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识别沟通中的“潜台词”,避免“错位沟通”

27 识别沟通中的“潜台词”,避免“错位沟通”

00:00
11:21

(片头)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关系疗愈课,一起探索与世界恰到好处的亲密,做心之向往的自己。我是心理咨询师曾旻。

 

(上期回顾)

上一节我们谈到内外向的性格差异,对于内向者来说,常常在社交中感觉糟糕,我教你如何重新认识自我,克服社会评价的影响,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

 

(本期引入)

今天我们探讨在社交过程中,常常发生的一件事,沟通错位带来的误解。有时候,大家的表达不会那么直接,往往话里有话,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笨拙的人,总是读不懂别人话里的潜台词,今天的内容非常适合你。

 

(本期预告)

要意识到沟通中的错位,就需要理解,沟通中,你们的自我状态是怎样的,当你有了这样的觉察,我会教你怎么识别沟通背后的潜台词。

 

(正文)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无意间的话里有话。有时候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的表达其实并不直接,这么说话,别人会听不出我的需要和期待。不过,你可能从来不会分析和回顾,和别人的沟通中那些话里有话的时刻。所以,你习惯性地与别人进行这场沟通游戏,各自表面一套内心一套,谁也没有意识到。只是最终,对方不能很好地回应你的需求时,你暗自失落,觉得没有人真的懂我。

 

一、沟通中,你的哪个“自我”在说话?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叫“真正的懂,是不用说的”。好像你出现在别人眼前,通过你的面部表情,对方就可以看出你的心理活动,并随时照顾好你的情绪。这种期待,往往来自婴儿时期,孩子对母亲的期待。婴儿不会说话,他们只会大声叫喊哭泣,以此吸引注意力,如果你通过噘嘴、沉默、板着一张脸等方式,企图吸引对方注意力,那么此时在说话的,是你的“儿童自我”。

 

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儿童,所以每个人都有“儿童自我”的那一面。儿童自我的特点,就是渴望被照顾、被保护、被指导、被关怀。儿童自我的那一面,是最接近情绪的,自由的儿童渴望欢乐、充满好奇,听话的儿童渴望肯定与认可。

 

不论你年龄多大,你内心里渴望欢乐,对陌生事物有所好奇,希望得到一些人的肯定与认可的那些内心需求,是不会消失的。这是你的儿童自我。

 

与儿童对应的角色,是每个人都有或曾经有父母,我们从小到大,会从父母对待我们的行为中,学习到很多待人处事的方法。

 

比如,父母最常说,要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将来会没出息。于是,你学会了用劝告和恐吓的方式,去影响别人,来达成某些期望。比如,你会和你的另一半说,你要好好工作,不努力工作挣钱,这个家就要撑不下去了。

 

当然,父母除了控制的这一面,还有温暖的那一面,你记得小时候你生病的时候,父母焦急地样子,对你无微不至。于是,你也学会了,当别人特别难受时,特别心疼对方,想要好好地照顾对方。

 

控制和影响别人,以及心疼和照顾他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就是你的父母自我。

 

那除了父母和儿童自我,你还有另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是成人自我。成人自我的特点,就是就事论事,这意味着你可以纯粹聚焦在事情的基本逻辑,和对客观数据的处理上,去表达你的想法、推理和思考。

 

二、沟通中的“自我”匹配。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你并不总是在讲表面的事情,在事情背后,你可能隐藏了一些儿童自我的要求。

 

比如,和两三个好友吃饭时,你分享最近你如何搞定另一半,让他给你买了一个一直想要的首饰,你拿出来给朋友分享,此时,你的自由儿童在分享快乐,你的听话的儿童在渴求认可和表扬。

于是,朋友们都表示赞扬,夸奖,他们动用了父母自我的那一面,照顾和看见了你此刻的开心,认可了你的沟通技巧,并纷纷表示我也回去试试你这招。这样一个对话,就是儿童与父母自我之间的匹配沟通。

 

可是,当你的这个分享表达出来,对方非常冷静客观地问你这个首饰的价格、做工、品牌,或是很具体地问你,你和老公沟通过程是怎么一句、一句发生的。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很扫兴,儿童自我的那个欢乐和被认可的期待就落空了。你们回到了成人之间,交换事实和数据的过程中。这就是儿童自我像父母自我发起邀请,却得到了成人的回应,这是一个沟通的错位。

 

三、“沟通错位”就是没有看到对方的“潜台词”

 

沟通错位的产生,其实就是对方没有看到,你的这个分享,不是在讨论事情本身,而是期待被看到背后的情绪。

 

这就是沟通中的“潜台词”。看清沟通的中的“潜台词”,就是发现对方在用哪个自我在说话。

 

