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100.内外两绝症

中国历史真相 |100.内外两绝症

00:00
26:04

本期内容:

1. 吐蕃占领长安,宦官鱼朝恩带兵救驾,拉开了宦官专权序幕

2. 仆固怀恩纠集回纥等造反,被郭子仪传奇击退

3.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是怎么逐渐形成的

4. 两税法的推出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史朝义把自己吊死在一片小树林里,标志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这七年多,整个中原被打了一个稀巴烂,仅仅是洛阳就反复争夺了好几次,中间还经历了少数民族回纥人几乎屠城一样的烧杀淫掠,不仅是造反派的头子从安禄山最后换到了史朝义,经历了父子两代四个人,大唐王朝的皇帝也换了祖孙三代,从唐玄宗,唐肃宗,最后到了唐代宗李豫。


这个李豫,完成了他爹肃宗未完成的事业,保住了大唐江山,总算对得起列祖列宗,正打算松口气,享乐一番的时候,西边的吐蕃又杀上门来。

                              一


其实,这事儿一点儿都不奇怪,唐王朝把西边的精兵强将都弄到河北去打安史叛军了,如果人家吐蕃这时候不趁乱进军,捞点儿好处,那实在是对不起人家的列祖列宗。


公元763年10月,就在史朝义上吊之后的7个月不到,吐蕃人打到了长安城下,唐代宗唯一的选择就是像他爷爷和老爹那样,再一次跑出长安,不同的是,当年唐玄宗是往西跑,因为安禄山是东边来的,这一次吐蕃是从西边打过来的,唐代宗就只能往东跑到了陕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华阴县附近。


长安随即被吐蕃占领,这些家伙对大唐天子的那把龙椅一点兴趣也没有,只埋头苦干四件事,那就是烧,杀,淫,掠,比小日本的三光政策还多了一项。


就在唐代宗在华阴县瑟瑟发抖,身边大臣无能为力的时候,一个太监带着两千人的部队赶到了他的身边。这个宦官就是前面说的鱼朝恩,这支队伍叫做神策军。


神策军本来是哥舒翰在西北亲手创建的,创建的目的就是用来打突厥和吐蕃的,但为了迅速解决安史之乱,这支队伍也被调到了河北打安大胖子,现在安史之乱平定了,西北却被吐蕃占领了,神策军回不了老家,正在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听说唐代宗逃命,跑到了华阴,监军宦官鱼朝恩就决定冒死救驾,事实证明,鱼大太监的这一宝算是押对了。


史书上说,“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精神大振的唐代宗大手一挥,封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使,正式决定神策军以后就是保卫皇城保卫皇帝的禁军,归鱼朝恩指挥。


我们今天说,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很大,在唐代宗之前,虽然宦官也监军,但名义上毕竟不是军队的指挥官,他们只有给皇帝打小报告的权力,不能直接命令士兵。现在太监手里却有了合法的兵权,即便鱼大太监七年之后被唐代宗干死了,但宦官掌禁军这事儿却一直存在下去,太监们手里的权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就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得的第一个绝症,宦官专政。啥是绝症?就是几乎治不好的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严重,唐帝国的这个宦官专政就是如此。


我们接着往下说,唐代宗虽然给了鱼朝恩兵权,但这时候是没有办法让这家伙带着神策军去收复长安的,第一,李豫自己曾经带过兵,他很清楚,带着2000人咋咋呼呼地来救驾,和上战场与敌人死磕,那根本就是两回事,鱼太监什么本事,他还是知道的;第二个原因是最要命的,神策军如果上战场,谁来保卫他这个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前面提到的郭子仪郭老爷子被重新启用任命为军事上的总指挥,去打吐蕃,收复长安。


事实证明,不仅是唐代宗知道谁打仗牛掰,正在忙于烧杀淫掠四项活动的吐蕃人也知道,他们一听郭子仪来了,马上决定见好就收,在占领15天之后,主动退出了长安。


打完了这一仗,唐代宗亲自赐予郭子仪丹书铁卷的免死金牌,同时在凌烟阁也给郭老画了一幅画,然后他就想,这一下总可以好好歇歇,享乐一下了,可惜的是,一个人要是天生劳碌的命,躲都躲不掉,老将仆固怀恩又造反了。

