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总在自我怀疑?3招教你识别谁的错

25 总在自我怀疑?3招教你识别谁的错

00:00
11:17

(片头)

你好,欢迎来到我的关系疗愈课,一起探索与世界恰到好处的亲密,做心之向往的自己。我是心理咨询师曾旻。

 

(上期回顾)

上一节我们谈到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矛盾,“做老好人”还是“做坏人”,好像两种选择都让人不舒服,我告诉你,还有另一种选择,做一个“自我坚定”的人,既要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也不会显得自己不近人情,导致关系破裂。

 

(本期引入)

今天我们探讨人际交往中,一些自我怀疑的时候。有时候,面对别人的责怪和恶意,你常常自责和内疚,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有些人,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清楚一件事情并不是自己的责任,但是他们很擅长从错误中找自己的问题,陷入自责和内疚的情绪中。

 

 

(本期预告)

今天,我会教你一些方法,分辨到底问题在哪里,以及让自己改变自我怀疑的习惯。

 

(正文)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她在和好朋友C的相处中,常常遇到一些分歧,因为她俩关系很好,所以朋友把C的意见看得很重要。一次,她们逛街时,朋友看中了一件衣服,C随口评论了一句,“最近,你的审美在下滑哎”。

C无心的一句话,朋友在意了很久,她到处打听,也问我,她的审美真的下滑了吗?我告诉她,我觉得你今天打扮得不错。可是,这个答案并不让她觉得安心,她对自己的审美依然充满了怀疑。

你看,C的一句话,让朋友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开始对自己的审美产生了动摇。

 

面对这种他人评论带给我们的影响,我们要如何去看待和应对呢?

 

一、分清“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

 

当我们和别人相处时,不可避免的情况是,会从别人那里听到这样那样的评价,有时候是正面的,有时候是负面的。

 

大多数人面对他人评价的时候,往往会第一时间就非常情绪化,面对夸奖感觉得意或窃喜,面对批评或贬低,就感觉羞愧或者气愤。

 

可是,当你听到别人的一个评论时,真正理性的做法是,首先要分清一件事,对方的评价有事实根据吗?

 

当朋友对C的一句评论影响,开始自我怀疑时,她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的审美下滑了吗?有哪些证据表明确实如此,有哪些证据表明,其实我的审美还不错?

 

证据就是一种「客观现实」,是那些确实发生的事情,比如,朋友3年前买的衣服,和现在买的衣服放在一起,让不同的人去打分,综合起来的平均分到底是3年前的高,还是现在的高。

 

当然,没有人真的会这么做。更多人是听从了某一个人的说法,就开始感觉到难过或者自我怀疑,可是这种个人的评价,往往是一种「主观现实」,而这是对「客观现实」的推演。

 

这很好理解,当你穿着一件新衣服出现在聚会上,有些人会发现你的美,发出赞叹,你今天真好看。而有些人,会发现不了,甚至内心并不觉得这身打扮好看。

 

所以,人和人的主观现实,都是不一样的,而令人遗憾的是,常常是别人的主观现实,在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社交时的态度。

 

二、接近“客观现实”的3维判断法则

 

既然他人的主观现实不可靠,那么怎么接近「客观现实」呢?

 

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在1967年提出了,分析他人社会行为的三维归因理论(cube theory),它可以帮助你多角度分析,形成对原因更加客观的判断。

 

第一个角度,叫一致性(consensus),换句话说,你周围人对你的评价是不是一致的。就我这位朋友来说,当她听到C的评价后,来问我,就是一种对一致性的确认,看看我是不是和C有一样的看法。如果周围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比较一致时,说明这样一个评价,会更接近「客观现实」。

 

当然,这里需要避免“证实偏差”。什么叫“证实偏差”呢?就是,当你在内心里有了一个判断倾向时,你会主动去“证实”这件事,找到证明它的证据,而相反的一些证据都会被你忽视。

 

比如,很明显,我这位朋友忽视了我的评价,我对她审美的夸奖,和C的评论是相反的,当朋友内心里认定了这件事,我的评论自然就被她忽视了,她会继续去寻找自己审美下滑的证据,直到从别人那里确认好几次之后,她会做出结论:噢,我果然审美不好。我要做出改变。

 

所以,在确认“一致性”时,最好客观地记录下每个人的反应,不要有偏差地去给有些人的评价更高的权重和更多的关注。

 

第二个维度是连贯性(consistency),也就是说,当有人对你有一个评价时,想一想,她以前也是这么评价的吗?

