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一讲】天道与人道,认知的两大方向

【大宗师·第一讲】天道与人道,认知的两大方向

00:00
11:40

各位听友,欢迎来到庄子内篇《大宗师》的第一讲。


《大宗师》这一篇,可以说是气势浩荡,开篇就讲“天人之际”。自来,中国文化如果景仰学问大家,就会美誉他们的视野纵横古今,“学究天人”。


“天人之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它的意思是说,既要体察天道,也要研究人道,并且,还要搞清楚其中的互动关系。从《大宗师》这一篇的内容来看,首先提出这个人类认知大框架的是庄子。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之所为者,⾄矣”,简单明了,至理名言。


从今天来看,人类的视野,很大程度上是跟着科技进步而拓展的,飞机上了天,我们才知道天边的色彩,宇宙飞船飞出了地球,人类才知道宇宙的浩瀚。但是庄子的视野是跨越时代的,这个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叫做“上帝视角”。究竟是怎样一个上帝视角,请大家进入课堂,我们一切学习。


正文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解读


《大宗师》这一篇有一些争论,就是关于“大宗师”到底指什么?最极端的一种说法是大宗师是一个讽刺用语,是讽刺庙堂之道,这是我看到的最极端的说法,他们认为他们可以为天下人之师,他们可以“牧天下”,什么叫“牧天下”?“牧天下”就是把天下当成一个牧场,把天下人当成一个比管理层更低下一点的这么一个角色来进行管理,这是最极端的一种说法,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标新立异,它的背后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正的大宗师的,大宗师是谁呢?


“知天之所为,知⼈之所为者,⾄矣。”


《大宗师》这一篇口气极大,一开篇首先讲的就是我们平常特别喜欢说的一句话叫“天人之际”,“天人之际”这种对人类的认知学问的追求是谁提出来的?庄子提出来的。


庄子就讲什么叫“天人之际”?“知天之所为,知⼈之所为者,⾄矣”,知道老天是怎么样造化的,知道人是怎么样去运作的。


人去怎么运作,背后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对其他人心理的判断,就是所谓的“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所以你知道老天的自然法则是什么样,它是怎么运转的,然后你又知道人在这当中怎么利用的,甚至于人是怎么利用人的,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怎么样能把一个人钳制住,怎么样能让一个人解放?如果你这两者都明白了,这个就叫“天人之际”,“至矣”,天底下没有别的学问了。


所以,最近我在澎湃开的问吧好多人上来就跟我吵,我觉得好奇怪,其实中国文化真的很棒的,它在问题域的设定上,简直是学究天人之际。它一下就说明白了,要不就是大自然的法则,自然规律,要不就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最核心的是人的心理作用。


你做投资也罢,你搞管理也好,你离不开对人性的一种设定和运用!好心地把它朝好的方向用,私欲重的会怎么样?就跟老子说的那样就会做“尚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巧取豪夺。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也;知⼈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知道天是怎么运作,也就是知道天道怎么运作的人,他是在跟天道的共同相处中自然涌现出来的一种顿悟,自然涌现出来的一种感悟,不是谁加给他的,不是跟谁学的,这是大自然教给他的。


我去三清山的时候,刚上山的时候走的急了一点,我就有点发晕,于是我就坚持走了7个半小时,连爬带走。但是当你走到三清山西海岸也就是最高处的时候,你突然放眼望去,一片仙境,那个时候不是你认识的,而是它倒灌给你的,它的气一下就过来把你占领了,那个时候,我们在那的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心有杂念的,每个人都觉得社会上的生活太辛苦了,每个人一下就产生这个观念,不需要有人教他,不需要人对他去进行说服。


“知⼈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些研讨人类的行为规范或者行为方式,他的行为特点,并对其进行应用,做社会管理也好,做企业管理也好,这样的人他们应该怎么样?他们应该保持谦逊,以他所能够确知的去应对未知的世界,你所有的武器就是你现在知道的,但是你不能把他抱死了,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更大的无知。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就是说如果你能做到这样一种谦逊的姿态,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好处呢?你不会中途死掉,你的企业不会中途断掉,你个人的生命会得到保全。


所以,能够知道人类的运作模式、他的心理结构,又能保持谦逊的,他可以“终天年而不中道夭”,那么这个就可以称他对人类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了。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乎?所谓⼈之非天乎?”


“虽然,有患”,对人类知识达到这么高度的人,庄子说其实这里面还是有问题,你也只不过就是这一辈子就是保全了自己,所以这一章一开篇就挑明了庄子的目标不只是保全自己,他后面有一个大目标,他要与道合真的,他的心灵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的。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你所有的这些知识其实都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仅仅在这当中你确实保全了你自己,但是你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你的内心没有真的解放,你获得的是一种功利性的保全。


他的知识并不是服务于真知的,而是服务于体制,所以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说出让体制觉得调和的话,又不至于过于恶心,具备这样技巧的人就叫什么?就叫大家。保全自己的知识也不为错,庄子说 “是知之盛也”,其实这些比我们要强,这些人也是高人,他知道怎么样去和这个稀泥,对吧?我们去和人家一脚把你踹出来,但他们去和稀泥,这稀泥就能和起来,大家面子都有个着落,都可以下个台阶,对不对?


