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儿子为什么不成材?
一
讲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我就想到了胡适。为什么呢?因为胡适和曾国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曾国藩被称为传统时代最后一个圣人,胡适也被称为民国年间的“圣人”,在他去世后,蒋介石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胡适和曾国藩一样,也是从小就想做圣人。所以他小小年纪,就被村里人称为“穈先生”,认为这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胡适也记修身日记,要求自己修身进德。所以胡适对家庭教育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十七岁那个就写了一篇文章,叫《论家庭教育》。
胡适和曾国藩一样,也是有两个儿子。按理说,胡适这两个儿子,都应该成材。首先,胡适本身是高学历,高素质,妻子也很聪明。虽然他的夫人江冬秀原本是普通农家女子,但是精明能干,持家能力很强。所以双方的遗传基因都不错。
胡适对这一点也很自信。“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胡适也不能免俗。所以长子胡祖望出生后,胡适感觉孩子非常聪明,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胡适日记当中有一则记载,胡祖望三岁时,胡适他唱北京儿歌。胡祖望听一遍就会了,唱第二遍的时候,胡祖望就创造性发挥,把其中一句改得更为通顺上口。当时朋友陶行知住在胡适家,胡适兴致勃勃地把这件事告诉了陶行知,陶行知开玩笑说:“三岁半的小孩子要替博士改文章了!”
1928年,中山大学聘请胡适去任教,但是当时胡祖望身体不好,胡适迟迟没有南下,给中山大学方面写信解释原因时他说,“这个儿子是绝顶聪明的,我不能让他有什么意外的事。”对外公然称自己的孩子“绝顶聪明”,可见胡适对这个儿子的喜爱之深。
另一个儿子胡思杜从小也很聪明。胡适在信中说:“小三也有聪明。”小三就是指胡思杜,因为两个儿子当中,还有一个女儿,可惜后来夭折了。胡适的亲戚石元皋说胡思杜“天资聪慧”。
可见两个孩子都是不错的胚子,成材的概率很高。
其次,胡适家庭经济条件优渥,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胡适就任北大教授时,起薪是月薪是280元,一个月有钱,在当时够普通北京市民家庭生活三年。除此之外,他每年的版税收入也相当惊人,有些年份可达二三千元。他在北京城内所住的米粮库豪宅,仅花园就占地六亩,有95棵松树,胡适给它起名“百松园”。这豪宅放今天,得十个亿吧?胡适还是北京最早拥有豪华汽车的人之一,1933年,胡适就买了一辆福特V型八缸引擎的豪华型汽车。
这样的经济条件,再加上胡适在教育界的特殊资源,他肯定可以给孩子提供第一流的教育。
所以胡适曾经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的儿子,将来肯定会成材。
但是胡适的孩子们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两个孩子小时候虽然都聪明可爱,但是长大后都不爱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两孩子学习成绩都时好时坏。1929年,长子胡祖望入苏州读沪江大学附中, 1930 年胡适接到学校寄来的成绩单,满分十分,有八门只得了四分,需要在暑期学校补课。后来胡适又将胡祖望送到当时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南开中学。可惜他仍然成绩不佳。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锋,但是他儿子连语文都不及格。最后恐怕还是得益于胡适的社会关系,胡祖望最终得以就读于西南联大,但是成绩仍然不好。1940年5月20日表舅江泽涵在致胡适的信中提到:“祖望的功课不好,在联大的两年也没入轨道。”
后来胡适不得不把他接到美国,安排他进入自己的母校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好在进入康乃尔大学之后,祖望终于知道用功了,最终居然能毕业。毕业后,胡祖望做了一个普通工程师。所以胡祖望总体上人生成就平平,远远未能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
另一个儿子思杜更不成材。
关于胡思杜,人们一般只知道他是胡适的小儿子,1949年留在大陆,1950年发表公开信批判父亲胡适,1957年自缢身亡。
事实上,胡思杜在此之前就已经是一个“问题青年”。胡思杜小时候非常活泼可爱,但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懒惰、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所以石元皋说他“天资聪慧”的后一句是“但读书不用功”。
在他16岁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胡适赴美担任大使,哥哥也出国读书,母亲江冬秀把他带到了上海。在上海这个花花世界,他更加不务正业,成天逃学,出入六国饭店去摇“吃角子老虎”,也就是赌博。
如果仅仅是喜欢玩,问题还不大,关键是他还偷偷拿家里的东西去卖钱,有时候还到亲戚朋友家里去骗钱。江冬秀呢,成天打麻将,不管他。
胡适一看,这不行啊,只好把胡思杜也接到美国来留学。然而到了美国,思杜更加不务正业。胡适先把他送到费城的海勿浮学院,不久被退学了。后来又转学到印第安大学,又被退学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经常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不去上学,干什么呢?去赌马,把父亲汇给他的钱全部去跑马跑光了,欠了一身债。然后还造假支票,被警察抓去。胡适的朋友去把他保出来的时候,发现他两个口袋里全是当票,其中有一个是胡适刚给他买的打字机的当票。后来胡适只好安排他回国,结果回国前,他又以没钱买机票为名,从胡适朋友手中骗了一笔钱。
胡思杜解放后之所以选择留在大陆,而不是随父亲去美国,与在美国这种尴尬经历,以及父亲对他的失望有关。他自杀时年仅三十六岁,终生未婚。胡适的长子胡祖望育有一子,不过自幼有小儿麻痹,终生未婚。因此胡适算是“绝后”的。
那么,胡适的儿子为什么这么不成材呢?
