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治大唐两绝症的三反运动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失败了
2. 李愬雪夜入蔡州,“元和中兴”,中晚唐难得的政治清明
3. 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的诗文成就、为官表现
4. 唐宪宗是否死于宦官之手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唐顺宗即位之后,虽然自己半身不遂,流着哈喇子躺在床上,但还是马上启用了很多思想进步的大臣,开始了试图治疗大唐两绝症的三反运动。
一、三反失败
反腐败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比如说皇宫里一直存在的宫市五大坊,就是唐顺宗他爹唐德宗设立的,一群太监以为皇宫采办物品的名义,专门在市场上巧取豪夺,买东西不给钱,这事儿在历史上还挺出名,白居易老先生的名著《卖炭翁》里,对此有深刻的描写:“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说的就是五大坊的太监们,最后卖炭老头儿的一千多斤木炭,只换来了“半匹红绡一丈绫”,悲惨得很。
唐顺宗虽然是残疾人,但是对于腐败这事儿,看得比他爹唐德宗要清楚,三反运动的第一刀就砍向了这个宫市,取消了五大坊,百官和老百姓都是拍手称快。
刚开始的时候,改革还算顺利,打击一下个别腐败的宦官,敲打敲打藩镇的军方,基本上没啥大乱子。但不可避免的是,半年之后,改革派终于走到了深水区,换句话说,碰到了雷区,你死我活的时候到了,他们想委任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军节度使,读书人韩泰为神策军行军司马。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神策军就是禁军,保卫皇帝的,从它成为禁军的那一天开始,就控制在宦官手里。现在这些改革派想干什么,那是“二王八司马之心,宦官皆知”,知识分子们以为有皇帝撑腰,腰杆子硬了,想从太监手里抢夺兵权。可是他们忘了一件事,唐顺宗这个半身不遂患者此刻正躺在担架上上朝,口齿不清的他还需要太监给他当翻译,现在你想夺太监们的兵权?谈何容易!
于是乎,就发生了下面的事情:公元805年7月28日,大太监刘贞亮等人逼唐顺宗下旨,说“积疢未复,军国政事,权令皇太子纯勾当”,也就是说,自己身体不好,让太子李纯监国;8月4日,太监们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这个李纯就是唐宪宗;8月6日,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去渝州当司马,随后第二年王叔文被赐死;11月4日,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都被贬到地方去做司马,所谓的某某州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在唐朝基本就是专门为这些被贬官员设置的,啥权力没有。后来的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写道“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啥白居易老头儿哭得那么厉害,就因为他那个江州司马也是被贬的官儿,听着琵琶小曲,觉得自己和那个歌女也没啥区别,所以,在这首《琵琶行》里,才诞生了那句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1-1 琵琶行
现在你知道了,这些改革派之所以得到“二王八司马”的专有称呼,就是因为他们最后都被贬为了司马。这里面的刘禹锡和柳宗元大家都很熟悉了,因为这两位不仅是改革家,也是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黔之驴》都是我们上中学时必背的课文。
不过从政治上来说,柳宗元同学被贬为司马之后的《封建论》那才是宏篇巨作,非常牛掰地阐述了秦始皇老爷子的郡县制为啥比周朝的分封制优越。实事求是地讲,他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许就是对藩镇割据,中央政府没权力这件事的吐槽。可是千古下来,历代政治家都对这篇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苏轼就说过,“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也就是说像孔子这样拥护分封制的圣人也驳不倒柳宗元。
再后来,甲骨文大师郭沫若写过一个《十批判书》,痛骂秦始皇,歌颂孔老二,毛泽东看了之后,给郭沫若写了一首诗,里面有“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样的句子,意思就是老郭,您这学问还是差点儿啊,请回去读读柳宗元柳子厚的《封建论》,不要开历史的倒车,想回到周文王的时代。
言归正传,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反运动,本来是想给大唐治疗绝症的,结果是大太监们小手一挥,医生们都变成了司马,下了台的残疾皇帝唐顺宗第二年就翘了辫子,接替他的是唐宪宗李纯。
二
