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很抱歉,今天是农历五月十六,我在辟谷之中,不吃东西,所以讲起课来声音不大,力气不太够……
温馨提示:今天是天地气交,一年就这么一天,一定要禁欲,成年的男男女女们,禁欲哦……
上古天真论还有最后一段,古代的贤人: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讲解:
其次有贤人者
贤人最后出场,排在最后面。
一、法则天地
法是效法。
1.则:从貝(鼎)说起
则,左面是一个贝字,这个“貝”,在“則”这个字里面的本义不是表示贝壳。
贝壳:谁叫我?(我在闭关,孵珍珠呢。。。)
这个“貝”,在古代,代表一个“鼎”,比如青铜做的鼎。
鼎的形状是两只耳朵,三条腿。
它是祭祀或者做饭的工具,在古代,鼎其实就是炖肉汤的一口锅。
鼎——做饭的“锅”↑
这个鼎是冒牌的↑,数一数它的腿。。。(庄子说,盗亦有道,造假,也要有文化)
一口大锅,比如一个部落,大型的部落,举行宴会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将打猎打回来的猎物,猪,或者牛、羊,或者兔子、麋鹿等等,都扔到这口大锅里面去,下面点上火,鼎的下面有三条腿,三条腿的中间可以烧火,然后就开始炖肉。
一口鼎,往往会炖很多种肉,混在一起,这个做法,将不同的食物,混在一起炖,很像我们现在的乱炖,东北这里的吃法。大杂烩。
东北的乱炖(砂锅≈鼎)
古代的人,最早的时候,吃的是真正的大锅饭,而且也不像现在这么讲究,煎炒烹炸,不同的菜系和做法。
古人的吃法很简单,但是却很重视饮食的质量,而不重视形式。
不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吃饭,“食不厌精,烩不厌细”,最后往往“买椟还珠”,把食物中的精华都扔掉了(比如各种精米和精面),吃到肚子里面的,往往是一些糟粕。
(油炸薯条,冰淇淋,勾兑的酒,超市里面的各种添加剂勾兑的饮料,各种添加剂,味精鸡精……吃到肚子里面的,是各种添加剂和调料的味道……现在的人,吃饭,不是因为饿,而是禅(馋),吃的不是饭,而是寂寞……饿,又跑题了^_^)
——怎么吃才养生,其实是一种智慧。
所以,在古代,一口鼎,就是大家共用的锅。
祭祀的时候也是,用鼎来祭祀。
这是鼎,这个则(則)字,左面的贝,繁体的貝,就代表鼎。
2.则是规范、准则
则字的右面是一把刀,象征着用刀在鼎上刻字,古代的人,喜欢在鼎上刻一些字,这些字,又叫钟鼎文,刻在铜做的大钟上或者铜鼎上。
通常刻在钟鼎上的,往往都是一些大家沟通遵守的规范。这是则(則)。
如果刻上去的内容,是一些激励鼓励自己的内容,就叫铭,座右铭的铭,铭文。
则是规范,铭是激励。
法则,就是用法来规范。法是什么,法是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好的方法,有用的方法,最后就以规范的形式传了下来,这就是法。
法则天地,就是效法天地之道。
对于天地的规律,古代的贤人,既做不到真人那样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也做不到至人那样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甚至也做不到像圣人那样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如果说贤人和真人还有至人的差距太大,做不到真人和至人,这好理解一些,因为,古代的真人和至人都是独立守神,去世离俗的,都远离了尘世,出世修行去了,这一点贤人做不到,因为,贤人是身在社会之中,并没有远离他人。
贤人通常都要拖家带口,过世俗生活。。。
贤人也做不到圣人那样,这主要体现在心性的修为上,对道的理解上。
圣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特点,和道的规律结合起来。说白了,就是参透了道的规律,然后,将天地间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天时地利,为自己所用。
圣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讲天地万物为己所用,这是圣人的智慧。
贤人做不到这一点,他没有那么高的修为,或者说,他没有那么高的天资和悟性,也或者他的欲望很重,很难摆脱尘世间的种种欲望。
那么,贤人怎么做呢?
