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25丨刘津瑜:新的帝国策略:戴克里先的尝试
 6377
试听180

罗马史25丨刘津瑜:新的帝国策略:戴克里先的尝试

00:00
31:49

喜马拉雅的听友们大家好,我是刘津瑜。欢迎大家继续收听罗马史。

 

我们在前面两讲当中讨论了罗马在公元三世纪面临的内战、边境问题、经济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到三世纪80年代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得到缓解,而这个缓解的前提是罗马帝国的重新规划。这个规划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参与这个规划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叫做戴克里先,公元284年到305年在位,正是他创建了罗马史上有名的“四帝共治”,最后他是主动退位的。

 

罗马历史上,主动退下来的统治者不多,在共和时期,苏拉是主动从独裁官(没有限期的独裁官)的位置上退下来的,但他那个时候,理论上他还只是共和国的官员。在罗马帝国时代,真正从统治者的位置上自愿主动退位的只有戴克里先。退位后他去哪儿了呢?他退到了离他家乡很近的斯普利特(Split),今天克罗地亚的第二大城,在亚德里亚海边,当年属于罗马的达尔马提亚行省。那里现在还有他的宫殿遗址。

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的戴克里先宫殿遗址。图片来源:Theoretical Roman Archaeology考古会议网页


2020年4月份的时候,本来有个罗马考古会议,地点就在斯普利特,我是计划要去的,因为原来没看过这个遗址。我还开心了好一阵子,但没想到,疫情扩散,克罗地亚那边其实也是很盼望这次会议的,因为规模挺大,本地的宾馆都已经准备好接待工作了。一直到会议前不久,克罗地亚还在向会议参与者保证本地没什么疫情,请大家放心。当然,最后这个会还是取消了,大家也不愿意冒着旅途的风险。因为这是个两年一度的会议,所以现在推迟到了2022。我真的希望到时候能够成行。

 

戴克里先的时代在很多学者看来是罗马史上一个比较醒目的节点,不少罗马史学家把他的时代看做是所谓晚期罗马帝国的开始,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帝国有很多东西和奥古斯都设计的那个罗马帝国很不一样了,和图拉真那个时代也不一样了。

 

那么戴克里先是什么人?他的那个时代罗马帝国有哪些变化?“四帝共治”究竟如何操作?罗马帝国在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一讲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

 

关于戴克里先的出身,说法很多,但基本都认为他出身低微,甚至有说他的父亲是个释奴,也就是被解放的奴隶。但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就是他和前面一系列的皇帝一样,是行伍出身,对军队非常熟悉,军事经验非常丰富。

 

公元283年的时候,他升到了皇家护卫统领(protectores domestici)的位置,倒方便了他除去当时的皇帝,接着他又打败了先前皇帝的弟弟,而这位弟弟之前打败了其他的竞争者,所以在这个淘汰战中,到公元285年的时候就只剩下戴克里先一个人了。

 

其实他原来的名字是个希腊名字,戴克里先是他在除去前任皇帝之后给自己取的名字,听起来更像拉丁语名字,Diocletianus,戴克里先是我们常用的中文译名,和很多其他名字一样,去除了人名最后的“乌斯”(-us)结尾。

戴克里先在钱币上的头像,公元284-294发行。图片来源:美国钱币学会数据库1996.73.16


他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他在成为最高统治者之后,并没有把统治权牢牢地垄断在自己手中,而是设置了四位统治者分享职责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四帝共治”。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事关很多宏观问题,特别是罗马统治者从空间上是怎样来思考罗马帝国的,如何来进行战略布局,当然也事关将来东、西罗马是怎么分的。

 

不过这个做法不是一下子就成型的,而是花了几年的时间。罗马世界并没有“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概念。如果我们回到共和时代,官员们,比如执政官,都不是只有一位。帝国时代统治权共享,也有先例,比如马可·奥利略和他的共治者维鲁斯,这两位几乎平权,除了奥利略是唯一的最高祭司之外。

 

所以从法律来说、从传统上、从文化上来说,同时有好几位统治者完全没有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帝国的分裂或者割据,而只看当权的统治者愿不愿意分摊权力。(我在这儿先来预警一下,因为皇帝的人数增加了,人名字也增加了,后面会提到一些名字,但这些都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名字或者会反复出现的名字。)

 

戴克里先上位后不久就把他的战友马克西米安提拔成恺撒,公元286年又把他升级成奥古斯都。不过他要比戴克里先的位置稍微低一点,这个可以从他们用的神的名字上体现出来,戴克里先对应的是朱庇特,马克西米安是赫丘利(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力神,也翻译成赫拉克勒斯),赫丘利是朱庇特的儿子。

 

7年之后,也就是293年,两位奥古斯都之外又增加了两位恺撒,一位是加勒里乌斯,另一位是君士坦提乌斯(也就是未来君士坦丁一世的父亲)。这两位恺撒又分别被两位奥古斯都收为养子,不但如此,两位新恺撒还要分别娶两位奥古斯都的女儿。收养加联姻,这个配置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奥古斯都时代他自己在继承人身上用的就是这两条纽带。这个时候,所谓“四帝共治”就正式出炉了。

 

这种设置对罗马帝国有什么好处吗?


