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孟子像妈妈,荀子像爸爸?

为何说孟子像妈妈,荀子像爸爸?

00:00
11:01

为何说孟子“妈妈”荀子“爸爸”

 

孟子的性善论受到荀子的强烈批评。荀子是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又被称为“孙卿”。按照师承荀子应该叫孟子师兄,因为他们都信奉儒家学说崇拜孔子。作为一代大儒,荀子也曾经在“稷下学宫”干过,且职务比孟子高,他曾经三次做过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校长。和孟子一样,荀子也是个犟脾气。孟子为了“正人心、息邪说、拒诐行”,到处与人辩论、批评同时代的思想家,而荀子更厉害,除了孔子不批评,其他人被他全部骂了个遍。他写了一篇文章叫《非十二子》,把当时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墨翟、慎到田骈子思、孟子等十二人,全部骂了一顿。荀子喜欢骂人,但他不是像泼妇骂大街的人,他是在对其他思想家的批评中,树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地位。尽管孟子是师出同门的前辈师兄,荀子批评起来也绝不留情。他批评孟子和子思说:

“大致上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不知道要领,还自以为才气横溢、志向远大、见闻丰富广博。根据往古旧说创建新说,把它称为‘五行’,乖僻背理而不合礼法,幽深隐微而难以说明白,晦涩缠结而无从解释,却还粉饰他们的言论而郑重其事地说:这真是先师孔子的言论啊。子思倡导,孟轲附和,社会上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不知道他们的错误,于是就接受了这种学说而广为传播,以为是孔子、子弓立此学说来嘉惠于后代。这就是子思、孟轲的罪过了。”

荀子激烈地批评师兄孟子,主要是在人性的观点上,与孟子截然相反。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是错误的,他没有分清什么是“性”,什么是“伪”。“本性,是天生的,是学习不来的,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通过学习人们就能得到,经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可能通过学习,也不可能是人为,而是先天自然生成的,这就是本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经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实现的,就是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差别。”

在荀子看来,“性”是人天生的本质,你无法改变,学与不学,它就在那里。而“伪”则是人后天的学习所得到的。一句话,“性”乃天生,“伪”是人为。荀子反对性善论,针锋相对提出了性恶论。

“人性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人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按照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天生就有忌妒仇恨的心理,按照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诚信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好听好听的,喜欢看好看的,按照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就会出现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仪制度的事,从而引起暴乱;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才能确立合乎等级制度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的稳定。所以,人性本恶的道理已经很清楚了,善是人为的。”

孟子是乐观热情理想主义的人,他看到的是人的正面;荀子是冷静深沉现实主义的人,他看到的是人的反面。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性;荀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自然性。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贪婪、趋利避害的动物,为了生存要争夺资源,生活就是你死我活的过程。如果顺着人性,放纵情欲而不知节制,人就会走向恶的一面。所以,抑制人性恶的关键,是如何看管好人内心深处蓬勃生长的欲望,不让它野蛮生长。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禁欲文化,这有点绝对化,但从道家到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都主张寡欲文化,要求人们尽量减少欲望,而不是让人做个毫无欲望的“木头人”。荀子认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但是不能太过分,所以他主张“以道制欲”,凡是符合“道”的欲望,多一点又何妨?凡是不符合“道”的欲望,多一点也不行。

荀子也高度重视人与禽兽的区别。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是人除了本能之外,还有“恻隐之心”等四种善端,而荀子认为,“性质美而心辩知”,意思是说,人和动物一样的本性都是恶的,但人有理智,可以通过学习成就善性。至此,荀子完成了性恶论的论证。人性是恶的,如果放纵它,人就是坏蛋;但是人又有区别于禽兽的理智,所以,人具有通过后天的学习而积累善性的特质。

其实,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不过是人的正反面,区别就在于论证人向善的不同路径而已。孟子的“善”来自于内心,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虽然人先天有善性,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恶”来自于人的本能,但君子可以“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也就是说,人先天没有的善性,经过后天学习也可以具备。因此,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后天变恶”论,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后天变善”论,二者都强调后天学习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性。

在儒家哲学的舞台上,孔子定下人生舞台剧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是导演,孟子是“唱红脸”的主角,荀子是“唱白脸”的主角。孟子勉励人们,人心本善所以可以为善,但一定要注意后天的养成,千万不要丢掉了善性;荀子告诫人们,人性本恶但也可以向善,关键是用礼和理来节制欲望而不至于太放纵,也可以为善。一个主张道德修养要向内求索发明本心;一个主张加强道德教化和礼制约束。他们的社会理想相同,都是劝人向善之说,都源于他们对拯救人性拯救社会的使命感。不过孟子主张靠自我修行,荀子主张靠礼法约束,一个软一个硬,殊途同归浑然天成。孟子象温柔慈善的妈妈,荀子象严肃深沉的爸爸,风格不同,但劝人向善的目的相同。孟子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主张“涂之人可以为禹”。一正一反,论证并践行了儒家哲学劝人向善和道德修养之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