 

比如,有位朋友昨天说了对你的看法,觉得你比较不顾他人感受,你听了非常生气,也感觉很委屈。从这种情绪里冷静下来之后,你需要思考,她昨天这样说我,是因为最近的某一件事,还是一直以来她都这样看待我呢?一个月前,她有这样说吗?半年前、一年前呢?

 

另外,昨天,你和她逛街时,她这样说,那么在其他场合下,她有说过吗?比如在聚餐吃饭时,一起合作完成一项工作时,或是出去旅行时,在别的情景里,她对你的看法是否一致呢?

 

也就是说,当你接受一种评价时,去想想,对方的这种评价,没有随时空有所变化。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对方的看法有变过吗?如果一直以来,看法没变,那么在对方心里,这是你的一种稳定特质。

 

第三个维度是特殊性(distinctiveness),简而言之,就是你是那个被特殊对待的人吗?

比如,C对朋友的评价是审美降低了,C对其他人也常常这样评价吗?如果C对周围的朋友总是很挑剔,觉得A的审美也不行,B的打扮也不好,那么很可能这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C是一个挑剔的人。

 

所以,如果你成为他人“特殊对待”的人,说明在对方心里,你确实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印象。

 

那么综合下来,我们就能比较接近一个「客观现实」了。当你去看,一种评价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高,也就是大家都这样评价你,而且这种评价是一直以来,在不同场合都这样说,而特殊性低,就是说,别人只这样说你,不这样说别人的时候,那么你身上的这个特点,就更加接近真实。

 

但是,一旦与此相反,比如,一致性并不高的时候,那么这个评价,就只是“一家之言”;或是连贯性不高,那么这可能是某一次的具体事情,引起了别人特别的感觉;如果是特殊性较高,那么意味着,这可能是他人的问题,发出这个评价的人,带上了某种滤镜,她看待这个世界时,带有某种偏见。

 

三、从自我怀疑,到自我确认

 

当你做出一个三维判断后,会得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会告诉你,在他人眼中,你的形象是什么样子。

 

通过这种判断,你的自我怀疑会慢慢变成一种自我确认,你发现,原来我真的是这样,或是,原来其实我并不是这样。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人是复杂的,完全的“客观现实”并不存在,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A眼中,你是一个热情、随和、温暖的人,而在B眼里,你的热情与温暖变成了自我与冲动。

 

通常情况下,B的这种看法不会影响我们。可是,当你过分看重B的意见,以至于感觉到,“周围人”都这样对待我的时候,你需要尝试对“周围人”这个笼统的概念,进行分类。

 

第一类人就是像B这样,明确向你表达过负面评论,说你自我、冲动,甚至他们会找到一些看似客观的“证据”,来说明你的自我和冲动。

第二类人没有明确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不过,你总会隐隐感觉到,他们的看法和B相似,他们一定也这样看待我。

第三类人,他们既没有明确表达过类似的看法,而且你和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你不会觉得对方觉得你自我和冲动。

 

当你可以把“周围人”进行这样三类划分之后,你就找到了“自我确认”的根基,那就是第三类人,他们是你的“安全基地”,你相信他们接纳你,觉得你温暖、热情,容易相处。在你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他们求助,倾诉你的烦恼和痛苦,互相支持。

 

第二类人是你可以改善关系的重点对象,当你拥有勇气和力量的时候,时不时可以去了解和确认,在他们眼中,你的形象是什么样。逐渐改变你在他们心里的模样。而第一类人是你吸取教训的来源,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更好地收集信息,找到那些可能会令他人觉得你自我和冲动的时刻。

 

但是,不论你如何与第二类和第一类人相处,你一直都非常确信,你在他人眼里,如第三类人看到的那样,温暖、热情。

 

(课程小结)

好了,今天课程就接近尾声了,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重点,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一些无心的评价,而感到烦恼,开始自我怀疑。你需要去做的是从这种“主观现实”出发, 接近真实的“客观现实”,从一致性、连贯性和特殊性三个维度出发,可以让你接近“客观现实”。接近“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你往往会发现,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不一致的,那么,找出那些让你感觉正面、积极的关系,让他们成为你的安全基地,由此来稳固你的自我判断。

 

(下期预告)

希望今天的内容可以帮助你做一个“自我确定”的人,不再被他人评价所动摇,产生自我怀疑。下一节,我们聊聊内向性格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扰和优势,让内向的朋友可以觉察自我的优势,找到让自己舒适的人际模式。

 

(片尾)

一起探索与世界恰到好处的亲密,做心之向往的自己。我是心理咨询师曾旻。咱们下一节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