                              二


我们前面介绍过仆固怀恩这个人,他本来是郭子仪的部下,铁勒人,也就是回纥人,当年唐肃宗联合回纥人一起打安大胖子,就是他从中牵线搭桥。为了加强和回纥的关系,仆固怀恩还把自己两个如花似玉的宝贝闺女嫁给了回纥人的可汗。唐代宗上台之后也是启用这个人,史朝义才迅速兵败自杀,而且仆固怀恩家族一共有40多人死在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场上,可谓是满门忠烈。


那为啥这样一个人要造反?这事儿里面的原因挺多,比如说功高盖主,鸟尽弓藏这种君臣之间的相互猜疑,还有和两个少数民族女婿的关系太好,导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社会舆论等等。


最直接的导火索却是太热情了导致的误会,当时仆固怀恩这个军区的监军是太监骆奉先,他在听说仆固怀恩可能要造反的流言之后,就决定亲自去他的营地看看。实话实说,本着对皇帝和唐王朝负责的态度,这一点人家太监骆奉先做的一点儿毛病没有。


仆固怀恩为了证明自己清白,就一反平时对这个贪财太监不理不睬的态度,热情款待,大吃大喝一番之后,非要让这个骆奉先多住几天一起过端午。很不幸的是,由于地域文化不一样,骆奉先不太适应北方人的这种热情,尤其是仆固怀恩为了表达诚意,还把他的马藏了起来,这在骆奉先看来,就是想把我留下,拿我的脑袋祭旗啊,于是乎,这哥们连夜逃出了军营,跑回了长安,对着唐代宗大喊仆固怀恩要造反,绝对反。


后面发生的事情就简单了,唐代宗让仆固怀恩到长安来为自己辩护,仆固怀恩和他的部下都觉得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坚决不去。最后双方只能一拍两散。公元765年8月,为唐王朝平叛立下赫赫战功的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少数民族共计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长安,把唐代宗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又把郭子仪派去抵挡。


接下来的事情很富有戏剧性,据新旧两本《唐书》记载,郭子仪领着一万多人到了前线,然后只带了2000人来到最前线去晃悠,回纥军团远远望见就问,那个人模狗样的家伙是谁啊?唐军就说了,那是郭令公,因为郭子仪当过中书令,所以叫令公。


回纥人一听就说,不对啊,仆固怀恩说郭令公和你们的皇帝都死了,我们才跟着他过来想打点儿秋风,咋郭令公还活着,那大唐天可汗也没死吗?唐军的回答是,“万寿无疆”。回纥人就说,你能不能让郭令公出来走两步,给我们看看是不是没毛病,还真活着。


到了这时候,郭子仪就穿上便服,带着几十个人走到回纥部队的最前方,摘下帽子说了一句:“诸君同艰难久矣,何忽亡忠谊而至是邪?”少数民族兄弟们,我老郭和你们本来都是生死与共的好哥们,你们怎么来打我呢?


郭子仪当然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想当年唐肃宗和回纥联合打安禄山,前线总指挥就是郭子仪,而郭子仪用兵如何,回纥人是清清楚楚,这时候一看真是老郭,立马就怂了。《旧唐书》里记载,“回纥皆舍兵下马齐拜曰:果吾父也”,原来真是我们的郭爸爸,您还活着啊。



 

100- 1 郭子仪拜寿


就这样,本来剑拔弩张的前线,变成了认亲大会,也就在这个时候,仆固怀恩在自己军营里突然暴病身亡,这样一来,这仗更没法打了。回纥人认为,郭子仪就代表了上天的最高旨意,不仅决定马上撤兵,而且在撤之前,还一脸无耻地和郭子仪商量,出来一趟也不容易,要不,我们两家一起干死吐蕃吧?


