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6.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00:00
17:37

章节名称: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文稿内容:

《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宋]佚名《疏荷沙鸟图》

公元1055年2月27日,春天的脚步还没有来到中原大地,汴京城内最显贵的一群人,却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一天,北宋词坛陨落了一位先锋领袖,赵宋王朝失去了一位台阁重臣。宋仁宗因为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而遗憾万分,专门辍朝二日,让满朝文武共此哀情。

这个人,自少笃学,身患重疾仍手不释卷,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荣耀傍身的宰相。这个人,慎密持重,从基层平步青云,在权力顶峰游走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这个人,诗文能为天下所宗,尤以词作著于文坛——自晚唐以来,柔靡哀婉的花间词风,在他手中变成了温婉秀丽之作;在两宋期间,风头无二的婉约词派,更是视他为开路先锋——他就是被称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晏殊。

晏殊是有名的神童,7岁的时候,便以一手好文章闻名乡里。后来朝廷官员到地方巡视,发现了他,于是带回朝廷,推荐给了宋真宗。真宗特别热衷于选拔天才少年,临朝26年期间,组织的“童子举”高达十二次,几乎与正常科举次数相当。十四岁的晏殊正好赶上了时代红利,一来到汴京,便与全国各地的千余位童子一同参加了殿试。

在一场诗赋考试中,晏殊跟宋真宗说,这些考题自己做过,并主动要求换卷重考。真宗随即出题一道,晏殊镇定自若,很快就完成了答卷。经此一事,皇帝对这个既诚实又有才华的少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观其文章,的确老练成熟,于是便赐晏殊同进士身份,许他正式入朝为官,擢秘书省正字。这也成为晏殊大好前程的一个起点。

如果说初次面圣的坦诚,只是一个少年的率性而为、误打误撞,那么入仕之后,晏殊还将因为恪守这份纯真本性,而不断得到命运的嘉奖。

话说晏殊为官之初,大宋王朝承平日久,举国上下皆是一番莺歌燕舞的盛景。朝廷官员拿着高薪,流连于花街柳巷、酒肆歌坊,宴饮狂欢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一时间衙门里反而不见人坐班。有臣子向真宗谏言,真宗却笑说,“人们纵情享乐,倾情歌酒,不正显我大宋富贵繁华的盛世气象?”

不过,放任归放任,若是真的有谁,能在这种风气中,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宋真宗也会格外珍惜。于是,再一次“与众不同”的晏殊,又被发现了。

真宗听说,晏殊从来不跟同僚们宴会游乐,每天都在家读书,还给弟弟们讲习诗文,于是十分好奇。召来一问,晏殊直言不讳地回禀道:“我不是不喜欢出去玩,只是囊中羞涩,没法跟同僚们一起消费罢了;如果我有钱,就跟他们去了。”

晏殊的诚实再一次打动了真宗,恰好刚刚册立的太子缺少一位伴读师傅,眼前这位诚实好学又颇具天赋的青年,便成了不二人选。于是,真宗当即下令,授他太子舍人,在东宫行走。

 

[宋]赵佶《文会图》(局部)

晏殊从政的方式十分稳健。每当皇帝有问话,他不像其他朝臣直接应答,而是深思熟虑后,将回答建议以方寸小字写于纸片,再呈交给皇上。这样既避免了殿上对答思虑不周,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做法得到了真宗的称赞,也让他的仕途顺风顺水,绝少出现差错。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年仅12岁的宋仁宗继位。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当时的太后汇报朝政,以此独揽大权,朝中一时争论不休,官员们也都束手无策。关键时刻,晏殊站了出来,建议太后“垂帘听政”,此建议一出便迅速得到朝臣的支持,最终,对确保政权平稳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1029年,晏殊升任兵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后来宋夏战争爆发,晏殊建议仁宗罢去内臣监军,给予前线将领充分的军事自主权;还建议整顿财税制度,清理宫中挤压的财物,调配全国资源优先供给前线——最终,这些建议全部被采纳,让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公元1042年,晏殊以刑部尚书、枢密使兼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与范仲淹等人一起,推行官学教育制度,改革科举考试,史称“庆历兴学”,为赵宋王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石,也为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培养了无数肱股之臣。

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消磨掉晏殊的生活情趣。相反,北宋朝廷对臣下的优厚待遇,让曾经没钱消费的穷小子,慢慢拥有了可以尽情挥霍的财富。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我有钱,就跟他们去了”。随着社会地位的飞升,宴饮席间的行令之词在晏殊的创作中逐渐多了起来。一首《迎春乐》,写尽了晏殊在烟花场所的赏心乐事:

