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03|真理:你拥有的究竟是知识还是信念?

哲学03|真理:你拥有的究竟是知识还是信念?

00:00
18:54


欢迎来到哲学版块第三讲,我是张新刚。


今天我想和你谈谈真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谈谈关于真理的一些想法和说法。我把话说得这么小心谨慎,是因为当我们说出自以为“真”的话时,实际上已经预设了很多内容。到底什么是“真”?如果我们连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那我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一个世界里呢?别着急,我从自己的一个看法跟你说起。


我说:“树会在秋天落叶”。因为我观察到,秋风扫落叶,每年秋天,北京的树叶会变得五彩斑斓,然后悄然落尽。通过观察这个世界,我认为树木在秋天落叶这个经验是真的,我们可以将这称为是信念。但是,有一年春天我到了广州,发现广州的树木是在春天落叶,那里的树木只有在春天长出新芽时才会把原来的树叶替换掉,所以在广州是春风扫落叶。你看,“树会在秋天落叶”这个说法就是在北方才成立,如果我一生中都没去过广州,那么我终生都会认为树就是会在秋天落叶,并坚定地相信这就是真理。


除了信念以外,日常还存在另外一种认识,叫做知识。比如数学老师会告诉你,“在欧式几何的范围内,三角形内角和永远是180度”,虽然我们在现实中永远见不到一个理想的三角形,但却对这个认识确信不疑。


比较一下“秋风扫落叶”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两个认识,“秋风扫落叶”听起来更像是我的信念,信念是会随着经验改变的,并不会永远为真;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认识,它不会因为经验的改变就轻易被推翻,更具有普遍性,我用知识来指代它。


把认识区分为信念和知识,并不是我的发明,柏拉图对这两者就有过非常精彩的分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柏拉图区分信念与知识】


柏拉图怎么下手确定什么是“真”呢?


他的招法很高明。不管是信念还是知识,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对于存在的认识,到底哪一种认识才能靠得住,才能称得上最终的真理呢?柏拉图认为,这取决于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存在到底靠不靠得住。柏拉图区分了三类存在,即完全存在的东西、绝对不存在的东西和二者之间的东西。用“美”来做例子,那么就存在美本身、许许多多美的东西,以及绝对不存在的东西。


对于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对它进行认识,甚至从严格意义上说,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或彻底的“乌有”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更没法去思考,因此你面对这这种存在,只会是“一无所知”。


与乌有相反的是绝对的存在。在柏拉图这里,什么是绝对的存在呢?是理念。比如美的理念,美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但美的理念是确定不移的。所以,当哲学家去认识绝对的存在,也就是理念的时候,因为认知对象是不变的,所以认知的结果也会是确定的,柏拉图把这种对确定的理念的认识,叫做知识。


第三种存在是介于乌有和存在之间的状态,在存在程度上有所欠缺,就比如肉眼看到的一朵美丽的花,当这朵花盛开时,它有绚烂的色彩,美丽的造型等等,当你去观看它的时候,你会认为“圆形-红色-多层”的花朵是美的。当这朵花的花瓣掉落,只剩下一层,你会说“圆形-红色-单层”的花朵也是美的。这样一来,通过肉眼观察,你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关于美的描述。但这其实对美本身是什么,你还是没有办法认识清楚。所以,介于乌有和存在之间的具体事物并不能保持不变,美的载体在不断变化,你通过肉眼观看具体的美的东西,得到的既不是不变的知识,也不是无知,而是会变化的信念。


柏拉图通过区分三种认识的对象,绝对的存在、乌有和二者之间的存在物,分别得到了三种认识的结果,知识、无知和信念。知识是不会错的,它是必然的、普遍的、完全不需要以任何经验为根据的认识;而信念则有真有假,它需要凭借经验和感官,所以并不能得到任何绝对正确的认识。所以,真理,不是信念,而是知识。在柏拉图这里,真理,或者说是知识,是现成的,只需要哲学家去用理性这一最高的能力直接去观看就能得到,而普通人在感官世界中生活,又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只能持有信念。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愤愤不平,凭什么只有哲学家才能获得真理,我们普通人通过感受获得的认知怎么就低人一等了?你可能会想质问柏拉图,作为真理的美的理念,你是怎么认识到的呢?美的理念会不会只是你柏拉图自己想出来的一个观念呢?甚至你可以质问得再极端一些,所谓的“世界”这个理念会不会也是柏拉图构想出来的呢? 