那还说啥,郭老头儿对于这个建议自然是同意的,结局就是,郭子仪同志只带了一万军队去平叛,最后却和回纥人一起,打掉了10万人的吐蕃军队,斩首5万多人,夺回了无数被掠走的中原老百姓和牛羊骡马等畜生。


在随后的近10年时间里,郭子仪是不停地东征西讨,不是平定内乱,就是打击吐蕃,为唐代宗稳固屁股下面的那张龙椅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本人也是深得皇帝陛下的宠爱,什么中书令、节度使这样的官儿自然是不在话下,他的儿子郭暧还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


有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开口说道,你别仗着你爹是皇帝,俺爹根本就不稀罕当那个皇帝,原话是:“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说实话,这句话在整个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里,敢于当面大声说出来的,几乎是没有,凭这一点,郭暧这个小伙儿就有资格在《资治通鉴》里留下一个名字。


升平公主一听,你这是要找死啊,居然敢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转身就回去告诉了自己老爸。谁知道唐代宗说,他说的没错,他爹郭子仪要是想做皇帝,这天下就不属于咱们家了,然后劝自己女儿回去。郭子仪听说这事儿之后,自然是吓得不轻,赶紧进宫请罪,唐代宗这时候就说了:“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小孩子的话怎么能当真呢?话虽然这样说,但郭子仪回去还是狠狠地打了儿子几十棍子,算是给皇帝和公主赔罪,至于说那小两口后来咋样,《资治通鉴》里没有交代。不过民间有一出著名的戏曲《打金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把升平公主描写得飞扬跋扈,而郭大公子一身正气,最后唐代宗还升了他的官。


没办法,老百姓就爱看这种高高在上者灰溜溜吃瘪的事情,这种把嚣张上位者的脸抽得啪啪响的戏码,在今天的网络小说里也特别流行,我们称之为爽文,你要是问现实生活里到底有没有,我的回答就是如果现实生活里这种事很常见,我们看这种小说也就不那么爽了。


说到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回答的,同样是功高盖主,为啥仆固怀恩得不到善终,而即便郭子仪的儿子口出大逆不道的言语,皇帝也认为不是个事儿,对郭子仪毫不猜疑。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人家郭子仪情商高,会来事儿,对待所有同事,不论你是奸臣,还是忠臣,好人还是坏蛋,他全都一视同仁,彬彬有礼,连大太监鱼朝恩最后都被他折服,流着眼泪说您真是一位忠厚长者。第二个原因是他虽然当过很长时间的节度使,但他从来不留恋兵权,朝廷有事随叫随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还能胜。朝廷没事的时候说解除他的兵权,他也二话不说,马上就回到自己那个富丽堂皇的家里,和一群美女厮混。对比其他节度使,郭子仪的这种除了上马,就是上床,从不拉帮结派的作风让唐肃宗和唐代宗很是放心。

                               三


那么,其他节度使都有野心吗?这个还真不好说,也许开始没有,但是等到当上了节度使,才发现唐王朝给节度使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那难免心中就有点盘算。


想当年安大胖子就曾经是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因为权力太大,野心膨胀,造反了。按理说,他造反之后,唐王朝应该警醒一些,收回一部分权力,悲催的是,大唐王朝平定安禄山造反靠的还是各路节度使,而且唐代宗为了尽快平定安史之乱,还到处乱封节度使,他甚至对安大胖子手下的将领许诺,只要对方投降,就封他们为河北和东北老地盘上的节度使。


结果就是,安史之乱平定后,造反的李怀仙、田承嗣和李宝臣不仅没受到任何惩罚,还分别担任了范阳、魏博和成德的节度使,把今天的包括北京在内的山东,河北的大部分地区瓜分完毕。这三家伙哪里是真心归顺朝廷,他们为安禄山立庙,称其为圣人,彼此还勾结在一起,对抗中央。唐史专家陈寅恪就说过,安史之乱后,“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唐王朝实际上是处于分裂的状态。


唐代宗对于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是装糊涂,只要节度使们表明上还承认我为皇帝,我无所谓,所以当田承嗣死了,他侄子田悦直接任命自己为节度使的时候,唐代宗居然捏着鼻子承认了,节度使的位置可以世袭罔替,不由中央政府任命,这相当于变相地承认了对方是诸侯国。


这就是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第二个绝症,藩镇割据,节度使不听话,地方政府变成了独立王国。对比之下,郭子仪这样的老实人当然是皇帝眼里的一块宝贝。