贤人效法天地的规则。去模仿,去按照古代真人,至人,圣人们的方法去做,如果圣人们或者至人,真人的做法,贤人不能够完全理解,他也不去深究,就只是去模仿,模仿圣人、至人和真人,即使做不成他们,但是至少会成为贤人。
这也是古人的学习方法。通过模仿榜样,模仿圣人,成就自己。
在这里,贤人是法则天地,首先,他是向天地学习,怎么学习呢,就是效法,模仿。因为他不能够完全掌握天地之道。
二、象似日月
这里有个象字,讲的也是这一点,学习和模仿,象是取法的意思,和法则天地的法是一个意思。
贤人能够根据自然界日月的变化规律,来安排自己的休养生息。
尽量地去模仿,使自己做得象一些,做得更符合天地规律。
日月合为易
象似日月——坎离二卦象征日月,离卦为日,坎卦为月
三、辨列星辰
辨是辨别,列是排列,星辰的排列顺序,星辰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天地规律。
而古人将这种规律总结出来,然后,再反复推演其中蕴含的天地大道的规律。
美丽的占星术,自古以来,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这里面,蕴藏着道(天体运行的规律)。。。
比如,我们现在的五行知识,就是这种规律的总结。
如果我们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那里面会这样讲,一些老师会说:五行是古代原始社会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元素,木是木头,火是木头燃烧的火,能够做饭,土是大地的土,金是石头里面的金属矿藏,水是江河湖海里面的水。
这样的说法,也不能算错,大体上也是对的,但是如果只有这么简单的话,那么,五行的用处也就不大了,五行就只是一些柴米油盐,金属矿藏之类的生活用品了。
其实,五行的产生,和天体的运行有关。
在太阳系中,和地球密切相关的五颗行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这五大行星对地球上的人类的影响很大,不光是人类,其它的动物植物,都受到这些天体的影响。
看到这幅图,就知道为什么木火土金水这五行对地球以及人类的影响有多大了。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再加上太阳和月亮,日月,这七个天体,在古代又叫七政。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非常发达。
古代的贤人们,也是依靠这些祖先们掌握的规律,去推知天地之道。推测,推演,然后知道。了解大道。
只是了解,还无法完全掌握大道。
这是贤人。
这就是辨列星辰。
为什么要依靠这种方法呢?
就是因为贤人们,离世俗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远,他们已经不像古代的真人和至人那样能直接把握住大道的规律了。
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真人和至人,体悟大道,更多地依靠直觉。
而古代的圣人,介于真人至人和贤人之间,圣人既通晓一些大道的规律,又能入世。
最后,古代的贤人,则是更多地借助各种媒介和工具,借助外在的事物和方法。这就是完全入世了。
贤人们更多地依靠推理,效法,模仿,于是,科学也就随之产生了,各种发明也开始出现了:
科学是推理,精密的推理;发明是模仿,高度的模仿,模仿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然后创造出类似的东西来。
贤人之后,人类的智力水平看似越来越高,但是,人们距离大道的本体,也就越来越远了,因为,这个时候,人类变得越来越懒了,越来越依靠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心灵和直觉了。
而古代的真人和至人是怎么样的?
是独立,守神,去世离俗,他们是完全脱离了这些外在的东西,不依赖任何外在的东西,而贤人则走向了另外一端。
四、逆从阴阳
逆是相反,从是相同,逆从,是一对反义词,这里是指贤人经过总结,得出来那些是喝阴阳的规律相反的,那些是相同的,然后,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生活。
五、分别四时
四时是春夏秋冬,分别四时,就是区分出春夏秋冬的规律特点。
这里面,贤人有个分别,他总结出一套规律,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这只是在搬弄聪明。
如果我们回顾前文,上古的真人,并没有这么麻烦,他们只是做到提挈(qiè)天地,把握阴阳,就可以了,然后将自己融入天地之中,和天地一体,没有你的我的,你区分得越清楚,你距离道就越远。
借用一句佛家的话说,这是起了分别心,离道就远了。当然,我们讲黄帝内经,是不应该借助佛法来解读《上古天真论》的本义的,那样会越解释越麻烦,用道家的观点,同样能解释得通。
六、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将从,就是使自己跟从。
上古,上古时期,上古时期的真人,前面说过,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然后是圣人,贤人。
合同于道,就是自己所做的,和大道相合。
这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合。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道家和儒家都有这种观点,但是不同的是:
(1)道家
道家讲的更多的是道法自然下的天人合一,天人,还有地,天地之间,是人,人代表万物,草木万物,各种动物植物,有生命的东西,都以人来代替,这是天地人三才。
按照道家的说法,天和地,是人的父母,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的,这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念。
(2)儒家
按照儒家的说法,儒家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他在他等等著作《春秋繁露》中提出的,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这个人,他提出天人合一,中间加了很多社会学的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中的这个天,更多地讲的是天理:人在天理之中。
后来的儒家思想,到了宋明理学(二程、朱熹等),就把这些思想总结成为存天理,灭人欲——人欲灭尽,天理流行。
这是儒家的观念,完全的入世。
(3)中医
