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1、 第53讲、第54讲、第55讲、第56讲非常重要:究竟中观。
2、三乘境界
3、《金刚经》第十七段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鸠摩罗什译本)印度古德把《金刚经》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十六段,是给资粮位众生说的法,权便中观从十七段开始,是给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众生说得法,须用究竟中观来解读。得:证得。无实无虚:非真非假;在第十四段(《金刚经》第十四段: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出现时,可以从“权便中观”的层次上用“二谛”上解读;印度古德认为,十七段经文开始,这两个段落是说给“加行位”众生听的,是要引导着众生去见道、去见实相,因此必须从“究竟中观”去解读,这里的“非真非假”(无实无虚)就是彻底地远离真假二边,在空性上无真无假,在佛陀所证悟的实相上无真无假,彻底地泯灭“真、假”二边。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句话是出现在第十七段经文,这是接引“加行位”众生去见实相的,不是讲给那些初入佛门的“资粮位”凡夫说的法,因此对这句话解读要从“究竟中观”上去解读。在凡夫境界上,二边,佛法是佛法,外道是外道,这是泾渭分明的。
从凡夫入手学习的角度,我们要反复强调佛法与外道法的不共,凡夫要严格区分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佛法”与“外道”的安立是佛陀接引凡夫的方便。佛陀给“加行位”众生说法,要引导着去见实相的时候,在这里佛陀要泯灭二边,“佛法”与“外道”不二,这是“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法义;
《六祖坛经》
惠能、惠明
不思善,不思恶。这是“加行位”入“见道位”,泯灭“善、恶”二边的法。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善、恶”二边的分别;这是给“加行位”众生说的法,是引领着众生去见实相的法、去见道的法;
注:对于千千万万的“资粮位”众生,佛法是佛法,外道法是外道法,善法是善法,恶法是恶法,还是要泾渭分明,学习佛陀教法就是学习佛法的不共,学习佛法与其它一切外道法的差异性,这是佛陀教法的核心价值。
4、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鸠摩罗什译本)
随说随扫
5、“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鸠摩罗什译本)
第十段是从权便中观上、二谛的角度上去理解;
第十七段须从究竟中观上去理解,或者在智者的角度讲从实相上去理解,“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其实佛说人身长大,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身,只是名为大身。
一切法无生。
《金刚经》导读正文:
我们这个《金刚经》导读课程的第 53 讲、第 54 讲、第 55 讲和第 56 讲,这四讲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四讲课程当中,就是基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教理体系,也就是基于“二谛”的模式而建立的“权便中观”的教理体系之上,我们又引伸出“究竟中观”的教理体系,也就是基于凡夫角度的“空性”,或者说是基于智者角度的“实相”之上而建立的中观,也就是以泯灭凡夫二边见而建立的中观,这是“究竟中观”,这是佛陀的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的要义,所以,大家要极为关注。
佛陀最终是要让我们凡夫远离二边。但是,佛陀在度化我们这些凡夫的时候,当然还是要随顺众生,往往是要先利用凡夫的二边见,而最终让我们远离二边。比如说,我们这些凡夫感受自己生生死死的轮回不已,而且我们感受我们这个生死给我们这些众生带来很多苦难,那么因此佛陀首先肯定、承认我们凡夫的生死,进而佛陀安立了一个与生死相待的名言,叫“涅槃”。
佛陀说:“生死苦不苦?如果你觉得生死很苦,那好,跟我修行,我们走向没有苦难的涅槃境界。”当然,有的凡夫不以为生死是苦,他愿意生死,愿意轮回,那佛陀给这类众生讲了“人天乘”的法,所以学习佛陀“人天乘”的法的众生,他安住于生死。
那还有一类众生,他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苦难,他不愿意生死,而一听说佛陀讲有涅槃,那么他们就不顾一切地奔向涅槃,自己去住于那种清净的、安乐的涅槃境界,这就是修“小乘法”的境界。
