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值得金龟换酒的神仙友情——李白与贺知章(上)

第7课 :值得金龟换酒的神仙友情——李白与贺知章(上)

00:00
17:58

大家好!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彭玉平,欢迎收听由我主讲的《给国人的唐宋诗词课》。今天我要讲的是:值得金龟换酒的神仙友情——李白与贺知章。


1

在星光熠熠、人才辈出的大唐,李白可以说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长安城“人气爆棚”的诗仙,更是天子来呼也不上船的傲娇酒仙。当上翰林供奉后,更是过着玄宗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神仙一般的逍遥日子。然而有一个人,在当时却比李白官当得更大,酒喝得更醉,人也更狂,甚至李白之所以能当上翰林供奉,从此一炮而红、诗名誉满长安,都靠的是他的大力举荐。这个神秘人到底是谁?他就是唐代 “饮中八仙”之首、李白的忘年诗友贺知章。


2

贺知章资格很老,他是老牌的进士,他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考上进士,又长期在唐玄宗身边任职,除了陪同皇帝饮酒赋诗,当时国内外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唐玄宗也经常征求他的意见,属于典型的“近臣”。你想如果不是近臣,也不会到86岁才退休啊。而且贺知章的退休也是在他一再提出申请后才被批准的,可见他在唐玄宗眼里的重要性。


这么重要的人,退休就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情,而是一个“事件”了。一个盛大的送行酒会当然不能少,而且这酒会由皇帝来召集,来的官员级别之高数量之多,大家可以想见了。大概因为贺知章也是当时闻名于世的诗人,所以唐玄宗倡议大家赋诗相送,唐玄宗自己带头写了一首《送贺知章归四明》,最后两句是“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青门是当时大摆筵席的地方,具体来说应该是指唐代长安东门外面的长乐坡,诗歌把与贺知章依依惜别的情谊写得非常深厚。


这个“群英”肯定是很多人了,我们今天不讲很多人,就讲其中一个人,谁呢?对了,就是李白。李白不仅参加了当时的饯别酒宴,而且写了一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看到“应制”两个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唐玄宗的命题作文了。这诗写得怎么样?老实说,不怎么样。但最后两句写得还可以,他说:“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什么叫“珠树”呢?就是传说生长在昆仑山仙境中的树,那是千古不死之树;“帝城”当然是说唐代的首都长安了。这诗一方面祝愿贺知章如栖居在珠树上的仙鹤一样长生不老,另一方面更期待贺知章有朝一日再次回到京城。


李白除了参加唐玄宗召集的长乐坡饯行,写了这首应制诗为贺知章送行,私下还单独送了贺知章一程,送到哪里呢?阴盘驿,这地方在长安东边五六十里路开外了。看来李白与贺知章的关系真是铁得很。我刚才说李白为贺知章送行的应制诗写得很一般,但这次送到阴盘驿后写的《送贺宾客归越》,我觉得写得很有李白诗独特的风采。诗歌是这样写的:

镜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上如相见,

应写《黄庭》换白鹅。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这个镜湖是绍兴标志性的景观,贺知章归乡写的诗就有“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可见李白是很懂贺知章的心事的,他想啊,你贺知章回到老家,在波光粼粼的镜湖上驾舟出游,那种畅快劲儿,我不在现场都能想象得到的。


诗的后两句用了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典故。王羲之也是现在的绍兴人,绍兴以前叫山阴。根据何法盛《晋中兴书》的记载,山阴当地有个道士很会养鹅,而且一养就是一大群。有一天,王羲之看到一大群摇摇晃晃的鹅走过来,流露出很兴奋的神情。道士倒也机灵,就对王羲之说:“您如果能帮我写一部《黄庭经》,我这一群鹅就全送给你。”你说写字对王羲之来说算什么呢?王羲之笑着说:“这好办,可不许反悔啊!” 然后,王羲之挥笔就把一部《黄庭经》写完交给了这个道士,然后把一群鹅用笼子装好都拿回去了。李白之所以用这个典故,就是因为这故事说的是一个道士,《黄庭经》又是一部道家经典,李白知道贺知章要求退休的理由就是去当一个道士,所以在诗中从景观到典故,字字句句都贴着贺知章的心意来写。


在我们心中,是不是一直觉得李白是高傲的人?那种眼高于顶、目空一切的李白,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般的狂傲的李白,才是我们印象中好像已经定型的李白啊。这么狂傲的李白为什么一面对贺知章就那么柔顺呢?