三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发展,让御驾亲征成了标准操作,而不能只是皇帝坐镇罗马,将领在边疆作战,所以皇帝忙不过来是正常情况,多个皇帝多线作战,可以更灵活地应付边疆问题。

 

不仅如此,这个“四帝共治”的做法其实是预先把能干的将领提拔进了统治层,省得回头这些人再打内战、抢夺权力。所以对于帝国的稳定性来说至少暂时是有好处的。假如一位奥古斯都死了或者退位了,那么恺撒补上,所以继承的问题也顺手安排了。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个设置并没有彻底解决所谓皇位继承的问题,比如恺撒和奥古斯都之间的年龄相差太小,君士坦提乌斯就和他的养父马克西米安岁数差不多,他们的儿子也差不多属于一代人,假如说他们自己的亲生儿子有争夺权力的野心,那么还是会出问题,这个后来确实也发生了。所以说“四帝共治”从长远看是持续不下去的。

 

不过这种分摊职责、并且帝国可以有多个都城的做法却延续了下去。

 

这四位都不常驻罗马,事实上,戴克里先本人只造访了罗马一次,那是在公元303年,这已经是在他统治时期的晚期了。他去罗马是为了庆祝他和马克西米安共治20周年的庆典,并且没有在那里久留。

 

但是和以前的皇帝一样,他也在罗马修建了一些大型建筑。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戴克里先浴场,内部十分宏伟辉煌,我们在第二十讲的时候谈到过。现在大家去罗马,还能见到这个浴场的遗址,就在罗马火车总站附近,一部分是国家博物馆,一部分是教堂,内部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充分利用了原来的结构,这是罗马城中最重要的教堂之一。

戴克里先浴场的一部分,如今是天使与殉道者圣母大殿(教堂)正门。图片来源:刘津瑜摄


他们平时不在罗马,那又在哪里呢?我在文稿中附了一张地图,标出了当时罗马帝国的几个行政和军事中心,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照着图来看着几个中心分布在哪里:从西向东、从北向南分别是特里尔(在今天的德国,距离卢森堡比较近)、意大利北部的米兰色米姆(Sirmium,这座城离贝尔格莱德比较近)、希腊的帖撒罗尼迦(Thessalonica,现名Thessaloniki),然后是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叙利亚的安条克,基本上照应的是莱茵河防线、多瑙河防线、还有东部防线。

 

这些城市也不是新开发出来的,以前就是战略重镇,或者是总督府所在的地方。不过现在因为要容纳皇帝的宫廷,皇帝随身军队的军营,这些城市的面貌在四帝共治时期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在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建筑和纪念碑等等。

四帝共治时期几个重要的中心,地图底本来自斯坦福罗马世界地理空间网络模型。


至于地区上的分工,整个帝国分成了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四个大板块。文稿里面附的地图的中间那条红线大约就是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基本上也就是以希腊语为主的地区和以拉丁语为主的地区的分界。不过要强调一下的是这并不是什么严格的国界线,而且会时不时发生变化,但大致有这么个划分。


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斯坐镇东部,另一对在西部。各自内部又有分工。比如,在西部马克西米安负责意大利、西班牙和北非,君士坦提乌斯主要负责阿尔卑斯山以北,也就是莱茵河前线、高卢和不列颠。


三世纪初期以来,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罗马帝国甚至都顾不上不列颠了。从公元211年之后,就没有一位合法的皇帝踏足不列颠。296年,君士坦提乌斯率领舰队渡海“收复”不列颠,大获成功,为此他还发行了一个金子质地的徽章。


这个徽章的正面是君士坦提乌斯头像,背面是君士坦提乌斯骑在马背上,马前跪下的女子是龙狄尼乌姆(也就是今天的伦敦城)的人格化。背面图像的下方是一条河和战船,他当时是沿着今天的泰晤士河而上去攻占伦敦的。


