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08|虚拟与真实:网络时代的碎片与孤独

社会学08|虚拟与真实:网络时代的碎片与孤独

00:00
14:27



【我们必须警惕信息技术的虚伪】


欢迎来到社会学板块第八讲,我是孟庆延。这一讲,我想和你聊一聊互联网与生活这个话题。


有一部电影,叫《搜索》,陈凯歌拍的,高圆圆主演。这部电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女白领,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还和老人发生了争执,然后就被有正义感的路人拍了全过程,传到了网络上,网民们出于朴素的正义感,群情激愤,对这位女白领进行了疯狂的人肉搜索。电影的结局很悲惨,女主不堪舆论压力,最后选择了自杀。而可悲的是,高圆圆扮演的这个女主角,之所以没有让座,是因为她在上公交车之前,刚刚被确诊得了癌症。

我们经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是这个电影呈现的故事,实在过于真实,也过于让人唏嘘了。在这故事里,信息技术的进步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骄傲的事情,它开始成为诅咒。


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要借用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一句话:要警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产生的意外后果!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同样被吹上天的信息技术,在享受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也都必须警惕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非预期后果”!


听到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会说,你肯定是个文科生。技术本身是无害的,不能把人肉搜索的悲剧归咎为技术啊。是的,这话没错,但互联网可不只是技术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了今天现代社会的基础架构,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而这种变化,正在无形之间将现代人的生活切割得支离破碎。


【破碎的现代人】


首先,现代人的观点破碎。


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如同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高速运转着,我们感觉时间越来越少,日子越过越快。我们太忙了,哪有时间有精力去了解世界的全貌呢?我们很容易被一个突发事件捕捉到自己的情绪敏感点,进而会形成自己的意见。紧接着,我们轻轻动一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我们的自由。于是,对某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很容易变成了键盘侠之间的网络比武。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不明真相的群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有两个原因,分别是情绪的最大公约数,还有破碎的信息获取方式。


先来说说情绪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你静下来想一想,那些在微信公众号中的爆款文章,动不动就吸引几十万几百万的流量,这是怎么做到的?当然,这是每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但同时,这也是每个人情绪的自由表达,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别人一起,提取了“情绪的最大公约数”。为什么这么说呢?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会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人类又有着一些共同的情绪,这些爆款文章,其实捕捉到的,就是不同人的共同情绪点而已。但是你要注意,这些可以被捕捉、被触动的点,一般都是“停在表面”的。因为热点的特点除了流量之外,还有一个特质,就是速度。它需要快速的形成聚合效应,哪里有时间深入呢?


因此,这已经不是一个信息社会,而是一个“信息流”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中,每个人都像一块块碎片,而每一个热点就在用最快的速度捕获着你最表面的情绪。所以,你不仅会发现,热点事件会反转,你还会发现,热点与爆款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


现代人观点破碎的原因,除了被提取了情绪的最大公约数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破碎。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去翻阅厚厚的经典著作?那样太不划算了,看看微信里的短文章介绍就可以了。我记得以前有一起念书的同学跟我讨论,他说你看像卡尔·马克思、卢梭啊这类伟大思想家,他们那些书那么厚,又有这么多人整天研究他们,我们看看别人怎么解读他们的就好了啊,为什么还要自己翻那些原著呢?我另一个同学开玩笑说,按照这个说法,吃饭嚼东西多累啊,让人帮你嚼了多好呢?


其实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在今天,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习惯,进而塑造着我们的认知与阅读方式。我们习惯了随时随地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我们也习惯了短平快与碎片化的阅读与认知习惯,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每个人接触世界的广度,却也因为碎片化而减弱了我们接触世界的深度。


算法的隐形支配】


不仅如此,在今天的网络生活中,还有更为可怕的一点,就是“算法的支配”。什么叫“算法的支配”?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如果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经常浏览一些商品,以后再浏览页面的时候,似乎总是会被推荐类似的或者同类的产品;再比如,你在外卖软件上下过几次单,再打开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同类型的餐饮商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你用过一些短视频软件,你也会发现同样的情况。


其实,今天的互联网世界,既是一个信息流的世界,也看上去是一个充满了“随机”和自由的无边界的开放系统,但是这个开放系统其实没有那么“随机”。因为“算法”已经成为了支配虚拟世界的隐形权力。你所接受到的资讯和讯息,在很多时候都是算法根据对你的日常用户习惯的抓取和大数据分析后形成的结果。


上面这些林林总总,共同构筑着网络世界中的虚幻与真实。其实,碎片本身或许并不可怕,因为其实你我都一样,不了解世界的全貌、观点破碎、甚至被算法所支配都还不构成太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会说:我过我的日子罢了。但是,正是这种普遍的碎片化状态,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这尤其体现在今天的社交生活中。


【破碎的现代生活】


我记得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欧洲接受听证时,一位议员曾经对他说:真正的社交将会毁于社交软件。这句话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今天的人类,有着发达的社交软件,也有着发达的社交生活,却早已没有共同体生活。


“社交”这个词,其实本质上就带有高度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本来,人与人之间就有交往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因为我们必须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和职业上的合作,但同时这种交往需要还来源于人类的志趣与价值本能,这种本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需要在真实的、面对面的生活中来展开的。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就是没有“介质”。想想看,你从小到大对父母的情感来自哪里?仅仅来自于血缘关系的确认吗?显然不是,它来自于朝夕相处的真实生活。来自于父母温暖的怀抱,来自于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再想想看,如果你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哪怕这个地方是个“老旧小区”,当你搬离那一天,你也会充满了感慨和怀念。


