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00:00
25:53

一部恢弘的人工智能发展史,揭开机器崛起背后的秘密。


听书笔记 


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再到汽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机器已经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高科技的标志。这些机器背后实际上都隐含着控制论的思想。


控制论简单来说就是研究让机器模仿人和动物的种种行为方式。本书作者托马斯·瑞德是一位军事专家,他从战争的独特视角,唤醒了人们对控制论历史贡献的记忆,并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人与机器关系的深刻思考。


全书讲述了控制论是如何诞生的,被应用到哪些领域,以及控制论的未来将会如何等几个重要问题。


控制论是如何诞生的?


作为一位军事研究专家,作者托马斯·瑞德认为,控制论的思想起源于战争。


在二战期间,为了防空需要,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如何击落欧洲战场上的纳粹军机。控制论之父维纳也参与其中,并承担了课题 “使用一种装置来探索预测在纯数学上的可能性”,力求“构造这种装置”。1948年,维纳在二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


控制论到底是什么呢?


控制论的英文并不是Control Theory,而是Cybernetics。有的学者还会翻译成“赛博学”或“机械大脑论”。控制论的思想起源于对动物,特别是人的行为的观察。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种动物都有感知外界环境,从而控制自己行为,影响外界环境的能力。


理解控制论有三个关键要点:

第一控制,这是控制论的目的;

第二反馈,这是控制论的手段;

第三人机交互,要始终谨记机器是为人服务的。


二战之后,控制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运用领域有三个:自动化、人机融合和赛博空间,都是冷战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但也都从军事领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自动化让机器代替人类,让人类从繁琐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机融合,也就是赛博格致力于将人和机器融为一体。赛博空间则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世界,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下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生存空间。


“控制论”的思想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已经深入人类的文化,它衍生出了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并在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展现。 “控制论”对人类文化影响最深的还科幻。科幻电影的主角都是各种各样的赛博格,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如果机器崛起,人类又将何去何从呢?


控制论之父维纳对于“控制论”所可能导致的机器崛起是担忧的。他认为,技术的发展,赛博格的出现,人类原有的生态平衡可能被打破。和维纳一样,很多人担心机器崛起会统治和奴役人类。


不过,作者认为,机器并没有崛起,而是逐渐陨落了。看似各种机器被制造出来,但是它们都是被人类所利用,建立在人机交互基础之上。相比于担心机器,作者更担心的是人,担心的是机器和技术被少数人的滥用。在他看来,“控制论”源于战争,最终还很可能归于战争,那就是“赛博战”。


赛博战可以通过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黑客等形式,对金融网络系统、交通网络系统、电力网络系统进行破坏,杀敌于无形之中。能够伤害人类自身的没有别人,只有人类自己。“控制论”的未来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走过的每一步都应该被认真反思。


解读 | 林雨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播音 | 贾逢韬

策划编辑 | 左宓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