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09|国家与家庭:忠孝两全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至高追求?

社会学09|国家与家庭:忠孝两全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至高追求?

00:00
15:37


欢迎来到社会学板块第九讲,我是孟庆延。


与其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不如说社会学是研究群体的。那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国家和家庭,这两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关于这两个群体,今天我不准备讲它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或者它们到底有什么特点,我想要和你一起探讨的是,这两个群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国家”和“家庭”这两个词天然定义了你的社会身份。也许你会说,除了我自己,没人能定义我。现代文明强调的是独立和自由,“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不是要反对现代文明,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真相并不是着这样的。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就是在被不断被外部界定的过程中,成为“你自己”的,而国家和家庭,又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你身处的国家和你生活的家庭,就没有现在的你。


那么,家与国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属于现代人的回答是,先有家后有国。因为个人和家庭才是组成国家的最基础细胞嘛。


这种理解对吗?当然没有问题,而且这种理解属于以西方世界为代表的非常典型的一种现代观念。

【西方社会的家国观念:先有家后有国】


在西方社会,家庭就像是一块块独立的砖,先组成社区,然后形成国家。砖与砖之间、砖与墙之间有着明晰的边界。就拿西方基础设施建设来举例,我们中国人总是会觉得他们的建设速度太慢,疫情期间,中国人用10天就能建起的火神山医院,西方国家可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与国家的利益相比,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家庭的利益。国家要修建铁路、公路等,如果涉及到某个社区或者某个私人产权的不动产,那么就要经过与家庭或者社区旷日持久的协商与拉锯,即便如此,如果家庭或者社区坚决不妥协的话。到最后,国家的想法也未必能实现。


如果用简单的个体至上、自由主义来解释是比较单薄的,表面上看,这好像是法律体系和经济契约在起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推一步就会发现,这又和制度背后的宗教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且普遍的信仰,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把“爱”(love)界定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形态,而且这种爱更多是指两性之间的情感。所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西方社会的家庭,更加重视夫妻关系这一横轴,而非父母子女的代际关系这一纵轴。正是出于对人人平等的关系、对爱这种关系形态的的尊崇,西方人组成了家庭,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组成国家。所以,现代西方国家无论是法律体系、还是政治上的代议制民主制、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或者是西方社会中的婚姻关系与社区制度,它的内核都是基督教世界中的“人人平等”,在家庭与国家关系上,也更重视一个个家庭,而非国家。在家庭与国家之间,有着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边界。


随着西方价值理念的传播,还有现代化的发展,先家后国几乎成为所有现代国家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念。


但是请注意,这种观念普遍、现代、并且典型,但不是唯一且正确的。对于同样作为现代国家的中国,我们家与国的关系,不是一个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而是一个相互交融,互相构造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国同构的观念。并且,这种传统观念跨越时代,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家国观念:家国同构】


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经常会使用“中华儿女”、“炎黄子孙”这样的词。其实,我们已经不可能考证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和“炎帝黄帝”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依然热衷于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它的内在逻辑就是用“血缘”,代指每个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血缘关系,是家人关系。再比如,我们常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大白话。可是,如果别人说你妈妈长得丑,那你肯定要跟他打一架的。同样的道理啊,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母校有着无数的吐槽和抱怨,但是母校这个神奇的东西,只能自己说它不好,别人不能说。如果把这个范围再扩大些,就会发现,我们对“祖国母亲”,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即使今天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所理解的“国”与“家”,依然是一体同构的。


你可能会奇怪,今天的中国社会,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政治制度上看,都已经迈入了“现代化”的行列,怎么还会保留如此传统的家国观念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找到家国同构的秘密。


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体制是什么,都要有将全体人民的意志凝聚起来的东西。表面上看,欧美国家的核心凝聚力是所谓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和一系列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但其实在这些外在表象背后,真正的内核是他们的基督教宗教信仰。而我们的文明延续上下五千年,虽然经历过无数挫折和波澜,但是中国始终都是中国,就是因为我们有着家国同构的观念。


