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三年级上·袁枚《所见》| 清代“畅销书作家”的夏日意趣

033 三年级上·袁枚《所见》| 清代“畅销书作家”的夏日意趣

00:00
20:39

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到小学三年级的古诗文的学习了。


我们要学的第一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袁枚主要生活在清代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孙子,雍正皇帝的儿子,他做皇帝的时间特别长,仅次于他的爷爷康熙。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的皇帝,是全世界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位。


乾隆为了表现自己很讲孝道,所以他只做了六十年的皇帝,就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嘉庆,而自己做太上皇。


在乾隆做皇帝期间,对读书人的态度是非常恶劣的。以前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电视剧,叫《铁齿铜牙纪晓岚》,不知道同学们看过没有。


这个电视剧啊,讲的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大臣纪晓岚的故事,在电视剧里乾隆皇帝对纪晓岚宠爱有加,纪晓岚还能经常捉弄乾隆的心腹,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戏说,不能当真。


纪晓岚是著名的学者,乾隆皇帝为了宣扬自己很重视文化,就让纪晓岚参加编一套大书,叫《四库全书》。什么叫《四库全书》呢?原来啊中国古代把所有的书分成四个门类,叫做经史子集。


经是指的儒家的经典,史是历史著作,但是也包括古代人写的笔记小说,所以我们要去找那些古代人写的笔记小说,在《四库全书》里面。到哪里找呢?要到史部去找。子是儒家以外,其他各家的著作,比如什么道家啊,法家啊,墨家啊,阴阳家啊等等,还有佛教、道教的书。集指的是文学作品。


《四库全书》是一项极大的文化工程,由清政府从全国征收图书,聚拢到一起,再找专门的人去抄写它。一共抄了多少呢?一共抄了有七部,放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四库全书》要去抄而不是要去印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四库全书》的字数实在是太多了。根据统计,《四库全书》一共有多少字呢?九亿九千七百多万字。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写一篇作文才多少字?我们算一算九亿九千七百多万字够我们写多少篇作文了。我们再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教材在我们的版权页应该也有多少字,我们来算一算《四库全书》得有多少本我们的语文教材那么多的字数。


当时一共有四千多人参加了《四库全书》的抄写,总共抄了多少年呢?一共抄了十五年才抄完。整个的《四库全书》一共有多少页,同学们也可以算一算,看看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本是多少页,《四库全书》一共是两百三十万页。如果我们把这两百三十万页全部摊平了连在一起,它已经足够绕着地球的赤道,绕上一圈还要多。


当时最主要的印刷方法是雕版印刷,也就是在木板上雕刻出反的字。木板上的字都和我们直接写的字是反过来的,它的方向是相反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写一个刚才的才,我们是一横、一竖钩、一撇,那一撇呢是往左边撇的。但是你在雕版上它就要反过来。一横当然是不变了,那一竖钩呢,它不往左边去钩,它往右边钩了。那一撇呢,它也不往左边去撇,它往右边去撇了。


所以雕版印刷是在木板上面雕刻出跟我们写的字,方向完全反过来的字,就像我们的印章一样。雕好了版,再把它印到纸上去。用雕版印刷,雕好一块板,就要耗去一整天的时间,太费时间了,也太浪费金钱啦,所以才用了抄写的办法。


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这件事,听起来非常地不错,保护了古籍呀,但实际上,清政府把很多的书收上来以后,经过审查认为不符合要求。比如有一些人他们是忠于大明朝的,曾经反抗过清朝的侵略,这些人的书都要求毁掉、烧掉,还不许民间去收藏。还有很多宋朝的书,因为里面骂到了清朝人的祖宗——金人,金国人,所以也要经过修改,比如像岳飞的诗词。因此呢,四库全书它既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同时又是一场文化的浩劫。


尽管纪晓岚他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文豪,可是乾隆皇帝对他没有一点尊重。有一次纪晓岚向他提了一点意见,他就大怒,说朕,皇帝自称不称我说朕,说朕不过看你有几分文采罢了,把你当个戏子一样养着,你还真当自己是个东西了。所以乾隆时代人人都不敢讲真话,人人都不敢有思想。袁枚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享受了很大的名气,所以他的诗普遍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


袁枚在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但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诗歌评价就普遍不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袁枚的诗追求通俗,追求通俗就浅,浅薄。一切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深刻的。袁枚总是要追求让大多数不懂诗的人一读就觉得非常地好,但是同学们要知道,这种一读就觉得非常好的诗,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好诗。


为什么呢?因为你一读就觉得好,说明你没有经过思考啊。这样的诗是人人都能够经过训练而写得出来的,它就像外面餐馆里面的菜,用了很多的调料,你吃了觉得很好吃,但是你多吃几顿就不行了。你会发现,还是家里面爸爸妈妈做的菜它好吃,它健康。


在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上,有两种不同的立场。一种立场呢,是认为喜欢的人越多,这样的作品就越好;另一种立场是认为,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认为好,也就是说只有内行认为好,才是真正的好。哪种观念更加正确呢?老师认为第二种观念是更加正确的。


就像我们去听一首歌,如果这一首歌朗朗上口,你一听就能跟着唱,这样的歌,我们把它叫做“洗脑神曲”。像什么“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像这样的一类,一听就会唱,一听就跟着唱,这种歌不是好的歌。


