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司马家族的种种白痴表现给政权带来了什么?
2. 王恭、孙恩先后叛乱,东晋两位掘墓人桓玄、刘裕如何崛起?
3. 桓楚政权为何如此短暂,门阀制度是指什么,刘裕为什么能成为门阀终结者?
4. 王羲之的两儿子王凝之、王徽之以及才女谢道韫的故事
5. 为什么东晋南北朝那么多人名字中有“之”字?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谢安死后,东晋朝廷上暂时没有了外姓权臣,政权终于回到了司马家的手里,但或者是司马懿老爷子基因不太好,或者是司马家的人长时间远离政坛退化了,随后司马家的皇族成员们在政治上的表现都和白痴差不多。
一
当时的皇帝是孝武帝司马曜,这家伙天天就是喝酒,史书上说“醒日既少”,清醒的时候很少有,大权就落在了宰相的手里,幸运的是,这个宰相也不是外人,是他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不幸的是,这个司马道子喝的是一点都不比自己哥哥少,东晋诺大的一个帝国,就这样落到了两个酒鬼手里。自然而然地,朝廷大权就向下承包给司马道子的一群亲信,比如王国宝、赵牙和茹千秋,这些家伙只是一群溜须拍马的小人,拿到权力之后,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啥事都干,东晋社会渐渐地暗无天日起来。
公元396年的一天,又一次喝多了的皇帝司马曜,想跟自己老婆开一句玩笑,对着张贵妃说:“汝以年当废矣!”啥意思?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没生孩子,过两天你下岗吧,我换个老婆。可惜的是,他这个媳妇儿张贵妃是一点儿幽默感也没有,实心眼一个,把他的话当真了,当天夜里,用被子直接把司马曜给闷死了,对外宣称“因魇暴崩”,睡觉的时候被鬼抓走,死了。所以啊,和没有幽默感的人开玩笑,即便是自个儿的媳妇儿,那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而且说不定更危险,因为毕竟晚上你俩是睡在一个被窝里。
司马曜死后,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但这孩子却没法处理政务,倒不是年纪太小的问题,他那时候已经14岁了,原因是这哥们连冬天和夏天都分不清楚,几乎就不会说话,是一个弱智皇帝,《资治通鉴》里说“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一句话,这还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
你要是问,一个傻子咋能当上皇帝?这里面呢,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人家是长子,投胎的技术好,他爹司马曜的皇后没生孩子,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儒家思想,那必须立为储君;第二,他小时候,人们以为他只是发育慢点,等到大家看出来这就是一个傻子的时候,他爹司马曜已经变成天天烂醉如泥的酒鬼了,既然皇帝都不管继任者是不是傻子,权臣们自然是也懒得理会,甚至内心里更欢迎一个傻子当皇帝,最起码,宰相司马道子就是这样。
傻子司马德宗继位之后,他是更加骄横自大,加封自己的亲信王国宝为尚书左仆射,并且把首都建康的兵权也交给了他,自己一转身,放心地继续喝酒去了。
我们说这个司马道子在自己亲哥哥司马曜被杀之后,居然并没有追究张贵妃的罪行,而是默默地接受了哥哥是自然死亡的结论,这一点非常地可疑。我们说古代虽然刑侦学和医学都不发达,但是自然死亡和被谋杀,那还是能分辨出来的。
张贵妃之所以能平安无事,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她是与人合谋;第二种就是她根本就是冤枉的,是后世的人以讹传讹。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谣言,而且是在张贵妃等人都过世了之后才散布出来的谣言,因为要是凶手当时就想嫁祸给张贵妃,那完全没必要让她继续活着,要知道,一个连皇帝都敢杀的人,贵妃这两字更是不在话下。无论哪一种猜测,这个司马道子都难逃嫌疑。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人家史书里都盖棺定论,说是张贵妃杀的,我们只能先采用这个结论。
被司马道子极度信任的王国宝出身太原王氏,前面讲过,这也是一个比较显赫的家族,按道理讲,天下老王应该都是一家,可惜的是,这个王国宝最讨厌的就是同样出身太原王氏,当时担任青州和兖州两州刺史的王恭。
两位老王互相看不顺眼,有一个人就跳了出来,开始推波助澜,这个人的名字叫桓玄。
二
桓玄,字敬道,龙亢桓氏出身,大司马桓温的小儿子,东晋王朝的第一位掘墓人。
