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073.南北各成朝

中国历史真相 | 073.南北各成朝

00:00
25:54

本期内容:

1. 北方各民族的鄙视链,鲜卑拓跋氏如何取代慕容氏成为老大?

2. 一代雄主拓跋珪为何死得窝囊?

3. 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4. 从五胡十六国到北魏,不汉化的政权就不能长久?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北魏,这个拓跋部和建立了前燕后燕的慕容部一样,都是东北人,只不过拓跋部的起源更远,今天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被官方认定为他们的祖居。

 

                                         


早期没发达的时候,这个拓跋部在其他鲜卑人眼里,就如同五胡在中原人眼里的地位一样,是属于被鄙视的一个部落,用北京话说,就一农民,上海话是“乡吾宁”,乡巴佬的意思,可以说既没实力,也没文化,男的都剃光头发,在头上正中的位置留下一撮毛,然后编成鞭子,和老鼠尾巴差不多,比后来东北的满族人看起来还怪异,就因为这个造型,他们又被称为索头部。


在鲜卑人从东北逐渐回到蒙古草原的过程中,拓跋部因为自己的弱小,自然是不敢像慕容部那样,去中原和各位大佬争雄,只能委委屈屈地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这地方放羊。不过那时候,这块地方也是有人居住的,主要是比拓跋部更弱的柔然和敕勒两个族裔。


柔然的先祖也是东胡,和鲜卑人一个祖宗,可是敕勒那就完全是外国人了,他们的长相和今天的欧洲人一样,白皮肤,蓝眼睛,本来是居住在贝加尔湖附近的。客观地说,柔然,敕勒,还有鲜卑拓跋部,三个弱小的孩子,全都是因为伟大的汉王朝打跑了匈奴,才能来到这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上。


这其中鲜卑拓跋部的势力最大,柔然马上就表示了臣服,变成了拓跋部的附属,而敕勒族更加顺从,直接并入了拓跋部,瞪着一双大蓝眼珠子,大言不惭地对外宣称自己就是鲜卑人,爱咋咋地。


当时的鄙视链是这样的:中原人看不起鲜卑,鲜卑人看不起拓跋部,拓跋部欺负奴役柔然人,柔然人嘴上不说,心里面是相当鄙视高鼻子蓝眼睛的敕勒人,但人家敕勒人却从心里认为自己就是鲜卑人,那心理素质是杠杠滴。


我们上中学时,学过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背诵的古诗,本来就是敕勒民歌,是敕勒人斛律金用鲜卑语演唱,然后又翻译成汉语的。千古之下再读,依旧有一股苍茫雄浑的大漠之风扑面而来,确实是好诗,也是早期鲜卑拓跋人和敕勒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顺便说一句,虽然绝大部分的敕勒人都鲜卑化,然后又汉化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敕勒人离开了蒙古草原,很久以后,归化了突厥汗国,变成了回纥族,也就是现代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


言归正传,在鲜卑拓跋部缓慢迈向农耕文明的进程中,他们最早建立的国家叫代国,国都在盛乐,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就这样一个偏远地区,连送快递的小哥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当年也没逃过前秦苻坚天王的魔爪,在公元376年苻坚灭了这个代国。当时5岁的拓跋王孙拓跋珪并没有随着大队俘虏迁移到长安,而是在族人的保护之下,留在了盛乐。


到了公元386年,苻坚苻大天王被勒死的第二年,拓跋部终于感觉安全了,15岁的拓跋珪在族人的拥护之下,在牛川,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市即代王位,重建代国。这一年的四月,改国号为魏,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公元399年拓跋珪称帝,后世史学家为了把这个魏和曹操的那个曹魏区分开来,才称其为北魏。



 

73-1北魏帝王迭代图(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建了国,也当上了皇帝,但不代表着你从此就牛掰了,反而麻烦可能更大了,就好像你在家里照镜子说俺是国家主席,那没人管你,可是你如果你跑到市政府大楼去嚷嚷,那肯定有人管,精神病院和看守所,你可以自己挑一个。


北魏也是如此,自从他建国之后,周围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各部落很多政权都开始加关注,时刻看着,能不能把他给弄死,甚至连他们的奴隶柔然也蠢蠢欲动。


面对这种情况,拓跋珪的策略是联合同是鲜卑族的后燕慕容垂。经过五年的征战,到了公元391年,北魏几乎收降了周围所有部落,国力那是大大地增强,但是由于利益关系,他们和后燕也逐渐疏远,终于反目成仇。