而中医中的天人合一,更多地讲的是人与大自然,与天地相应,这种天地相应,就是与天地的规律相符合,而不是相违背,这一点,和《上古天真论》中所提到的圣人的做法,贤人的做法,是一致的。
《上古天真论》,其实讲的是道家的世界观和理念,而中医和道家是同根同源的。医道不分家。
(4)真人的境界
这是道家和中医的天人合一,而人与天地真正地融为一体,就是真人的境界。
所以,真人很厉害。
我过去看过现代学者的研究,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的祖先留下来的图腾之中,古人都有图腾崇拜,图腾上面的一些画面,就是古代文化的延续。
印第安文化中,也有“华表”↑
真人——不是这一幅,这幅,是广告。。。
印第安人的图腾上面,就有古代的真人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情形。
我见过一个画面,画面里面的那个真人的样子是端坐在天地之间,静坐,真人的头和身体上半身的躯干还在,而下半身,已经和大地融为了一体,融入了天地之中。
这说明,关于真人的文化,真人的信仰,古代的印第安人和我们华夏人,是同根同源的。
上古时候,甚至更早的远古时候,文化,还有语言等等,都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居住的地域慢慢地扩大,然后互相之间彼此隔绝了,慢慢地,不同的地域逐渐演化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语言和文化习俗,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
这里我们又讲了一段关于真人的说法,真人距离我们很远,所以不容易理解。
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真人的境界,就要尽量地接近这种境界,对大道的运用,熟练到极致,这是至人。
然后是圣人。
圣人做不到至人那样,更无法达到真人的境界。圣人还要做入世的事业,换句话说,圣人觉得他在这个世间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不能够光修道,还要度众生,教化百姓,这是圣人,虽然度众生,教化百姓,但是他能做到不被众生所影响。
比如你爱吃麻辣烫,爱吃街头小吃,我不吃,我能抵挡的了诱惑,我也不阻止你吃,因为那样会让你觉得不舒服,但是,我会想办法,让你接触到的这些食物更健康,这样,你在吃的时候,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圣人想做的事。
如果换做了贤人,贤人看到有人吃麻辣烫或者烧烤等食物,或许会站出来教人们不应该这样,而应该怎样。
贤人或许会像老师那样说教,而圣人则会更喜欢通过自己做让他人跟随效法——言传身教。
我们举的这个例子也许不太恰当,大概古时候的圣人也不知道什么叫麻辣烫,只是为了说明白其中的区别,不得已,举了这样的例子。
而贤人,他有各种欲望,这些他都有,但是他尽量按照养生的规律去做。
什么是养生呢?就是该干什么的时候干什么,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比如,一个人是渔民,他每天都要以打鱼为生,但是他不做涸辙而鱼的事情,他不再春天的时候捕鱼,因为春天的时候,是鱼妈妈产卵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一网下去,一网打尽,然后,明年,他就没有鱼捕了。
这就是养生:
对于鱼来说,是养生——生生不息。
对于渔民来说,更是养生——长养长生。
能够长久地持续,能够让生命生生不息,长久地持续下去,这就是养生。
持续到什么时候呢?
——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能够让人益寿延年,增加寿命。
这是贤人。
七、贤人的生命智慧:长度,还是宽度?
贤人这种寿命的增加,是有限的,有极时,就是有它的尽头。
这个极限是多长时间呢?
这里并没有说,前文说到圣人的寿命是说百数,百岁以上,贤人能活多久,没有交待。
贤人不是以生命的长度为标准,能够无限地延长生命的长度,那是至人和真人的境界,贤人还差得远。
贤人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生命的质量提高。
如果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就改变生命的宽度吧。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可以做到贤人。
按照生命的规律去活,虽然你不一定会长命百岁,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先天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禀赋不同,但是,你能活得很健康,很快乐——这就是养生。
(这几讲,里面涉及道家文化,每一讲都很长,希望大家耐心地听。)
很多人都在问:这世上究竟有没有仙?
地上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不知道。
但是,我们知道,仙在这个世界上,有个远房亲戚
它有个名字:仙人掌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种乐趣,所以——幽个默吧 ^_^
讲得非常棒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1866877lkhe:
人和计算机下围棋输了,是输给了古代的祖先们,因为古代祖先们的棋谱传下来的大部分输入了计算机,计算机只是根据这些棋谱选择应对人的招数。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010的1: 嗯😊
你好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我的舌头根底下总好出气泡,这是怎么回事?问西医弄不懂,我想请你指点一二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小天使_t1j: 湿气重? 或者上热下寒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rong_oc:
感恩老师!讲得非常好👍!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天醫传人:
想听张其成讲黄帝内经。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小雪球的家: 嗯
讲的真不错
文字部分没显示啊。
云溪老师和蔼可亲。讲的非常好。感恩老师。
云溪国学讲堂 回复 @小谢_c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