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携手本同心”的忘年交——王维与裴迪(上)

第5课:“携手本同心”的忘年交——王维与裴迪(上)

00:00
17:18

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欢迎收听由我主讲的《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今天我要讲的是:“携手本同心”的忘年交——王维与裴迪。


1

唐代大诗人王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绝对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他出身官宦之家,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而且是状元,仕途发展也算顺利,最高坐到了尚书右丞的位置,世称“王右丞”。


然而,王维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佛系青年”。他不仅字摩诘,人送雅号“诗佛”,而且还将隐居兴趣带进了仕宦生涯:每当退朝也就是下班后,他便回到终南山或是辋川的别墅家中,不是焚香独坐,便是念佛诵经,过着亦官亦隐的逍遥生活。


而裴迪,则在王维这段辋川闲居、亦官亦隐的神仙日子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裴迪,关中人(今陕西本地人),大约生于开元六年(718),比王维(701-761)小近20岁。从年龄上来说是王维的晚辈,他们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忘年交”。


2

现在粗粗统计一下,王维写给裴迪的诗,总数居然有三十多首。而且王维还把他在辋川别墅中与裴迪唱和、同咏的诗,编成了一本专门的诗集《辋川集》。这本诗集总共40首五言绝句,王维与裴迪每人各20首,可以说,王维完全把裴迪看成是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的人物。裴迪诗歌现存总共28首,《辋川集》外,也就留下八首作品。所以说如果没有王维,大概就没有诗歌史上的裴迪。


一个让王维如此情动于中的男人,但历史却好像不买王维的帐。在《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等这些对唐代重要诗人有过系统介绍的书里,我们根本找不到裴迪的传。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裴迪的名声和地位在历史学家眼里,尚没有到可以进入历史的地步。


这就奇怪了,难道王维会对一个毫无才华的人付出那么多的情感?是王维看错了人,还是历史学家不识货?这些疑问都有待我们去探索。


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王维对裴迪的情感究竟到了怎样的地步,我们先来看一首诗,这首诗情感相当浓烈,大家做好心理准备。诗是这样写的: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

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

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

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王维(《赠裴迪》)


这情感是不是抒发得相当厉害,这是一个男人写给另外一个男人的诗,我读起来都有点不自在。“相思深不深”,我的回答是:深,而且是非常深,简直是太深了。


那么,王维与裴迪最初到底是怎么认识的?现在的学术界好像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觉得可以进行合理的猜测。开元二十五年(737),当时宰相张九龄因为被李林甫挑拨离间,被唐玄宗贬任荆州长史,张九龄到任后,就将孟浩然招入幕府,同时担任张九龄幕僚的还有我们今天讲的裴迪。张九龄和王维不止一次说起这个裴迪天赋异禀,不同凡响,值得结交,王维早早便想一睹真容。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九龄去世,王维出任知南选。从京城去岭南,王维专门取道襄阳,为的就是见见老朋友孟浩然,其次想见的就是这个裴迪了。张九龄去世的消息,朝廷的动静挺大,他当然是知道的,但当王维在当年冬天到了襄阳,才听说孟浩然也已经去世了。在荆州府的招待宴会上,他一点酒兴也没有,情绪低沉。但突然一个眉清目秀的翩翩公子走到王维目前,作了一番自我介绍,说他是裴迪,此前久闻王维大名,这次有幸一见等等。王维抬头一看,眼前这个年轻人那种眉宇之间的淡定之气、言语之间的优雅之态,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注意力。本来没见着孟浩然,王维的心情十分悲痛,但现在见到了想见的裴迪,这也多少让王维有点悲喜交加的感觉。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很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3

王维与裴迪结识以后,王维继续南下履职,而裴迪则北上长安。这匆匆的一见,实际上不仅基本上改变了裴迪此后的生活轨迹,也大大丰富了此后王维的精神生活。


开元二十九年(741),王维从岭南北归长安,正逢休官待命,也就是前一官职任期满了,等待下一官职的任命,中间有一些时间空档,于是王维干脆就隐居终南山。因为在襄阳与裴迪一见如故,所以经常邀请裴迪来他的终南别业游玩,他们的友情也在这种自由自在的游玩中不断加深。大概隐居了一年多的时间,王维出任左补阙一职。在左补阙任上的第三年,也就是天宝三载(744),王维移居蓝田的辋川别业。这辋川别业原来是初唐宋之问营建的,具体在辋口,辋水环绕,周边有大片的竹林,每逢春夏之时,百花盛开,殆同仙境。王维转手购得后,稍事整理,就想把这个地方作为余生栖居之地了,前前后后在辋川别墅待的时间超过十年。