公元395年,由于北魏屡次侵犯后燕的地盘,雄才大略的后燕君主慕容垂忍无可忍,派自己的儿子慕容宝率大军讨伐北魏。可惜的是,慕容宝这个人除了溜须拍马,讨好他爹慕容垂,别的本事一概没有,在参合陂一战而大败,让拓跋珪干掉了几万名后燕的精锐。纨绔子弟慕容宝回去之后,对着老爹哭诉了一番,跟着就鼓动老爹慕容垂替他出气,去攻打北魏。


公元396年,重病在身的慕容垂架不住儿子的一再央求,带病出征,大军走到参合陂这个地方时,后燕的部队看到去年死难的八万多名战士,现在只剩下了堆积如山的白骨,这些白骨架子里面,很多都是这批将士的老爸或者兄长,大家禁不住都是悲从中来,大哭不止。


慕容垂既惭愧又悲痛,一口鲜血吐了出来,病情更加沉重,仗是打不了了,就命令退军。就在撤军的途中,一代雄主慕容垂病死,帝位由慕容宝继承。慕容宝大少爷连担任和平时代君主的本事都没有,更别说现在这个特殊时期了,拓跋珪趁机率领北魏帝国大举进攻,不到一个月,就把后燕帝国所属的华北大平原全部占领。


慕容宝惊恐当中跑回了根据地龙城,结果被他爹慕容垂的舅舅兰汗杀死在龙城之外,结束了他自以为有本事但实际上坑爹的一生。后燕的另一员大将慕容德退到河南滑县,宣布独立,建立了南燕帝国,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后来被刘裕北伐灭掉的那个南燕帝国。


说到这里,你可能认为慕容宝应该是那个时代最没本事的花花公子了,但你这样认为,是因为你没看见他的弟弟慕容熙。


慕容熙这哥们是后燕的最后一位君主,那时候的后燕已经被北魏打得龟缩在今天辽宁以西的一小块地区,但就是这样,也不影响慕容熙大少爷的穷奢极欲。除了残酷剥削人民,和草菅人命,慕容熙还是一个精神病加变态,他最喜欢的老婆苻训英死了,文武百官哭不出眼泪的一律治罪,而且在下葬的那天,当着所有人的面,这家伙居然打开棺材,和他这个媳妇来了一次最后的亲密接触,《晋书》上的原话是“复启其棺而与交接”,以皇帝的身份当众奸尸,这个估计全世界的所有变态都要自叹不如,甘拜下风。


这样的人自然是当不久皇帝的,公元407年,大将高云造反,杀了慕容熙,后燕灭国,可怜一代英主慕容垂,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后燕,毁在慕容宝和慕容熙这一对宝贝儿子手里。


至此为止,鲜卑慕容部这群东北银的折腾基本就结束了,至于说《天龙八部》里又出来一个慕容复,说他住在参合庄天天想着复国,历史书上没写,我也不敢问,更不敢在这里瞎说,但金庸老先生显然对这段历史很熟悉,因为那个参合庄明显是为了纪念慕容氏参合陂惨败而创造出来的。

 

                                    二


取代慕容氏的鲜卑拓跋氏现在正式成了中原的老大,扛把子,而且他们会比慕容氏走得更远。不过呢,带领他们走向辉煌的一代雄主拓跋珪却没有落下一个善终,死的那是相当地窝囊,和当年的楚成王一样,他也是死在自己儿子手上的。


《魏书》上说,拓跋珪晚年的时候,喜欢吸毒,也就是服食五石散,结果导致性情大变,猜疑心也重了,和大臣一言不合,就动手杀人,到了后来,更是经常对着一间空屋子伸手在空中写字,并且喃喃自语,总结北魏建国以来的各种得失,一句话,半个精神病了。


公元409年11月6日,拓跋珪因为一件小事,把后宫的一个女人贺夫人囚禁起来,准备找个好日子杀掉,但这事儿很不幸地被这位贺夫人的儿子,也就是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知道了,这位16岁的少年正好是叛逆期,当天夜里,偷偷入宫,一刀捅死了自己老爹,一代枭雄拓跋珪就此玩完,终年39岁。


拓跋绍的这次杀人,纯属激情杀人,事先也没找人商量一下如何善后,更没有获得任何大臣的支持,结果就是,他没有办法阻止法定太子拓跋嗣继位。


当拓跋嗣走上皇位的那一刻,拓跋绍的命运就注定了,除了他和她母亲贺夫人都被赐死之外,还连累了他的几十名亲信人头落地,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最后化为几声叹息,在历史上连个小浪花都不算。


