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绝句》。
在唐代,李白和杜甫是齐名的。当然,这是我们后世的理解。我们后代人对唐朝的诗人进行了排座次。我们认为在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就是李白和杜甫,没有第三位诗人能够和李白、杜甫,相提并论,他们并称为“李、杜”。但是,实际上,在李白、杜甫生活的时代,杜甫并没有那么大的名声,当时的李白名气已经很大了,可是杜甫名气要小得太多了。
有一个唐代的诗人,他编选了一本书,他把唐代当时的有名的诗人的作品编在一起。这里面,李白的选了不少,十几首,王维的也选了十几首。还有很多人,选的非常多的人,也选了十几首的人,他们的名字,同学们大概,除非你将来学的是中文系,否则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听说他的名字。我们一直学到高三,都不会学到这些人的哪怕一首诗。
而这本书里面,杜甫的诗一首也没有选。也就说明,在当时的人的心目中,杜甫是根本排不上号的。为什么呢?因为杜甫所写的诗,和唐朝人的主流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就不像是一个唐朝人写的诗。反而是后来,到了宋朝以后,宋朝人写的诗都跟杜甫写的诗比较相像,因为他们大多都要学杜甫。杜甫的名气是在他去世以后,才逐渐慢慢慢慢、一点一点地热起来的。
我们说李白被称作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之为“诗圣”。“诗圣”的意思呢是说,他的诗,风格特别地多样。“圣”的本意是“通”的意思,就他什么样的风格他都可以写得很好。他兼有各家之长,所以叫做“诗圣”。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为什么叫“诗圣”呢,是因为他整天忧国忧民,就像一个圣人一样。当然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是,这种说法跟文学的关系就不大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我们之所以把杜甫称作“诗圣”,是因为杜甫的诗,他的风格太齐备了,各种风格都有。有的诗人他只有一种风格,有的诗人只有两三种风格,可是杜甫什么样的风格都有。
我们今天不详细介绍杜甫这个人。因为随着同学们年级越来越高,我们会学到更多的杜甫的作品,我们有的是机会继续去讲杜甫的人,讲杜甫这个人。今天我们就,就诗谈诗,我们就只讲这首诗。
这首诗呢,它是杜甫同时写的四首诗当中的第三首。整个这四首诗,并称为叫《绝句四首》。这样的诗的题目,其实相当于是没有题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题》,没有题目。
什么叫无题呢?其实不是没有题目,是作者不想把题目写出来,他要告诉你的都在诗里了。但是他也不想明白地说出来,他想让你去感受、想让你去品味,所以他干脆就不写题目,他随随便便地写了《绝句四首》这个题目。这不是废话吗?因为每一首诗都是四句,当然就是绝句了。那就相当于是没有题目。
写作的时间,是在唐朝的一个叫唐代宗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当时杜甫在哪里呢?杜甫在四川成都,他在四川成都待了有一段日子,可是他的心情又很矛盾。一面,他对于成都的一切非常眷恋,舍不得离开,可是另一面呢,他又很想到长江的下游,到今天的江苏省,苏州啊、无锡啊、太湖啊这一带的地方去,这一带在春秋的时候是属于吴国的,那么在三国的时候是属于东吴的。
这首诗就表现了杜甫的矛盾的心情。这首诗的结构是比较独特的,它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已经学过了那么多的对仗的知识。我们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有什么特色呢?聪明的同学已经给出答案了。没有错,这首诗它的特点就是:四句都是对仗的。
它就像是一首律诗的中间两联。一首律诗,八句的话,一般情况下,它是第一联和第四联不用对仗,也就是首联和尾联不用对仗,而第二联和第三联都要求对仗,也就是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
绝句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杜甫他就故意写得像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样,像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样。他让这四句也对仗。
所以,诗的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我们分别看一看,它们是怎么样对仗的。
两个仄仄,一行仄平。两字的句子,或者两字的词语,它是只要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就行啦。所以,两个仄仄,对一行仄平,没有任何问题。黄鹂对白鹭,平平对仄仄,也没有问题。黄鹂,是黄色的鹂鸟;白鹭,是白色的鹭鸟。它们是属于同一个类别,而且结构完全一样。鸣翠柳对上青天,是平仄仄对仄平平,也没有任何问题。三字句或者三字的词语,它也只需要保证第三个字的平仄相对就行了,但实际上,他连第二个字的平仄也保证了它的相对。
鸣翠柳是在翠柳上鸣叫,这是我们用白话来翻译的。但是对于文言文来说,对于诗词来说,鸣翠柳,翠柳是就是鸣的宾语。上青天,是飞到青天上,所以上的对象就是青天,鸣的对象就是翠柳,所以它们的结构也是完全一样的。
好,我们再来看三四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是平平,门泊,是平仄,泊,是一个入声字。窗怎么样啊?窗在干嘛呢?窗含着什么。门又怎么样呢?门在干嘛呢?门前泊着什么,停泊着。船,停在水中叫做“泊”。现在广东呢,他们把停车也叫泊车。所以,窗含和门泊,它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平仄也是可以相对的。西岭,是平仄,东吴,是平平,后一个字,就是第二个字,它的平仄相对,所以没有问题。
西岭,是西边的山岭;东吴,是东边的吴国。所以它们也是结构完全一致,而且它们都是同类别,都属于地理。千秋雪,平平仄,万里船,仄仄平,平仄又是可以对仗的。千秋之雪,万里之船,结构也是一样的。所以,这四句是非常严格的对仗的句法。