这个时候的桓玄,刚刚辞了上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无所事事地闲居在荆州江陵城里,不过由于他爹和他叔叔两代人在荆州的经营,他们桓家的声望极高,当时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为了能安安稳稳地做官,也不得不刻意和他结交。
桓玄本身,也想着借助荆州的军事实力,让家族有一天能恢复自己老爹桓温在世时候的风采,当然对于殷仲堪也是热烈欢迎。《晋书》上说,“玄欲假其兵势,诱而悦之”,一个礼贤下士,一个引诱取悦对方,那自然好得如同穿了同一条裤子一样。
自古以来,有野心而没有权势的家伙最盼望的就是一个字,乱!天下大乱才有机会。桓玄一看王恭和王国宝两位老王有掀桌子的苗头,就鼓动殷仲堪推举王恭为盟主,讨伐王国宝。
就这样,公元397年,在殷仲堪和桓玄的忽悠之下,青、兖刺史王恭联合了刘牢之统领的北府军,进逼首都建康,打出的大旗大家都很熟悉,“清君侧”,讨伐王国宝。
丞相司马道子虽然经常泡在酒坛子里,每天喝得醉醺醺,但偶尔酒醒的时候却也不糊涂,他没有片刻犹豫就杀死了王国宝和王绪,派人和王恭讲和。王恭一看国宝也死了,对方也认怂了,就撤兵回家了,司马道子当然也转身,继续喝酒。
桓玄一看这仗没打起来,那自己还有啥机会啊?就再一次鼓动王恭出兵。公元398年,王恭第二次起兵造反。
这一次司马道子不干了,啥玩意啊,没完没了了,还让不让人安静地喝酒了?他选择了迎战,派出了自己16岁的儿子司马元显,这位革命小将果然没辜负他老爹的厚望,不仅仗打得好,反间计也玩得溜。北府军大将刘牢之在他的诱拐之下,背叛了王恭,临阵倒戈,直接导致了王恭被俘虏,然后被砍了脑袋。
在这场史学家称为“王恭之乱”的事件背后,有两个人获益最大,一个是桓玄,他不仅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升了官,成了广州刺史,并且实际上对江州拥有了控制权。这应该是他事先就谋划好的,也就是任何一边胜利,这小子都有对应的策划。
另一个就是司马元显,这个手握兵权的16岁小屁孩趁着他爹喝多之际,假传圣旨,剥夺了他爹的权力,等司马道子从酒醉当中清醒过来时,除了破口大骂儿子之外,毫无办法,因为能管这事儿的皇帝陛下是一个傻子,你找谁说理去?
二
王恭死后,和平的日子不到一年,就又乱了起来,公元399年,一个叫孙恩的野心家打着五斗米道的旗号造反,虽然说人民群众的造反可能有理,但孙恩这批造反派确实不是啥好鸟,整个就一个邪教组织,攻城掠地之后伴随而来的都是血淋林的杀戮。《资治通鉴》里记载:“掠财物,烧邑屋,焚仓廪,民有不与之同者,戮及婴孩,死者十七、八。”不和他们一起造反就杀人家全家,婴儿也不放过,凶残程度,远超土匪。
可就是这群乌合之众,也把东晋帝国打了个稀里哗啦,为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时候的东晋官场上,掌握实权的官员一般都出自那些名门望族,这些官二代的纨绔子弟平日里高谈阔论,满腹经纶,当政府真的需要他们的时候,那就是只有两个字: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整个儿一群窝囊废。
比如说会稽郡的长官王凝之,也就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当他听说孙恩打过来之后,马上躲到密室里,几天之后,这位爷终于出来了,对大家说:“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我和老天爷关系好,他答应我派鬼兵来帮我们。他手下的将领们都说,老天爷愿意帮忙自然好,但我们也愿意出城去和老天爷并肩作战,干死孙恩。王凝之把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说NONO,尔等静观就好。结果如何呢?一天之内,城就破了,王凝之被孙恩一刀砍掉了脑袋。
值得一提的倒是他的老婆,这位夫人手持大刀,让丫环驾车,居然在城里杀了几个叛贼。被俘虏之后,孙恩面对这位威风凛凛的娘们,佩服得要死,好好招待一番,亲自礼送出城。这位牛掰的娘子军军长在历史上也是大大的有名,她的名字叫谢道韫,已故宰相谢安的侄女,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
据说她小时候,有一天下大雪,谢安对晚辈们说,你们写句诗来形容一下这场大雪。他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下大雪看起来就像是撒一把食盐到空中,这纯属就是一个吃货加上厨子的心态,谢安自然是很不满意。这时候谢道韫在一旁轻声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就这一句,震惊了谢安,后来又征服了很多文人墨客,有一句成语叫“咏絮之才”,说的就是谢道韫这个女人。
长大之后的谢道韫本来相中的并不是王凝之,结婚以后,她也从来都不隐瞒瞧不起自己老公的事实。有一次,回娘家的时候,这位娘子愤愤地说:“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世界上咋就有我丈夫王凝之那样的窝囊废!