【近代哲学家的怀疑路径】


近代的哲学家笛卡尔就和你拥有一样的怀疑精神,如果通过感受获得信念是不可靠的,柏拉图认为是真理的理念也只是心灵的构想,那么还有什么是确定的呢?还有没有真理存在呢?


针对这个终极质疑,笛卡尔给出了一句非常有名的回答,他说:我正在进行怀疑,这件事本身是不可怀疑的。怀疑就是思维,所以“我在思维”是可以肯定的。换句话说,我思维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可能并不存在,也可能有错,但我正在对它们进行思考和怀疑,这件事是确定的。


问题的重点变了,我们并不能证明在“我”之外,有任何东西是绝对存在的,我们只能证明“我”是绝对存在的,所以才有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我并不是一个物理的我,或是被七情六欲主导的我,而是一个纯粹的思维意识。只有纯粹的、怀疑一切的、思维中的我,才是确定的。


如果像笛卡尔说的,世界上唯一确定不疑的,只有思考中的人,其他存在都不确定,那么我们还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吗?换句话说,我们还有可能得到真理吗?


答案是,纯粹依靠思维获得的真理是可以得到的,比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些先天就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它们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要按照纯粹的形式推断就能够获得,不依赖于任何感知的内容。但是,真理也仅限于此了,只要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真理就不存在了。这也是近代著名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的看法。


休谟提醒人们,所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就是外部世界对我们的各种感官刺激之后,大脑产生一系列观念,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这些观念而已。我们中文有一个词字面含义非常准确地形容了这个过程,这就是“印象”,即在我们心灵上印下的一些象。当说印象的时候,我们预先假设了存在一个外在世界,它是在我们的信念和经验外部,不会受我们的想法影响的世界,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其实就是这个世界给我们的心灵留下的“印象”。我们无法判断这些印象、这些观念是真是假。


比如我们最信赖的因果观念可能就是靠不住的。举个例子,我们通过已有的经验判定太阳从东方升起,并且还通过科学证明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必然使太阳从东方升起,这是地球运行的规律。那休谟会问:“明天,太阳会从东方升起吗?”如果明天地球不转了,或者太阳爆炸了,或者银河系湮灭了,太阳就不会升起了,这种情况难道真的不能发生吗?因此,所谓的科学规律只不过也是一些“信念”,然后我们再自我催眠,认为这就是真理。


【康德给出的救命稻草】


你看,柏拉图和休谟这两种最著名的真理观让我们左右为难。


柏拉图认为真理就是知识,是理念世界,只不过只有拥有极高理性能力的哲学家才能够看到。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柏拉图所谓的现成的理念、现成的真理,是不是只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虚构,其实,真理根本不存在。


另一头,笛卡尔认为,这样世界上唯一能够确定无疑的,就是思维着的人,所以唯一确定的真理,就是不依靠外部世界、单纯凭借思维就得到的知识,比如数学知识。哲学家休谟甚至说,除此之外,任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只是人的印象而已,与真理无关。要是沿着休谟怀疑的路走下去,我们很容易变成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人一定会会绝望、会发疯。因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者认为所有的重大问题都没有答案。人就彻底失去了确定性。


你看,要么是柏拉图的虚构,要么是休谟的虚无,有没有一条路,让我们能够获得真理呢?有!我给你一根救命稻草,它来自大哲学家康德。


康德承认,存在一个人类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人类能够获得的,只是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罢了。比如一个西瓜,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很多感性特征,它是绿色的、甜的、椭圆的。但抽去这些感性特征,我们还会说西瓜存在,这就是西瓜自身,康德管这个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本体叫做“物自体”。康德说,我们并不能认知“物自体”,我们能认知的仅仅是感觉经验的领域,物体所具有的基本性质或特征实际源自我们的心灵。


康德的看法和休谟的不是一样吗?注意,区别来了:康德认为,哪怕存在一个人类无法认识的外部世界,也就是物自体,人类也能够通过对外界的观念的印象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凭什么?因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整合观念印象的能力,康德把它称为“先天直观能力”, 像时间、空间、肯定、否定、可能、必然这些概念,还有逻辑规则,甚至包括休谟否定的因果关系,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观念”,所有人都拥有。


