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来接着学习第4单元的第12课《清贫》,这篇《清贫》的作者是方志敏。方志敏曾经说过。吃不得苦,得不到命。苦算什么?愈苦越好干,愈苦我越快乐。
我们学习了很多课文,都真实地再现了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革命者们坚守信念,甘于清贫,严于律己,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方志敏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两个国民党士兵在树林里发现了他,满肚子热望在他身上搜出1000或800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子、金戒指之类,结果却大失所望的过程,以及自己放在深山坞里饱藏着的一点所谓财产,几套旧的汗褂裤,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这也实现了他用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可以试着整理一下,看看方志敏烈士的个人财产到底都有哪些,并用心的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来展示自己革命的奉献以对理想的坚守。
在他的一生中,他用自己的清贫,其实是向世间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清贫精神也是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人做人的操守和追求。清贫不仅指物质上的清苦,更指精神上的坚守。
关于《清贫》历史上有许多相关的论述,比如说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孔子宁贫贱以守其志,倡导克己,主张节用而爱人。而老子以俭为榜,提出俭故能广。东晋陶渊明的《咏贫士》,诗有云:“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唐代的初唐四杰的王勃,有“君子安贫达人之命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名言。而杜甫《写怀二首》则云:“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贫观念滋养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也滋养了方志敏这样革命者的为人处事和行事。
儒家文化在推崇学而优则仕的同时,最强调的是清廉。中国人对清官的推崇,在全世界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是在所有文明中那都是首屈一指的。像包拯、海瑞、况钟,于谦、于成龙这些人其实能力都非常强,所留下的政绩也非常突出。可是人们不管他们做了些什么,人们推崇他们首先是因为他们不贪、不占、不谋私利,是古之大清官。
所以清廉以自守,清贫是一种操守。方志敏他不仅自己是这样做的,其实他对亲人朋友也同样严格要求。方志敏在任苏维埃主席之后,他的婶婶因为家里头没有钱买盐,想要直接向他要点钱,买点盐回家做饭,却被他一口拒绝,让他自己去想办法。他的婶婶先以为他管很多的钱,但方方志敏也说他是管着很多的钱,但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在国家与个人利益面前,在事业与亲情面前,方志敏总是能坚持以国家与事业为重,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方志敏一样,不论是毛泽东还是周恩来,这些共和国的元勋,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毕生甘于清贫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之日,联合国正在日内瓦开会,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立即倡议,破例给他按国家元首礼仪降半旗致哀。秘书长的倡议中有这么一句话:哪一国的总理能够一生担任重任而不置一份财产。周总理的清贫显示的正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伟大情操。
说到清贫与清廉,郦老师还会想到一个成语,两袖清风。其实这个成语就源自于两位大清官的两首绝句,那就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况钟的《拒礼诗》和于谦的《入京诗》。
况钟的《拒礼诗》诗云: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
而于谦的《入京诗》诗云: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当然了,如果从词源学的角度上来讲,两袖清风这个词语其实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陈基的诗作中,其中有一联叫做“两袖清风声欲飘,杖蔾随月步长桥”。但那个时候的两袖清风,只是讲道家逍遥自在的状态,真正比喻为清廉,形容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的名义,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贪赃枉法,为人民任劳任怨的清官形象,就源自于况钟的《拒礼》和于谦的《入京》。
于谦我们以后会专门谈到,这里做一下况钟,况钟中在明代曾经连续做了三届苏州之府,他的这首诗就做于苏州知府离职的任上。当时况钟九年届要入京面见皇帝接受考核,虽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乃是天下富庶之地,但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因为痛恨张士诚而对其旧地苏州苛以重税,加上垄断阶层的盘剥,利益的固化,苏州的百姓当时是非常艰难的。况钟来了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苏州百姓的生存状态,在苏州府取得政绩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苏州百姓对况钟可谓爱戴至极。
宣德六年,况钟的母亲死了,按照封建的礼制他必须回原籍守丧,但就是因为况钟要离职,守孝三年之后才能重新出来做官,苏州的老百姓就向政府请愿,请求让况钟度情起复。当时苏州有民谣说:“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阴去后,愿复来,养田守。”后来因为老百姓呼声太高,朝廷就下旨让况钟度情起复,重新回到苏州做父母官。此后况钟任满,朝廷要调他回京述职,当时苏州的百姓万人空巷来送他,送这位大清官,为了表达心意,有人自发带了一些土特产。这时候况钟写了这首自明心智的诗,题目就叫《拒礼》,就是拒收任何礼物。所以说“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因为要回京述职,所以说去朝天,但是此去就像来时一样,清风两袖来,两袖清风去,不带走江南的一寸棉。要知道苏州是棉织业的大本营,苏绣那是天下四大名绣,对吧?而作为苏州的太守,况钟却说一寸棉他都不会带走。
不过他虽然去收任何礼物,但对百姓的情谊还是非常感谢的。所以他说“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酒柱如泉”。就是说感谢大家来送我,我的内心是感恩至极,感念之至的。最后的一句“马前洒酒柱如泉”也有版本写作“马前洒泪诸如泉”。郦老师觉得也是“马前洒泪”反倒更好一些,因为“马前洒酒”只是一种礼仪形的表达,对吧?而“马前洒泪”这可以看出百姓对况钟,包括况钟对百姓的深情。
所以回到《清贫》这篇课文的主题上来讲,同学们应该体会清贫不仅仅是单纯物质上的清苦、贫穷、清贫,更是一种清廉的人品修养,是一种坚强的人格形象,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不可丢掉的传家宝。好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语文启蒙我们不见不散。
不是清官 是生活高手 没有必要去拿多余的东西
晚安
遇见娇娇 回复 @啄木鸟530: Good night!
郦波老师讲得太好了!!!!!
老师您好,课文最后的传家宝是值钱的还是不值钱的?这里是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与他自己的财产作对比吗?我们的老师是说这里的传家宝价值不高,您觉得呢?
郦波老师讲得太好了,一口气听到12课,下面老师还没更新吗
马前洒酒柱如泉,会不会是说老百姓的送别酒
讲得真好!!!
郦波老师说的好
清贫乐。守得住清贫,富足时不奢侈,心有信仰,一身正气,活出优雅的自我。两袖清风,一心为民的人,更应该幸福生活。先生,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