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唐代诗人李绅,李公垂的《悯农二首》的第一首。
其实这首诗,老师小的时候是没有学过的,我们那个时候只学过悯农二首的第二首,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么当时,我们在学习那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还把它的题目改成了《锄禾》。
老师一直到年纪很大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两首诗当中的第二首,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叫做《悯农》。也就是为老百姓,为农民而感到怜惜,感到悲悯。
与“锄禾日当午”这一首诗一样,我们今天要学的《悯农其一》,也是一首五言的、古风的绝句。为什么我们一下子就知道它是一首古风呢?因为很简单,它和锄禾日当午一样,押的是仄声字的韵。它的韵脚是仄声的。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好,这首诗它押的韵,韵脚是“子”和“死”。都是上声的韵,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所以它们都是属于仄声韵。我们曾经讲过,只要一首诗押的是仄声韵,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地断定,它是一首古风,或者说叫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尽管它不是近体诗,但是它仍然是五言绝句。因为绝句只需要满足它是四句的诗就可以啦。
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地注意。第一,是第一句,第一句当中有三个字,连着三个字是入声字,春种一粒粟。这三个字一粒粟都是入声字,三个入声字连在一起,发音非常地短促,非常地具有爆破感,一下子就把你的阅读心理给提起来啦,就有一种紧迫感啦。
秋收万颗子。今天我们普通话念颗(kē)。但实际上呢,这个字是一个上声字,它在古音当中,在诗词当中,它是上声字、是仄声字,所以它应该念颗,和“可以”的“可”的古音是一样的,念颗。
“农夫犹饿死”的“饿”,我们也要按照它所在的韵部,按照古代的念法念饿。所以我再把它读一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现在想想,老师小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撰者为什么没有选这一首诗呢?他们大概觉得,这首诗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看第二首,第二首他强调的是农夫、农民劳作的艰辛,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浪费粮食,那么这种道理是对所有的人都能讲得明白的。但是第一首,他所有表达的意思就要深刻得多。
同学们可能奇怪,为什么李绅要把意思更加深刻的诗放在第一首,而把意思相对比较明确的诗放在第二首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二首是为了去更进一步地强化第一首的思想。李绅写这两首诗,他的中心思想是要表达第一首的思想,而不是第二首的思想,第二首是为第一首服务的。
第一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们一句一句地来看,首先我们看 春种一粒粟。粟呢,就是小米。一颗种子种下去以后,它会长出非常多新种子来,那么可以来养活我们。这两句说的意思是说,植物本身有着它非常强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的生命力。本来只要一个人付出了劳作,他就可以能够好好地养家糊口。因为植物的生长能力是很强的,你种下了一粒小米,可能就会收获无数粒的小米。
那么植物既然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读者可能就会想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田地不够呢?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耕地,来供农夫去耕作呢?
好,作者又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他说四海无闲田。四海,就是天下,就是整个国家的意思。在古人的观念当中,我们的大陆,我们的国家四周都被大海所环绕着。所以我们把我们生活的土地称之为叫四海之内,也可以简称为四海。
四海无闲田,就是天底下所有的可以耕种的地方都种上了粮食。照道理来说,人民群众应该可以丰衣足食了吧。然后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农夫犹饿死。尽管我们种的小米,它生命力非常地旺盛,它的产量非常地高,尽管我们每一片土地都有人在耕种,可是我们的农民却仍然有饿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没有直接地说这种现象的原因。他是让读者自己去想的,那么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时的政府对老百姓掠夺得太厉害,它通过各种苛捐杂税,逼着老百姓今天要交这个钱,明天要交这个钱,今天你要帮政府干这个事,明天你又要去帮政府去打仗等等等。所以就导致了老百姓赚的钱根本不够去供养这群吸血鬼。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的老百姓、很多的农民,他们尽管在很努力地去耕种,但是他们种的不是自己的田地。因为当时很多的土地都被大地主所拥有。他们辛辛苦苦一整年,可能只能够赚到一点很可怜的收入。假如说遇到什么天灾人祸了,就没有办法去养活全家,从而导致了饿死。
这样的诗对于当时的朝政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批评。这种批评是读书人他的良知,他的品格的表现。一个读书人如果看到了社会现象的不公道,如果看到了弱势群体被人欺负,他不敢发声的话,他不敢说话的话,他的书就白念了。
我们今天有许多的人认为,我们只能够说国家的好,不能够批评国家的不好。只能够说政府的伟大,不能够说政府的一点缺点,这样的人他不是在爱国,而是要害这个国家。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绝对不可能是完美的社会,就好像我们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同样,每个社会也有它的缺点,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它的缺点。
中国古代在上古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很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首都的广场上放置了两块大木柱,在这个木柱上面呢,老百姓可以在上面随便地发表对于政府的意见,对于统治者的意见。木柱发展到后来,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在天安门广场上所见到的华表。所以华表,作为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的重要建筑,它代表了一个政府愿意去倾听老百姓的呼声、愿意去尊重老百姓的思想、尊重老百姓的想法的这样一种胸怀。
只有真正地爱这个国家的人,只有真正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人,他才会愿意提出批评。那些容不得任何人批评国家、批评政府的人,他们不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们反而是这个国家的祸害。
李绅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贞元,是唐德宗的一个年号。到长安去应举,参加进士考试。那么我们讲过,我们在讲王维的时候讲过,唐代的诗人,他们参加进士考试,首先是要找当时的文坛大佬,找当时的有名望的人来推荐,向主考官去推荐。所以李绅找到的当时的有名望的人叫吕温,双口吕,两个口字的吕,温是温度的温,气温的温,温暖的温。
吕温呢就看了他的平时的诗作,看了他平时的作品啦,看到《悯农》这两首的时候,大吃一惊。就和他的好朋友说,说这个人不得了,将来一定是要做宰相啊。
后来果然,李绅是先做翰林学士,然后在唐武宗做皇帝的时候担任了宰相,一直活到了75岁。为什么吕温会做这样的判断呢?因为吕温从这两首诗,看出了李绅的心中具有一种伟大的同情。他能够同情老百姓的困难,能够把老百姓的生活看得特别重要,他有一种强烈的要来解决老百姓苦难的精神。
所以这样的人,他的整个的胸襟、他的整个情怀就和其他的人很不一样。当然,我们说唐代的社会非常自由开放,吕温并没有因为李绅的这两首诗,特别是第一首,那么强烈地去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也隐含着抨击了政府的不作为。政府不干事啊,所以才会让农夫饿死的。因为你政府有一个职责,就是要让贫穷无告的人,没有办法寻找帮助的人,政府来帮助你。让那些鳏寡孤独,就是老年男子,没有妻子,叫鳏;老年的女子,没有丈夫,叫寡;没有父母,叫孤;那么最后呢,没有子女的,叫独。这样的人,他们怎么办?应该由政府出面来帮助他。
李绅认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件事归根到底要怪谁呢?当然应该怪政府。为什么呢?因为你政府是由我们每一个纳税的人、我们交了税的人所养活的,所以你就有责任来为纳税人服务。
吕温并没有因为李绅的这首诗抨击朝政、抨击政府,就认为他不爱我们的国家,不爱我们的人民。反而,吕温认为李绅对于国家、对于人民是真爱,是大爱,所以他由此判断李绅将来一定能够做到宰相。
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当时有着良好的道德风气,有着非常正常的社会舆论环境,所以李绅才最终能做到宰相。
最后呢,我们把这首诗整体的再诵念两遍。因为它是古风,是古体诗,所以我们不存在平长仄短的问题。
悯农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好,请同学们跟我来一遍:
悯农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好,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节目再会。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