作为北魏的第二位皇帝,拓跋嗣平平安安地做了15年皇帝,一直到公元423年去世。前面讲的刘裕北伐并且灭掉了前秦,就是在拓跋嗣的任上发生的,北魏当时的策略就是不掺和,甚至乐见其成,所谓死和尚不死贫道,北方大小政权实在太多,多弄死几个对北魏也是好事。


应该说北魏君臣的判断比较准确,那就是刘裕打下长安,继续北伐攻击他们北魏的可能性非常小。当时的司徒崔浩,也是北魏第一权臣,就对拓跋嗣说,刘裕虽然灭亡了前秦,占领了长安,但他肯定治理不了,最后只能撤兵,我们北魏只要“治戎束甲,息民备境,以待其归,秦地亦当终为国有”。一句话,陕西那块地方,早晚是我们的。这位崔浩可谓是预测神准,拓跋嗣听了之后就两个字“大悦”,赏赐给他一两盐,十斛酒,说你讲得有滋有味,就像喝酒加盐一样。


公元423年11月,拓跋嗣驾崩,他儿子拓跋焘继位称为北魏的第三位皇帝,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太武帝。

            

                               三


太武帝继位的时候15岁,和他爷爷拓跋珪建立北魏的年龄一样,这事儿放在今天好像挺稀奇,但是搁在古代,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孩子,15岁已经是足够大了。实际上,拓跋焘从婴儿时候,周围人就对他另眼相看,《魏书》里记载,拓跋珪曾经深情款款地看着这个孙子说:“成吾业者,必此子也!”14岁时,拓跋焘就已经被任命为大将军,和慕容宝那个纨绔子弟的大将军不一样的是,人家拓跋焘这个大将军是率领大军在塞北和柔然部落死磕换来的。


你要是问,柔然不是拓跋部的附属吗,咋就打起来了?这事很正常,自从北魏建国,拓跋人和敕勒人就手拉手地往南方移动,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国家的重心都偏向了南方,北边的柔然族趁势在大草原上开始崛起,强盛起来,逐渐摆脱拓跋部的柔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当年的匈奴一模一样,而且这些家伙也和当年的匈奴一样,那就是除了放羊,他们啥也不会,精美的衣服,好用的工具,都只能靠抢,自然而然地,北魏和他们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


拓跋焘即位之后,从公元424年,到449年的25年间,他13次亲率大军进攻柔然,扩地千余里,后来又设置了六镇抵御柔然的入侵。结果那是相当美好,按照史书上替他歌功颂德的说法,那是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从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


在柔然和北魏打来打去的过程中,有两件事这里要说明一下。


第一件就是诞生了一个传说中的北魏女英雄,花木兰。据说她在抵御柔然的战争中脱颖而出,令很多男人都很惭愧这事呢,史书上啥也没有,但是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那可是家喻户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上过中学的人几乎都会背这首《木兰辞》。

 

 

74-1 刘亦菲饰演的花木兰 


故事真假咱们不说,但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这个木兰不是汉族人,绝对的鲜卑人,因为北魏那时候当兵是鲜卑人的特权,汉族人是不能当兵的;第二点就是她应该也不姓花,实际上,历史上她被姓过很多姓,魏木兰,韩木兰,朱木兰等等,到了明朝的时候,大才子徐文长说她姓花,普通老百姓自然是也跟着众口一词地说这姑娘姓花,流传至今。


其实按照我说,这个“木兰”应该是她的姓,因为鲜卑人本来就都是复姓,比如慕容,比如拓跋,姓“木兰”才是最正常的,反而那些什么“魏、韩、朱”还有“花”才显得形迹可疑,明显是汉人往自己脸上贴金的。


另一件事就是拓跋焘为了防卫北方的柔然而建立的六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这六个镇子的作用,和当初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是一样的,从西向东,形成了一条防护链,保卫着当时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只是拓跋焘万万想不到的是,这六镇建立之后,经历了繁荣,衰败,反叛的历程,最后居然形成了影响中国几百年的关陇集团,他们定居在关中,胡汉杂居,互相通婚,此后的西魏、北周、隋、唐将近四百年的中国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这是后话了。


《北史·魏本纪》里说拓跋焘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志向,这样一个人物,你让他就欺负欺负曾经的奴隶柔然,那他肯定不满足。公元425年,胡夏国的赫连勃勃一病不起,很快就呜呼哀哉了,拓跋焘是毫不犹豫地起兵征讨胡夏,最终在公元430年,第二次西征时,灭掉了胡夏。接着,又分别在436年和439 年,灭掉了北燕和后凉。


