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欢迎来到大宗师第三讲。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大宗师里,又提出了一种对于悟道之人的称呼——真人,这个真人的境界,有可能是与至人、神人、圣人并列的,也可能是三者的总称。
前文庄子说了,有真人才有真知,真人在世间与出世间之间潇洒来去,无所挂碍。那么,问题来了,他们是不是就是只会餐风饮露,仙气飘飘,竟然不能过问世事了呢?或者说,他们自恃洁癖,根本就不愿意与世俗交往了呢?如果真有这样的洁癖,竟然没办法适应世俗生活了,又说什么心无挂碍呢?
所以,这里庄子就用圣人的境界来说明问题,庄子说:“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圣人不但可以过问世俗,连用兵都过人一筹。他动用武力,是达成武道止戈的真意,直奔维护社会发展的主题,因此,就算动武了,正义之战也不会失去人心。
至于各种纷至沓来的价值观打击、清高白眼、善恶评判,出于得失私利的各种叽叽歪歪的干扰,根本就不能影响到圣人平等平衡的决策方向。在这种理想的管理者身上,充分体现行道救世、功成身退的修真风范。
修道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出世方向,出世须行道,入世也要行道,既然要解决实际问题,安身立命,就要放下各种心机踌躇,一往无前。
故圣⼈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故乐通物,非圣⼈也;有亲,非仁也;失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也;⾏名失己,非⼠也;亡身不真,非役⼈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之役,适⼈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故圣⼈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这就是顺便讽刺一下爱人之说。圣人用兵,有人说是把别人的国家亡了,也有人说是没打过别人,把自己的国亡了,但无论如何他不失人心,不失人心是什么?就是不失他的基本盘。
我们今天好多人做事不顾自己的基本盘。圣人的基本盘就是爱道,所以后面讲“利泽施乎万世”,建立这样一个标准之后,万世都受他的恩泽。
但他是因为爱人吗?不是,他是因为爱什么?因为爱道。他要护他的基本盘,他的基本盘是道,而不是那些变幻不停、心里不断的纠结的人,因为爱道,所以最后能够实现爱人的目标,如果不爱道,爱人也实现不了。
“故乐通物,非圣⼈也”,所以喜欢跟万物结交的不是圣人。
“有亲,非仁也”,他还有亲疏之别的,这不叫仁爱,仁爱不能有亲疏之别,这样就非常好的解释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失时,非贤也”,如果他不能够随着时机的运作,有机会他不出击,这就不能称为贤能,这就非常好解释了什么?动善时。
“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如果他不能够明白利害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他就不是君子,这个要求就高了,既要求你能够爱道,又要求你现实的实践能力要强,你别说你爱道,然后你就殉道了,好多人摆出一副要殉道的样子,其实最后拖累死别人了。
“行名失己,非士也”,如果你的心都寄托在名位上,丢失了你自己的独立人格,你不能称为士。
“亡身不真,非役⼈也”,如果你最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不能够面对你的真实的要求,就是说身是人类的真实的一个东西,你把这个东西给丢了,你就不能说你在这个世界上不为人所奴役。
紧接着又举例,“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之役,适⼈之适,⽽不自适其适者也”,这些所谓的过去的贤人,他们都是被别人奴役了,被社会观念奴役了。
社会观念从哪来?还不是从一群人的利益当中来,所以,他们都是被别人的需要卡在里头,扣在里头,而不能够充分地展示,或者说充分地成长为自己的需要。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是爱道,也不是说就得追求名利。道运作好了,名就有了,利就有了,这样说是非常俗的,但事实是这样的。如果你连存生于乱世,然后得一席之地,能够有一个空闲修道都做不到的话,你还能算是道人吗?当然这不是说百分百,有些是属于特别难的。
我简单说一下这几个人,这几个人我今天查的挺累。
狐不偕是黄帝的孙子,他把守东北的鬼门关,他一辈子提倡禁欲苦行。
务光是黄帝时候的一个贤人,耳朵特别长,长7寸,因为一些情况走到了西北,最早的莫高窟的原型是他修的,也就是说莫高窟那个地方实际是他开创出来的。