君士坦提乌斯攻陷伦敦,公元 296-297发行。法国阿拉斯市立博物馆藏品

四帝共治时期的皇帝们留下了很多庆祝战功的钱币、纪念碑等等,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以前的罗马皇帝是一样的。但是在皇权的仪式性表述上,他们和早期帝国的皇帝们有了很大的区别。

我们看世界上的君主,古代的和现代还存在着的,会伴随着很多仪式性的东西。比如衣服是什么制式,宫殿是什么格局的,和大臣见面的时候双方遵照什么样的礼仪等等。但是在早期罗马帝国,它脱胎于共和时代,这些相对来说是非正式的,皇帝在元老院里开会,坐在两位常规执政官的中间。


他没有王冠,所谓宫殿,也就是比富人大一些,大多是在帕拉丁山上,现在英文当中的palace,宫殿这个词,就来自帕拉丁山的拉丁文Palatium。但是这个帕拉丁山脚下就是罗马广场,皇帝的住所乃至皇帝本人也不是跟普通人完全隔绝的。有个小插曲很能说明问题:当时因为城里闹粮荒,克劳狄皇帝还被罗马市民给堵着了,堵在回宫殿的路上。这是罗马帝国的早期。


到了戴克里先的时候,罗马皇帝更像个皇帝了,因为他们也开始注重仪式性的包装和表述,拉开皇帝和其他人的距离。比如,现在要觐见皇帝,得匍匐跪拜行礼了;皇帝的顾问大臣们,现在得站着跟皇帝讨论事情。皇帝的头上也带上镶了珠宝的冠冕了,他现在也有能称得上皇袍的衣服了,是华丽的、昂贵的、织入了金线和丝绸的紫袍。可以说,他们在皇权的外在表述上加码了。


不过帝国一个更加实质性的变化是官僚的增加,地方自治程度的削弱。我们在第十九讲中曾经详细讨论早期帝国的“地方自治”,那个时候从罗马派下来的官员很少,垂直管理也不是主要形态。但是这种有点“小政府”的管理方式到戴克里先的时候发生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当然这个转变也是历经了很长时间的准备期。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这个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行省的数量增加到上百个,是以前的差不多两倍。也就是说,每个行省比以前更小,比如说原来的亚细亚行省给细分成了7个行省,两个不列颠行省变成了4个。


那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它背后的考虑可能是多方面的:


行省变小,兵权分散,可以避免有人拥兵自重。和这个同时进行的是军权和行政权开始切割分离。罗马历史上的总督一般都是身兼数职,既是他那个行省军队的总司令,也是大法官,还是行政长官。但在戴克里先之后,管行政的总督不再有兵权,驻守边疆的军事长官以及每支机动军队的将领才有兵权,总督的实际能量被削减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行省变小,行省总督对它的控制更加直接,理论上可以更加有效地收税。税收问题是个核心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再谈。


行省变多这还不算。所有的行省又分属于12个行政大区(dioceses),每个行政区由行政长官(vicarius)管理,这12个大区长官上面还有四位督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


听到这儿,大家肯定已经感觉到了上层建筑的沉重。咱们来对比一下,早期帝国的管理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管理结构图,它的最上面是皇帝(顺便带上元老院),他们下面是总督,总督下面就是行省的各个城市,非常简单。但现在的行政管理图,最上面是两位奥古斯都加两位恺撒,下面是4位督管,再下面是12位大区长,下面才到行省总督,最后是城市。所以一下子头部重了很多,管理层翻了好几倍。这还不算军事长官、密探等等各种各样的国家雇用的人。


层级增多了,约束增多了,可以起到约束闹事的作用。形形色色的官员增加,这些绝大多数现在都来自骑士等级,他们是领薪水的。要养着这些官僚,都需要财政支持,简单说,就是需要钱。钱哪里来,靠税收。为了确保税收,又要增加人手,所以这成了一个挣不脱的圈。


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边境防御是一个大头,包括修建防御工事、维持边防军队,士兵的来源也包括了所谓的蛮族。


为了保障财政,戴克里先推行新的税收体制。和早期帝国相比,用实物形式收取的税收增加;而且现在的税收和每一片土地的产量、质地、规模、劳力人数的多少挂钩,这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公允的,但是这个的前提是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新估算,这些繁杂的工作都需要人手来处理。


