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圣人太少了,得降低圣人的标准!
孔子认为圣人必须拥有王位,这样的标准太严苛,让历史上好多贤人都失去了做圣人的资格,连孔子自己也被挡在了圣人的门外。孟子对圣人理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因为孔子眼中的圣人,实在是难以企及的高度。而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的理想,只能是海市蜃楼般的空想。
孟子首先降低了圣人的标准,让他们从云端落到地面,成为百姓眼中可爱可敬可亲可学的人。孟子认为,只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没做过王,也可以是圣人。所以不仅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甚至连伯夷、伊尹、柳下惠那样的贤人,也可以升格为圣人。在这个标准下,孔子很自然地成为了圣人的一员了——虽然孔子很谦虚,说自己不够格。
孟子还别出心裁地把圣人进行了分类。拒绝吃周朝的粮食最后被饿死的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厨师出身商朝政治家伊尹,是圣人中为国为民最任劳任怨的人;鲁国大夫柳下惠是最为和气的人;而孔子是进退有度识时务的人,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孟子降低圣人标准的行为,蕴含着他的良苦用心——当圣人的理想触手可及时,人们就不会自暴自弃,因为,自暴自弃的心理往往来自于看不到未来的绝望。
孟子曾经告诉曹交,不要老想着和圣人比身高,这样的方式又愚蠢又庸俗,如果按照尧舜的行为方式去做,就能成圣人了。
曹交问:“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话吗?”
孟子说:“是的。”
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成汤王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但我就会吃饭而已,要怎样才能成为尧舜呢?”
孟子说:“这和身高有什么关系呢?你愿意去做就行了。有人以为提不起一只小鸡,那他是个没力气的人;如今他说可以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个有力气的人。要是举得起乌获能举起的东西,他就是乌获了。人难道是怕做不到吗?只怕是不去做罢了。缓慢地走在长者后面叫悌,很快地走到长者前面的叫不悌。那么缓慢地走,难道人办不到吗?而是不做罢了。尧舜之道,其实就是孝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就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那你就是桀了。”
在孟子看来,成为圣人并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那样不可能的事,而是“为长者折枝”的日常践行。换句话说,成为圣人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人皆可以为尧舜”,虽然降低了圣人的标准,但也扩大了圣人的规模,拉近了凡人与圣人之间的距离,让原来端坐在云端的圣人,脱下了身上的仙气,有了更多的人间烟火气,增强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所以,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说,看着“满大街都是圣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这就是孟子的圣人观对中国文化的圣人崇拜产生的深远影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