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德与才,如何选择?

58. 德与才,如何选择?

00:00
16:58

有德,好!有才,好!在社会上为人处事,德与才该如何选择?有德无才办不好事,有才无德更危险、德才兼备才圆满,德与才跟智与仁一样两者缺一不可,需齐头并进。

6.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1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0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2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6.2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大道不如喜好大道,喜好大道不如乐于去实施大道。”浸淫在里面,投入在里面,快乐享受在里面,叫做“乐知者”。凡事只求知道而没有实行,能够得到什么益处呢?唯有乐于行道,立志行道,与道合一,去享受这个落实,才能够得到好处。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的才气以上的人,才可以告诉他上等的道理,中等才气以下的人,不能告诉他上等的道理。”讲道理的目的总是希望能够为对方带来好处,但是道理真的深了,听了呢,有时候会因为无法理解反而见疑,怀疑得不得了,抗拒得不得了,因而反而阻碍了这个人的学习进度。因为每一个人的才气不同,因此,圣人的教育就跟着不同。对于下等根器者,与其教导他艰深的性理心法,不如教他切近的处世之道,这个便叫做因材施教。而非看轻或看重某一个人,不是这样,这个是深负教育实责的人所不得不去省思的。当然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好,我们希望把最好的道理都告诉他,可是你这一番好道理告诉他,明天他就不来的时候呢?那你就必须深思。所以课堂上能够讲的道理永远都是在中层所接受的这个范围,再深的就没办法讲,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古代的人师傅偶尔就会说:“嗯,谁,某某人,来,我跟你说说。”有没有?跟你说说的时候,就因其才气就有所点化,当众上课的时候就讲当众的话。所以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原因就在这里。你了解这么深,你就讲这么深吗?你了解有这么真,你就讲这么真吗?很抱歉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做到那里已经那么极致了,你讲出来给他们听一定是这样吗?没有,不是这样的事情,所以君子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就看当时的时措之宜。所以我们要了解自己,不求高,不求远,就你可以吸收体会的层面,来作为你进步的基础。


樊迟问知。樊迟问,智慧,怎么样有智慧?怎么样明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说,务民之意,务就是专心啦。专务于民之义,就是人伦应尽的义理,专务于一个人、正直的人应尽的人伦义理。敬鬼神而远之,恭敬鬼神,你看这个字,表示有没有鬼神?有啊,有鬼神。而远之,但是不可亲昵,要保持距离,叫做而远之,这样便可称得上是智慧啦。


现在的人,难免两端之病。哪两端之病啊?一种是知道要尽好人伦应尽的本分,但却迷信科学,根本不信鬼神。谈什么鬼神?一个善良的心最重要,把你应尽的义务尽好最重要,把老婆小孩养好最重要,谈什么那些,在现在科学和世代常常碰到的。一种是不尽人伦本分,对于鬼神却太过于尚玄好奇,事事依赖神,谄媚神,整日以神为伍,甚至弄得神经兮兮,有没有?听到什么就觉得是有什么启示?开始紧张,手脚瑟瑟发抖,今天不要出门。这两者啊,都昧于事实,并非明智的表现,孔子这句“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真是讲到恰到好处。务民之义,就是尽了人事了啦,我的人事上的义理、人伦,我都尽到了,我该遵守的气节、志节我都做好了,然后呢,还要敬鬼神,但是呢,不可以亲昵。敬鬼神是为了正我的心呐,我能问心无愧、俯仰无愧,但却不渴求跟鬼神去亲昵,求他特别地护佑我,给我特别启示,给我特别感觉,而废了人伦应尽的忠义,所以要先务民之义,那这算是很有智慧。先务民之义,而且知道鬼神要敬,而且还要知道不可以靠他,这就是很有智慧的人,你就知道你的道学可以进步了,尽人事了。


下一段,樊迟继续问,问仁,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难呐,实行困难的事,实行大的事,实行利益终生的事都叫做难,也许事情很小但很难,那也叫做难。樊迟接着问仁的道,孔子说,仁者先去实行利益众生的大事,或先去实行困难的事,而后才敢期盼自身有所收获,这样呢可以说是仁呐。