公元779年,唐代宗驾崩,他儿子唐德宗李适即位, 这哥们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死他爹封的那三个叛将节度使,换句话说,他想削藩,收拾各路诸侯,所以,他对郭子仪特别好,封他为太尉,兼任中书令,并且赐号“尚父”,老郭就是我李适的义父,谁不服就整死谁,当然,谁不服我,我的义父也会替我弄死他。


可惜的是,两年之后,郭子仪去世了,唐德宗很伤心,全国停止办公5天,文武百官都要去参加遗体告别仪式。


老郭虽然死了,但削藩这件事德宗还是要继续干下去,恰好在这一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他儿子李惟岳自然马上效仿田承嗣的故事,自己封自己为新的节度使。可是他没想到,皇帝老子换人了,唐德宗严词拒绝了这个请求,节度使必须中央任命,自己任命自己,不好使。


李惟岳自然不干,他老田家都继承了,咋到我这儿就不好使了,差哪儿呢?这哥们马上联系了田悦、还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人联兵抗命。


唐德宗自然是有准备的,他下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去平叛,但万万想不到的是,李希烈接下圣旨之后,反而和起兵的各大藩镇联合起来,占据了河南临汝,准备一起找唐德宗说道说道,他们也不是想当皇帝,只是想逼迫唐王朝承认他们半独立的诸侯国地位。


前面我们说过的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这时候出场了,这个77岁的老爷子被唐德宗派到了李希烈的大营,代表朝廷试图招抚李希烈,结果是李希烈没被招抚,颜真卿也搭了进去。这位老书法家宁死也不投降叛军,面对着对方的百般羞辱,他还能很平静地说:“生死已定,何必如此多端相辱侮?”最后在龙兴寺被活活勒死。


 

100-2 颜真卿书法作品


不过唐德宗的意志这时候还算坚定,除了派颜真卿去招抚,他同时还命令荆襄、江西、泾原等各路节度使全都上去打仗,但不知道当时的长安市长王翃是怎么想的,当泾原的部队路过长安时,他居然给人家吃变质了的粗粮剩饭剩菜,这一下大头兵不干了。《旧唐书》里记载,士兵们纷纷说:“将死于难,而食不得饱?”就算是要杀头的罪人,也要给一顿好吃的,而我们都是要上战场为你们这些老爷拼命的人了,居然都不让吃饱?那就只能也造反了,于是,士兵转过头来,开始洗劫长安,史称“泾原兵变”。


唐德宗正稳坐宫中,想着自己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时候,听到了这个让他差点气死的消息,那还能咋办?跑吧,就这样,大唐帝国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一连4位皇帝都被赶出京城的滑稽场面就发生了。


这一次和唐代宗那次一样,文武大臣关键时刻一点都不给力,他们跑得比皇帝还快,最后救了唐德宗的还是太监和神策军。等到哗变的士兵被打败,重新回到长安的唐德宗一改即位之初想整治宦官的想法,反而从此坚定地认为,还是太监们对自己好,于是,宦官的地位和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经过这些折腾,唐德宗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削藩的这个理想,算是彻底破灭了,公元784年,这哥们只好下罪己诏,说“朕实不君,抚御乖方,致其疑惧”,又说“一切待之如初”,这篇检讨书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各位节度使大侠们,这事儿朕搞错了,你们都是大大的忠臣,从此之后,你们的地盘你们做主。


各大节度使一看皇帝认错了,马上就一个个表示臣服,前文说过,这些家伙本来就不是想做皇帝,只是想割据一方,世袭罔替而已。就这样,“藩镇割据”这个唐王朝的第二个绝症起起伏伏地一直伴随着唐王朝,大唐中央和地方就一直维护着这种微妙,恐怖而又脆弱的平衡。


不过唐德宗虽然对内搞不定诸侯,但是对外战争还是可以的,分别在公元779年,786年和789年大破进犯的吐蕃军,打得西藏高原上这些家伙胆战心惊,这主要是唐朝的军事技术比较先进。