有资料表明,她本来看上的是王羲之的另一个儿子,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位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王徽之。相比于神神道道的王凝之,风流倜傥、洒脱不群的王徽之自然更吸引女孩子,也更有名。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王徽之坐船进京,正碰上另一位名士桓依从岸上经过,他就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依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请给我奏一曲。桓依是谁?出身于名门望族谯国桓氏,当时已经是建威将军,笛子吹得那叫一个好,有江左第一的雅号,谢安就曾经评价他的笛声说“一往而有深情”,由此还诞生了一句成语叫“一往情深”。这样的身份,这样的技能,平日里桓依绝对是眼睛朝天,骄傲的很,但当他听说船上是王徽之,立马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船头,为王徽之吹了一首三调的曲子,演奏完毕,双方不发一言,桓依恭恭敬敬地上车走人。
从这件事上,不难看出王徽之当时的影响力之大,在江湖中地位之尊。顺便说一句,桓依给王徽之吹奏的曲子是他首创,流传到后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梅花三弄》。
说到这里,有一件事也要顺便交代一下。我们前面讲过,中国古代最讲究避讳,比如说你不能把你爹的名字挂在嘴上,但为啥到了王羲之他们家好像就不灵了,这家伙的儿子们叫王徽之,王凝之,还有著名的王献之等等,名字里都有一个“之”字,莫非东晋时期不讲究避讳?
当然不是,为尊者讳这事儿一直持续到清末,甚至现在还有影响,东晋时候自然也不例外。前面提到的桓玄有一次请客喝酒,客人嫌酒太冷,就让身边的侍女去温酒。桓玄一听,哇地一下子就哭了出来,因为他爹叫桓温,听到死去老爹的名字,就算是装,也要表示一下伤心,平时里更是绝对不能说这个字的,所以,东晋时,避讳依旧是一件大事。这样一来,王羲之的儿子叫王徽之这事就必然另有原因。这个原因一直到民国的时候,才被史学大师陈寅恪解释清楚,不复杂,王羲之父子名字中的“之”字,代表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表明他们是天师道,也就是五斗米道,或者说早期道教的信徒,这个字可以省略,严格来讲,并不能算作是他们名字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也有了答案,那就是为啥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某某之,包括北府军将领刘牢之,号称“才、画、痴”三绝的大画家顾恺之,和后面要出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以及为《三国志》写注解的史学家裴松之,还有军事家“白袍战神”陈庆之等等,原因恐怕就是这些名人都是早期的道教徒。
言归正传,造反派孙恩杀了谢道韫的老公会稽太守王凝之之后,东晋朝廷是一片惊慌,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北府军的低级军官站了出来,杀向了孙恩造反集团,并且最终把对方彻底打败,逼死了孙恩,这位军官的名字叫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帝国的第二位掘墓人,南朝的开创者。公元363年出生在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此人往上数21代的那个爷爷是刘邦刘老幺的同父异母弟弟,叫刘交,也是当年接替韩信的第二任楚王。很可惜,到了刘裕这一代,刘老幺这个金字招牌都褪得一点儿颜色没有了,更别说他弟弟了。