到此为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掉了除吐谷浑之外的所有北方国家,这个吐谷浑我们前面说过,本来也是鲜卑慕容氏的一支,不过自从他们定居在青海以西之后,基本上就不参与中原的各种争斗,也不称王称帝,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看见中原谁强大了,就跟谁交好,属于典型的骑墙派,老好人。


北魏强大之后,他们马上倒向了北魏,当年胡夏国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定被北魏打败,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被吐谷浑的头领慕容慕璝(gui)抓住,捆成粽子,送给北魏的。对于这样一个又听话,又老实,还地处偏远与世无争的家伙,拓跋焘也没有兴趣去讨伐人家,他的地盘已经足够大了。


顺便说一句,吐谷浑这个左右逢源的法门,确实保证了长命百岁,后来它又归顺了唐朝,一直到了公元663年,才被迅猛崛起的,人狠话不多的西藏吐蕃哥一顿乱拳,打得吐血而亡,这是后话了。


就这样,公元439年,北方中原地区重新归于统一,新的王者名字叫北魏,五胡十六国时代彻底结束,中国北方进入了北朝时代,和长江以南,刘裕建立的刘宋南朝遥相呼应,从这一年开始,南北对峙的局面持续了170多年,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就称为南北朝。


                                  四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眼,从匈奴人刘渊在公元304年建立前赵算起,五胡十六国时代大概持续了136年,在这期间,中国北方那是被祸害得极其悲惨,往往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狠角色拉出一支军队就建立一个国家,然后封侯拜相,横征暴敛,一脸懵逼的穷苦百姓刚刚把财物交出去,还没搞明白这皇帝姓啥叫啥,是公是母,政权已经烟消云散,下一个,或者几个更凶狠的帝国又建立起来。


那么,为啥这些政权都不能长久?对这个问题,你要是纠结于具体原因,那就多了去了,比如说后赵的石勒不会教育后代,自己一蹬腿,儿子们不是为了皇位打得头破血流,就是继任者穷奢极欲,自毁长城;再比如说前秦的苻坚不听死人王猛的话,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最终一场小小的失败就导致政权土崩瓦解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的格局再大一点儿,舍弃这些具体原因,我们也许就会发现,五胡政权的稳定和他们能达到的高度,其实和他们汉化的程度是有关系的。


汉化就是汉族化,汉人化,也就是向中原的汉人学习,融入对方。你可能会问了,为啥不汉化的政权就不能长久?这事儿吧,如果究其根本,那就是一句话,民以食为天,也就是吃饭问题。


五胡这帮家伙,原来就是一群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别管是放羊,还是放牛,他们的那种生活方式,能养活的人很有限,往往是一大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仅仅分布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三四家人。现在来到中原,抬头一看,好家伙,一个村子里密密麻麻地住着几百上千口子,你说咱们还按照草原上放牧那样的方式管理百姓,养活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别说中原老百姓根本就不会放牧,就算人人都是草原小姐妹,全都是放羊的高手,你又到哪里能找到可以养活上千万人口的草原?


那怎么办?很自然地,要想统治中原这些老百姓,让他们吃饱饭,不造反,只能按照汉族传统,走农耕文明之路,也就是种地。马克思他老人家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上层建筑,老百姓用农耕文明才能养活自己,那就逼着统治阶级要按照农耕文明的模式来治理国家,所以,五胡的统治者们无论多么牛掰,想要享受中原的花花世界,他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向农耕文明演变,两个字,汉化。


实际上,很多五胡的天王们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前面我们曾经多次提到过,石勒苻坚这些人对于汉民族的学问和知识是如何地崇拜,什么“一月而三临太学”,修家谱,修祠堂等等,不可谓不虔诚,但若是论汉化最彻底的,无疑是这个又一次统一了北方的北魏政权。


北魏的汉化努力其实和其他政权一样,都是一进入中原就开始了。创始人拓跋珪在汉人崔宏的鼓吹之下,一上台就解散了按血缘关系划分的鲜卑拓跋各部落,强迫大家按照居住地重新编排归属,这叫编户齐民,想当年商鞅同学就是搞这一套起家的,是农耕文明的基础。


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即位之后,北魏就开始“祀孔子于国学,以颜渊配”,也就是在首都平城附近建造大学,给孔子他老人家建庙立像,并且把他的大弟子颜回也拉进来陪着孔老二享受香火。我们也不能小看了这件事,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这是第一座在山东曲阜之外的孔子庙,偏偏还是由当时最大的文盲,连文字都没有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


等到了拓跋焘上台,除了继续尊师重教,他又开始在政治上依赖汉人,对于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大字不识一个的少数民族兄弟们,他的策略是好吃好喝地养起来,豪宅,美女,爵位要啥有啥,就是不给你实权,反而李顺、崔浩、李孝伯这些汉人先后掌握朝廷大权。


