大车还大的车,我的车子比较大一点,所以解释会有点不同。


汝听吾说,与彼同否?你听听看,看跟神秀一不一样。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这句话很重要很重要。你一定把它划下来。任何人说法,不能离开自性。离开了这个体,那个性为我们的体,离开这个体来说法,都叫相说,虚假的说。根本就不能够指到我们的心性里面来。


自性常灭,这个自性永远都无法显现的。因为修行最终的指标就是这个性这个字,能否见性,能否显现我们的本性这个问题。所以所有的经典,所有的经论,所有的文字不论它如何的比拟描述,都为了要影射那个性这个东西,其它都是假的。所以,戒定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要讲到性的上面来。从性的角度去解释戒定慧。而不是用行为的角度去解释戒定慧。如果是那样,那是接小乘的人来说的。他讲说接大乘,其实是已经高捧了他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读这些经论,读《金刚经》、读《心经》,你读《六祖坛经》,不论读什么经论,而某一句,你就说,啊,我碰到一个什么情况,其实我如何怎样做的话,那个情况就会很好,各位,如果你把经文这样解的话,叫做离体说法。你说的那些东西都对,但那些东西不会在经文上面,会在善书上面,会在传记上面。那些东西不会列为经的。列为经的东西,经叫做主干,你看地球是不是有经度纬度,经就是永远不会变的那个主干,那个地球在怎么转?都得顺着这个轴线转。那个叫做经,这个才叫做从自性上来说法。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所以一切的万法当然包含戒定慧以及戒定慧以外的所有那么多的佛法。包含像般若,像摩诃,像菩提,像刚刚所说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色要解释成外面的颜色吗?外面的表情吗?外面的女色吗?那个就叫做离体说法。都要把它集中,想办法要把这些字句,用你体会内在的性来解那一句,体会那个字,这个才是叫做万法皆从自性起用。那么戒定慧法也是一样,要从内在来讲。


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戒是什么?从哪里戒?当心地无非的时候,污染自性的东西已经被戒除,这个自性戒。那心地的非是什么?那就是取舍、对待,凡有对待就是取舍。我们说的不是外面。待会你又说那个好人那个坏人,我们不要分别。然后,好人坏人要打一堆,打一堆那个谁最高兴?坏人最高兴。因为他又可以继续躲在里面,又可以继续打击好人,各位对不对?搞得一塌糊涂。你在旁边看说好了,好了,你们不要吵了,你吃亏?你吃亏就算了。然后那个欺负的人就更高兴。对呀,你们这些人都不取不舍,那刚好,他是不是可以躲在里面?不是这样,好人坏人不一样的,分起来清清楚楚的,那是讲外面。里面对于正在兴起落下的那一股气血是不分别的。我们现在是在讲里面,才不会又沦为相说。


心地无非,而不是对外在的朋友的取舍无非。你教你的小孩,交一个好的朋友,还是交一个吃喝拐骗的朋友?你会教他有所取舍,你今天就算佛学学得再久,你会告诉你的小孩出去交朋友不要取舍?各位谁敢举手?哪个高僧大德敢这样举手?没有的。他告诉他,你出去的时候你要怎么做人,怎样做才是对,怎样做才是错的。那个错的不能做。各位有没有取舍?如果你要把取舍要讲到外面去,那谁没有取舍。每个人都在取舍。唯有从哪里这个答案才解得通?自性上。心地上,只有从这里解得通。不然怎么解都不会通,外面的事固有取舍,用你的智慧去辨别,用你从国中以来的程度就够辨别了。什么事可以,什么事不行,我们还需要教很多吗?不需要,买几本善书看一看就会很充分。什么事是你一直读书读不懂的,因为一直讲心性的那一点说不懂的。譬如说戒这个字,本来是在心性上说的,心地无非自性戒的。譬如说慧这个字,在心地上,跟心性上说的。


心地无痴自性慧,不会绵绵不绝,不会相续不断,往内一觉观,他自己贪嗔痴爱就会断,那个叫做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定是从哪里来?不是从这个不能做的定力,那个不能做的定力,咬着牙忍耐,那个吸毒的人,有没有,咬着牙,然后撑撑撑,撑到都流汗。真的没有去碰它,我们说他定性很够,但是这是从行为上说的,这还不是从自性上来说的。


看六祖这样的解释,戒定慧都解在我们的心性上,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讲不增不减是我们对于内在的这一股造成生命的这一股能量,它不论怎么变化,造成我们情绪的这一股能量,它不论如何的变化,我们只看它的变化,清真的变化,叫不增不减。增也自在,减也自在。自金刚,维持我们的本性,金刚的本性不变。身去身来本三昧,身体怎么做?只要内在的实相握持得住。本来都是正定。身体可以静,也可以三昧,身体可以动,也可以三昧,身体可以来可以去,也可以三昧。身体不一定是只有静静站在那里,坐在那里,才叫做三昧。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当然志诚也是悟性很好的,听完他简单的偈语,几句话。悔谢,忏悔,跟他谢过。这个所以说戒定慧都发生在哪里?在我们的心地方寸间。心地的方寸为什么跟本性有关?因为本性那么大的一个能量场里面,会分别,会起分别知见,会造成烦恼挂碍只有一方寸,就在我们的心坎里面,在我们的心轮里面。所以,为什么说观察你的心跟照见你的性是有关,因为他的枢机就是系于这个地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5

  • 禾苗_w0

    怎么听都还是不能把米和糠剥开。就是分不清外面的可取舍和心中的无取舍怎么划分,讲师

    上官文欣 回复 @禾苗_w0: 外在按养生护生救生的标准来取舍,内在则观照身中的所有感受只是一股能量,本无任何意义,所以无取无舍

  • Li欣茹

    一切都从内心里那股气上来解,不是外在的行为

  • 1321535vvub

    对精神失常者或不懂事的孩子用高声吼吼他,但内心无有真怒,这能算是清真呢还是起念挂碍呢

    黄庭心学 回复 @1321535vvub: 要问你的心,还有他们的心有没有受到伤害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风清扬反传销

    明师!!!

  • 向日葵_es8

    “五蕴皆空”老师讲得很辛苦;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海中小鱼儿

  • 13613760kqr

    感恩,阿弥陀佛。

  • 火鸟_oi

    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心地无私自性戒,心地无私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