辋川别墅初具规模,王维就急着邀请裴迪来共游。但当时的裴迪还在为功名而努力,虽然通过了府试,有了一顶“秀才”的帽子,但他显然还想更进一步,参加接下来的进士考试。裴迪与王维一样,一开始也是希望能在盛唐这样的时代大干一场的。他的《青雀歌》说自己“不曾妄与燕雀群”,不愿意与碌碌无为的人一起,而是希望“何时提携致青云”,能够青云直上,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裴迪选择沉下心来认真备考。


但王维急啊,他在辋川专门给裴迪写了一封信,就是那封著名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中说: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里面说什么呢?大意是我知道你要为进士考试做准备,我本来也不想打扰你现在就与我一道去山中。但辋川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值得来看看了,所以王维忍不住说:等到来年春天风和日丽、百花争艳的时候,你还是来与我一起看看转转,共赏这轻鲦跃水、白鸥展翅的大好春光吧!这封信真是情感充沛、言辞恳切,可以充分看出王维对裴迪的深厚感情。


现在没有材料证明裴迪考中进士,估计当年春天放榜后,裴迪也就暂时放下了功名心,来到了辋川,与王维度过了一段诗酒唱和的生活。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其实裴迪在辋川也有别墅名曰“檐间”,只是很简朴,规模也比王维的要小得多。裴迪落榜后来到辋川,与王维读书赋诗,谈佛论道,忘情于山水见,接触、感受到的都是王维的平和、悠游心态,这给裴迪以很大的触动。在不知不觉中,裴迪也感染上了王维那种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这一年的春天,他与王维一起去游览蓝田附近的化感寺,当晚应该就住在寺庙里。夜间两人对谈了很久,谈话的主题当然是王维知道裴迪落榜,心情不好,所以循循善诱裴迪安心修道,不必在意身外的功名利禄等事。裴迪有没有听进去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当晚写了同题《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的诗歌题目与裴迪只有一个字不同,就是把第一个字“游”改为“过”,但意思其实差不多。另外题目中都把“化感寺”误为“感化寺”了。为什么我说裴迪听进去了呢?因为有裴迪的诗歌为证。裴迪的诗歌后四句说:

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意思就是:听到深林里鸟儿婉转的叫声,看着眼前安静而闲淡的夕阳,裴迪说我突然感悟出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多大的功名,而在于内心是否安宁、平和与丰盈,我愿意从此跟着您好好参悟禅宗所指引的生命意义。裴迪是这样表态的,也真是这样去做的。


这样的共游赋诗,其实是他们在辋川闲居时的生活常态。《旧唐书·王维传》说王维入住辋川别墅后的生活是:

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


《新唐书》王维传与这个说得差不多,也说: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潘音)、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光看看《新唐书》列出的辋川别墅中的这些地名,都令人神往。其实如果对照《辋川集》,辋川别墅周围的景点远不止这些,还有文杏馆、鹿柴、临湖亭、白石滩、漆园等。这些景点的分布长达十多公里,所以王维说的“辋川别墅”,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中的一栋或几栋建筑,而是包含着附件的山和水等一片相当广阔的土地,当然核心风景就是这条辋川(也叫辋谷水)。在《辋川集》中,王维选了其中二十个奇胜绝佳的景点,他与裴迪一人一首同题共咏,我们把这些吟咏山川景物的组诗连起来看,其实就是辋川一幅极富神韵的风景长卷。王维的“辋川别业”也就是后来的“清源寺”。因为王维长期生活在这里,于是有了精神主人的感觉。


4

王维居住在辋川别墅的这段时间,说是亦官亦隐,但实际已俨然是功成身退、优游林下的隐士了。而裴迪,更是与王维时相过从、饮酒赋诗,扮演着道友加诗友的双重知己角色。那么,王维和裴迪到底是如何在辋川即景赋诗,创造出《鹿柴》这样的不朽名篇?又是如何在安史之乱的大动荡中,成为生死不渝的忘年交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lrntjx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诗是好诗,但情感,有些受不了!

  • Anael汐汐

    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

  • 骟心大发

    青雀歌 裴迪 〔唐代〕 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 何时提携致青云。

  • 骟心大发

    青雀歌 王维 〔唐代〕 〔与卢象、崔兴宗、裴迪、弟缙同赋。〕 青雀翅羽短。 未能远食玉山禾。 犹胜黄雀争上下。 唧唧空仓复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