这里头有他的夫人江冬秀文化水平不高,家教不严的原因,但首先是胡适的责任。胡适太忙了。他把精力过多地投入事业和社会活动,给孩子的太少。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民国时代风头最健的文化名星,胡适白天到处授课讲演,晚上家中经常高朋满座,深夜还要读书著文,他留给儿子们的时间几近于无。
因此他的朋友石元皋回忆说,“胡适对家事,根本不管,对于小三也注意不够”。胡祖望也说:“在我的记忆中,与父亲相聚时间很少,在一起时,父亲留给家庭的时间也少,平时连聊天、谈话的机会都十分难得。” [1]
因为全力投入事业,胡适就把孩子全推给了妻子。这倒也是胡适老家的传统,徽州男人通常外出经商,将整个家业交给妻子去管。徽州有一句谚语:“一世夫妻三年半。”也就是说,做了一世的夫妻,实际上一起生活的时间,不过三年半。
等到孩子进入关键的、更容易出问题的青少年期,胡适更是经常离家在外,特别是胡适1937年赴美担任大使,直至1946年才回到国内。和曾国藩、梁启超等人留下很多家书不同,胡适写给儿子们的家书也很少。即使是两个孩子都先后到了美国留学之后,胡适也忙于自己的大使工作,很少去看孩子。因此胡适的特别护士哈德门女士曾写信给胡适,劝他与儿子要多交流,说他和孩子的交流实在太少了。所以儿子不成材,胡适有责任。
有人说,胡适太忙,没办法。但是他再忙,有曾国藩忙吗?曾国藩的做法和胡适完全不一样。
曾国藩应该说比胡适忙。胡适是大学教授,曾国藩呢?在咸丰初年,一年人兼五个部的副部长。政务非常繁忙。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家信中汇报自己当礼部侍郎的工作情况:
事务较繁,每日须至署办事。八日一至圆明园奏事。除衙门官事之外,又有应酬私事,日内甚忙冗,几于刻无暇晷。[2]
每天都要坐班,下属一共一百多人。每八天要去一次圆明园向皇帝汇报事务。除了工作,私人应酬也多,所以特别忙,几乎没有片刻闲暇。
但是,不管多忙,他都要安排出时间,来教孩子读书。
《曾国藩日记》当中咸丰元年和咸丰二年这两年的日记比较特殊,曾国藩自己起名为《绵绵穆穆之室日记》,格式比较特别,日记本是专门印的,每天分为八栏,即每天做的八类事,依次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与回信。在这八栏当中,有四栏,即读书、办公、课子、对客这四事,每天都有记录。每天都在给孩子上课,没有间断。
曾国藩教儿子读书,非常认真。比如他教儿子读《尚书》,那不光是到点了拿起书就教儿子,而是事先要拿出时间来备课,对拿不准的地方他自己要预先温习,决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这两年,曾国藩每天晚上在临睡前,都要教曾纪泽读《尚书》、《诗经》和《资治通鉴》。太累了,也只能中午抽空打个盹。后来曾国藩出门在外带兵,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写家书。总而言之,他在家庭教育上,是花了大量心血的。他的儿子能成材,与此密不可分。
早期家庭教育中的亏欠,都会变成父母晚年的痛苦。早期的投入,事半功倍。错过了时机,不管多少努力,可能都不再有效果。胡思杜的荒唐行为,在晚年是让胡适夫妇非常痛苦的。胡适天天写日记,但是当中从来不提儿子的荒唐行为,他不好意思记载。后来胡思杜在大陆写公开信,骂自己的父亲,后来又自杀,当然更令胡适痛苦。而曾国藩早年在家庭教育中的大量投入,换来两个儿子特别是曾纪泽的成材,他内心当然是非常欣慰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要多想想,如果你想晚年少一点痛苦,年轻的时候,就要在家庭教育中多投入一些精力。
[1]胡成业著,徽州的胡适,文汇出版社,2012.05,第27页
[2] (清)曾国藩撰:《曾国藩全集·家书》1,岳麓书社,2011年,第160页。
胡适的一个儿子活到86岁,但曾国藩两个儿子都很短寿,不知道什么是成功
一个家庭当中,你早年在家庭教育当中亏欠的东西,晚年就会变成父母的痛苦。 早年的投入,事半功倍,到了后来,你可能事倍功半。
把儿子当成普通人教育,即使你有才华也未尝不好
我读了红学的很多研究之后,是真心讨厌胡适,自己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却光说不练,把《红楼梦》的研究彻底带偏!还要把自己包装成杜威的学生,真是精致利己!太惹人厌了!能把娃教成这样,也真是不奇怪了。。。
胡适就算了吧!胡闹
张老师的爹妈费尽了心血呀 祝张老师的父母健康长寿
这点好像和阿西莫夫的基地里面谢顿儿子的经历好像,也是到处去大学开会演讲,不管孩子,不过后来谢顿把他儿子劝回来了哈哈
谢谢。
张老师说的挺好的,一直再关注
胡适一生宣扬文化教育,自己的儿子却没能教好,那么怎样做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子女教育呢?
INTJ999 回复 @若素说: 胡适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愤青,特别是留完学刚回国的时候喜欢乱喷,晚年的时候才觉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