实际上,每次从人数上说,唐朝都是吃亏的,比如第一次的公元779年,南诏和吐蕃的联军号称20万,浩浩荡荡地杀向长安,这些家伙就没把自己当外人,满以为可以像上次一样,再洗劫一番,但唐德宗只用了神策军4000人和陇右军团的5000人,一共不到1万人的队伍,就把对方赶回了老家.《资治通鉴》上说“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被追得跳到崖谷逃生,饿死冻死的吐蕃人近10万,这种以一当十的作风很有当年李世民的气概。


不过唐德宗李适也不可能像李世民那样征讨四方,他能打败侵略就不错了,原因太多了,其中至少有一条是没钱。


                            

前面我们说过,大唐帝国这时候收不上来税,藩镇割据,各成一国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从此就不报户口了。唐朝当时实行的租庸调税法制度是按照人头收钱,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的时候规定,不分贫贱,每人每年缴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可是你皇帝老子现在连地都不分了,俺为啥还要傻不啦叽地去报户口交税,我二百五吗?而兼并了大量土地的大地主更是不会主动为手下的雇工报户口,是,俺有几千亩地,但都是我和家里的老婆子两人起早贪黑种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改革肯定就是等死,所以,公元780年,唐德宗的宰相李炎推出了两税法,这玩意儿也简单,就是不按人头了,而是按照你家的财产和土地大小来征税,去除其他的苛捐杂税,每年只征两次,六月一次,十一月一次,所以叫两税法,史书上说,“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地主们当然是反对,强烈反对,俺省吃俭用置下了一大片土地,现在你不按人头,按土地面积收税了,这不是欺负人吗?但唐德宗对付藩镇不行,对付中央掌控地区的大大小小地主和地主婆们,他还是很强硬的,就一句话,反对无效。


实话实说,这套制度比较合理,钱多的多交,钱少的少交,老弱病残不交,这种根据财产分级的户等制度,应该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此它奠定了宋代以后1000多年的税法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惜的是,缺少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支撑,这个合理的两税法只执行了几年,就又处于瘫痪状态,唐王朝收税还是费劲,为啥?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套制度的实行需要政府对基层有一套高效的管理办法,否则你咋知道张三今年收入多少,李四又买了多少地?而且唐德宗为了简化税收,减少下面人的工作量,还规定了用金钱代替实物来交税,但那时候唐朝别说微信支付宝,连铜钱都没有多少,最后农民反而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用来交纳税钱,反而增加了负担。所以,简单总结一句话,两税法思路不错,但相比于制度,人,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得力的铁腕人物,啥也救不了身患绝症的大唐王朝。


公元805年正月,即位时雄心勃勃的唐德宗在当了26年皇帝,啥也没干成之后,心灰意懒地驾崩在长安会宁殿,享年64岁。太子李诵继位,这就是唐顺宗。这个哥们从小身体就不好,继位的前一年就中风半身不遂了,生活不能自理还好说,有的是小姑娘伺候着,要命的是讲话也不利索,需要他身边的大太监当翻译。


就是这么一位残疾人皇帝,思想上却继承了他老爹的雄心壮志,一上位,就启用了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这两个姓王的和另外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个人抱成团,形成了一个后世称为“二王八司马”的政治团体,开始了仅仅半年的“永贞革新”。这些改革家的基本立场就是反对贪污腐败,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一句话,试图治疗大唐绝症的三反运动开始了。


那这个三反运动有效吗?为什么这些改革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集团?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刚刚知命

    颜杲卿也是忠烈

    作业他祖宗 回复 @刚刚知命:

  • Hello四月天

    老师表达生动有趣,常常一语中的,不绕圈子

  • 听友371727566

    每次只要开始听就欲罢不能,太喜欢了

  • 去去就来也

    唐朝虽是封建帝王最有代表性的时代,但也是帝王无能昏庸无能最多的皇帝。糜烂的王朝、

  • 骆驼6791

    再刷一遍

  • 听友294787820

    陈寅恪que

    Y旺财Y 回复 @听友294787820: 你但反查一下也不至于…

  • 1569455pwph

    怎么不更新了

  • 豆米口才故事

    谁没野心呢,诸葛亮要是七出祁山要是都赢了,早就是当皇帝了。

  • 小鱼儿_i7v

  • 听友90968700

    辛苦主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