比如,在我们的文明传统中有所谓“人有五伦”的说法,“五伦”是哪五伦呢?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你再仔细看这五伦,其中有三个与“家”有关。我们先抛开夫妻这一维度,君臣和父子其实有着同构性的逻辑:就是说,一方面呢,父亲对于儿子,不仅是血缘关系,同时有着一种地位上的尊卑关系(注意,这里说的卑并不是个“坏词”,并不是卑贱的意思,而是指一种位次序列)。其实父子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中从来都不是平等的。比如我自己吧,我现在快40岁了,可是最害怕的事情依然是我爸直呼我全名的时候。终究,“你爸爸还是你爸爸”。另一方面呢,中国人的君臣关系,又很像父子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皇帝不仅是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文化和道德象征。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因此才会有“爱民如子”的说法。


再来看看“兄弟”和“朋友”这个维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自己的“哥们儿”和“闺蜜”,从古至今,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也都没少听。从桃园三结义到水泊梁山,“这是我兄弟”和“这是我姐妹”是形容两个人关系要好的重要标识。你会发现,我们一直习惯于按照“血缘”关系来理解我们和国家、我们和社会中他人的关系,所以,我才说,“家”的观念和逻辑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核心。这是中国家国同构观念的第一个秘密。


再来看第二个秘密,家国同构观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落实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的基因。在中国的文明基因中,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并不是像西方文明那样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边界(划定这个边界的是宗教、法律与政治),而是一个绵延的、有着同一内核的、可以不断转化的连续体。如果你问我,这个内核是什么?那一定是伦理。父母与孩子之间、朋友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绵延情感和习惯,形成了中国文明中的“伦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伦理”不是抽象的宗教理念,而是落实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并且是不断扩展的,从个人扩展到家庭,从家庭扩展到家乡,从家乡扩展到国家。这才是理解中国人家国情怀和家国关系的根本线索。而我们对“中国”的爱和感情,并非全部来自于教育和宣传,而是来自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全部日常,因为这些带给我们的,是最牢不可破的东西——习惯。


 “家”的观念和逻辑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核心,家国同构也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所以,即便中国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这种传统的家国观念仍旧能够生生不息、继续塑造着我们日常生活。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处在传统与现代交界处的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避不开的问题。

【夹缝中的中国人 】


其实,这个避不开的问题,不只中国人有。我们看看今天的世界秩序,当所谓的“现代思想”在世界各个文明范围传播的时候,毫无疑问是以西方社会及其核心价值为蓝本的。也正因如此,这样一场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


这是西方观念错了吗?还是说其他文明的观念过于“保守”了?都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西方观念是在西方的历史中慢慢形成的,它有着自身形成的社会与文化土壤。而其他文明,也有着各自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有着绵延的不可割裂的历史。


所以,作为一个有着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在这场现代化进程中,一定也会遇到诸多的文化碰撞和观念冲击,我们,就正在处于这样的历史进程中。


但是,观念的碰撞,文明的遭遇,却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不同的观念与文明之间,并非是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关系这么简单粗暴。就拿家与国的关系来说吧,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谁更优先的问题,如果争论“家与国哪个更重要”或者“家在国先”还是“国在家先”,那这个问题基本上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这里所讲的家国同构,是在说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习惯不断地将“家”的逻辑向外拓展和延伸。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家人生了重病,他花了很大的成本,找了票贩子,才从三线城市到了北京大医院挂上号。但是,挂号三个月,看病十分钟,专家快速地给出了一个治疗方案,这个治疗方案从技术上说完全正确,但是却费用昂贵。无奈之下,他又回到老家,那里的医生呢,不是什么专家,却耐心地询问病情,甚至问了一大堆诸如他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一系列看上去无关紧要的问题。为什么要这么问呢,那位年轻的医生说:我问这些,是要看有没有更适合你们家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北京的专家给出的方案在技术上当然是对的,但是你们完全负担不起,医生还是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才行。


我的朋友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他对我说:我觉得挺幸运的,能遇到这样一位对待自己像对待家人一样耐心,并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的医生。


这,就是我说的,“家”的逻辑的扩展。


当然,也许你会说,这个扩展也很危险啊,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陷入到中国人所谓的“人情”中去,做不到公事公办啊!


