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友,欢迎来到庄子内篇的第六篇《大宗师》。这里的宗,是宗奉的意思,所以大宗师,就是人生宗奉的大导师。庄子明确说,这个导师就是道,就是自然本身,当然,也包括那些悟道的真人。
大宗师这一篇,是庄子对道家思想基本问题域的一个全面的呈现,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域的一个总结。所谓基本的问题域,就是一个文化它看待这个世界的基本框架,基本的视角。
我们可能都会问,人生在世,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方向,到底应该去做些什么?是追求永生,还是勘破生死;是探索宇宙奥秘,还是执迷于功利事务。这些问题很大,都是框架性的,在每个大问题下都有无数的小问题,所以我把它们叫做问题域。
打个比方,大家可能都很关心命运,也有很多朋友在研究周易和术数。按照术数的思路看待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健康、家宅和事业。这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个考虑得失进退的大框架,也就是预先帮我们设定了三个问题域。显然,这三个问题域如果处理得比较平衡,相互推动,一辈子就会过得比较顺畅、愉快一些。
再比如说,周易看待世界,用的是一个八卦的框架。所谓八卦,就是把这个世界做成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天(乾卦)地(坤卦)山(艮卦)泽(兑卦)四种天文地貌;一个层面是水(坎卦)火(离卦)风(巽卦)雷(震卦)四大能量。这样,八个卦象组合起来,就是水火风雷在天地山泽之间的流变,这也是周易认知这个世界的基本框架。然后,再通过推导这个框架内部的消长,来帮我们参谋在这个框架中如何趋吉避凶。
庄子在大宗师这一篇,把道家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合盘托出。简单地讲,所谓人类的知识,要解决的,一个“天人之际”的大问题。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方面要认知自然法则,明白老天是怎么运作的;一方面要认知人类社会的规律,知道人心是怎么运作的。搞清楚了这两个方面,其实也就明白了,哪些是人自己的问题,那些是老天的事情,这样,人就踏实了,既不会跪在神灵面前乞怜,也不会失去对自然的敬畏。这就是所谓穷究“天人之际”。
有人说,庄子的理论是完全听从宿命,甚至说本篇提倡生病了不要看,要顺其自然,这种,就完全是一种小肚鸡肠的看法。
《大宗师》这一篇,由一个问题域,与三个相互联系的主题构成:
一个问题域,就是天人之际,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天道法则与人道规律。了解了天道的规律,了解了必然,人就划定了自己追求的边界,去除了不切实际妄念。而人道的弹性很大,人类文化,如果顺着是非得失、无节制竞争的方向走,可以把大家都内卷的要死要活的,如果能够更加开放、更加多元,顺着无为的方向走,每一个人也可以过得轻轻松松一些。
整部庄子,其实在说一件事情,就是人道如果沿着是非得失的狭隘方向走,你的心灵仍然应该寻找开放的路径,不要放弃精神的自由。
在天人之际这个问题域之下,第一个主题,探讨真知从何而来?庄子的话,完全就是金句:真知来自于真人!换句话说,任何正确的认知与判断,都与人自身的状态分不开。即便是像西方科学这种硬核知识,在主观判断垄断一切的中世纪,也不可能开花结果。只有到了文化复兴,确立了认知的客观原则之后,科学技术才迅猛地发展起来。股市里通晓各种K线、各种模型的人多了,但能够真正有纪律地执行的人,又有几个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也是一样,如果你一直沉迷在各种道德催眠之中,每天不由自主地在考虑别人每一句话的居心何在,我该怎样用我的善良压倒他的邪恶,如此等等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只有放下各种各样的鸡毛蒜皮,致虚极守静笃,虚以待物,大自然的信息在你身上起作用,才能够感悟天道。所以,修身的根本要素不是对错,而是虚静。至于感悟到天道法则之后,再去从事社会工作,是不是赚了钱,是不是成功,那都是题内应有之义。孔夫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夫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都是独立人格的选择,没有必要和谁去比,更没有必要在乎各种奇奇怪怪的评论。
人因为虚静而成为真人,真人领悟天道而获得真知,因为有了真知,又能坦然地面对世间的必然情况,生老病死,得失聚散。这或许就是庄子独立人格的最佳体现了。
在这个主题里,庄子讲了相濡以沫的寓言,这个寓言自古至今实在是被误会了太多。庄子的本意,是说人本身的价值是最值得保护的,要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他才会说,夏桀的暴政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像尧舜那样的仁政,其实也是拘束了人们的本性。本性都枯竭了,那些仁爱恩情,不过是一种暂时安慰罢了。