所以,修行佛陀的“小乘法”最终就是安住于涅槃。而到了大乘佛法,佛陀想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凡夫所感受到的生生死死,感受生死当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到生死当中的种种的苦难,这一切其实根本就是梦,生死是假的,根本就不真实。
从“究竟中观”的空性角度讲,生死是空,根本就没有什么生生死死,因此无“生死”,那“涅槃”这个与“生死”相待的境界的安立的必要性也就没有了,因此,因无“生死”、故无“涅槃”,“生死”与“涅槃”的二边泯灭,叫“生死”与“涅槃”的不二。
因此,大乘佛法修行境界跟小乘佛法直奔涅槃、安住于涅槃境界是根本不一样的,大乘佛法是要泯灭“生死”与“涅槃”的这个二边见,叫“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那么,大乘佛法为了表达跟小乘佛法境界的区别,勉强又安立了一个名言,叫做“无住涅槃”。
所以说到这儿,大家能理解了,大乘佛法区别于人天乘、小乘法最核心的要义就是“无生”,就是最终彻底地泯灭二边见,这就是《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生死”与“涅槃”不二。
好的,下边回到我们的经文。我们在这一段教理的讨论之前,我们经文已经学习到了《金刚经》第十七段,说“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我们前边就是讨论到这句经文的时候,我们暂时离开了经文,进行了一大段的教理的学习,下边我们就回到经文。
我们前面讲过,印度的古德把《金刚经》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十六段,他们认为是讲给“资粮位”众生说的法。那么从第十七段开始,是给“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众生说得法。
因此,对照着我们前边的教理体系,《金刚经》的前十六段经文,我们可以用“权便中观”来解读,但是从第十七段经文开始,我们就不能仅用“权便中观”来解读,我们必须用“究竟中观”来解读。
看这段经文。老师说:“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意,这个“得”是“证得”,说“如来所证得的这个无上正等正觉当中”‐‐‐ 注意,这是佛所证悟的真实,老师说:“于是中无实无虚”。大家注意,“无实无虚”,在《金刚经》第十四段经文当中已经出现过,“实”就“真实”,“虚”就是“虚假”,所以“无实无虚”就是“非真非假”。
在第十四段经文是说:如来所得法,如来所说的法,非真非假。那么在第十四段经文,我们对“无实无虚”的解读,我们是可以在“权便中观”上解读,我们可以说:为什么佛所证得的法、佛所说的法“非真非假”呢?是在“胜义谛”非真,在“世俗谛”、在“名言谛”上非假,那么“世俗谛”、“名言谛”上佛陀说的法非假,因此在第十四段经文的这句话的前面,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都是从“二谛”的“世俗谛”、“名言谛”而言。
所以,《金刚经》第十四段经文的“无实无虚”,我们是可以从“权便中观”的 “二谛”上解读。但是,到了这第十七段经文,我们再见到“无实无虚”,我们就不能仅仅从“权便中观”去解读,因为印度古德认为,十七段经文开始这两个段落是说给“加行位”众生听的法,是要引导着众生去见道、去见实相,因此必须从“究竟中观”去解读,那在“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非真非假,这里的“非真非假”(无实无虚)是彻底地远离真假二边,在空性上无真无假,在佛陀所证悟的实相上无真无假,彻底地泯灭“真、假”二边。这是对在第十七段经文当中出现的“无实无虚”的解读。
下一句,“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注意,这句话是出现在《金刚经》第十七段经文,印度古德认为,这是接引“加行位”众生去见实相的,这段经文不是讲给那些初入佛门的凡夫、“资粮位”凡夫说的法,因此对这句话解读要从“究竟中观”上去解读。
在凡夫境界上,二边,佛法是佛法,外道是外道,这是泾渭分明的。对于凡夫,入手学习佛陀的教法,我们要反复强调要学习佛陀教法的不共,要严格区分出佛法与外道的区别,儒家不是佛法,道家不是佛法,基督教不是佛法,科学不是佛法。
但是,在凡夫心中,因为有“外道”的见解,所以佛陀才安立了“佛法”的见解,所以“佛法”与“外道”这是佛陀接引凡夫的方便。“佛法”与“外道”,这是二边见。那么到了这第十七段经文,佛陀给“加行位”众生说法,要引导我们去见实相的时候,在这里,佛陀要泯灭二边,“佛法”与“外道”不二,这是“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法义。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安立了“善法”与“恶法”,在普通凡夫心中,善法就是善法,恶法就是恶法,要行一切善法,要舍一切恶法,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而不能去杀人、放火、抢银行,但是大家注意,在这里,这是佛陀接引众生要见真实的时候,要泯灭凡夫心中的“善、恶”二边,所以,不管善法、恶法,佛陀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泯灭凡夫的“善、恶”的二边见。
