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正月,曹操率军渡过黄河,派人截断淇水,使之流入白沟,以便作为自己运输粮草的通道。
二月,袁尚再次率军前往平原县进攻袁谭,留下部将审配、苏由镇守邺城。此时曹操进军到洹水,苏由原本打算为曹操作内应,但因密谋泄露,只能出城投奔曹操。曹操大军到达邺城后,上筑土山,下挖地道,并立刻发动了进攻。袁尚委任的武安县县长尹楷驻军毛城,保护着通向上党的粮道。四月,曹操留曹洪继续攻打邺城,自己则亲自统军进攻尹楷,击败尹楷后回师。随后又去进攻镇守邯郸的袁尚部将沮鹄,将邯郸攻陷。
易阳县县令韩范、涉县县长梁岐见状,都主动献出县城,投降曹操。徐晃建议曹操道:“袁氏兄弟还未被打败,未归降的诸城都在观望着,您应该表彰奖赏这两个县的官员,为那些城作个榜样。”曹操听从了,封韩范、梁岐为关内侯。黑山军首领张燕此时也派出使者前来拜见曹操,请求派军协助曹操进攻袁氏兄弟,曹操欣然委任他为平北将军。
五月,曹操率军回到邺城,派人毁去土山、地道,开凿壕沟,形成包围圈,将邺城围住,围圈达四十里。审配在城上见这壕沟挖得很浅,看上去可以直接越过,不由放声大笑,便没有派兵出来破坏。结果曹操派人乘夜疏浚,一夜之间,挖成深二丈、宽二丈的深壕,并把漳河水引入壕沟,完全断绝了邺城内外的联系,使得城中人饿死大半。
七月,袁尚率军一万人回救邺城,在尚未抵达之前,他命自己的主簿、巨鹿人李孚想办法进入邺城,提前通知审配,让审配知道自己率军来援之事以及现在的战争形势,让审配届时联合自己攻击。但曹军将邺城重重包围,要想进入谈何容易。李孚却信心十足,他命人砍下树枝,打造成责打人用的刑杖,系在马旁,自己则戴上曹军武官用的头巾,率领三名骑兵,于黄昏时抵达邺城城下。
然后李孚自称是都督,大摇大摆的从北边进入曹军大营,顺着标志,向东巡查,一路上不断叱责守围的将士,并根据他们违反军纪的轻重,分别给予了处罚。就这样,他经过曹操大营前,又巡视到城南,对着邺城正南的章门,然后大声责骂守围将士,并命人将他们捆绑起来。众士兵被唬住,依令行事,李孚乘机辟开营门,急驰到城下,向城上呼喊,城上的守军放下绳子,将李孚等人吊上城去。审配见李孚前来,那是悲喜交加,高声欢呼“万岁”!
此时负责围城的曹军方才回过神来,匆忙向曹操汇报,向曹操请罪。曹操笑着道:“这个人不但能进城,他还会再出来的”。果然,李孚将消息带给审配后,便准备回返,将与审配商量的情况告知袁尚。然而曹操围城守军吃了亏,此时围困得更紧了,李孚自然不能故技重施,继续假冒曹军出城,他便让审配把城中的老弱全都放出城去,一来节省粮食,二来掩护自己出行。当天晚上,李孚挑选出老弱数千人,让他们全都手持白旗,从三个城门一同出去向曹军投降。李孚自己则带领那三个骑兵也打扮成投降人的样子,杂在人群中,乘夜突围而去。
不久,袁尚的援军即将到达的消息传回,曹军的将领们都认为这是思归之军,人人都将拼死作战,建议先避开。曹操说:“袁尚如果从大路来,应当避开;如果沿着西山来,则将被我们击败。”
而袁尚果然如曹操所料,沿着西山向邺城进发,在距邺城十七里的阳平亭停下,率军在滏水边扎营,准备晚上偷袭围城的曹军。当晚,袁尚下令点火告知城中守军,城中也点火相应。审配随后率军出城,驻在城北,准备与袁尚内外夹击,冲破曹军的包围。
曹操率军迎击审配,审配抵挡不住,退回城里,而袁尚也被曹军击败,退到漳河拐弯处安营。曹操于是下令包围袁尚营寨,尚未完全围住,袁尚便心生畏惧,派使者向曹操请降,曹操拒绝接受,加紧部署包围圈。
袁尚慌乱之下,连夜逃走,退守祁山,曹操又进军包围,袁尚部将马延、张靑等人见势不对,临阵投降,更是使得袁尚全军溃散,迫使袁尚逃入中山。曹军则俘获了袁尚的全部辎重,得到袁尚的印绶、节杖、黄钺以及衣物等,拿去给邺城守军看,守军斗志顿时崩溃。幸得关键时刻,审配喝住众将士,大声道:“坚守死战!曹操已经疲惫不堪了,袁熙率领的幽州援军就要来到,我们还怕没有人来作主吗!”如此,方才稳住军心。当曹操出营巡视围城部队时,甚至差点被审配埋伏的强弩射中。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八月,当时作为邺城东门校尉的审荣竟然趁夜打开自己守卫的东城门,引曹军入城。说起来,这审荣还是审配哥哥的儿子,他之所以在此刻叛变,倒不是因为害怕或者追求荣华富贵,却是因为一人。
这个人是谁呢,却是当初被袁谭派去向曹操请降,请求曹操派军援助袁谭的辛毗。当初辛毗一番话不仅说动曹操出兵,更是让曹操对他非常欣赏,于是趁机将辛毗留在了自己帐中。此番,攻打邺城,曹操时常命辛毗带兵冲锋陷阵,审配自然是认识辛毗的,故而审配,一怒之下,命人杀了被关押在邺城监狱中的辛评及其家眷。这辛评不是别人,正是辛毗的弟弟。而审荣素来与辛毗交好,对自己叔父的行为十分不满,于是飞箭传书,与辛毗沟通消息,并于当晚打开城门,放曹军入城。审配率军在城中顽强抵抗,但终被曹操俘获。那么审配最后下场如何,我们下集再讲。
👍👍
识人,用人,是关键
曹操太厉害了,身边一堆顶级谋士,自己却常常料事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