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节点就是“致良知”。“致”就是实践,执行、到达。关于“良知”,首先大家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这个错误一直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面,甚至我们大家现在还这样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当我们探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时候,已经是意之动了,已经起心动念,二元对立了。王阳明讲的“致良知”这个“良”大家要注意,是生命本有的、当下的、自然的一种良好的状态,不是善恶之分的那个“良”。这个“良”是本有的状态。从佛学的角度来说,六祖慧能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讲的是心的本来的状态。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找到了自己的“良知”是心的原本的状态。中庸里说“率性为道”。打一个不太好的比喻,你看那个小孩,光着屁股,想拉就拉,想尿就尿,要吃奶了他就哭,吃饱了他就睡,那个就叫“率真”。当然那个“率真”还没有达到“道”的状态,因为他毕竟有染污了,是父母交媾来的嘛。但是相比我们来说要率真得多。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小孩?喜欢他这样一种没有遮盖的,天真无邪的“率真”?其实是我们对“道”的一个欣赏。小孩就有“道”的率真,那个美感是天然的。王阳明解释这个“致良知”,有四句话。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最深的,在佛教里只有开了悟的人才能说得清楚,佛菩萨之间讲这个才讲得最清楚。我们来讲的话确实是勉为其难,语言不够用。“没有善没有恶是我们心的状态”,这真是烧脑啊!在座的各位,要你跟别人讲这句话,能讲得清楚吗?“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的这四句话非常重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