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永离生灭”就永不轮回吗

30.“永离*********

00:00
28:21

六祖通过不断自身的验证告诉我们所谓的般若智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所得的,在各种的应对进退中所得的。通常的修行人以百物不思为空,以长坐不起为定。这是空和定真正的定义吗?一真一切真,这个“真”指的又是什么呢?作为凡夫,我们修行常常犯的毛病又是什么呢?圣人的静和凡夫的静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敬请期待这期讲师的精彩解答。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说:善知识!诸位菩萨!一切的妙智慧从哪里来呢?从自性而来。自性里面有一个真相,自性是一股气的造化,只有这个真相。不从外入,这个自性在哪里来?所谓“自性”这两个字,就是现在在你生命的本质里面,才叫做自性,是你的这一个部分。这个道,是属于在你身上的这个部分,那个特质,我们称为自性。有什么来做成的呢?一股气。你的生命,是一股能量,这股能量就是气。


这个自性内的造化规则,在你的生命内,不从外入,——莫错用意!是什么意思?说般若智不是外求,不是背着行囊,然后踏遍天涯海角,走到新疆,走到蒙古,去找这个般若智。般若智不是在外的,是在内的,在内的哪里呢?在自性里面。你只要返观自性,就可以见证它的清真,用这个清真来应用在万事万物上,就是所谓般若智。


名为真性自用。拿这个觉照真性的实相的这个知见,用在你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叫做真性自用。往内觉观,来检验内在的这个真与假。


一真一切真。内在觉观实相的这个定力,一真,一切都真了,心也真了,性也真了,所有的一切的应用,也都因为心一清净而真了。这段话,由心的领域而话锋一转,就转到了性这个字上面来。上面说,般若智是指心,皆从哪里生呢?从自性生,有没有?把一直在谈的心念的问题,究竟要从哪里来奠定它清真的基础,话锋一转,皆从哪里出啊?从自性出,一转转到了性。心跟性是两码事,但是它有很切身的关系。因为心要得到自在跟般若,必要借由观照自性的实相,才能够获得。包含我们请各位观照的内心里一方寸里面的能量动荡,那个能量本身,它就是性的本真。你只是观照这个性的清真,而见证到心的清真。懂得皈依自性的实相,这个心就真。自性散布肢体百骸,当然是都有的,但是容易起知见的是在哪里呢?在黄庭一方寸里面。所以能够观照我们的自性实相,气机能量的实相,这个心就真。此心一真,生活中什么都真。


你说生活中什么都真是什么意思啊?是说再也没有人能欺骗你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郑子产,郑国的贤人,拿来一条鱼,叫那个管林场的人说:我舍不得吃它,这个君子见其生不能见其死,你帮我拿去放了吧!结果那个管林场的人说,池塘里这么多鱼,少不了这条鱼,抓条鱼很麻烦的,干脆怎么样,拿来杀了,晚上配酒,你看多逍遥,就把它给煮了吃了。然后呢隔天郑子产问他,那条鱼怎么样啊?他说:我放下去的时候还呆呆的,隔了没多久,游得好逍遥啊!然后郑子产很高兴,哈哈笑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郑子产这么样的聪明贤人被骗了没?被骗了,可是这边所谓的“什么都真了”,那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不被骗,用合道理的事情来骗他,还是照样被骗,骗谁都一样是骗得到的。但是你要用扭曲他内心的实相的东西,本不存在的东西去骗他,那是骗不到的。编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小伎俩去骗他,当然是办得到的。这个讲的真不真,是讲你的烦恼去除掉了没?你的心性的实相照见了没?是从这里来谈真不真。


所以真性自用,都是从自己身上检验的。一真一切真,这就是实相。实相一观照得来,什么都真。性也真,心也真,一切的烦恼九霄云外了,叫一真一切真。当一个人对于空的定义正确而熟练,那么应用到生活中的动静、各种情况下,都能够验证到它的真实。它的真实是什么?就是了无一切挂碍,一点也不矛盾。这个空让你在极动荡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这个空,让你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可以验证这个空。不是只有在静坐的时候,而且是一个念头不起的时候,才有办法去验证这个空。