李纯上台之后,有了老爹的教训,太监们他是死活不敢碰了。再说了,这哥们本来就是太监扶植上台的,那感情还是有的,而且我们说太监们这个群体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只要给他们想要的利益,他们对皇权没有觊觎之心,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可能当皇帝,但太监是当不了皇帝的,他们只能是皇权的维护者,而不是打倒者,因为维护现有的皇权,就是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
唐宪宗是一个相当聪明的皇帝,他知道,像他的瘫痪老爹唐顺宗那样,想疾风暴雨般地扫除一切害人虫,最后被干趴下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李纯同学积极地和宦官搞好关系,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就靠着宦官掌握的神策军,干死了反叛的西川节度使刘辟,尝到了甜头的李纯决定继续依靠宦官,清理藩镇,换句话说,咱家里经济条件有限,那就先治一个绝症。
现代历史学家张国刚有一本书,叫《唐代藩镇研究》,在那里面,他说中唐时候的藩镇“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啥意思呢?就是说虽然这时候唐朝藩镇割据的现象也挺严重,但还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这些藩镇都需要借助朝廷的威望来加强统治。换句话说,碰到一个聪明的,强势的君主,藩镇就会乖顺一些。这个前提是,朝廷必须展现自己的力量,新上台的唐宪宗恰恰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边聪明地安抚各个节度使,许以各种好处,一边寻找一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准备狠狠地干他一下子,两个字,立威。
公元814年,终于被他找到了,淮西节度使死了之后,儿子不向朝廷报丧,而是自己一屁股坐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掌握了军权,控制了淮西。
这个淮西节度使所在位置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南,当时叫蔡州,它的实力比一般的节度使要强,但是还比不上北边朔方的几个节度使,换句话说,杀鸡给猴看,淮西就是最合适的那只鸡。
从公元815年开始,战争打了两年,到了817年9月,归附朝廷的随邓节度使李愬利用风雪交加,蔡州方面放松警戒的天气,在一个夜晚,率领9000人急行军35公里,打进了蔡州,战争以唐朝中央的大获全胜告终。
这事儿你今天听起来容易,实际上,敌情的判断,时机的选择,并不容易,何况还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别的不说,大雪纷飞的夜晚,能让9000多名士兵不走散,悄无声息地接近到敌人的城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光老爷子在《资治通鉴》里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描写相当经典和震撼,以至于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把这段单独拿出来,取了一个名字叫《李愬雪夜入蔡州》,也是我当年必背的课文。
101-2 李愬入蔡州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淮西节度使完蛋之后,所有节度使都知道了,唐宪宗这家伙要来真格儿的,马上上表表示臣服,您李纯还是大哥,说啥是啥。
就这样,到了公元819年,大唐王朝出现了无比和谐的一幕,地方节度使都纷纷表白自己是唐王朝的藩将,都听中央的。有人因此说唐宪宗平定了藩镇割据,这话呢,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必须说,仅仅是书面上、文字上的有道理而已,大唐王朝只要不能保证中央的力量最大,形成强有力的集权制度,藩镇就是火山,不喷发那是旅游胜地,一旦爆发,烧死一大片。
即便是这个表面和谐,在那时候的唐朝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唐宪宗干得还是不错的。他当政时,还起用了很多好的官员,而且他也舍得放权,所谓“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当时出名的宰相有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人,这些家伙勤勤恳恳,把朝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元和中兴”,是中晚唐时期难得的政治清明时代。
三
不过,如果论后世的名气,这些宰相因为写诗的水平差了一点儿,就比不上唐宪宗手下的另外一些官员了。比如左拾遗白居易,前面我们说过此人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东台御史元稹,就是写出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的那位,他还写过一个可能以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的小说,叫《会真记》,到了元代的时候,被改编成了著名的戏曲《西厢记》。
元稹这个人尤其擅长写悼亡诗,也就是天天哭着喊着怀念自己已经去世的老婆,什么“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者“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听这个意思,好像写完了把笔一扔,就要跟着亡妻到地下世界了。