为什么呢?它没有艺术的营养,它让你不知不觉当中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跟着它的旋律去走了,这是非常可怕的。而真正优美动听的歌呢,它往往不是那么好唱的,甚至于往往是非常难唱的,而这样的歌才是真正好的,真正有艺术性的歌。诗也是一样的道理,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学史上有一些诗人,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去世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这是因为在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真正懂行的人,有水平的人,有非常高的欣赏水平的人,都是少数。但是这个时代的少数和下一个时代的少数和下下一个时代的少数和下下下一个时代的少数,他们加起来人就多了。


而且这些少数的人,他们是真正有话语权的人,他们说出来的话是有影响力的。他们对于一首诗,一个作家的评价,就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比如说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他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名气是不大的,当时没有什么人关注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还有一种人,他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他的名气非常大,而且他能够享受到非常多的现实的利益:升官啊、发财啊……但是,这样的人的作品,是没有什么能够流传后世的力量的。


在第一个时代,大众普遍地认为他好,但是到了下一个时代,大众就有了新的偶像。又到了下下一个时代,大众又有了新的偶像。而在每个时代,那些少数的,真正懂诗的人,没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好。所以他在这个时代很出名,他到下一个时代,他就没有市场了。


比如说,在100年前,1920年代,当时可能很出名的一些小说家,我们今天谁也不会知道。但是我们今天仍然还知道鲁迅,就是因为鲁迅的作品,它是具有永恒的力量的。


袁枚的诗,基本上就是属于在他活着的时候,有很多人喜欢。但是换了一个时代,他的诗影响力就不大了的那一种。他有点像现在那些写畅销书的作家,他们写的书往往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能够卖到几十万册,乃至于上百万册。但是过几年,再也不会有人去看他们的书。所以在清朝的诗人当中啊,袁枚不能算是一流的作家。他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高的。


袁枚字子才,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比如说:孔子、孟子、韩非子、庄子等等。为什么袁枚字子才呢?枚它的本意是指树干,而才是草木刚刚生长出枝叶的样子。所以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我们回到课文,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所见》,它就像是一件摄影作品,而这件摄影作品是由两张照片所组成的。第一张照片,它的画面是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讲的是一个放牧的儿童。什么叫放牧呢?把牛羊散放在外面,让它自己去吃草,然后等他吃饱了、喝足了,再把它带回家去。诗里面的牧童就是带着牛去吃草的小孩子,他骑在黄牛的背上很开心。为什么开心啊?因为在外面放牧,他感到很自由啊。所以他放声歌唱,他的声音,他的歌声,在树林子里面回荡着。


林樾的樾,本意是指树阴,但是林樾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啊,就是指树林。还有的字典解释说,林樾是树林中间那些空隙的地方,这种解释啊,是望文生义,他不懂得古人的造词法。古人怎么样造词呢?他有的时候他是把,两个相近的意思的字连在一起,但是只表示其中一个字的意思。他连在一起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让这个词显得很美丽,很漂亮。所以林樾,我认为就是树林的意思,把它理解为树林中间的空隙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对的。


这件摄影作品的第二幅,也就是第二张照片,它的画面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是什么样一个画面呢?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这位牧童他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是什么使得他忽然停止了歌唱呢?是因为他看到了在树枝上,或者在树干上,有一只知了,有一只蝉。因为蝉的叫声,有一点像“知了,知了”,就是我晓得了,我懂得了,所以北方方言当中啊,把蝉叫做知了。


在全国很多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小孩子看到蝉以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他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想会去捉住他。为什么?因为小孩子他都是很好奇的,他想探究这个世界。但是小孩子呢,又怕自己的歌声把蝉给吓飞了,吓跑了,所以他就赶紧屏住了声息,不发出声音来,连呼吸都停止。挺直了腰板,准备悄悄地去捉。


这首诗的后面两句,老师看过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所有的不同的解释啊,他们都有一个假想,都有一个前提。他们解释的前提是,牧童从黄牛背上跳下来,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树的旁边,准备去捕捉那一只蝉,但是这个恐怕并不符合现实。假使牧童从牛背上跳下来,再走过去,我估计蝉的警觉性是非常高的,它会一下子就飞走。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对忽然闭口立的“立”这个字的理解,立的意思我们通常以为,它是指的站立。就是站在那里,笔直地站在那里。但是立的本意呀,是住,就是停下来,定下来,停止不动。所以我认为,袁枚在这首诗当中,他实际上用的是立的本意,因此这里面,我认为就是牧童啊,他并没有从牛背上跳下来。


首先他发现这只蝉是非常偶然的,他就是在牛背上发现的。他发现牛往前走,在近在咫尺的一棵树的树干上,趴着一只知了,趴着一只蝉,所以他就想去把这只知了给捕捉过来,他这时候绝想不到从牛背上跳下来,而是顺势就手,挺直了腰杆,这就是立。屏住了声息,准备去捕捉这只蝉。


这首诗写得很生活化,那么写出了这位牧童的天真可爱,这是一首五言古绝,也就是说它既是绝句,又属于古体诗,它不属于近体诗。我们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这首诗,它押韵押的不是平声韵,它押的是入声字的韵。


歌声振林樾的“樾”,它是一个入声字;忽然闭口立的“立”也是一个入声字。近体诗是绝对不允许押仄声韵的,入声字也是仄声字。所以这首诗只能够是一首古绝。


那么这首诗当然,第一个字,牧童的牧,念“牧”,它也是入声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同学们自己找一下,这首诗当中,哪些字是入声字。


最后,我们再按照诵念的方式,把这首诗给诵念一遍。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好,请同学们跟我来一遍。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安芮涵20210815

  • 安芮涵202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