所以,如果你了解了空,只是把什么给空了?把对待知见给空了。无呢,只是把对待知见给拿走了。了解这个意义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空,这个无,用在你的生活中,动静、各种情况下,一点也不矛盾。这个呢,才叫做一真一切真。心真了,定义真了,对空的见解真了,对自性的实相真了,那你应用到哪里,你都觉得这个解释起来没有问题的。


那刚刚我们举智隍这一段呢,玄策和智隍对答,一对答智隍就卡住了,有没有?那这表示他的定义真不真啊?他对入定的定义,对空的定义,一开始就错误。当然,他会错误,因为他吻合某一种情境,可是却难以全面性地吻合,所以才会产生出矛盾的情况。那我们初学者,我们在学佛学道,也都有这种现象,常常会产生很多辩论,之所以辩论得起来,就是因为你所持的立场,已经吻合到你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对不对?都不吻合,哪里还辩得起来。可是这个辩辩辩,辩到后来辩得你哑口无言,那是因为在某些地方你哑口无言,因为你的定义不能放诸四海皆准,不能在所有动静情况下,起心动念情况下,不起心动念情况下,静坐情况下,工作情况下。你没有办法完全吻合,所以你偶尔会卡住。


当你一有这种会卡住的情况的时候,应当如何?你会知道,你有不足。谦卑下来,重新洗牌,到底它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基本态度,对于我们想要真正探究真学问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往往逆其道而行,我们稍有一线之功,我们就要拿这一线之功跟人家拼生死,对不对?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辩论起来只要有三个人就辩论不完了?那是因为他有他的一线之功,他有他的一线之功。他在上一次静坐浅尝到某种特殊感受,他就要以那一点特殊感受,而且可能持续不到十五分钟,他要以他亲身经验来辩驳倒所有没有这个经验的人。问题是他的这个经验放在别的地方能不能存在?不能存在。他没有办法放在他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回来检讨的问题。总而言之,修行不是为了跟别人争长短,而是要博得内心的清真,不是这样么?若是对空的定义错误,就是以不思不想为空,那么应用到生活中各种动静的情况下,马上觉得矛盾百出,那么怎么能够称得上是一真一切真呢。


那么再往下看,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追求心中般若之智,这个是一件大事。这件事乃是由皈依自性实相作为他的起点,前面谈到般若之智是真性自用,从性里面油然而生的,所以千万别走到自性以外的道路去,或是走到只能静不能动的旁门小道去。人只能静,但是在静的时候已经验证到这个清真,但他动的时候呢,你却发生了矛盾。洋洋的一条大道,把它弄成小小的一条路,叫做不行小道。心量,谈到般若智的问题,是个大事,是个宽阔的道路,是一个放诸四海皆准、各种情况都准的一个大道。不要把它拘拘碍碍到在某一种特殊感受下、某一种特殊时空下、某一种特殊的功课下,才能够去验证的这种小道,那个叫不行小道。好比敲打念唱,术流动静,这一些都称为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这是修行常常犯的毛病,常常发生在初学的身上。整日说着空空如也的高妙的词句,那心中呢?却是充满着贪嗔痴爱,充满着跟人家比较,叫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夫自称国王,就像一个凡人,却自己称为国王。终不可得。终究是南辕北辙的。


吾弟子!这个心口不相应,这个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没有一点所得,却自称有得,不能够掌握真空,却自称已经空了,这种人也很多。这其实是修行的第一病,所谓的妄语,这应该及早地戒除。所以,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应当是要心中时时刻刻不分别取舍,就是守着这个真空,而能够应用于日常,能够了了分明,能够应用遍至一切,那个才是真空的所在。


北海老人说:常人之静,常人的静是怎么样呢?每患乎应:就是,离了静坐一起来,日常生活运筹帷幄,要去为生活打拼,它动乱的不得了。他最忧患的就是,在动乱生活中,他没有办法静。所以他会误会,误会成说,那山上多好,你看这么好的环境,让我倍感清净!有没有?离开那些烦恼的人,让我倍感清净!常人之静都是建立在不受外缘干扰的情况下,所以他外面一有外境来挑战,马上就失去。而圣人之静,常资乎应:这个资是假借,圣人的静,是假借各种运筹帷幄,日理万机的情况,极为动荡的情况下来检验我们能不能持守这个真空的定力。圣人的静,是在动中来检验。当然并不表示圣人的静,是不静坐的。静中他也来检验他的静,不过这是容易的事,对不对?在动中更能来检验他在动里面的定力。