当然,这种事儿没发生,事实恰恰相反,他一边写着这些悲悲切切的诗句,一边和很多女子勾勾搭搭,有名有姓的就十多位,所以后世有人说他“不但见女色即动心,甚至听说女色就怀鬼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批评他和白居易两个人,说“皆酒肉以溺其志,嬉游以荡其情”,就是贪图享受和女色,过于放纵自己欲望的意思。
实事求是地说,白居易和元稹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敢于直言,也愿意给老百姓办事,还是值得表扬的,当然,你如果说敢说敢干,他俩还真不如另外一位同时代的名人,那就是韩愈。这个人也是唐宪宗麾下的臣子,在担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一职时,表现突出,升任为刑部侍郎,刑部相当于今天公安部、检察院和法院三者的结合体,侍郎就是副部长,二把手,那职位还是相当高的,可是就在这个职位上,他干了一件胆子很大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从印度次大陆引进的佛教在唐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汉传佛教的八个大乘宗派和两个小乘宗派可以说都是在唐朝形成的。公元819年,唐宪宗为了表达自己对佛祖的景仰之情,特意派人去凤翔把释迦牟尼老师的佛指骨舍利接到长安,所谓舍利就是高僧们去世火化之后残余的部分,现在科学认为是人的骨头在600度到1600度之间燃烧后产生的化合物。但佛教界认为这些都是圣物,尤其是释迦牟尼老师的,那更是圣物中的圣物。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刑部侍郎韩愈这时候站了出来,写了一篇奏折,叫做《谏迎佛骨表》。大意就是皇帝啊,您不应该放着中国本土的圣贤不拜,反而去供奉老外的破烂玩意,他说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秽之馀”,也就是脏东西的意思。这话已经很让唐宪宗很伤心了,俺辛辛苦苦地接回来一件宝物,你说是脏东西,你咋想的?可是韩愈这家伙还没说完,他加了一句任何人看见都会生气的话,八个字,“事佛求福,乃更得祸”,啥意思?您拜佛求长生,求福气,只怕求不来好事,反而会得到祸患。
人家皇帝老子已经把佛祖舍利取了回来,韩大学士这时候说这话,实事求是地讲,那就相当于诅咒。
果不其然,宪宗是勃然大怒,开始想砍了韩愈的脑袋,后来在宰相裴度和其他大臣的苦苦求情之下,把韩愈发配到潮州去当刺史。就在去往潮州的路上,韩愈遇到了自己的侄孙,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可谓是家国不幸诗人幸,对于大多数诗人,你要是不让他颠沛流离,他也写不出啥好句子。
顺便说一句,韩愈的这位侄孙比他要有名得多,因为此人就是韩湘子,一点都不错,就是我们说的八仙之一。
那么,我们说韩愈批评皇帝拜佛的事情,说的对不对呢?我个人的观点就是,事关宗教,就不能用对错来衡量了。基督教里面有一个叫做德尔图良的大主教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做“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这是一句非常牛掰的哲学名言,让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是的,如果你信的宗教现象可以用科学或者生活经验来解释,那你还信吗?你肯定不信,只有那些你无法解释的,你才会虔诚地礼拜。所以,韩愈老爷子用对和错来评论宗教,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韩愈作为一名官员,他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却是对的。他在这篇奏章里说,我们的老百姓对佛教的狂热达到了“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大家为了信佛都不干活了,甚至“解衣散钱,焚顶烧指”,也就是用自残的办法来对佛祖表忠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唐宪宗作为一个皇帝,再去推波助澜,那自然是不合适的。我们以前讲北周武帝灭佛的时候也介绍过,真正的佛教大德对于这些狂热的举动是反对的,他们称之为佞佛,是得不到解脱的。
可见,韩愈韩老爷子应该算是一位正直的官员,并且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他都给老百姓干了很多好事,很多实事,说一句好官儿,是不为过的。不过他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寡人有疾,在好色这件事上,他比白居易和元稹更甚,这哥们妻妾成群,满朝皆知。据说他把壮阳药喂给公鸡吃,然后再吃公鸡,效果杠杠滴,还起了一个名字叫“火灵库”,不过呢,这些事情做得多了之后,他的身体就很差,四十多岁就看不清东西,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关于这位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文化人,我们到了宋朝,讲到欧阳修的时候还会提到他。
三