那么这四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这四句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什么呀?它的最核心的一个字是什么呀?这一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对了!这一句当中最重要的是“鸣叫”的“鸣”。所以他强调什么?一个是视觉,他看到的是黄鹂,是翠柳。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写听觉,写它在鸣叫。
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上”。上,它有多种含义,它既可以表达方位,上下,又可以表达向上的动作。那么这里面表达的是,向上的动作。就是飞上了天空。同样他的视觉是白鹭与青天。
请同学们注意,黄和翠,是两个非常鲜艳的色彩,它们放在一起,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白和青,则是两个比较淡的色彩,它们放在一起,又是一组对照。所以这是诗人他的匠心别具。他实际上是有一个精心选择的过程,但是呢,我们很多人不觉得,很多人反而觉得,杜甫写这两句诗写得太率意了,因为它那么得平淡自然,因为好像自然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杜甫是经过精心雕琢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眼前的安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理想的高远。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的西山非常地高,可以看到积雪,这是成都让他非常舍不得的地方,他觉得成都太美好了。所以这是他在成都感受到的一种现世的安稳。可是,他的内心又很渴望到江东去,到长江的下游去,所以最后写,门泊东吴万里船。古代人,他的长途旅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从四川要到长江下游去,都是在一个叫合江亭的地方,我们说的是唐代宋代啊,都是在一个叫合江亭的地方上船。那么旁边就是著名的万里桥。万里桥就是三国时候建的,那么是送刘备到东吴去招亲的。所以他说“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船,能够东行万里,往东一直走上万里,把他送到江东去,送到今天江苏那一带去。这是代表了他的理想。
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每一句都不相干,每一句都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它内在有着非常严格的照应。
我们再来整体看一遍。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在成都的现实的生活的美好;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他的理想,他希望像白鹭一样在天上翱翔;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讲的成都的美景,可是他的心已经飞到江东去了,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人认为这首绝句,他的每一句都不相关联,是一种独特的体,是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说法,我是不能同意的。
以前,我们在讲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的时候,我们讲到过,出过一道思考题,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说,有一首家长一定让你们背过的诗,它也是四句都对仗的,是哪一首诗呢?我提示过它的作者是杜甫,那么我们说的就是这一首诗。
下面,请同学们来自己来标一下,这首诗的平仄。把它的每一个字是平声字还是仄声字来标出来。
好,我们来看一看正确答案。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它的下一句,应该对仗,对什么呢?应该对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我们看看它第二句是什么呢?它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仄平——仄仄仄平——平——,它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我们讲过,对于七言的句子来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可以不那么严格。所以他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仄平——平——,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好,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它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平——仄,实际上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因为第三个字可以不讲究,所以它第三个字变成了平声。那么我们第四句要和第三句对仗的,第三句的本来的状态,就是它没有把第三个字变成之前的状态,是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它的第四句就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它实际的是什么呢?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说,他把一三五不论的一,第一个字,由仄声改为了平声,这也没有问题。
好,我讲完了以后,请同学们把这首的平仄再复习一遍。并且,我们把上一讲讲的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它的平仄也给自己标一遍,加深印象。
最后,我们照旧,把这首诗给吟诵一遍。
绝句,绝,是一个入声字,所以我们念绝。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请同学们跟我来一遍: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