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当领导了,在走马上任之前,我们一起喝了个茶,就谈到了当领导的心理状态。我讲了苏东坡的一段故事,大家都很有感触,今天早晨把这一段拿出来跟各位分享。
公元1084年,苏东坡的长子苏迈被任命为德兴县的县尉,县尉就是县里边主管治安的官员,我记得刘备也干过这个职务,相当于县里边政法委的书记。这一年的苏迈25岁,苏东坡很高兴,他把儿子送到了湖口石钟山下,也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石钟山记》。父子二人分别的时候,苏轼送给苏迈一方砚台,在砚台的背面刻了四句话。这四句话是: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
我来稍微地解释一下,“以此进道常若渴”,意思就是拿着这个学习圣贤之道,要有如饥似渴的精神。“以此求进常若惊”,大家注意这个“求进”应该是官场上的进步,职业生涯中的提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拿着这个追求事业的进步、职位的提升应该常常有惶恐之心。百度上有一个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写文章要不停地进步,时常创造出新意,令人吃惊。我觉得这明显是错误的理解,所以百度上的东西大家还是不能太相信,上面存在着大量似是而非的东西。
第三句,“以此治财常思予”,意思就是拿着这个管理财富的时候,经常要想一想给予他人、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第四句,“以此书狱常思生”,意思就是拿着这个来处理案件,书写诉讼文书的时候,应该经常想着给别人留条生路。
这四句话里边包含着苏东坡为官、为人、为学之道,可以说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而苏迈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待。根据《德兴县志》的记载,苏迈在德兴县尉这个职务上表现得很好,颇有政绩,后人还立了一个“景苏堂”来纪念他。苏东坡自己对苏迈的表现也很认可。他说:“长子迈作吏,颇有父风。”也就是说这个孩子在为官、为学、为人等方面达到了父亲的要求。
我们可以把苏东坡这四句话再浓缩成十六个字,就是“进道若渴,求进若惊,治财思予,书狱思生。”前两句主要说的是个人的修养、个人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以心态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圣人之道要如饥似渴的心态,面对职位和权力要有惶恐的心态。后两句主要讲的是管理风格,无论是掌握财产大权还是掌握生杀大权,都要想着成全别人,帮助别人,要懂得为他人付出,而不是向他人索取。
在课上也有同学问我,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越走越宽?其实这个道理特别简单,成全别人的人自己成就最大。用索取的方式做事情,路就会越走越窄;用付出的方式去做事情,路就会越走越宽。
还有年轻的朋友问我,如何能够让天下人记住自己,如何能流芳百世?我对提这个问题的同学肃然起敬,这个动机、这个境界可是够高的。“流芳百世”这件事不敢奢求,那么“让天下人记住自己”这件事,我勉强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其实这件事我觉得也挺简单。就是如果你心里装着天下人的需求,你为天下人认真地付出了,那天下人自然就记住你了。
那在苏轼和他儿子苏迈之间还有另外一些有趣的故事。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