刘裕的童年是既穷苦又悲惨,一出生,亲妈就死了,他那个亲爹本来都想把他淹死算了,后来因为同乡一位妇人恰好奶水充足,靠着这位妇女同志的无私哺乳才活了下来。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稍微长大一点之后,什么砍柴打鱼种地啥活都干,只要有钱就行,后来还一度沉迷赌博,把本来就穷得叮当乱响的破家弄得是几乎揭不开锅。当时周围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只有琅琊王氏的王谧偶然看见他之后,对他说了一句:“卿当为一代英雄。”好好干,你这小子将来有出息。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王谧当时是顺嘴一说,还是人家真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看出了刘裕头上的王霸之气,不过好歹也算是给了刘裕一个希望。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当刘裕把家里面所有东西都折腾光之后,他就去投奔了北府军。到了孙恩叛乱的这一年,刘裕已经36岁了,但也仅仅是在北府军的一个将领孙无终手下做到了司马这个职位,就是军事参谋。
不过有一句话怎么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造反派孙恩同学用自己的生命给了刘裕这个机会。在对孙恩作战的这几年里,刘裕完全发挥了他的军事天才,几乎是所向披靡,打得孙恩节节败退,公元402年,孙恩大败之后被迫跳海自杀。
如同王恭之乱成全了桓玄一样,孙恩之乱也成全了刘裕,他既积累了战斗经验,也赢得了相当高的威望,战后,刘裕成了北府军里相当重要的一员大将。
到此为止,东晋帝国的两位掘墓人,世家子弟桓玄和穷苦农民后代刘裕终于在各自的战斗中成长起来。历史早已为他们规划好了,让这两个家伙一前一后干翻晋帝国。
四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402年,东晋帝国实际掌权者司马元显过完21岁生日,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目空一切的时代,因为驻守江陵的大将桓玄不听话,司马元显就亲自担任大元帅,统率海陆大军,讨伐桓玄。
客观地说,这两货都是官二代花花公子,但两个纨绔子弟相遇,总有一个是更无能的,和桓玄相比,司马元显无疑是那个更窝囊废的,他完全看不出北府军对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没有做好战前思想动员,居然让刘牢之怀疑打败桓玄之后,下一个就轮到他自己脑袋搬家,于是乎,这个刘牢之再一次临阵倒戈,带着北府军背叛了朝廷,投降了桓玄。
收服了北府军的桓玄毫无悬念地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司马元显和他老爹,酒鬼司马道子一起被绑到船头,砍下脑袋,扔到了江里去喂鱼。
胜利了的桓玄接着杀入建康,开始大权独揽的日子。刘牢之有一点是没猜错的,司马元显和桓玄战争结束之时,就是他刘牢之倒霉的日子。这个吧,和他跟谁混没什么关系,实在是北府军的实力太强大了,无论谁当权,这支队伍不抓到自己手里,心里难免会不踏实。
可是等刘牢之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桓玄早已把北府军的兵权抓在自己手里,最终的结果就是刘牢之被逼走投无路之下上吊自杀,而前面说的刘裕由于级别和威望都一般般,幸免于难,得以在北府军继续干下去。
公元403年冬天,已经急不可耐的桓玄把傻子皇帝司马德宗废掉,自己当了皇帝。当然,这里说是废掉,其实不准确,正确的说法是禅让,也就是司马德宗这个连话都不会说的傻子,按照上古记载的仪式,带领百官恭恭敬敬地请桓玄当皇帝,一共请了三次,最后桓玄才勉强答应。哭了一番之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然,无论是桓玄,还是你我,都清楚这套把戏就是糊弄鬼的。
新的政权国号是“楚”,后世称之为桓楚,也就是桓玄这家伙的楚。
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404年的2月,准备好了的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1700人,在京口举兵,讨伐桓玄。关键时刻,桓玄纨绔子弟的窝囊废性格就体现出来了,他居然彷徨不安,拿不出对策,有人就和他说,刘裕才一千多人啊,您还想啥对策,直接派兵拍死就是了。结果桓玄忧心忡忡地说,刘裕是英雄,他手下的刘毅、何无忌也都是英雄,这些家伙联手,我肯定要失败了,不多想想咋行。
