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清朝版“舞林大会”!
在《甄嬛传》的拍摄当中,我给甄嬛编了一段惊鸿舞,具体情节是这样的。温宜公主满月,皇宫举办大型家庭宴会,这种场合,歌舞娱乐自然少不了,华妃阵营的曹贵人不知道从哪儿打听到甄嬛不善肢体动作,故意玩了一出抽签游戏,指名让甄嬛跳先皇后擅长的“惊鸿舞”。这招可谓双炮将军,让人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一来“惊鸿舞”难跳,二来即便跳得好也有艳压和不尊重先皇后之嫌。可事已至此,甄嬛只能硬着头皮出出风头,换好衣服,表演惊鸿舞姿。结果出乎皇帝的意料,甄嬛不仅会跳舞,还一举惊了皇帝,小眼睛瞪得老大地问:“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真正的“惊鸿”了一把。
自古以来,有宴会就是大型歌舞现场,所谓“钟鸣鼎食”之家,贵族们吃饭是要听美妙的伴奏和欣赏舞蹈的。那么,早已学会欣赏和享乐的清代统治者为自己设计了几套歌舞模板?或者说,清代都有哪些著名舞蹈呢?
清代主要有宫廷乐舞有三种,分别是:宴乐队舞、四夷乐舞、雅乐佾舞。不过,说出来你可能吃惊,这些舞蹈的主要演员,基本都是男人。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由男人组成的舞团是怎么样的。
宴乐,顾名思义,就是皇家大型“干饭”场合配备的娱乐项目,这个场合的舞蹈一般都是《庆隆舞》。《庆隆舞》,原名《玛克式舞》,又译作“莽势舞”,是满洲人在重大喜庆宴会场合的舞蹈,清朝建立后,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传统带入了宫中。
公元1710年,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正逢70大寿,57岁的康熙就特地跟礼部打招呼,说他要亲自跳这支舞为太后庆贺。等生日当天,王公贵族们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好不热闹之际,只见康熙亲自手舞足蹈地跳到了太后跟前,并双手捧着美酒,奉上祝寿词,恭祝嫡母千岁万福,把宴会推向了最高潮。宴会最终以“极欢乃罢”,真是快乐齐天。
《庆隆舞》后来分为了文武两部分,文的代表文成之德,价值观是“欢喜而舞,庆功世德”,所以叫《喜起舞》,武的则是彰显武功威风的,叫《扬烈舞》。光看作用我们都可以想象,文舞和武舞之间的动作幅度必定有很大的差别,就像成团出道的声乐组和舞蹈组,虽然声乐组也有舞艺部分,但相对“文弱”许多,舞蹈组则都是火爆的热舞和劲舞。
这两种舞都是怎么跳的,队伍有多大规模呢?
先看喜起舞。《喜起舞》的舞蹈演员大多都是王公贵族,最差的也要一等大臣和侍卫,所以,这支舞只在重大场合献给皇上和太后两个人。整场舞起初定制是18个成员,乾隆时又给增加了4个编制,于是,它最终定型的成团人数是22人。舞蹈分为两两一队,竖着排成两队,一对一对地并肩上前表演。它的经典动作是,一条手臂放在额头前晃动,一只手放在背后舞动,就是所谓的“举一手于额,反一手于背”,可以说是非常简单易学。同时,表演者嘴里还要念念有词,先陈述清朝建立开创的艰辛,然后给皇帝和太后说祝福词和吉利话。《喜起舞》的作用就是忆苦思甜,从艰苦创业说到这个盛世如你所愿,一片祥和景象。
因为是隆重场合,所以《喜起舞》的服装也都是统一的定制款——朝服朝冠朝珠朝带,身上还要别上弓箭,虽然是文舞,也要体现清朝勇士个个都是英勇的好男儿。舞蹈的过程中,伴奏的有66个人,分别用琵琶、三弦、琴、筝组合配乐,伴唱的也有13个人,堪称是大型歌舞会。
《喜起舞》在清朝的传播程度极高,虽然大部分时候是由男人跳,但女人也没偷懒,默默地学下了它的舞步和动作。历史上的孝圣宪皇太后甄嬛在过60和70岁生日的时候,乾隆效仿爷爷康熙,亲自率领后妃、皇子、皇孙等全家出动,到寿安宫给太后祝寿。一家子挨个儿送上祝福词、奉上茶水点心之后,乾隆便拉着大家一起当着太妃、太嫔等老姐妹的面给太后跳了一出《喜起舞》,古代二十四孝里有一幅“戏彩娱亲”,康熙和乾隆二帝也算全程照搬了。
比起文舞的斯文,《扬烈舞》要激烈很多。《扬烈舞》本质上是一出人与自然的敌我对战戏,改编自满族人在东北一带发生的真实故事。据清代姚元之编著的《竹叶亭杂记》说,当时满族人生活的区域有许多叫“犸狐子”的怪兽,经常洗劫村庄,抓小孩吃,村民们为了保护孩子,纷纷装上高跷,好让犸狐子没那么容易攻击得到,同时,大人们也在组织武装力量对犸狐子进行反击。毋庸置疑,人与自然的游戏,从来都是擅长使用工具的人类获得胜利,为了庆祝胜利,当地人就把这些战斗场面模拟改编成了具有娱乐性质的舞蹈。清朝入关后,对这些传统“舞德”也没有遗忘,每逢有什么对外作战的武功胜利,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士们的,就是《扬烈舞》。
《扬烈舞》一共有40个表演者,其中32个人扮演犸狐子,戴着表情可怕的人造面具,剩下的8个人分别代表清朝英勇的八旗军人。原本生死存亡的作战大戏变成舞蹈后,两边演员的舞蹈动作,就变得相对柔和了许多,比如,32头“犸狐子”进场的模式,就是模仿野兽翻跟头,蹦蹦跳跳,东张西望等,而8个勇敢的猎人则踩着高跷,身上佩戴弓箭,骑着假马入场,一派骁勇善战的武者气场。这场舞蹈总共有远望、追踪、行围、神功、猎成等五个部分,先是一名眼神敏锐的猎人发现了躲藏的“犸狐子”踪迹,紧随其后,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对犸狐子群进行围猎,经过几轮周旋追逐,有人率先瞄准发箭,一头“犸狐子”应声倒地,其他挥剑、弄棍、耍大刀的猎人各自完成舞蹈动作,其他“犸狐子”见状,早已瑟瑟发抖,纷纷跪下求饶,表示顺从。一出热热闹闹的舞台剧完整落幕。
除去这些国家级大型正式场合的乐舞,清朝宫廷其实还有一些个人色彩稍浓的舞蹈,比如有《秧歌》《太平腊鼓》和《龙灯》等,据光绪年《升平署》档案记载,凌通、广福、吉升就是清代宫廷的秧歌舞蹈老师。因为秧歌相对于高阶贵族来说不那么文雅,女性学起来,总有点“丑角”的感觉,所以,学秧歌的学员基本都是太监,他们学会这些热闹的舞蹈,就是为了在节假日为皇族们表演,博大家一乐而已。
至于清代后妃都会些什么舞,一来资料不详,二来清朝只注重女子德行,并不提倡女人的创新和个性,所以,后妃们大多只有概括的只言片语,至于她们喜欢什么,生前是怎么样的传奇,都无声地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
跟着温太医涨知识了
温太医!!!
喜欢听,长了很多知识
惊鸿舞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是你编的舞蹈,你好厉害
来了
学习完就睡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