常人之应,恒妨乎静:常人一有动静,一有跟外缘接触,好像跟我们内在的清静就相违背。而圣人之应,正验其静:圣人很喜欢接受各种环境的挑战,在最困难的境遇下去检验他内在的心性能不能持守他的本真。而圣人之应,正验其静,这是北海老人所说。这一段都在谈空。不要百物不思为空,不要以常坐不起为定,六祖通过不断地验证告诉我们,所谓的般若智,所谓的空,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得的,在各种的应对进退中所得的。


善知识!何名般若?什么叫般若?什么叫妙智慧?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唐就是中国话,中国话把它翻译为智慧。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切处所,在家里,在你的禅房,在战场上,在很多人的地方,在一个人的地方,这叫做一切处。一切的时中,在睡觉的时候,在静坐的时候,在起床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这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只要你往内观照你的心头一窍,都能照见它的清真,不被贪嗔痴爱所捆绑,叫做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就是有体有用叫做智慧,体叫做智,用叫做慧,观照那个能量的清真,这个持守得住叫做智,持守这个清真去应用万事万物,一真一切真,叫做慧,这个就叫做般若行。


所以,般若从哪里找?从返观觉照,返观你的心,返观你的性,从这里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般若行。般若行没有多大的困难,只要常常练习返观觉照,每个人都可以持守的。


我们看《圣贤实学》这一段:时时刻刻皆有动静之机,在在处处,无非用功之地:时时刻刻都有的,为什么呢?因为内心的体是一股能量,是一股气,这个气自有动静的征兆,叫做动静之机。叫你呼吸的那个就是气。找不到你的心头的,很简单,憋气!越来越急的那个地方就是黄庭、就是方寸。急是不是一种心情?急是一种心情,憋气就会急,对不对?那个感觉到心口越来越热的那个地方就是。不必憋气呢,平常他也有一个动静,所以你才会自然地呼吸。如果透过你的仔细观照,你会同意我的话,所以时时皆有动静之机。


在在处处,不论你到哪里,你的心总是跟着你,对不对?在在处处都是观照你的心性,用功的地方,在你最得意的时候,在你最失意的时候,在你最功成名就的时候,最落难的时候,这些呢,处处都是用功之地。这个话是告诉我们:般若之智这种真空,不是在不思不想之中才求到的。


一念愚即般若绝,在心头一方寸,气机越大,贪嗔痴爱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攀附。气机大归大,小归小,贪嗔痴爱不攀附,只是自在地看它消长、流动,那个叫做般若智。但一刹那之间,气机越大,贪嗔越大,那叫做般若绝。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返观它的清真,那一念呢,般若又产生,就是所谓的般若。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所以,通常的人,把智慧两个字跟聪明这两个字,几乎划等号的。很聪明,想很多,想很远,对吧?这个世人叫做聪明,智慧是从我们内心的体跟实相,这方面来区别的。世人愚迷,不见内心的般若,口说般若,这变成是一个白话翻译,而实际上不了解观照内心,心田里面一方寸的气机动静。举凡不了解你内心在哪儿,内在有什么动静,贪嗔痴爱在里面如何形成,如何在内心一方寸里持着你的实相,纵然你再会白话翻译写很多佛书,翻译很多佛书,那般若倒背如流,那实际上是不懂般若。那个叫做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这种人常常说,我正在修般若,我早上念什么经,我晚上念什么经,我在修持什么样的法门,对不对?我拜谁为师,都在修般若。念念说空,不是真空:口口声声都在说空这个字,说般若,说智慧,说实相,可是,实际上呢,是跟真空有很大很大的距离的。