打个比方,先天观念就好像戴蓝色眼镜看世界,你眼中的世界都会是蓝色的,这是因为眼镜将蓝色加在了你的感觉之上,“蓝色镜片”就是你的先天直观能力,把你对世界的观念和印象进行了整合,你才获得了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时间、空间、肯定、否定、可能、必然、逻辑、因果就是你天生自带的镜片。我们之所以能够用一种带有确定性的方式认识世界,正是因为人类可以把先天的认知结构加在后天的经验数据之上。两者完美结合,我们才拥有了知识——这个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康德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人为自然立法”,这个说法经常被人指责为无比狂妄。误会了,这是大大的误会!实际上,康德是说,人只能感知到经验领域,但是人的头脑中有一套把经验组织起来的机制,通过这套机制,经验在我们的头脑中获得了规律,这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自然,它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组织形成的,是被人的头脑所规定出来的,至于物自体意义上的自然是什么样子的,人类根本就不可能知道。


康德给我们解了套,但也给我们立了规矩。一方面,我们对发现世界真实的样子不再抱有十足的信心,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怎么样才通过我们的理论、概念将秩序加在自然上面;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和纯粹主观的,人和人之间还是可以有共同的正确看法的。那么,标准是什么呢?答案是“合理性”,也就是我们有合乎理性的思考,需要好的理由将它讲清楚。这是思想对真理的规定和要求。 


关于真理,我就讲到这里。最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同意康德说的我们每一个人出生前就预装了一套系统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加入社群,我们一起讨论。我们下一讲再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感谢大家在哲学板块的精彩分享。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

  • 飘啊飘啊飘过

    尽管连三体问题的方程我们都找不到解析解,但是人类依然算出了卫星轨道,预测了彗星回归周期,把宇宙飞船精准的发了出去。怎么做到的呢?那是因为我们虽然找不到绝对的完全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精度下,某些特定条件下,找出近似的答案,只要这个精度满足我们的精度要求,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作为正确答案来看。所以,就算我们找不到绝对真理,但是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有近似解的,我们认识不到本质,但是我们可以逼近本质,我们敢说:极大极大的概率而言,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高黑 回复 @飘啊飘啊飘过: 甚至也不是逼近本质,因为本质不可知,就是更好的生存和生活了而已。

  • luo1984

    严格来说,没有任何真理是真正的真理。 “三角形内角和180°”也不是,因为它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空间不弯曲”。 以前看过一本书,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特别喜欢,推荐阅读。

    luo1984 回复 @luo1984: 哦,对,我记错了,“三角形内角和180°”与”空间弯曲”的关系,来自于乔治迦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一本七十多年前的科普读物,现在仍然很值得一看。

  • 燕秋2020

    反复听了几遍这节课的内容,也不敢说听明白了。回答问题:是否同意康德说的每个人出生时都预装了一套系统。如果这个系统是指人生来便带有的认知能力,那么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都应该有自己预装的系统?只是人的系统更高阶,人可以在后天不断地进步、拓展,并得以不断地去完善那个先天预装的系统?从这个角度说,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便是带着已然完善的系统出生的。

  • 迷途的强

    每个人在出生时是否预装了一套系统?这个问题得先定义这个系统是什么。 1.如果说是感性知识,也就是和其它动物一样直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直接感知大自然的信息,那么可以说人就像和动物一样安装一套这种感知系统。当然人可能比动物这套系统还有更高级些的东西,如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或者基因层面属于人类的一些信息。 2.如果说这个系统是康德说的知性和理性,那只能是后天在参与人的社会活动中才能习得的。狼孩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一个证明。

  • 风云一杯酒江山万里心

    康德给我们解了套,但也给我们立了规矩。一方面,我们对发现世界真实的样子不再抱有十足的信心,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怎么样才通过我们的理论、概念将秩序加在自然上面;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和纯粹主观的,人和人之间还是可以有共同的正确看法的。那么,标准是什么呢?答案是“合理性”,也就是我们有合乎理性的思考,需要好的理由将它讲清楚。这是思想对真理的规定和要求。

  • 罗浮山大盗

    一点感悟:人是自然界一种特殊的动物,因为人是要依靠确定性活着的,不论是金钱、真理、情感还是其他,没有了确定性,人会变得无所适从,确定性是什么好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确定性。

  • 光尘一丢

    康德为自然立法和阳明心学,是否有相通之处

  • 东镇沂山

    哲学的价值是什么,能解决什么现实问题?

    云匿者 回复 @东镇沂山: 大概可以解决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的问题

  • 1388913paab

    人,永远活在自己的认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