有的朋友可能读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里有一段记载,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在弘忍大师那里得了法之后,他回广东。那么很多人追他。那么在大庾岭,在深山之中,首先有一位叫惠明的人追上了惠能,他让惠能给他说法,因此两个人坐在大庾岭的深山的石头上。
惠能说:“您屏息诸缘。”两个人静坐,良久——就是坐了一段时间,突然间惠能说:“哎,不思善、不思恶,就在这当口,哪个是你惠明的本来面目啊?”就在这句话上,惠明见道,惠明大悟。所以,不要思善、不要思恶,这是“加行位”入“见道位”泯灭“善、恶”二边的法。
所以“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没有“善、恶”二边的分别。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我还要强调,这是给“加行位”众生说的法,是引领着我们去见实相的法、去见道的法。那么对于我们千千万万的“资粮位”众生,那么佛法是佛法,外道法是外道法,善法是善法,恶法是恶法,我们在我们的心中暂时还是要泾渭分明,学习佛陀教法就是学习佛陀教法的不共,学习佛陀教法区别于其它一切外道法的那个差异性,那是佛陀教法的核心价值。
好的,看下一句经文。佛陀刚安立了一个“一切法”这样的名言,佛陀随说随扫。看下一句,老师说:“须菩提啊,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从“究竟中观”上讲,哪里有什么“一切法”,所以佛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只不过是名“一切法”。
讲到这里,《金刚经》第十七段经文的第二段讲完了。那么《金刚经》经文的第十七段的这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印度古德认为,是讲“加行位”的境界,从《金刚经》第十七段的下面这第三段经文开始,是说“见道位”境界。
看下边的经文:
老师说:“须菩提啊,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这一段经文大家听得耳熟不?其实在前面,第十段经文当中,出过类似表述。在第十段经文当中老师说:“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大家还记得,这是《金刚经》第十段经文的内容,当时我们对这段经文的解读,是从“权便中观”的角度解读的,是从“二谛”的角度去解读的。也就是在“胜义谛”上是空性,非身,但是在“世俗谛”名言上名为大身。那么到了这第十七段经文,我们就要从“究竟中观”上去理解,也就是从凡夫的角度讲,要在“空性”上去理解,或者说在智者的角度讲,从“实相”上去理解。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其实,佛说人身长大,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大身,只是名为大身。从这个第十七段经文开始,我们都要逐步地用“究竟中观”去解读《金刚经》,不能再像十七段经文之前那样的,总是从“二谛”的角度去解读《金刚经》的经文。
这里边的“人身长大”就是身躯高大,佛说身躯高大,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身躯高大,一切法无生,根本就没有,只是名为大身。
查阅佛学文章、收听更多课程、免费结缘梵汉对照版经书讲义。欢迎关注【净名精舍】公众号
音频下面文字资料中有“《金刚经》导读学习交流辅导群”的入群二维码,截图扫码入群,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群中还有辅导员解惑答疑。
京东淘宝当当
京 东、淘 宝。
末法时代修行者 回复 @妙来去: 人家在楞伽经里也说了,只有阿赖耶识是真实,小乘的涅槃只是一种不分别的境界。
哎呀,这轮涅不二其实跟54讲的有无双泯一个道理。。。以前在别处听,似乎都是用一个硬币的两面来比喻,还是觉得懵。。今天这讲得彻底,空得彻底。。。。顿悟了
于晓非_ 回复 @长丰格格:
究竟中观,了义大中观,大圆满法
于晓非_ 回复 @无极乐儿: 喜马拉雅“于晓非《楞伽经》导读”课程讲授藏传佛教的了义大中观,大圆满见。
于老师讲授的金刚经导读课程是末法众生的大法船!顶礼于老师
于晓非_ 回复 @浪迹天涯_zc0: 🙏
感恩这位居士大德给我们讲解金刚经
于晓非_ 回复 @13927182cte:
老师,为什么读涅槃nieban,而不是读niepan
于晓非_ 回复 @小熙_5014: 涅槃是梵文 nibbana 的音译。
相信轮回吗?我相信! 轮回苦不苦?苦!想解脱! 知轮回如梦,醒即解脱!
好的,get拓展阅读:《中论》是中观学派的根本典籍。全文为偈颂体。共446颂,分为27品。
于晓非_ 回复 @cokelight355: 计划在喜马拉雅上推出的课程,除了已经上线的“于晓非《金刚经》导读”和“于晓非《楞伽经》导读”之外,就是“《中论颂》导读”和“《阿含经(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