3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看李白的另外一首诗,题目叫《对酒忆贺监》,是李白在贺知章去世三年(747)后写的,诗歌有两首,第一首如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四明是山名,据说此山的峰有四个洞穴,如接天上日月之光,所以称为四明山,这山就在绍兴。贺知章曾经自号“四明狂客”,而“季真”是他的字,所以开头两句就写出了贺知章的籍贯以及文采风流的狂士形象。“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就是说两人初次见面,贺知章认为李白那么超凡脱俗,一点也不像俗世中的人,倒好像是从天上被贬谪到人间的神仙似的。他们认识以后,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写诗,但现在贺知章已经去世,化为松树下的一杯黄土了。如今在当年贺知章“金龟换酒”的地方,李白想起这一切一切,一时情感涌动,泪水湿透了手巾。你看这李白不是一般的追忆伤心,而是那种动了真情的伤心。


伤心的原因诗歌里隐隐约约写了一些,如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曾经“金龟换酒”等等。其实李白在这首诗前还写了一段小序,读了这个小序,我们可能理解得更清晰一些。序言说:

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太子宾客是贺知章曾经的官职,属于正三品,官阶比较高。紫极宫是道观名,也就是老子庙。唐代信奉道教,所以奉老子为道教始祖,天宝二年(742),朝廷下诏书,除了西京和东京的老子庙各有称呼,西京长安的叫“太清宫”,东京洛阳的叫“太微宫”,其它地方上的老子庙统一改为“紫极宫”。李白可能是为了突出贺知章的道教情怀以及李白与贺知章两人的道教因缘,所以专门把“紫极宫”强调了出来。


但我觉得李白的说法可能有故意掩饰的痕迹,里面有许多语焉不详的地方。我觉得孟棨《本事诗》的记载好像更可信一些。我们来看孟棨怎么说: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为什么我觉得孟棨的记载靠谱一些呢?至少有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李白与贺知章在紫极宫初次见面的可能性极小。李白当时虽在江湖诗名不小,但初到长安,不可能受到多大关注,所以独自居住在旅馆中的可能性要更大。


第二,贺知章是诗人,诗人总是偏爱诗人,所以“首访”的可能性更大。虽然首访不首访看上去只是一个时间先后问题,但对于一个尚处于被冷落阶段又满怀着理想的李白来说,首访就像是他到长安后遇到的第一缕阳光。


第三,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肯定与李白为人为诗的风姿特异密不可分。贺知章去拜访李白,当然是先见到人,贺知章一看李白这人气度不凡,跟普通人很不一样,心里肯定就有了别样的感觉。再读李白的《蜀道难》,还没读完就忍不住连连赞叹,认为《蜀道难》是仙人仙作。《蜀道难》是李白的名作,一开头就气势不凡:“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白在长安写给入蜀的朋友的诗歌,一方面写了蜀地奇峻的山势,一方面道出了蜀道的艰难和险恶,把历史、现实与神话交错在一起写,确实写得极有气势。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在中国诗歌史上,贺知章的名气没有李白名气大,可在当时,贺知章的名气是远在李白之上的。而且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李白生于701年,两人年纪相差40多岁,一个资深前辈如此称赞自己,李白肯定是非常非常感动的。


第四,金龟换酒既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高度认同。可能贺知章去旅馆看李白,当时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听说李白是个很特别的人,所以贺知章要去见见,没想到李白的特别超出了贺知章的想象。贺知章可能临行匆忙,身边也没带钱,但见了李白这个人,读了李白这首诗,除了喝酒,他已经想不出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了,所以只好把身上佩带的金龟解下来,拿到酒店里去换酒喝,而且是“期不间日”,也就是好多天连续喝。可想而知,李白的横空出世,给贺知章带来了怎样激动的感情。


第五,李白之所以能当上翰林供奉,从此诗名誉满长安,“称誉光赫”,多亏了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的大力举荐。有人说《蜀道难》要表达的深意很可能就是仕途艰难,而贺知章很可能就是读出了这层意思,所以在唐玄宗面前大力荐举。翰林供奉虽然不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但至少给李白带来了希望。借助贺知章强大的声望和地位,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春天。两唐书都说因为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并在一起吃饭时,唐玄宗把李白面前没有调匀的羹汤亲手调匀,看来贺知章的推荐确实起到了作用。


4

很显然,贺知章首访、称赏、推荐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感动了李白。虽然李白后来在翰林院的日子并不顺畅,而且因为得罪了高力士等一帮人,最后也不得不主动要求离开。但贺知章对他的知遇之恩是深深铭刻在记忆里了。大家也许会问,贺知章到底为什么如此欣赏李白呢?除了李白为人为诗风姿特异,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云卷云舒清风明月

    很好的内容,希望主播继续更新!

  • MR韩_76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