很明显,这时候的桓玄,和苻坚在淝水之战前草木皆兵的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仗还没打,自己先害怕了,主帅是这种心态,结局自然是毫无意外。桓玄是一败再败,最后只能放弃建康,撤退到他的老根据地江陵,但仍旧没有逃过一劫,公元404年5月,在他试图逃入西蜀的时候,被益州都护冯迁所杀,年仅36岁,皇帝的这份工作这哥们也只干了六个月,最后以生命为代价辞职了事。
我们这里就要问一句,为啥桓玄的这个桓楚会如此短命?表面来看,是桓玄自己无能,窝囊废,但如果要深究一下,那也许要从东晋门阀政治说起。
五
所谓门阀,其实是一个合成词,门就是大门,家家都有,不过你家大门门口是空空如野,啥也没有,但古时候有功劳、有权势的家族门口可以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所以门阀也称为阀阅,是专门用来代指那些地位显贵、传承有序的名门望族。你要是说俺家世代贫农,现在在山西挖煤有了大把的钱,也当上政协委员了,立两根柱子行不行?那肯定不行,你那个叫暴发户,就算在门口立一百根柱子,也只不过是告诉别人,你除了挖煤,顺便还倒卖点儿木材。
门阀的概念清楚了,门阀政治的定义就简单了,一句话,政权把持在一个或者多个门阀手里,皇帝说话不好使的政治模式,就是门阀政治。
东晋朝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王导王敦开始,到现在的桓玄,政权一直都是掌握在几个世家大族手里,这里面最重要的家族就是琅琊王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和陈郡谢氏,除了以庾亮为首的颍川庾氏,其他三家我们都介绍过。在这四大家族之外,还有无数的大小不等的名门望族,彼此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张网,把东晋罩在了里面。
这样的政治关系,有一个天然的弱点,那就是它需要平衡。换句话说,需要依靠高智商、高情商的政治人才来运用手腕摆平各方关系。以前说的王导谢安等人就是这方面的天才人物,就是因为这些人,东晋才得以维持百年以上。现在我们就要问一句,这个新的造反派桓玄是这样的人吗?很可惜,他不是,在各大家族之间搞平衡,桓玄既没有这个政治觉悟,也没有这个政治手腕,除了这条路,桓玄的另一条路就是学习桓温,以军事胜利的威望压制各大家族,但是也很可惜,他也不是军事天才。
两条路都走不通,也不会走的桓玄却很作死地篡了位,却又很倒霉地碰上了刘裕这样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军事天才,那没啥好说了,他只能去死了。
桓玄死后,刘裕是恭恭敬敬地把傻子司马德宗重新扶上了皇帝的宝座,他本人则大权独揽,成了事实上的东晋宰相。
一个贫农出身的泥腿子,登堂入室,掌握了帝国的相权,这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衰落,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刘裕也被后世称为门阀政治的终结者。
昙花一现的桓楚政权虽然只有六个月,但桓玄本人有一个诏书,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让门阀政治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而改变了中国,也领先了世界几百年,那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讲到刘裕就想起这两句慷慨激昂的词。
得到太多,站得太高,所以开始患得患失
东北那疙瘩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而且东北人自己黑自己老祖宗没顾虑更自然
支持先生
睡觉的时候被鬼抓走了…
枫落白衣老师的节目《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新书将在2024年3月份与大家见面,为答谢听友,首期将推出部分精装签名版,并赠送价值149元的音频节目,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进入枫落白衣历史群了解详情。白衣老师也在群里哦。
历史的教训是跟没有幽默感的媳妇随便开玩笑会要命的
来喽
枫落白衣老师讲的好!很喜欢!陈寅恪先生的这个名字在这里是不是应该读que?本人浅显见解,有待商榷
枫落白衣 回复 @赵刘承: 这个字我琢磨再三,还是考虑按照词典上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