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谜,陀思妥耶夫斯基如何解开苦难与救赎的谜底?
精华笔记
上一集,我们讲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过程,他之后所遭受的精神惩罚,最后他的“超人理论”的破产,在索尼娅的影响下走向宗教;这一集,我们将来分析小说背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怎样的思想,再来看看这位文学大师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我们结合尾声和前面六个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小说人物的出路,倾注了作家对于宗教归宿问题的思考。
小说主人公的挣扎与救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早年,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信教,但在大学时期受到当时西方无神论和自由主义的影响,放弃信教,不再相信神明,进而构想出反抗神明的计划,就是他的“超人理论”。“超人理论”的重点就是,既然上帝不惩罚恶人,那么不平凡的人可以僭越常规、蔑视法律,扮演上帝的角色,对于恶人可以不择手段地进行惩罚。因此,不平凡的人有权利进行犯罪行为。认定这条价值准则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便鄙弃社会的法律法规,也不再相信上帝神明。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是抛弃宗教信仰所致。拉斯柯尼科夫的犯罪,首先是傲慢和僭越之罪,他把自己摆在他人之上,认为他超越所有法律,不管是人的法律,还是上帝的法律。
犯罪后的主人公的出路在哪里?作家为其安排了一条“新生”之路:应该相信上帝,在想帮助、拯救他人之前,首先要帮助、拯救自己、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建立善与恶的法规。
而索尼娅得知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杀人犯时,她没有选择离开,而是表示愿意跟随他到天涯海角,宣称永远爱他。这种对罪人的同情与爱,这种救赎和新生,只有放在深广的人道主义精神里才能解释。 俄罗斯信奉的东正教,较多地保留了早期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传统。因此,小说的宗教色彩还体现为东正教式的人道主义,也就是对弱者,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甚至对罪人的怜悯。
为了表现这种犯罪心理以及人道主义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苏联学者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为这种叙事特点命名。
为什么叫复调小说呢?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西欧的大部分小说都属于单声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成为作者思想的载体,向读者们表述着作者单一的世界观。这种类型的小说更像是作者的独角戏,缺少了多元化的声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都有着独立的声音和意识,作者与小说人物处于平等的交流地位,不同人物的意识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在《罪与罚》中,主要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声音——信奉自己那一套“哲学”的拉斯科尼科夫,身为“东正教观念”化身的索尼娅,“法律观念”的拥护者波尔费利,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卢仁... ...这些声音不是各自封闭的,它们总是在倾听对方,相互呼应。
对话是复调小说的基础,《罪与罚》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主要人物之间以及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多声部对话,呈现出诸多不同的思想碰撞。
比如表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思想斗争,就是通过大段的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实现的。人物之间的对话也很常见,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与预审员波尔费利的大篇对话,让他逐渐放弃超人理论走向宗教。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
除了表现主人公内在自我意识的“对话”,小说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大型对话”,比如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所代表的不同思想,形成了两种对话。拉斯柯尔尼科夫自身潜意识里是信奉东正教的,所以索尼娅也可以看作是其宗教思想的一面镜子,同“超人理论”进行斗争,最终宗教仁爱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向宗教。
《罪与罚》背后,作为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意识至关重要。作家将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打造成吐露心声的叙述通道,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赋予主人公,因而某种程度上,主人公也是作家的“发声器”。
陀思妥耶夫斯基会开创出复调这种呈现方式,也和他自身的坎坷经历有关。在西伯利亚的这十年苦役和流放生活,是作家一生中的重大转折,除了身心遭受摧残之外,他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代末他入狱的时候,还是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十年后,当他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时,已经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义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变化,他对于人类苦难的各种思索,都呈现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
他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灵活动史。作家运用了多种心理表现手法,比如对话、内心独白、梦境、幻想和直觉等,把人物心中最隐秘、最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全面展现出来。比如,主人公杀人后,他梦见自己又走到了犯罪现场,拿出斧头砍向老太婆的天灵盖,可是老太婆却坐在那儿发笑,拉斯柯尔尼科夫砍得越用力,她就笑得越厉害。他疯狂出逃,却发现周围都是交头接耳看向他的人,他的心头一紧,两脚无力,觉得无路可逃。这一处的梦境描写,把主人公犯罪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非常真实。
