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朱买臣的故事被写进《三字经》,适合不适合做一件事要看两个方面的因素

汉代朱买臣的故事被写进《三字经》,适合不适合做一件事要看两个方面的因素

00:00
05:45

天是个重要的日子,要录《百家讲坛》孙权的系列节目。讲孙权必须要从他的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讲起。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少年英雄孙坚参加战斗,结果受伤落马,趴到草丛里一动不动,才得以脱身。这种类似的事情,我们在历史上曾经讲过好几回,比如说曹操大战汴水吃了败仗,靠曹洪舍命保护才脱离危险;刘备参加战斗,受伤落马,结果靠假装战死才成功脱险。另外看《汉书》,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在和敌人作战的时候,兵败被困,也是靠装死瞒过敌兵,然后才顺利脱身的。


历史经验就告诉我们,前进的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会面临考验,随时会遇到挫折。古往今来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越战越勇,不会被挫折打败,而是在挫折打击面前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更大的能量。这种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动机才是进步的关键因素。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谈到一个话题,就说我适合不适合做这件事,我适合不适合从事这项工作,我适合不适合完成这个任务。一般来说我们在谈到“适合不适合”这个话题的时候,经常会谈技能因素。比如我有没有基础,我有没有经验,我会不会高级的技巧,我掌握不掌握这个原理。还有就是有没有这方面的学历、这方面的教育经历,或者考没考过这方面的证书。其实这些都是技能类的因素。


在谈“适合不适合”的时候,技能类的因素是第二位的,哪个因素是第一位的呢?答:动机类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有强烈的动机、饱满的热情才能成功。谈到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三字经》当中的一段故事,大家会背《三字经》里边有一句“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是一个典故。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汉代的朱买臣,他家境贫寒,但很喜欢读书,一直到40多岁的时候,他的生活都毫无起色,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到山里砍柴,然后到市上去卖柴来维持生计。不过即使在这样困难的生活中,他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


朱买臣经常担着柴边走边吟诵诗书,周围的人都嘲笑他,他的妻子也非常地不理解,就屡次地阻止他,但是朱买臣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努力了。后来他的妻子过不下去了,要求离婚。朱买臣说:“我50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40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就能报答你,咱俩也过两天享福的日子。”他的妻子愤怒地说:“像这样的穷日子,再过下去就要饿死在沟壑里边了,还谈什么富贵”。说完就愤然地离开了。


后来同乡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朱买臣,汉武帝召见朱买臣,要看看他有没有学问。朱买臣谈说《春秋》,讲解《楚辞》,那真是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才华横溢。汉武帝非常欣赏朱买臣的才华,就封他为中大夫。朱买臣在困难的情况下,面对家境的贫穷、周围人的嘲笑、妻子的不理解、生活的艰辛,他都没有放弃,依然能够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动机投入到学习读书做学问的过程当中,这个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在。


所以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做一件事情,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自己在遭受挫折、遭受考验的时候,是不是有强烈的动机和饱满的热情。如果在重重困难面前反应是积极的,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去坚持,那就说明你适合干这件事。相反,如果反应是消极的,遇到点打击就缓不过神来,一有困难了就不想坚持了,那就说明你不适合做这件事。


比如讲一个切身体会,我以前当会计的做得顺风顺水,但是遇到点挫折打击就情绪波动,甚至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这就说明我不适合做会计。不过写书就不一样,从写第一本书开始就饱尝了艰辛,经历了各种挫折、各种考验,但是每一次都能重整旗鼓,投入到新的工作当中。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从来没有失去过兴趣和热情,这就说明我特别适合做写书这件事。


所以最后提醒大家,在考虑“适合不适合”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只关注技能的因素,一定要关注动机类因素,这才是关键所在。


好了,今天内容就讲到这儿,我也要去录《百家讲坛》了,希望这次顺利成功。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糖果大屋

    孙权系列在哪里?找了半天没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