在天人之际这个问题域之下,大宗师的第二个主题,说的是得道。包括,大道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得道的人会怎么样,修道该怎么修?大道是如何在世间传承的。
关于如何修道的问题,庄子说,这是一个精神功能升华的过程。一个人首先要能外天下,放下对天下运作的执着,然后外物,放下对万物演化的执着,然后“外生”,放下心中生死的执念,然后“朝彻”,洞察这个世间的真实面目,最后“见独”,见到所有变化背后独一无二的那个源动力,从此豁然大通,心无挂碍。
大宗师的第三个主题,是“见独”之后“死生一体”的生活态度。这一部分说了几位道友之间的莫逆于心,他们的共同观念是,“有无同构,生死一体”,我们知道,所有有形的事物都是从无形的混沌产生出来的,而生死无常就是它们存在的方式。换句话说,生命总归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如果一切都不变了,哪有什么生命可言呢。所以,庄子笔下的道友们,在死生一体的基本观念下,也形成了顺应变迁,不强求趋吉避凶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主题之下,还有两个看起来比较远的故事,一个是孔子的学生去参与道人的葬礼,对于道友们洒脱的祭奠方式非常不满,认为不符合于礼制。而孔子就很通达地告诉他们,礼制并不匹配于这些方外之人,而自己,则是一个受了束缚没法跳出去的方内之人。
另一个故事,就是颜回证得了坐忘境界。这个故事说,颜回通过静坐,一步步忘却了仁义、礼乐,最后忘却了认知本身,达到了完全的天人合一,从此如流水无形,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庄子在这里讲坐忘,实际上是在呼应前面关于修道“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的技术路径。后世的修行家,往往以本篇“坐忘”“见独”“真人之息以踵”等,来探索身心健康、心灵超脱的技术路径。
好,大宗师全篇的主题和结构就介绍这里,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第一讲正文解读再会。
久病成良医 是药三分毒
黄明哲博士 回复 @都挺好er: 详细说说
黄老师,您好。听您的道德经及庄子将近一年时间了,在内心烦躁的时候,总能在您的声音中找到若隐若现的指引,此次不知是否有幸能得到您的回复。我想请教,在活的好点和内心安宁之间找平衡点,我把它解读为高点水准的问心无愧,但有时虽无愧或者少愧,心里却没办法安之若素的面对。这样的情绪,应该把握什么原则去摆脱心里障碍,谢谢老师。(我不太懂的道家的祝福语,不敢乱讲,只能用我们普通人的说法,祝老师事事顺意。)
黄明哲博士 回复 @1375390mohz: 心灵澄澈是基本的,在此之上,可以做自己的主线事业。既不要接受道德绑架,也不要跟随成功魅惑。把自己的路走好,效率自然会提高不少。
世间的善恶观,是基于人贪生厌死的本能演化来的。看透死生一如,才能摆脱善恶对立,忘其所受,遁天之刑。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喜萌听书: 随顺自然,自然也会揭开面纱
小时候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对错是非善恶之辨,是必要的。相当于旅人的入境问俗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唐森至: 入境问俗,这个比喻好!
老师,我跟男朋友分手了。第3天。伤心的不能自已,哭的不停。这节课让我完全放松下来了。不揪着了。 之前总揪着很多东西,他是不是爱我啊?是不是在乎我啊?是不是不关心我啊?现在看来都不重要了。对于这样结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开始。甚至还有些轻松愉悦的感觉。感觉呼吸也顺畅了很多。嗯还有加那么点欣喜。坦然。感谢老师。这节课简直像让我感触深刻。就像真的老师亲自给我碗红糖水,老师,送你一朵发发
黄明哲博士 回复 @何小何_3: 善哉!随缘来去,活出自己的风采
感恩
非常喜欢听老师讲的庄子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小妹_BJZJ: 谢谢
外天下 外物 外生 朝彻 见独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微妙玄通666: 其实就是把心灵洗干净了,拥抱大自然
我第一次觉得值得花钱买的课程,就是黄老师的道德经课程
再次建议黄老师开易经和黄帝内经的课吧,很多讲易经的都没有您来的通俗易懂,逻辑关系一理就顺了。个人建议普及一下易经和皇帝内经的基本准则就行了。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姜志远123: 还真是啊。不过讲周易极易引来争论,我有点儿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