陀氏对小说人物心灵的挖掘,堪比弗洛伊德的心理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认为,陀氏发现人的心灵有一种成层现象,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受到双重诱惑而被弄得无所适从,他们的心灵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智力层,与灵魂毫不相关,这里滋生着奸诈、凶恶等最坏的诱惑;第二是情感区,在这里无论遭受多么狂风暴雨般的激情,人物的灵魂根本不会受到影响;第三是深层区,这里是智力和激情触及不到的,陀氏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寻求到了幸福的秘密。
除了开创复调的手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手法也值得一提。这部小说四十万余字,讲了十二天半内发生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紧凑的笔触,编织了一张逻辑清晰的人物关系网。除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之外,还描写了悲惨的马美拉多夫一家,以及个人利益至上的卢仁、地主斯维里加洛夫和预审员波尔费利等人物,各条副线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各个阶层的人物图鉴。
在暗无天日的彼得堡,上演着一幕幕的惨剧:绝望的女子跳入散发着恶臭的河流,醉酒的小官吏被疾驰而来的马车轧死,走投无路的疯女人带着穿着破烂的孩子在街上乞讨,等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社会底层的人们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卑微而又坚强地生活着,继续着不可知的未来。
与下层人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相对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回到彼得堡开始,“贵族的道德堕落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影响的急剧增长”这类主题,就在《罪与罚》等后期作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这样一部反映俄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几乎倾注了作者数十年的心血。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在西伯利亚当苦役犯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底层人民。其中一个叫奥尔洛夫的苦役犯,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感到恐惧。这让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如何看待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一个无视道德规范的人心无愧疚地去干任何事情呢?这就是作家艺术构思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捕捉素材,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大量翻阅刑事案件的审判记录。不久,小说的构思发生了变化,作家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年轻一代和社会热点问题上。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刺杀了沙皇,这名大学生与拉斯柯尔尼科夫有颇多相似之处。1966年9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俄国导报》的主编卡特科夫写了一封信,说:“学生们,为了荣誉、为了真理、为了真正有益于社会,而非常无私地变成了虚无主义者。他们抗拒不了这些激进思想,以为这些无比正确。”他说,自己的新作《罪与罚》是“一次犯罪活动的心理报告”,从这个角度,陀氏笔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命运,是为了让激进分子认识到,他们的道德情感来源与残忍行为之间的根本矛盾;而小说最终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自我觉醒来解决冲突,就是让人们明白这种极端思想的荒谬之处,从而找到人道主义的解决方案。
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野心并不止于此。在《罪与罚》中,作家也展现了这样的主题——人的个性发展,个人的出路与心灵归宿问题。无视道德规范,蔑视法律,通过暴行达成目的,可以解决问题吗?作家从宗教的终极关怀高度给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个性的发展不能够建立在自私自利、无视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俄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应当是回到人民群众中,信仰宗教,遵守人民群众的道德规则,相信爱和牺牲。
然而宗教、爱可以拯救人类吗?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坚信不疑,他是内心挣扎极为剧烈的人。对于信仰,陀氏总是显得摇摆不定,他时而是一个坚贞的基督徒,时而又是一个充满疑虑的无信仰者,猛烈地抨击上帝和基督徒。他总是不由自主地由怀疑走向信仰,再由信仰走向怀疑。因此,说陀氏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一点也不为过。连爱因斯坦都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我的影响比高斯都多”,高尔基则直接说他“是一个恶毒的天才”。
但无论如何,人与人的命运,始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全部主题,他曾说:“人是一个谜,需要解开它。我在研究这个谜,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人。”
书 名:罪与罚
作 者:[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 讲 人:皮野
主讲人简介: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俄
罗斯文学与文化
策 划 编 辑:周向荣
总 编 辑:徐苑
陀翁这本罪与罚写得很戳我,尤其是各种独白和细节描写:p
因为我是基督徒,男女主角的各种心理挣扎真的很戳我
曾经让人深夜浑身颤抖的书,尤其是有关索尼娅,和斯维里加洛夫的一些描写。感觉真是写到了人潜意识深处,直击灵魂。永远的最爱。
主播的这一篇让我仿佛在听有情节的有声小说哈哈(而不是读书
很深刻
读过一遍,又听了一遍。故事很鲜明但并没给我如侦探小说试的吸引,更感受不到作者的内心思想。这不是作者的错,也许是我感受不到
老徐_xu 回复 @索岸_mc: 大概是因为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我们差别太大,尤其是宗教这一块
拉斯柯尔尼科夫
主播的声音不错。节奏处理地也挺好。
这个主播的声音好像朱亚文的声音,太好听了
我觉得这个主播的声音太好听了,感觉都要恋爱了!这两段音频,我连续听了10遍以上
农药乔巴 回复 @话梅小仙: 我就是来找你这条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