我很喜欢一档综艺节目,叫《乐队的夏天》,我记得马东在一期节目中说:乐队是人与人的联结,而不是简单的拼盘。在我看来,这是一句非常“社会学”的话,因为社会的本质,也是人与人的联结,而这种联结本身,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介质和外在条件。


通讯技术的发达确实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与生产效率,给了我们生活无限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效率和有用性也取代了相濡以沫的关怀,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轴。我们眼里只有进步,只有效率,只有人性的弱点。我不知道老板是不是把我当人对待,甚至,我都不知道我的父母会不会真的“爱我”还是嫌弃我“太烦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都越来越需要外在的规则、法律和制度来保护自己。人与人之间,越发需要外在的介质来确立秩序、建立联系。社交软件的发达,进一步放大了这样一种趋势。


所以,现代社会的这样一种进程,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外在化。以至于,同伴之间的兄弟情谊、同事之间的战友情谊、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情,也都需要契约、合同、法律等来进行外在约束。我们的行为被现代社会不断驯化,我们的关系被外在规则所界定,但我们身为人的意义却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被遗忘、被消解。


于是,现代社会最大的悖谬出现了,社交软件越发达,人却越孤独。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早在19世纪末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就曾经预言了现代人的命运。他说,个体越来越从过去的共同体摆脱出来,成为无限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孤独者,他们不断地涌入城市,成为自由的劳动力,他们同商品以及资本一道,不断地处在流动中。


也许你会问,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共同体?共同体是一种以情感、伦理与意义导向为基础的生活状态,它是有机的、持久的,更是自然的。你对国家与家乡的爱,对宗教的信仰,对朋友的义,对父母的恩,甚至你对母校的恋恋不舍,对曾经居住的小区的怀念,这些都意味着你曾经体会过共同体生活的时刻。你仔细想想,这些状态,都是建立在真实而具体的生活之上,而不是在手机的app中。


【总结:找回共同体】


所以,信息技术的意外后果就在于,它让现代人越来越破碎。不过,现代人的碎片与孤独,难道是我们的终极命运吗?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这办法难道是扔掉手机,扔掉电脑,扔掉网络,拒斥现代技术吗?也不是,因为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生存基础。


那么怎么办?我的答案简单而直接:找回人与人之间作为同类和人的自然属性的理解、关爱与同情,回到真实的人与人的交往与共同生活中。


现代人走出碎片与孤独的第一步,是将“效率”、“利益”与“有用性”放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不是让这些主导我们的全部生活。当然,这还不够,想告别孤独,还必须有勇气将“别人”真正当做自己的同类。比如,对于医生而言,患者不只是“工作对象”,而是要抱有“医者父母心”的同情,因为这意味着医生对患者感同身受的同情与怜悯。 


今天的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像一场零和游戏。要么,你是我的对手,要么,你对我有用。而我和你关系的维系,无论情感深浅,了解多少,都需要一系列外在约束的保障。别误会,我不是说不需要外在约束,我只是提醒你,对外在约束的过度依赖,对技术介质的过度依赖,这些都将会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抽象与空虚。找回共同体生活,是这场零和游戏的解法,也是孤独与碎片的解药。


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对社交的影响呢?找回共同体生活你有什么方式?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赵璐_14

    社会学感觉没有主线,讲成了社会现象拼盘。

  • 獭宝儿otter

    已经连续多期觉得说了好多又像什么也没说了,模式基本都是,首先指出谁都会说的一些现代社会的弊病,然后说一些说了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应该怎么做,最后升华一下主题再抛出问题,像是学生时代应付字数的作文模板,听完觉得没什么收获。

    成天乐哈哈 回复 @獭宝儿otter: 同感!都快听不下去了,感觉就是一个中学生在念着一篇篇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稿子,幼稚地装作高深状,很失望!

  • 听友275460564

    社会学越听越有内容。

  • 道听TU说

    社会学难道就是对各种现象给于评论的学科吗?老师谈及的各种现象人尽皆知,这样儿的评述(讲述)有何意义?

  • 青葵青葵哈

    1,社交媒体本质是人类满足社交需求的工具,而现在却成为了我们的社交目的。就像钱是过日子的工具,但逐渐被我们当成了每天奋斗的目的一样,两个错误都是因为混淆了目的和手段这两个概念,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转型为使用工具的人。2,增加共同体办法上,我会从IPO三方面行动。即input入口端,多参加线上线下活动,比如已加入咱们社群。process加工端,深度阅读纸质经典,联合伙伴参加专业锻炼社群,长期主义。Outcome端,大胆分享互动,保持独立思考。

  • 宁波神兽

    一条不归路!深刻了!

    听友51090985 回复 @宁波神兽: 这不是抄李诞的说法吗

  • 1332711gllr

    为什么没有1一4讲啊?

    大观天下志 回复 @1332711gllr: 小编:后台之前出了些故障,已经维修好了,大侠再刷新一下?

  • 香香宝宝贝贝

    好无聊,没有深度,没有思考性

  • Annyiyu

    这板块真的听不下去了,又是一通鸡汤,指出的问题也毫无新鲜之处,思辨在哪儿。。社会学本身是一门很深奥很有启发性的学科,上学的时候因为读了一本齐美尔,直接将我从焦虑和空虚的深渊里拉了出来,还因此决定辅修社会学,哪怕自己没有学得多好,但对社会学真的很有感情。感觉不了解社会学这门学科的人开开心心地听了之后会觉得,啊,社会学比起之前的学科果然是很水嘛,没啥意义和价值啊,那就真的很悲剧了- -

  • 地山谦雷风恒

    社会学这个板块质量明显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