看《淮南子》这一段: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一个人,什么都没学的时候,他是不会犯那个高傲的病的。佛学一个字也没碰,一个功课也没做过,总不敢很张狂的说,我这也懂那也懂。但张狂的人,稍有一线之功,稍微有学一点点,小学啊,学一点点,然后呢,如果这一点点里面,没有验证,没有所得,那也便罢,刚好学这一点,又有所验证,又有所得的时候,那是不得了的,高狂的人马上就会大迷。因为什么呢?就开始争辩,开始坚固自己的立场,开始以为别人不能了解。这个人哪,小学一点东西才会大迷,有得到一线之功,有展露出一点点的智慧的时候,才会大愚,那真正的笨,发生在这个时候,平常凡夫所谓的笨,不叫大愚。为什么?因为他不会自作聪明,他不会自居狂妄,但有一点智慧的人,就自以为居高不下,这个就产生所谓的大愚,这个跟所谈的每天都说我修般若,念念说空,实际上不是真空。要度化这种人,是百倍的困难,比一个丝毫没有见地的人,要千倍百倍的困难。


般若无形相,他不是一个可以拿得出来看的东西,是一种心中的感觉,拿不出来的,无形相。好比说,这里很多人学会开车吗?或者你会骑摩托车吗?骑摩托车的技术好不好?嗯,很好。或者骑得好不好啊?嗯,骑得很顺,我很会骑。开车开得好不好?我开得很好,我开得人车一体。那请你把这个这么好的技术拿出来给我们看一看,请拿出来,各位你怎么拿?摆在桌上那张证书就是吗?那不算,那个技术在哪里?在我跟人车合一的时候那感觉上,对吧?拿不上来,但是可以感觉。般若是一种驾驶你的心、毫无阻碍地去驾驶你的心、毫无破坏地驾驶你的心的一种感觉,拿不上来的。


所以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我刚讲它是体,返观气机生灭的实相;慧,持着这个实相,应用在各种动荡的境遇中,用得来,叫做智慧。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如果做这样的理解,怎么理解?用心去理解,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证悟去深入,叫做如是解这样才叫做般若智。因此这段的般若智,是心中一种在动静中仍不离实相的一种自在的感觉,而非脑中一个聪明的想法,是以智慧跟聪明,这两个是有差别的。


那你在什么时候来体验你的般若智是最为明确的?在最为烦恼挂碍的情境下,放松你的身心,去觉观内在气机动荡的实相,这个最为确切,所以,烦恼就是迈入般若的老师。烦恼的同一秒钟,就是跨入般若之智的同一条临界点,那个线。从烦恼里面去历练,从苦厄里面去历练,从你去流血流汗过程去历练。但我们一开始都会以非常安宁、非常清静、非常轻妙的一种环境或身体的觉受作为体验般若的入手,各位对不对?你静坐的时候怎么安排?放着好听的梵乐,对不对?最好吹一点冷气,宽宽的衣服,洗个澡,这是很舒服的情况,我们来体验一下般若,待会儿汗一流,空气一闷,般若荡然无存,对不对?你的般若是在静中自以为有得,在最动乱的时候是丝毫见不到成效的。


所以,般若从哪里来?它是动静中必然存在的。动中能够持得来的人,静中不在话下,各位对不对?静中持得来的,动中有没有一定持得来?那是完全两码子事哦。所以,修行不能贪安逸,不能贪享受,不能贪快活,那是永远没有出息的做法。修行要没苦自找苦,无罪找罪受,这个才会对你是有所帮助的。


何名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此是西国语,这是梵语,印度话,对我们来说那个叫西方。当时到西方取经,指的是这个佛陀所在的佛土,对我们来说,我们称为东方。唐言到彼岸,中国话说:到彼岸。波罗蜜是到彼岸,但是因为波罗蜜跟中文的到彼岸有距离,所以不敢翻,就保留波罗蜜的发音。


