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对中医理论的贡献(3)

叶氏对中医理论的贡献(3)

00:00
05:30
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五、疫邪重解毒

温病中还有疫邪为患,它的治法与一般温病也有差异,受喻嘉言《尚论篇》温疫“兼以解毒”的启发,他在《三家医案》中说:“疫邪不与伤寒同例,法当芳香辟邪,参以解毒,必得不为湿秽蒙闭,叮免痉厥之害。”从叶案中看来,叶氏所用解毒药以银花、连翘、玄参、金汁、犀角等为多。当时苏州地区疫气流行,他还拟定神犀丹解疫毒。

六、湿邪重分消

温病夹湿,其病往往缠绵难愈,叶氏提出三焦分消法,他拟定的甘露消毒丹是主要代表方之一。他在《眉寿堂方案选存》中说:“暑混热都是一般浊气,弥漫充塞三焦,状如云雾,当以芳香逐秽,其次莫如利小便”;“但以辛香开气之属,可以醒阳,可以宣浊,上下分布,病机自减”。在《临证指南》中说:“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在《种福堂公选良方》中说:“当以廓清三焦蕴伏,而脾胃最为冲要。”在《叶案存真》中说:“昔河间治湿热,必取乎苦辛气寒,盖苦降以逐湿,辛香以祛秽,说:“暑混热都是一般浊气,弥漫充塞三焦,状如云雾,当以芳香逐秽,其次莫如利小便”;“但以辛香开气之属,可以醒阳,可以宣浊,上下分布,病机自减”。在《临证指南》中说:“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在《种福堂公选良方》中说:“当以廓清三焦蕴伏,而脾胃最为冲要。”在《叶案存真》中说:“昔河间治湿热,必取乎苦辛气寒,盖苦降以逐湿,辛香以祛秽,寒取乎气,藉气行不闭寒于内也。当世医者混以伤寒表里为治,殊不知秽湿气入口鼻,游走三焦,不与伤寒同治。”因此治疗湿热,如不用淡渗、芳香则湿热相搏更剧,如不用苦辛则气机阻滞湿凝难解。他在用药上,除了善用辛香祛秽、芳香逐秽、辛开苦降、淡渗利湿等法外,还对三石体会也深。他在《眉寿堂方案选存》中说:“盖滋清阴药,能救阴液,并能驱逐热邪之深伏。上焦如雾,滑石之甘淡以驱之;中焦如沤,石膏之甘辛寒以清之;下焦如渎,寒水石之甘咸寒以泄之,俾去邪不损真阴,非柴胡、鳖甲之比。”第二节杂病辨治大纲

叶氏对杂病辨治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也有重大建树。他对杂病辨治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为纲,他在《临证指南》中说:“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他的杂病辨治大纲,以“脏腑阴阳升降一一在经(气)入络(血)——奇经”为轴,这既反映了杂.病的病机变化规律,也理出了杂病辨治的纲要,实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叶氏对杂病没有象温病那样有专籍论述,仅散见在各例医案中分别解述,因此后人往往把他这个轴心分割研究,未予贯穿一体,这是不够全面的。

一、驻腑阴阳升降

叶氏认为脏腑各有其阴阳,各脏的阴阳首先必须协调;其次,相关脏腑阴阳通过三焦升降运动,才能保持整体功能的协调。如果这种协调失常、就能形成杂病。在叶案中,对脏膀各自阴阳协调,以肝、胃、肾阐发最多;对相关脏蔚阴阳协调,以脾胃、肝胃、肝肾、脾肾、心肾这五对论述较详。其中,他对肝阳化风、木乘土、胃阴、脾虚等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对中医理论作出了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