我不否认有这个危险,那么怎么办呢?这需要现代的中国人,确立职业与公共领域中的“底线”。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样的原则,不能用“家”的逻辑来对待。


比如,一名老师,非常认真地教学,甚至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但是能给学生透露考题吗?这就是底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职业领域中守住这样的底线,在这个前提下,“家”的逻辑的拓展与延伸,也就不会是一个问题了。


家国同构,不意味着我们落后,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够“现代”,更不是我们必须克服和面对的“夹缝”。

你对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在这一讲中讲到的中国的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你是否觉得这意味着我们还不够“现代”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加入社群讨论,我们下一讲见。

(欢迎添加课程助理微信:eidos002,入群与知识爱好者们交流讨论,获得更多课程与学者的相关信息。)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欢迎大家可以加入社群,提出问题,与人文社科爱好者一起讨论。我们会在大家提出的问题中选取问题内容,请主讲老师进行答疑,期待和你一起讨论。➕VX:eidos002

  • 顽童有点儿老

    本讲老师所讲的家国情怀和君臣等同父子的观点真的不敢苟同!

    大观天下志 回复 @顽童有点儿老: 小编:很值得回应的质疑(虽然小编并没有在正文中读出您读出的这层意思)

  • 沙漠之狐2012

    家国同构确实是个非常稳妥的说法,谁在前谁在后是最容易引起歧义和争议的东西,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你可以清晰可见是怎样的脉络。传统上的家其实是家族,人情,也许是让中国人觉得温暖和压抑等比较复杂的心绪,不过计划生育这么多年和现代化进程中,家族被拆掉了,商业发展中,你会发现远比人情更有效率,这是中国和世界融合的必然。

  • 七月大七七

    说的什么鬼东西

    大观天下志 回复 @七月大七七: 小编:用户您好,您对课程的建议我们已经收到,鉴于每讲篇幅有限,您对课程的疑问无法全部在一讲做出回答。社会学板块课程即将完结,我们会在近期组织老师进行答疑,答疑时间届时会在评论区发布。另外邀请您添加课程助手微信eidos002,我们会专门通知您答疑时间,感谢您的建议与关注。

  • yogu

    通过这一期的学习,体会到,没有真才实学,不要出来丢人现眼。

    大观天下志 回复 @yogu: 小编:用户您好,您对课程的建议我们已经收到,鉴于每讲篇幅有限,您对课程的疑问无法全部在一讲做出回答。社会学板块课程即将完结,我们会在近期组织老师进行答疑,答疑时间届时会在评论区发布。另外邀请您添加课程助手微信eidos002,我们会专门通知您答疑时间,感谢您的建议与关注。

  • 太亏本了

    难以置信,这是施展老师挂名的社会学论。先有国还是先有家的问题还用讨论吗?人类有家庭是以 10 万年计的,有国家才几千年,睁眼说瞎话的社会学实在是忍受不了

    Victor_uB 回复 @太亏本了: 孟老师这一讲最大的问题恰恰是把先国后家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构架,这种判断既不符合现实,又不符合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

  • 风1900

    很失望的一期,家与国的关系无可辩驳的是有家才有国!这是基本逻辑问题、根本不是什么东西方区别的问题。主讲老师讲的家与国相互构促,也是有国以后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而提倡的概念。这个无可厚非。主讲老师说的家国关系只适合于这种情况,而不是一个普世的观念。

    WRLD灬 回复 @风1900: 家可以脱离国单独存在吗?如果不能,那讨论先后有什么意义呢?

  • 和平真好tjyr

    对于国家,我更欣赏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而对于君臣如父子,君王要爱民如子之类的,哈哈,太小儿科的哄人的把戏

  • 东街湖

    自古忠孝两难全

  • 1516346xdhh

    本节课封建元素较多,封建恶习等惯性思维需要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