言归正传,我们说唐宪宗打击了藩镇势力,起用了很多好的官员,社会稳定,老百姓生活幸福,好像都是好事,但是你要知道,这一切背后有一个巨大问题,或者说是妥协,那就是对太监们掌权的不干预。不仅不干预,还要给与更大的权力,以前太监只是掌握神策军,但在宪宗时代,为了联合太监对付大臣和藩镇,又开启了太监掌中枢的情况,用唐宪宗这家伙自己的话说是:“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意思就是我捏死宦官们就像是捏死一个蚂蚁,很可悲的是,这哥们就是在吹牛,而且还把自己吹死了,因为他的死很有可能是太监们下的黑手。
晚年的唐宪宗和很多皇帝一样,一边吃着壮阳药,一边吃着长生不老药,效果啥样,是不是比韩愈老爷子的火灵库效果还好,我们是不知道的,但我们知道这家伙的性格变得暴躁无比,经常诛杀左右宦官。到了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这位皇帝突然死亡,关于他的死,《旧唐书》说:“内官惧非罪见戮,遂为弑逆。”《新唐书》里说:“宦者陈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很明显,两本唐书即便是用了春秋笔法,也坚定地认为他就是被宦官干死的。
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唐穆宗李恒,那么李恒对杀了他亲爹的宦官们是啥态度呢?四个字,没啥态度,或者说不敢有啥态度,因为他自己也是宦官扶上马的,虽然他是正牌的太子,但如果不是依靠大太监梁守谦、王守澄等人,他能不能当上皇帝还真说不定。
事情是这样的,李恒做太子时,另外一位太监,神策军的左军中尉吐突承璀一直酝酿着废掉这个李恒,让澧王李恽做太子,不过,唐宪宗有点犹豫,虽然宪宗自己也不喜欢这个太子李恒,但废立太子毕竟是大事。
问题是,另外一批太监已经把宝押在了李恒身上,他们是绝对不能允许换太子这种事情发生的,就在宪宗暴死的当天,太监中尉梁守谦和其他宦官杀了这个吐突承璀,还有澧王李恽,然后唐穆宗李恒才被拥到了皇帝宝座上。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唐宪宗,吐突承璀,还有澧王李恽的死,就是一群太监们想尽早拥立李恒上台的一个大阴谋,而李恒本人在这场阴谋里,就是一个傀儡,一个道具而已,你想想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唐穆宗敢对太监们有态度不?
说穿了就一句话,大唐帝国宦官专政这个绝症这时候已经扩散到全身了,想单纯地用手术来解决问题已经不好使了,唐穆宗是不是知道这一点我不知道,但史书上说,穆宗在位的四年期间“宴乐过多,畋游无度”,就是一个字,玩,并且“不留意天下之务”,也就是自己放弃治疗了,这样一来,在他爹宪宗时代已经听话了的各个藩镇重新反叛,竖起了割据的大旗,而宦官们更是“纠绳军政,事任专达”,太监们的权势开始扩散到军政两界,内外两大绝症都有加重的趋势。
那么可能你要问了,太监厉害,皇帝无能,那大臣们呢?很可惜,这时候朝里的大臣们只要反对宦官的,都被排挤到地方,剩下的都是依附宦官的,而最令人无语的是,这些依附宦官的大臣们还分成两派,一派叫牛党,老大叫牛僧孺,另一派叫李党,带头大哥是赫赫有名的李德裕,两派彼此斗得你死我活,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一直到唐宣宗,牛僧孺和李德裕两个家伙这才蹬腿死掉,整整斗了四十年,六任皇帝。
你要是说,这些人为了啥斗争?说实话,我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有人说一派代表了新兴的士大夫,是改革派,另一派是老牌贵族,保守派,所以才斗。我觉得这就是生搬硬套,实际上,这两个党派的背后都是宦官,某一派是不是上台,就看它背后的太监大佬是不是给力,不过只要一派上台了,对另一派那是穷追猛打,恨不得把对方全都赶出朝廷。
那你可能又会问了,是不是他们背后的宦官大佬们让他们这么做的?我个人的观点是,还真不是,宦官们虽然操纵着这些官员的升迁,甚至生死,但在两派的斗争中,却始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要你们不来惹我们这些残疾人,你们愿意干啥,随便。
看到最后,我的结论是,这两派大臣都是东北人的性格,斗得你死我活的原因就四个字,瞅你膈应,就是瞧对方不顺眼,这场著名的瞧你不顺眼战斗在历史上称为“牛李党争”,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确诊得了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这内外两种绝症,现在又生了朋党之争这场大病,而且一病就是四十年,把整个国家彻底拖入了深渊。
那么,从唐宪宗时代开始的这场党派斗争到底是咋开始的,牛僧孺是啥人,为啥还有人说李德裕这个党派头子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老郭就是溜须拍马拍到马蹄子了。
有的,会继续更新
101集播完就没有后面的了吗?
听友70478924 回复 @1356652lcst: 有两百多集吧!
为啥不学习汉武帝下推恩令,逐步削藩?
于宏_w7 回复 @bruceliii: gi😎😴😴u出cchi
要是再讲讲唐刀、陌刀、香积寺之战就更好了!
学习
好
太喜欢了,说的真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骆驼6791 回复 @三丫家的丫: 姐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AI文稿里面好多星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