庄子说:“虽然,有患”,你这个东西太不靠谱了,你怎么知道“吾所谓天之非⼈乎?所谓⼈之非天乎?”,你认为是你自己掌握了这么一种和稀泥的本事,你怎么知道这不是老天在利用你呢?换句话说,如果天道不运行到这个位置,如果整个社会趋势不到这个位置,你也说不出这话,对吧?你怎么知道“人之非天也”,你怎么知道有一些人他说那个话你听不下去,但他说的其实是真知,真知有几个人听不下去了,真话有几个愿意听的。


所以,一开篇庄子讲了一个问题叫“天人之际”,最早的关于“天人之际”的学说提出这个问题域的是庄子。



好,大宗师第一讲的正文解读就到这里。


所谓天人之际,既要探索天道,也要研究人道。拿到今天,其实就是既要探索自然科学,又要研究社会科学。


但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脉络来看,后世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似乎越来越衰微,而各种社会关系的研究却精益求精,很多时候,起到束缚人、影响创造性的影响。这种情况的时间长了,传统文化里的纯粹追求自保、消极避世的成分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这其中的历史原因如何,实在是值得深思。各位听友如果有自己的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发表。
感谢各位的聆听,大宗师第一讲的解读就到这里了,我们下一讲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黄明哲博士

    道家的天道思想天然地包含着对于自然的探索,然而,在漫长的古代史中,中国文化始终未能发展出成体系的、建构式发展的科学理论,而非常偏重社会心理层面的研究与运用。很多伟大的技术始发于中国,而未能充分地为我所用,实为大憾。其中的原因如何,欢迎发表你的看法。

    红林常州 回复 @黄明哲博士: 我感觉还是儒家率先找到了适应时代生产力的管理办法,进而让儒家思想形成真正的先发优势,这种生态强势本能的排斥其他文化途径。

  • 1357115xexe

    我的一些观点,如图。

    黄明哲博士 回复 @1357115xexe: 非常系统的思考!建议感兴趣的听友们都看一看,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 守中2020

    无法充分发展科学技术,这确实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大遗憾,这或许就是因为过去中国由小族统治大族的缘故,不希望科技发展来影响他们的统治力,所以他们就通过愚民政策来巩固权力。 但或许就是因为当初的错过,如今的中国才表现出超常的对科技的发展,以造福国人,甚至影响世界,构建命运共同体。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守中2020: 物极必反,但极并不是反的理由

  • 赵裤脚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 ——特蕾莎修女

  • 唐森至

    西方也有对科学主义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例如”The fatal Conceit”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唐森至: 没有系统的科学,就没有对科学主义的反思。所以...

  • 一枝刚刚好

    我的看法是:中国文化虽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但却离真正的“大宗师”思想相去甚远,大众对道家的理解只是道家思想的只鳞片爪,对自然的探索止于对自然的崇拜。道家的顺其自然一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穷究自然之后,对大自然产生的敬畏,不是盲目崇拜。再加上我们没有公理化的形式逻辑体系、我们的封建伦理制度过于强大、我们古代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等等客观原因,总之我们错失了利用科学这个“有力工具”改造我们认为的“自然”的机遇,导致近代落后。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科技无论在哪里诞生,都是世界文明古国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有憾,我们拿来用就是了,不必客气!

    一枝刚刚好 回复 @一枝刚刚好: 嗯,你说的对,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刺激中国的科技发展,最终还是人类的需求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吧!拿来用不是放弃科技的发展,我意思科技是共享的,借鉴一下我们技术突破的更快。

  • 红林常州

    记得老师说的最怕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现在的儒家文化行为也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发展到极致后的一个映射,就是发展到极致奢华之后已经趋于自我感觉良好进而自我封闭已经不进行自我反思也听不得劝了,导致近百年的痛苦挣扎,所幸中华文明孕育下的国人对道的理解还是有优势的,哪怕道路坎坷,也必然会让中华再次崛起。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红林常州: 说得不错

  • 无极复无极_BD

    关于我国自然科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发展,我这么看。 过去掌握知识(包括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人。已经洞悉自然科学一定会改变人类的名位的结构,但他们是统治者,是上位的人,他们不愿意自己及自己的后代被别人超越。于是不断发展人文科学,而不愿意发展自然科学,使自己的地位稳固。这样人民的生的力量被控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自然科学被停滞。社会本身的运转其实比较稳固,但是由于不开放,没有外在力量的注入,导致系统本身越来越孱弱。

    无极复无极_BD 回复 @听友289047559: 老师说过,对外扩张是人的本性(原话记不清了)。快速扩张的结果会带来崩盘。原理应该是反者道之动。(其实我一直不明白。)。在这个过程中谁胜谁负其实不重要,怎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转换使本系统长生才是最重要的。(我依然不知道怎么转换,条件是什么,这大概就是界限模糊的意思吧。)

  • 申赓Joe

    “德行”是性质、状态、组织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道,生出混沌。 混沌,一念分化,出现不同的性质。 接着,出现更多的排列组合,玄之又玄,演化众生。 有一种说法: “德”字,从行部,即人在大道衍生的世间行走,他持有的姿态。 从“心”,从“直”,内心的价值观,即人对这个世界是如何认识的,也可以说是他的思维方式。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申赓Joe: 人生内外都在运作中,所以都在德行的范畴之中。但之所以叫做德,说明大的法则还是在自然本身,人毕竟是个子系统

  • 唐森至

    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农耕要求大规模协作,所以伦理政治宗族管理等需要推动了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探究。对自然天道的研究和利用也基本局限在与农时相关,例如气候变化。因为地大物博精耕细作和高产食物(马铃薯等)的引入没有航海远征扩张的迫切需要,... 侧重落实在人际。并未忽视天人际,例如有《易》。 言必称希腊很可能是趋附。野蛮征服文明是常见的,如果你家衣食足而讲究仁义礼智信,我打猎采摘偷盗野蛮生存,用猎枪土炮去你家抢掠,得第一桶金,优势累积,制定游戏规则百余年,你自省自责 识时务韬晦,话语体系里趋附仰视几乎必然。燃鹅,人类在蓝云星上的存在尚可久长,评价以文明为单位的不同路径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更长期。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唐森至: 也可能是某些朝代因为内斗,恰好掐灭了科学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