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时代困境】
欢迎来到哲学版块的第四讲,我是张新刚。
谈起教育,每个中国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被教育折腾着,要么和自己较劲,要么和孩子较劲,再要么就是和时代较劲。前些日子,我在网上就看到这么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自己作为北京第一代“鸡娃”所经历的内卷教育,以及这一代人的现状。
作者王食欲回忆说,自己是一个95后的北京女生,从四岁开始了辅导班生涯,之后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各种辅导班和各种绝处逢生的升学经历,但在升入著名的北京四中后,作者发现真正的卷才刚刚开始。一共18个人的班级,就有三个人出版过书,而且学校的一个游学项目的目的地竟然是南极。高考以后,王食欲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大学,目前是自由职业者,过着中上白领的生活,但仍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最后,王食欲同学感慨说,爹妈鸡了孩子二十年,可却万万没想到,鸡娃们长大后并没有机会开疆拓土,还是只能在父母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壤上精耕细作。王食欲她的很多鸡娃朋友们也已经想开了:有的副业搞起了烘焙,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甚至还有人去做了健身教练。
如果把王食欲同学放到全国来看,她所接受的教育和目前的生活水平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最重要的是她至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至于很多人会认为这篇文章有凡尔赛之嫌。但是相比于父母在孩子身上打的鸡血和投入的心血,用王食欲的话说,鸡娃一代整体上并没有出人头地,反而对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当下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读完这篇文章,我这个教育工作者不禁又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教育?教育的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幸好,我还有柏拉图,每每遭遇灵魂拷问的时候,我就会想柏拉图是如何说的呢,借他老人家的慧眼,或许会对看清教育的本质有所启发。
【柏拉图:三种教育与洞穴比喻】
教育,该怎么看?分类是好办法。
柏拉图把教育分成三种,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柏拉图的这个区分对于我们今天很大程度上还是适用的。第一种教育是最为日常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从事的行业所需要的教育。比方说,我小时候特别痴迷于机械和挖土,然后长大了我进了济南蓝翔技校学习,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挖掘机司机,也以开挖掘机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再比如我小时候喜欢搭积木,长大后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一名建筑师,能够设计和建造美观而又功能合理的房屋。这类教育的实质都是职业教育,父母往往也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关注孩子未来的职业天赋,如果有建筑师的天赋,便会通过搭建模型、玩乐高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把孩子引领到他以后要做的事情上面。职业素养的教育实际上构成了所有社会的基石,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行业中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生存。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那些在自身领域内业务高超的人,仍然会说其中的一些人“受过教育”,而另一些人则“没受过教育”。比如前些年有一个政协委员曾经在开会时候说:不要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他就不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那就是一个悲剧。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肯定都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非常杰出的人,但是普通人听到这个建议都会觉得不靠谱,甚至会怀疑这位委员是不是“没受过教育”,因为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出符合共同体利益的判断和发言。所以柏拉图说,如果只是为了获得金钱而学会了一些技能或知识,并不能称之为教育。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对人的德性教育,让人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知道如何统治和被统治,这才能被称为是“教育”。这是第二种。
在这个基础上,还有第三种教育,那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好人的教育,那什么是柏拉图意义上的好人呢?在古希腊语中,好人意味着人有卓越的德性,品行高尚,还能热爱智慧,用理性指导自己的生活,拥有良好的灵魂秩序。
柏拉图区分的三种教育其实对应着三种生活方式,第一种是赚钱谋生的生活,第二种是社会和公共生活,第三种是哲学生活。在他看来,大部分人是忙碌在第一种生活样态之中,通过专业技能来谋取钱财。当然,钱财对于生活是必需的,但并不会必然使得人更有教养,更不必说活得幸福了。所以,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技能和知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自打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动地接受出生地和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并且会不自觉地遵循这些价值观,把自己尽可能活得符合社会规范,但却很少反思这些既有的规范真的是值得追求的吗?针对这一问题,柏拉图通过一个著名的比喻讲出了教育的本质,这就是洞穴比喻。
设想人生活在地下的一个深深的洞穴中,每个人都被绑住了,身体不能动,连头也不能左右摆动,只能看到洞穴的墙壁。在这群人的背后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一堆火在燃烧,有人在矮墙的墙头摆弄着一些木偶,木偶的影子就投射到洞穴壁上。大家对这个场景应该会非常熟悉,无论是看皮影戏,还是今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投在墙上的幻灯片,都是同样的原理。但唯一的区别是,你是知道皮影或是投影是如何显现在幕布上的,但是洞穴中的人从小到大只看过木偶的影子,所以他们会认为那影子就是真实的全部世界。不仅如此,如果每当墙壁上出现三角形的影子时,也同时会有一声“砰”的声音,那么被绑住的人就会认为是那个三角形的影子发出的砰的声音。
如果这时候,被绑住的人里有一个突然被松绑了,想象一下,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人很可能首先会左右环顾,欣喜地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和自己一样的人存在。他接着向后转,把身子转向洞口,看到了矮墙上的各种木偶和火堆,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木偶的影子,并不是木偶本身。