伯夷和叔齐是商代末年的孤竹国的兄弟俩,都是王子,后来在武王伐纣的时候,他们两个跑到武王的军队面前阻拦,因为武王当时还没有把文王下葬,所以他俩就对这件事非常不满,他们说,武王你伐纣本身就是臣伐君,是不义的,你父亲还没下葬就跑出来打仗,就是不仁。当时武王还想把这俩兄弟给砍了,但是姜太公出来阻拦说,他俩是真正的义人,不能砍。后来,他俩不愿意吃周朝的饭,就入首阳山饿死了。
“箕子胥余”是殷商末期的人,纣王的叔父,他是因为劝说周王被周王打入牢里,后来武王把商朝灭了,建立周朝之后,不断地去找箕子,请他出来做官,箕子不愿意,但是箕子把一些古籍传授给了武王。武王最后还是把他分封到了朝鲜。所以我们中国史书考证,箕子胥余是朝鲜那个地方立国的最早的祖先。
纪他考证不出来,有些人考证他就是基督,他是商末派出去的传教士,有人这么考证,我也就说一下,我也觉得这考证不太靠谱。
申徒狄就是墨子。
庄子就对这几个人都进行了批评和否定,就说这几个人都不是真正的爱道,他们爱的都是些具体的东西,他们被一些具体的东西给迷惑了眼睛,把自己给困在里头。
古之真人,其状峨而不凭,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怲乎其似喜乎,催乎其不得已乎!滀乎其进我色也,与乎其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闷乎忘其言也。
后面庄子就描述了真人的外貌,或者说真人的一种气质,“古之真⼈,其状峨而不凭,若不足而不承”,古代的真人他的气质“渊渟岳峙”、“万法不沾身”一般,“峨而不凭”就是显得很高大,但是好像又没有任何依赖,走过来本身就是一道风景似的。
我这次在三清山就看到一座山,我给它的评价就是与世无争,就一座山,就立在那,所有的云就绕着它,没法描述。
“不足而不承”,又好像很柔弱,好像无所承受,我觉得我倒显得很柔弱。
“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他与人结交态度非常的宽容,很有弹性不顽固,能听得下去话,襟怀宽阔,又不饰浮华。
“怲乎其似喜乎,催乎其不得已乎” !他似喜似悲,“怲”是悲的意思,他的神态你很难判断他是喜是悲,就好像什么事都是不得已似的,换句话说,他都是好像被推着走,没有太多的表现出那种主动的、雄健的那种气质。
“滀chù乎其进我色也,与乎其止我德也”,他容貌非常的和气,让人比较容易接近,他跟人交往也让人乐于跟他在一起,很有亲和力。
“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他气度博大,就好像是非常宽广的世界一样,他的韵味高放自如,又好像是无所限制。
“连乎其似好闭也,闷乎忘其言也”,他非常的绵密深远,就好像是对外不太开放,又好像心不在焉似的,都好像忘了要说话。为什么心不在焉?因为大家说的都是那些鸡零狗碎的话,所以他当然心不在焉。
这一段大家觉得跟《道德经》里那一章比较像,“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这一段不长,简简单单的文字中透露出道家的态度。圣人是可以成就事功的,而且,并非是用刻意的仁恩、刻意地讨好万物去成就,圣人的态度,是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梳理它前进的通道。该出手时就出手,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内圣外王,是庄子最早提出来的学说,这个内圣,主要是指尊重客观规律,体认天道,实事求是,尽量去除是非成见的干扰;而外王,就像本讲说的那样,是一种追求共赢、以百姓为本的社会治理和外部关系处理。所谓以战促和、以武止戈,道家从来都不会赞同那种盲目行善、任人宰割的消极的、对社会不符责任的态度。
感谢大家的聆听,大宗师第三讲就到这里,我们下一讲再会!
老师,怎么理解规律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赵裤脚: 问题太泛了
这就是在乱世,道家人物出来救世的理论依据!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勤奋者健强: 是的。
庄子和老子可以结合一起看,庄子注释和发展了老子。
这些人中箕子,算贤人吧,虽是不同阵营,知道周朝师出名正,不做官但奉献良籍善策,顺应自然民生很难得了
👍👍🌹🌹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
请教黄博士:我之前买的是成玄英编的,我打算买一本江南古藏本的《南华真经》,不知道怎么选,您有什么推荐? 个人在京东上没有找到宋陈碧虚编的书。
请问老师真人可以为了大的目标而“不拘小节”吗?那这样的考验太大了,没有达到目标之前很容易被人评说,而世俗的“基本盘”护不住。这样看来如果不够有智慧,也很难在人世间做“真人”吧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毛埮埮: 心里真的没挂碍的话,各种意见的的势能也都能利用利用。另外,这也不是为了具体的目标,而是要搬开大家面前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