在戴克里先的体制下,能收税的地方都尽量收税。以往意大利是个特殊的存在,它不是个行省,享受免税的待遇。但是现在意大利正式失去了特殊地位,被分成多个纳税行省。


“四帝共治”时代推行的这种帝国管理模式,是一种微管理的模式,对地方的干预和渗透比帝国早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对每个个人、对每个群体都盯得很紧。群体包括地方议会的成员,还包括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类似行会的组织等等。在这种微管理模式下,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一个人乃至他的后代跟某种身份某种职业绑定,这种倾向在今后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四帝共治”时期的统治理念属于一种偏向于“堵”而不是“疏”的管理方法。以上的微管理是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是公元301年,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联名颁布了一个《最高限价法令》,用拉丁语和希腊语在帝国发行,一般被称为戴克里先限价法令。


《法令》的全文并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是刻在石头上的,主要是些希腊语的残篇。但就算是这些残篇,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它详细到什么程度。它规定了大约1500种商品或者劳力的最高价格。至于它的目的,《法令》有个比较长的前言,强调是为了确保士兵的生活和供给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违反法令的惩罚是死罪。


 古代历史包括罗马史上的价格控制并不少见,尤其是对粮价进行干预是常见的做法,控制贷款的利率也不少见。但是像这个法令如此大规模地覆盖这么多的商品那是前所未见。


从基本的日常的食物(各种麦子,各种豆子),奴隶,野兽,工匠工资,各种纺织原材料(羊毛、亚麻),牲口的饲料,到奢侈品,还有运输的最高价格,应有尽有。每一种种类里又有非常细致的划分。比如牛皮,分成一等没处理(鞣)过的牛皮,处理过的做鞋底的牛皮,处理过的做马具的牛皮,二等没处理过的牛皮,二等处理过的牛皮,其中用来做鞋底的牛皮最贵。


法令中给出的价格都是上限,不是实际价格或者市场价格,但是我们大概也能看到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位,更能看到极端的贫富分化。

 

17.5公升的粮100钱。羊毛织工的手工费,根据羊毛的产地和质地,各有不同,好的羊毛,织工一天的工钱是40钱。丝绸的绣工的手工费可以达到300钱。

 

各种各样的华服,丝绸和羊毛的宽袍,都是4万以上。有一种男子丝绸的华服,带有彩色的条纹,13.5万钱,差不多是一头狮子的价格。狮子分成一等和二等,一等公狮子的价格高达15万钱,二等公狮子和一等母狮的价格一样,都是12.5万。

 

一般来说限价法令会引发市场的一些负面反应,比如货物短缺、黑市盛行,也就是绕过市面的交易等等。这里又分情况:假如说最高限价偏高,那会产生不了什么效果;假如说最高限价偏低,那会导致需求大于供给。我们看到的这份限价法令,定的最高价格有可能偏低,所以似乎是造成了货物短缺和涨价。


根据一位基督教作家拉克堂提乌斯说:人们为了小的廉价的东西争得头破血流;没货,价格涨得更厉害了。当然这位作家他对戴克里先是充满敌意的,因为戴克里先迫害基督教,我们后面会再讲。不过,他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所以这个限价法令没有能够解决经济问题,供应端的问题无法通过限价来解决,另一个问题是长期以来的因为各种原因包括货币成色不足造成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个要等到君士坦丁的货币改革才最终暂告一段落。


戴克里先时代也延续了三世纪的一些宗教政策,也就是说要从帝国剔除一些他认为不大对头的宗教,这不仅仅是基督教,还有摩尼教。摩尼教来自波斯,三世纪末的时候传入罗马帝国,可能大家对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不陌生,那就是“明教”。它的教义围绕善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展开,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归光明世界。波斯的正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容不下它。但是在罗马帝国,又因为它是从波斯传来的新的宗教而不待见它,把它定义为“迷信”。所以摩尼教在波斯和罗马帝国都被认为是问题宗教。


对基督教的镇压开始得比较晚,要到公元303年,也就是戴克里先退位前两年。戴克里先时代对基督教的迫害和以往的做法不太一样,以往针对的是基督教徒,也就是说个人,但是戴克里先的做法针对的是制度性的东西,比如收缴经书(圣书),捣毁教堂,禁止基督徒集会,剥夺地位较高的基督徒的权利,逮捕神职人员,这些其实比处死基督徒个体更厉害,目的是让基督徒无经可依,让教会无法正常运转,从制度上、从根本上摧毁基督教。


但是这又激起了新一轮的反抗和殉教主义,我们在上一讲谈到殉教主义是三世纪基督教在迫害之下依然发展的原因之一。不过这次的迫害,在整个帝国范围内程度并不均衡。在高卢和不列颠,君士坦提乌斯(就是君士坦丁的父亲)并不十分积极。


这场迫害会延续大约10年,戴克里先倒是没有全程参与。公元305年,在位20年之后,戴克里先在尼科米底亚宣布退位,他要求马克西米安在米兰宣布退位,这位虽然照做了但其实是很不愿意的。