公元431年,拓跋焘更是凭借着同年打败了刘宋的威势,一次性地把关东地区的范阳卢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名门望族的几百名汉族知识分子,强行迁移到平城,干啥?让他们当官。

你要是说,这是好事啊,那我就要告诉你了,还真不一定,因为北魏当时的官员是没有工资的。当官应该享受俸禄,由政府发工资,这是汉族人早就有的概念,在秦朝时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可北魏这群大老粗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政府不发,官员也不要。你要是问,那一家老小可咋生活?这帮鲜卑人会像看着外星人一样看着你,然后反问一句,难道你出门不抢劫?


是的,一直到后来的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所有官员都是依赖抢劫、贪污和皇帝随意性的赏赐来获取财富,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浮动工资,就看拳头硬不硬。


不过虽然当官没有薪水,但至少是有了出去抢薪水的权力,而且是法定抢劫的权力。这样一来,拓跋焘如此重用汉人,给他们权力,就引起了鲜卑贵族的不满,发展到最后,就导致了北魏最大的“国史案”。


事情是这样的,在太武帝拓跋焘东征西讨,统一北方的进程里,有一个人很重要,他就是崔浩。这个崔浩是个汉人,出身于关东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年少时据说是贼拉地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子百家,无一不精,长大之后,也没让人失望,拓跋焘多次公开说道:“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啥意思?我拓跋焘打的这些胜仗,都是这个崔先生引导的。他还对群臣说,凡军国大计,你们不知道咋办的,就去问问人家崔浩,整明白了再去做事。


到了公元439年,就是北方统一这一年,志得意满的拓跋焘决定给崔浩同学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修撰北魏自己的历史,简称国史,而且专门叮嘱他说“务从实录”,您一定要说实话,说真话。


坦白地讲,这一次还真不是拓跋焘特别看重汉人,他倒是也想把这事儿交给自己的族人鲜卑人,可惜的是,鲜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几乎所有鲜卑贵族的写作技能,和汉人的儒家知识分子比起来,都只能算文盲。交给那群人,整出来的玩意儿就不是流芳百世了,很可能让人笑掉大牙。


接到命令之后,崔浩带着人兢兢业业地奋斗了近十年,终于弄出了一套翔实而且没有虚假的北魏历史。他是相当地自豪和骄傲,人这种动物,只要心里一飘飘然就容易出事,在别人的忽悠之下,崔浩脑袋一发热,就把刚刚写成的这套国史和自己写的《五经》注解刻在石碑上,立在广场正中,让老百姓随意观看,那心情,估计和我枫落白衣一样,等着人家给他点个赞或者一段好评。


那么,崔浩等来了好评和点赞吗?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9550630

    老师是我所听的讲师最高大上的水平

    作业他祖宗 回复 @159550630:

  • Elementarywatson

    老师,我把斛律金听成狐狸精了,心想这是史上最多能的狐狸精,能帮高欢打仗,还能给高欢唱歌

    epiphany912 回复 @Elementarywatson: 哈哈哈哈哈哈hh

  • 封尘随缘_0o

    这么优秀 有料的节目 怎么会听的人这么少... 我们今天的时代 真是一个奇葩至极的时代 因为年轻人关心的都是综艺 搞笑和攀比 成为了主流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封尘随缘_0o: 很多人只是默默地听,没有评论而已,你看看播放量还是不错滴

  • 听友241171260

    太牛逼了这作者。能写这么多。还写这么好。

  • 保温壶1

    木兰竟然是鲜卑人

    无名氏_vx 回复 @保温壶1: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缺一不可,而不是只有汉族才算中国人

  • 听友297357619

    喜欢枫落白衣,津津有味~

  • 听友185688951

    先生的节目,要早十年就一鸣惊人了

  • rc304

    上海话讲得好,英语也棒!不是那种呆在中国写美国的人。一切从正史出发,尽情发挥,强调资料出处!喜欢!

    三丫家的丫 回复 @rc304: 什么时候有上海话了?

  • Cindy_5w

    太好听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人物国家瞬息万变,繁杂琐碎,老师仍然把握主线,讲的趣味盎然,必须点赞!

  • bwio3h6uypg6t0rxotav

    给您点赞,不知道您啥时候刻到石碑上,hhh

    在路上_2ce 回复 @bwio3h6uypg6t0rxotav: 是推广宣传不够嘛,这么好的节目听的人那么少,加强宣传,传播客观的历史价值观!不崇洋媚外也不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