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当年人力资源课堂上收获的第一个提升点

说一说当年人力资源课堂上收获的第一个提升点

00:00
06:40

昨天中午下课以后来了一个老朋友,他跟我谈起了第一次听我讲人力资源课的场景。那应该是七八年以前的事情了,教三楼还没有启用。在教一楼二楼的一个大教室里边,坐了应该有两三百人,后排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同学。很多同学都是站着记笔记,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一节课下来能记上十几页笔记。我记得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人力资源课上边,我们就特别强调四个字叫沟通方式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概有两种办法,一个是用拳头解决问题,一个是用舌头解决问题。用舌头解决问题总要比用拳头解决问题更高明一点。


在沟通方式里边会有很多的建议和策略,我们最多的讲就是“注意温和与严厉的平衡问题”,一定要保持刚柔并济。一些临时的紧急的突发的工作是可以用严厉的方式的,超常规的状态下必须要有超常规的表达方式才行,这个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主张用温和的方式来沟通、交流、处理问题。因为温和有利于长期的发展,温和有利于提高满意度,特别是温和有利于培养人、塑造人。在《论语》当中就提到君子有五德,哪五德呢?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当中哪个字排第一?就是温。把这个字丢了,那后边的修养恐怕也都没有了。


沟通方式是人们自我修养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当中一个关键的动作就是要做到这个“温”字。那这个“温”字怎么理解呢?


一般简单讲就是一句话:理直气不壮,义正辞不严,有话好好说。在人们日常的交往当中,我们总会犯一个小错误,就是以动机的正确性来说明方式的正确性。比如很多家长,他一张嘴就是一句话——我都是为你好。因为有了动机的正确,所以方式上就不太注意了,简单粗暴,大呼小叫,说发脾气就发脾气。还有很多老师为了推动学生进步,情急之下就采取了过火的方式,出现了过火的言行,结果好心办坏事,影响了孩子成长。


特别是有些领导心里装着战略、装着全局、装着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沟通当中就不注意方式,不在意方式。动不动就雷霆暴雨,并且以此为个性,以此为权威,这都是非常不对的。要让人心服口服,必须在沟通方式上有一个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不能因为你动机正确,在方式上就为所欲为。


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当中,儒家是特别关注人际关系的一家,所以他就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的主张。这个“温”字很重要,理直气不壮,义正辞不严,有话好好说。你是为我好,请你不要简单粗暴;你是有爱心的,那请你好好说话,别发脾气。大事上体现的是能力,小事上体现的是修养和境界。中国人的原则就是你有资源,你有能力,我不一定服你;你有了修养,有了境界,我才服你。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温”字,它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应该做到的一个基本的要点,也是我们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正所谓以点代面,把这一点抓住了,各个方面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改观,不一样的提升。以前在不懂管理、不懂生活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拍桌子、瞪眼睛、大呼小叫,那是气概,那能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我们才真正发现:从容淡定,乐观阳光,拈花微笑,那才真正是气概,真正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下午一点半要上课,所以中午跟老朋友也没有聊太多,我们就是简单地碰个头。从漫咖啡里边出来,走在落满了树叶的主干道上面。他就很感慨的跟我说,当时听课的时候比较年轻,很多话记在本子上,但是印象并不是特别深刻。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在生活当中起落沉浮,在这样的历练过程当中,突然有一天就会因为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想起在课堂上学过的一句话,听过的一个说法,这个时候心中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我就问他,当年在教一楼第一次听人力资源的课程,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呢?他想了想跟我说:老师,那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有两句话印象特别深。今天作为结尾,我们也把这两句话送给各位朋友:第一句、用帮人的方式去求人。成全别人的人,自己成就最大。第二句,大禹治水,重在疏导。切胳膊切腿,要打麻药。


这是一个离开课堂七八年时间的人在重返校园的时候产生的一点点感受,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好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