解义离生灭。什么叫到彼岸?就是离了那个在贪嗔痴爱里面生生灭灭的那种知见,叫作离生灭。这个生灭,不适合一下子把它解释成跳脱了五行三界外,永远不再轮回,叫作离生灭,那样子的解法,你就把它解到凡夫俗子无法在这一秒中,去体验跟收获的解法去了。固然,圣贤仙佛有永远脱离轮回的离生灭,但是经典里面所谈的说法,是为凡夫说,是为活在当下的这一秒说,所以这个离生灭是从当下内心的感受上来说的,在心中气机上去离生灭。生灭是什么?生,多一个东西。灭,少一个东西。说:你今天穿的好美啊!然后内心动荡的不得了,那是多了一个生,说:你这样穿的好丑啊!内心动荡的不得了,多了一个灭,这样了解这个意思吗?离生灭,不被这个对待取舍所捆绑。


着境生灭起,着了境,外面发生了一个事件,发生了一个人的一句话,发生了一个人的眼神,发生了一个遭遇,而内在相应的,内心必有感应、有动荡、有起伏,这是性的本能。可惜的是我们在内心有动荡的时候,开始攀附贪嗔痴爱,那个叫做着境。所以,着境实际上是借由外界引发内心动荡,而那个着还是着在哪里啊?着在内心的那个动荡的能量上,境本无可着。境不论怎么发生,如果内心不动荡,着不着啊?没什么着的。境微微的发生而内心很动荡的时候,那你就开始发现你着境了,可见令你着境的地方在哪里啊?在内心里面。所以,着境的时候,有生有灭,有贪有嗔,有取有舍,有所分别,那都发生在内心的气机动荡的情况下。


如水有波浪,好像水失去了它原来清真的样子。即名为此岸;这个呢,就叫做此岸。所以此岸所讲的是烦恼妄想,讲的是挂碍牵缠,失去了你的清真,这叫做此岸。那什么是彼岸呢?离境无生灭,内心也有个境,外物也有个境,外物本不能干扰你,外物必须转变成你内心的感受才能够干扰你,对不对?所以离境要离哪一个境?内心能量所编出来的这个境。它有个小天地,在里面编织各种贪嗔痴爱。怎么样离呢?在内心的能量有所变化的时候,观照它的能量的流动的清真本貌,只是流动,没有别的,就是流动。


如水常通流,那个能量像水一样,自在的流动,充满盎然的生机,而不是一片死寂的,这个叫做彼岸。彼岸什么意思?跳脱烦恼的意思,叫做彼岸。跳脱到彼岸,没有烦恼束缚在你的内心一方寸上,叫做波罗蜜,波罗蜜就是最大最甜的果。各位看过外面卖的波罗蜜吗?就是最丰硕的果,大概讲的是这个意思,最甜美的果,大概讲这个意思。所以,如来佛是在菩提树下证道,对不对?然后我们把这个对岸尝到那个甜果,形容为波罗蜜,得到一个很壮大的果实的意思。因此,摩诃般若波罗蜜,这整段讲了这么久,都在讲这一句,对不对?这个课程到第二品的时候,六祖是在跟徒弟讲,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是以广大心量的智慧,广大是什么?像太虚一样,无所不包的心量,观照内在气机实相的智慧,到清静自在的彼岸去,叫做摩诃般若波罗蜜。


但这个义理,需要在心中去实际去体验,而非用文字去翻译、去理解。也不是说眼睁睁看着一个人,从这个生死岸,然后跳脱到那一边永恒的岸,叫做波罗蜜,那固然是波罗蜜的一种,但是那个波罗蜜是起于内心的实相跟解脱才能够造就。所以,圣贤就把这个波罗蜜,直指那个根源处,就讲内心的解脱烦恼挂碍为波罗蜜的究竟地,而不需要等到你成佛之后,再说你达到波罗蜜,不需要你做主成真,才说你是摩诃,也不需要到那时候才称你是般若,而是在你内心能够持守、在动静的时时刻刻下,都能够清真自在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可以称摩诃般若波罗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104

  • 风清扬反传销

    良师

  • 1515570lqvx

    讲的真好,感恩张讲师

  • 木己先生

    感恩讲师!

  • 梦_osd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 梦_osd

    感恩讲师传道授业解惑!

  • 攀攀蒋

    很好,但听不清楚

  • 王春霞7815

    重温一遍。感恩老师!

  • BoDZ

    讲得很好

  • 如是000000

    本来真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