长安紫陌春归早。亸[duǒ]垂杨、染芳草。被啼莺语燕催清晓。正好梦、频惊觉。当此际、青楼临大道。幽会处、两情多少。莫惜明珠百琲[bèi],占取长年少[shǎo]。

繁华的都城中,春天似乎来得比寻常更早。垂杨绿草,莺啼燕晓之际,男男女女于青楼幽会,多少衷情在此诉说,便是明珠宝物,也不及这相聚一刻。

富贵闲人的身世背景,造就了晏殊词作独有的闲雅圆融——这种风格是生在乱世的文人所不能拥有的,也是在盛世不得志的人无法拥有的。因此,同样给人华贵之感,温庭筠词的华贵更多在于辞藻,如“小山重叠金明灭”;而晏殊词的华贵,则更多地来自于他注入其中的闲雅心境。同样擅长写闲情词,冯延巳多代入妇女视角,用比兴的手法,去书写那些上不得台面的谄媚心境,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晏殊则擅长描写客观景象,用意象的排列组合,把词人内心的思想情感糅合进去。

一首《清平乐》就是最好的注脚: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北方梧桐树多,每逢秋冬便有落叶缤纷之景,因此词人素来喜欢用梧桐叶落反映秋风萧瑟无情。但是这一幕在晏殊笔下,却是一片宁静祥和,“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细细微风带走一叶叶金黄,空枝的梧桐树上还留着秋风走过的痕迹。

“细细”与“叶叶”的搭配,十分巧妙。“细细”是形容词,写的是秋风悠闲平静的样子;“叶叶”是量词,写的是树叶一片接一片坠落,既有层次又有秩序的样子。两组叠词,分属两句但首尾相连,在内容和音律上,共同营造出不慌不忙、岁月静好的氛围, 奠定了整首词情绪基调。

秋风和畅,最容易让人犯困,特别是喝点小酒之后。古人酿酒提纯的办法不够醇熟,酒色中常有黄绿,词人小酌几杯甘醇绿酒,就难以抵挡困意来袭。“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小酌何以“易醉”?初尝何以“浓睡”?可能只有满腹闲愁使然吧!

如果说上阙写的是睡前的见闻,那么下阙更像是醒后的景象。绚烂热情的紫薇和朱槿,在初秋时节渐渐零落,只有午后温暖的阳光,穿过栏杆,斜着照进来。燕语呢喃,将要双双南归。一夜微凉,那静静伫立的镶银屏风,似乎也因秋天的到来而染上一丝凉意。

紫薇和朱槿,是夏末秋初绽放的花朵。秋日来临,花事荼蘼,在斜阳的照耀下更显得无可奈何。燕子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候鸟。秋风渐起,北燕南飞,它们成双成对地归巢,反而衬得词人孤独,空守一夜寒凉。

后四句中有四个意象,全部指向时间。花鸟反映了一年四季之变化,而夕阳与银屏则反映了白昼黑夜之交替。初读很难拆借出来,因为词人用整体画面,把所有意象包裹在了一起,捧到读者面前;仔细琢磨就能会发现,时间的变化并非抽象不可见的,而是在极其纤细幽微的地方——这些地方,便是晏殊作为词人,细腻敏锐之处。

王国维在评价冯延巳的时候曾说,冯正中词“上翼二主,下启晏欧”“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所谓“晏同叔得其俊”说的正是这种细腻敏锐的感知能力。这样的词不需要有理性的思考,也不需要有浓厚的情感,只凭词人从纤细景物中传达出来的感受,就足以传达出诗意。

秋风梧桐,残花飞燕,显然不是富贵人家独有的景观;但在晏殊的笔下,写出了不平常的情致。因为真正的富贵,不是珠玉金石堆砌的;而是那些百无聊赖的人,肆意消磨时光,以雅兴和诗意的方式体悟生活,在用工笔画一般笔触呈现出来——这是那些天天为名利奔忙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宋]许道宁《高秋观潮图》

其实,每当谈及晏殊,有一个话题总是免不了的。

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些观点共同指向一种审美方法论,就是:只有经历过困苦的人,才能写就伟大的文学作品。李后主、曹雪芹、屈原、贾谊、李商隐……无不反复论证这一观点。

反观晏殊,他富贵显达、顺心遂意的一生,似乎是诗词创作的原罪。因为没有过长时间的困顿,所以他发出的感叹要么孔洞无味,要么无病呻吟;因为总是描写闲愁慵懒,所以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比如李清照就批评他太过直白、“无铺叙”,难免流于平庸。

不过,这或许只是一种文学审美的偏见,晏殊毕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晏殊的词集叫《珠玉词》,这个名字就是他艺术风格的最佳总结——像珠子一样圆柔,像美玉一样温润,没有特别亮眼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冲突,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温温吞吞、珠圆玉润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南山惠

    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