最常见的一个情景,就是你和好朋友诉苦,你和她讲今天工作中遇到的糟心事,讨厌的同事,愚蠢的老板,以及棘手的麻烦。你不断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并且问题看似没有办法解决,不过你在讲完之后,还是问了对方一句,“我到底该怎么办啊”。

 

如果对方这个时候,把这句“我该怎么办”理解成,你在寻求建议,希望得到一个成人自我就事论事的解决办法,可能沟通就会出现错位。

 

比如,对方会建议你说,你不妨可以这样那样。大多数情况下,你的反应会是,你说得都对,我也试过了,但是没有用。

 

你发现没有,“是的……,但是……”这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句式,你肯定了对方的方案,同时,告诉对方,这没有用。

 

于是,对方提出了第二个第三个方法,都被你用“是的……,但是……”一一拒绝了。你很烦躁,为什么朋友总给你提这么多建议,而看不到你现在糟心的情绪,而朋友也很烦恼,为什么你问我该怎么办,我给你这么多好建议,你一个都不接受。

 

真正问题就在于,当你在向朋友诉苦的时候,你并不是在用成人自我发言,你不需要一个具体可操作的建议,你是在用听话的儿童在发言,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可、鼓励和关照。所以,不论朋友是站在你的一边,和你一起骂讨厌的同事和愚蠢的老板也好,还是简单地体会一下你的感受,说一句,“是啊,这种事情真是太让人烦躁了”,都会让你有好的感觉,内在那个撒娇的听话儿童,被照顾到了。

 

四、看到“潜台词”就是看到情绪

 

所以啊,在和人交往的时候,看到对方的“潜台词”,不让你们的沟通出现错位,就是要看到对方的情绪体验。

 

大多数情况下,你的直觉是很敏锐的,很容易感觉到对方有什么情绪。如果你发现,有些时候你无法判断,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对方说的那件事情,套在自己身上去想想,自己会有什么感觉。

 

比如,朋友向你诉苦,讲她的另一半有多么不懂浪漫,把他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都给忘了。你听了之后,不太清楚朋友对此到底是什么感觉,那么你不妨设想一下,是你的另一半忘记了你们的十周年纪念日,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你想了想,和朋友说,“要是我对象把这个事给忘了,我可能会很抓狂。”如果你的感觉和对方很相似,那么朋友内在的儿童就被看见了,内心的愤怒、委屈等情绪都被照顾到了。而如果你们不相似,你也做出了一个示范,向对方传达了一个信号,也就是,“这个时候,有不好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感觉是什么。”

 

当然,我们要看到,有时候对方是在和我们交流情绪,也就是用儿童自我和父母自我说话,另一些时候,也要看到,对方和我们交流的是信息,不希望我们带着情绪去回应他们。

 

这种情景在工作中很常见。比如,领导指派下一个新任务,对你来说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做这件事的你很茫然,处于焦虑和不知所措的状态,你带着很多慌乱的情绪去应对这项工作,在沟通中自然表露出了许多情绪,像儿童一样对领导的依赖,对未知的恐慌,以及拖延和不想面对。但是,领导只希望你像成人一样,处理和加工这些信息,尽管信息对你来说是新的,但是领导并不关照和体会你的情绪。

 

于是,这个过程中,你们的沟通也出现了错位。你的儿童自我在处理工作,有很多抱怨、慌乱和拖延,而领导始终带着成人的自我在处理工作,有很多不解和困惑,做事就是做事,做对做错都没关系,一步步往前就行,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多负面情绪。

 

所以,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自我状态,去沟通和回应他人,才会让你在不同场合都游刃有余。

 

 

(课程小结)

好了,今天课程就接近尾声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重点, 沟通过程中,说话的表面内容并没有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内容里反应的你的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有儿童、成人和父母三种自我状态,只有成人与成人,父母与儿童的沟通是匹配的,用成人去回应儿童,用儿童去回应成人,都会造成沟通的错位。要避免这种错位,就需要看到对方沟通中的“潜台词”,看到潜台词其实就是看到对方的情绪。

 

(下期预告)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你, 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看到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他人。避免发生沟通的错位。下一节,我们聊聊人际关系中的个人边界,有时候,你会发现,好像大家都愿意来麻烦你,请你帮忙,并且把这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有时候,你并不乐意,却依然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对方。久而久之,你弄得特别疲惫,想要摆脱这样的角色,却不知道从何下手。下回我会教你建立和维护个人边界的方法。

 

(片尾)

一起探索与世界恰到好处的亲密,做心之向往的自己。我是心理咨询师曾旻。咱们下一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美美小老虎

    课程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