那么,原来的两位恺撒君士坦提乌斯和加勒里乌斯现在就升级成了奥古斯都,又选了新的恺撒作为他们的共治者和潜在的继承人。


戴克里先可能死于公元312年,也就是他退位的七年之后,大约68岁。他是罗马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也是少数几个不是死于非命、不是死在征途中的皇帝,在整个三世纪,这也是很难得了。他应该是很真心地退位的,从退位到去世的七年间,罗马帝国发生了很多事,包括306年,君士坦提乌斯死后的混战。戴克里先在308年的时候,曾经出来跟各位开过一次会,但他拒绝再次出山,依旧退隐到达尔马提亚他的海边宫殿。也算是一个奇人。

 

作为这一讲的总结,我们来发挥一下想象力,假设一位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元老穿越到戴克里先时代,他会有什么样的经历?

 

他可能会了无头绪,在罗马城中他见不到皇帝,尊贵的意大利这个时候和其他行省也没什么什么两样了,他会发现帝国突然多了好多总督,作为元老他基本上也没什么机会担任总督了,骑士等级的人占据了大部分总督的位置。

 

这位穿越来的元老还会发现,奥古斯都现在不止只有一位了。假如他有幸在米兰或者尼科米底亚,或者距离罗马更遥远的城市见到四位君主之一,他会看到他的皇帝穿得比较夸张,跟据说穿自己妻子手工布衣服的奥古斯都完全不一样。

 

他看到了更多的军人,这些军人当中有一些是所谓的蛮族人。

 

他手里的铜币银币都用不上了,现在值钱的只有金币,但没人愿意出手,都屯着。他还会发现哪怕他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东西,物资短缺,有些地方人们宁愿以物换物。

 

他看到一些他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群,基督徒们在和官员们争执;他还看到他完全不知道的摩尼教徒在受刑。

 

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无论是在行政区划、官僚机构的规模、税收的操作,还是宗教氛围方面,都已经和帝国初年非常不同了。

 

然而有些东西似乎也没变,比如在罗马城,这位穿越来的元老看到了更多宽敞华丽的浴场,浴场文化依旧盛行。还有人举办有熊有狮子的斗兽表演。他熟悉的罗马法到处都在用。

 

一个帝国,在变化也在延续。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一组雕像,它的迁移的历史应当是当年戴克里先所不曾预见的。这组雕像是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的群体雕像,我附在文稿中了。雕像用的材质是来自埃及的紫色大理石,这组雕像最初在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戴克里先坐镇的几个帝国中心之一。四位统治者雕刻得几乎一样,复制黏贴的一般,正是为了表现四人一体,同心协力,不分你我。表情都很坚定,手摁在剑柄上,他们很清楚武力出政权。

 

后来当君士坦丁拜占庭这座城市改造成君士坦丁堡之后,雕像移到了那里。还有个名字,叫做Philadelphion,直译的话就是“兄弟友爱”“兄弟情”。很多年之后,1204年十字军劫掠君士坦丁堡,这座雕像被带到了威尼斯。如果今天大家要看这组雕像的话,它还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一角。不知戴克里先会作何感想?


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群像,今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外墙一角

下一讲我们就来讨论基督教的逆袭和君士坦丁对罗马帝国新的规划。

 

谢谢您的收听,期待下期再见。

精选用户评论
  • 石渠书香

    戴克里先算得上有创意,不过看起来效果并不是很好

其他用户评论
  • 毛毛牛bj

    “一个帝国,在变化也在延续。”四帝共治也可以看成是共和时期的两位执政官制度的延续。行政层级的增加,对帝国稳定是有好处的。但增加了财政负担。当然,帝国统治稳定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财政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老百姓来承担。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在位)也真算是罗马皇帝中的奇葩,居然自己退位了。戴克里先是个勇于改革的皇帝,打破旧的格局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这是罗马帝国(最起码是东罗马帝国)能得以存续的关键。2016年去中东欧旅行,到过克罗地亚的斯普利特,参观了戴克里先宫。放几张照片。戴克里先宫距今1700多年,多处已是残垣断壁,但还是能感觉到它的帝王之相。

  • 听众龙哥203786288

    刘教授讲的真棒,谢谢刘教授

  • laoax

    老师感冒了?注意休息,保重! 戴克里先的改革使得濒临崩溃的帝国短暂的稳定下来,但也是饮鸩止渴,虽然自己勉强善终,家人却结局悲惨!

  • 周瑟夫同学

    刘老师感冒了

  • 13761319bqo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