他继续朝着洞口走,离洞口越来越近,洞口处的光也越来越亮,终于他慢慢走出了洞穴,但迎接他的却是太阳光给予的巨大的眩晕。他不敢抬头,只能让自己慢慢地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他首先看到的是洞穴外面各种影子,有树影,有各种事物在水里的倒影,然后他才慢慢抬头去看这些事物本身,才慢慢地能够凝视月亮、星光,到最后可以直接观看太阳。到这里,他才知道,不是火光,而是太阳才是一切光亮和万物的来源,洞穴外的世界才是更加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的这个洞穴比喻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从最直接的寓意来说,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洞穴人。我们生来就就出生在洞穴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在洞穴里生活,并把不同的影子和不同的声音联系起来,建起一个真实的因果连接,为自己构建起一整套可以自洽的意义世界。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影子和声音实际上是被他人操纵的木偶的投影,甚至我们连木偶本身都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木偶所模拟的那个真实世界了。
你可能会问,这个洞穴比喻和教育的本质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教育的目的就藏在这个比喻之中。教育并不是给被捆绑的洞穴人解释不同形状的影子意味着什么,影子和声音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因为这些在根本上都是不够真实的。在柏拉图看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被捆绑的人灵魂发生转向,从面朝墙壁转向面向洞口,并一路艰难地上升。用一句话总结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就是,教育是让灵魂转向的技艺。但是如何让灵魂转向,教育如何能够实现这一过程,柏拉图却语焉不详,如果要想填补柏拉图的这一空缺,我们就必须依靠我们自己。
【教育:人的第二次出生】
柏拉图说教育是灵魂转向的技艺,我可以将这句话做一个转化或翻译。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个接生婆,它将人第二次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父母有意或无意带到这个世界的,并没有人和我们商量过要不要来到这个世界,或者来到哪个具体的时空之中。所以,人的第一次出生是极为荒诞的,并没有什么道理和缘由,我们就被单方面地抛进了这个世界。
一旦来到这个具体的物理和伦理世界,教育和学习就成为人的必需经历,而教育和学习的目标首先是要能有一门谋生的技能,能够生存下来;继而努力成为符合某个特定共同体价值观体系所认定的优秀的人,优秀的标准可能是金钱、荣誉、知识等等。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人通过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甚至在物质上更为优渥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在这个意义上,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从事专业谋生工作对人来说是必需的,柏拉图虽然不把这种职业教育视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但他也并不否认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在实现了自给自足基础之上,如何活得更好就和教育的本质有关系了。我们身处的任何一个具体的生活世界就如同柏拉图的洞穴,在第一次出生后我们接受的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既有具体信息的灌输,也有生活方式的灌输,更有价值观的灌输。这些灌输的实质是规训,把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规训成为符合共同体标准的成员。到此为止,我们都是被动地活着,就好像开头王食欲同学讲述自己在大学以前所接受的鸡娃培养一样。
教育真正发生的时刻实际上是自己意识到自己被灌输的处境的时刻,这一刻,人开始萌生自我意识,决定“我再也不能这么活”,开始主动地走出这个被规定的世界。所以,真正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第二次出生,是通过自己的反思开始与日常世界保持距离,让我们有意识地和世界重新建立关系。在自己重估一切价值之后,我们表面上可能依旧选择做烘焙、健身教练、酒保,也可能继续选择做基金经理、公务员、科研工作者和码农,但是这时的选择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你的自主选择了。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哪怕有一天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人生长短不一的时光中,每个人都会想尽可能走出洞穴,尽早地以自己的方式和世界相处。
讲到这里,你或许会猛然发现,拥有让灵魂转向能力的教育,带给人第二次生命的接生婆,本质上不就是理性的反思能力,也就是哲学式的思考嘛 ?对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是哲学的议题,哲学思考就是教育最本质的意涵。
在本讲的最后,我有一个问题留给你:你认为后天的教育是提升了你的天性还是败坏了你的天性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这一讲的内容好精彩!自我的萌发不是诋毁“标准化”的教育,先生存再生活吧~而且“不违反法律”这是个最低标准,意味所谓的“道德”是否遵守,都值得先反思~~😊👍
用哲学思维去解决去思考我们面临的似乎永远没有答案的社会问题!很有启发!
123去哪了
大观天下志 回复 @埃尔文a史密斯: 您好,喜马课程界面有时显示不全,可以多刷新几次试试~
哲学这门课主讲老师的声音一言难尽,听着总出戏
我为什么没有哲学1-3集
大观天下志 回复 @诚诚朗诵: 图片评论
从自己个人的理解来说,后天的那些让我们得以在现实世界里生存、生活的“教育”,大多是违反人的天性的。但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当我们对自己的意识有了觉知的时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过往有了反思的能力,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种觉知是对自己天性的提升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个觉知,那个反省的能力,是否也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的? 从第一课的无知之知,到追问存在,到追问真理,到思考教育的本质,一以贯之的主题就是人的反思的能力,可以这么理解吗?
云匿者 回复 @燕秋2020: 同感!感觉哲学就是一直在反思,对于未知的已知的和即将知道的反思,时刻保持审慎的态度!
如果所有的人都出生在洞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灵魂转向,那么先要认知洞穴和墙上的影子,就是人在转向前必须先要经历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人需要先知道自己的周遭环境,才能考虑是否和如何转向,所以,灌输规训,其实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和必经环节 ……
哲学的教育只是打开了天性的大门,里面五味杂陈
生育是基因的遗传,创造出生物人;教育是迷因的遗传,创造出社会人。人类的知识恰是通过教育继承传递下去的
感谢大家在哲学板块的精彩分享。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