这样乍听好像跟仁没什么相关。仁者,以天下事为己任,这就是它的相关处,天下众生的忧患就是自己的忧患,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去行他应尽的义,至于能不能成功,则是听天由命。所以先难而后获,能不能收获啊?那看天。但是我该做的呢我去做。夫子这个话是教人竭力去实行,而后才听天,千万不可一昧地听天而不去实行哦,所以叫做力行近乎仁,在其他文章有讲到,力行,去力行难的事,先不要讲嘛,仁者,其言也讱。讱就是忍着,忍着不要说,先做嘛。


下一段,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说,明智的人喜好随方就圆,像水一样的能够玲珑变幻;而有仁德的人喜欢安固静谧,像山一样的厚重、踏实,这是智者跟仁者的特质或有所差别。知者动,仁者静,而智慧的人喜好活泼变化,喜好动,这儿走走,那儿走走。有仁德的人喜好安静、镇定,喜欢固守。知者乐,仁者寿,有智慧的人大多快乐活泼,有仁德的人大多长寿。我们看《修真捷径》,仁,即元性也,其体柔慈,发而为仁。就那股里面的中和之气,柔和得不得了,发出来呢,很仁慈。仁者静,厚重不迁,静而有常,故能寿过天地。它很静,气血祥和,心情安宁,肢体百骸气机通顺,所以大多寿,仁者大多寿,而且修炼有成,寿过天地,无有终极,这是仁者寿的原因。但天命跟业力不谈,通常养生来说,放宽我们的黄庭一窍松弛,肢体百骸呢就运转、就顺畅,这就是寿的原因。


这一章所讲的智跟仁呐,实乃性分内所兼具,意思是说不是两个人的比较,不过如果你修得智的德比较突出,就会有智的样子,修得仁比较突出就会有仁的样子。不过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性分中已经具足的,所以是性分内所具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呐,这个具足的话,智跟仁具足,能动也能静,能变化也能厚重,能快乐也能长寿,这些本质都存在,在每个人的性内早已具备无缺。因此,在古圣贤中,大智者实在是没有不仁的啦,大仁的是没有不智的,这个本来就是要兼得的东西,不过是举出一端告诉你说有这些特质,智仁本是一体,只要能够照见本性者,都能兼具。


此章夫子乃单就本性之一德发见于外者,说其景象、功效,来鼓励学人立志向上。就是说,五德要一起让你实施很困难嘛,跟你讲一德,你这一德做好差不多会像这样,有这个好处、有这个快乐、有这个长寿,用这样一德来鼓励你的意思啦。


下一段,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变”就是渐入佳境。孔子说,齐国再改一改它的政教就能够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呢再改一改它的政教就能够跟文武、周公的道要并肩,叫做至于道。


要了解这一章我们要先知道齐鲁的发源,读《论语》、《孟子》也是这样,很重要。某些章节你要进入它的时空、去了解它的背景,这样才不会出错。《史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鲁公伯禽,伯禽是谁呢?周公的儿子。之初受封之鲁,鲁国之所以这样来,就是当时周公的儿子受封在鲁这个地方。三年而后报政周公,伯禽去治理了三年,而后才敢跟周公说治理得差不多了。周公曰:“何迟也?” 怎么搞了三年呢?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说啊,我要改变它的整个风俗啊,把它的礼重订,婚丧喜庆全部重订,大家要能够适应,当然要这么久啊,所以这么慢。太公亦封于齐,周朝从商朝得天下之后,犒赏给这些有功人士,对不对?就封相。姜太公是文王的将军,姜子牙,然后受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治理齐五个月而已,就去报告周公差不多了。周公曰:“何疾也?”怎么那么快呢?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因为我把君臣的礼简化而已了,然后其他的风俗我不变它,从他们的风俗。但这君臣的礼立起一个大纲,把它更简化。及后闻伯禽报政迟,姜太公先报,后来才听到伯禽报三年。乃叹曰,周公就感叹。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哎呀,伯禽虽然是我儿子,我看他这样治理就知道,当后世开始乱的时候啊,鲁国要来事齐,恐怕强势比不过齐啊。这样说来周公知不知道几百年后的世代事,各个封疆是互相吞并的?早就知道啦,无可避免的,无可避免就不用太过担忧啦,反正他们会处理啦,你也处理不来啦,你看连圣人都无法避免,早就知道啦。再一看他有这样的治国方式就知道说,哎呀,齐的功力比较快,这个鲁啊,彻底要改变它的骨髓,比较慢。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这周公说的,政一定要简化,你不简化百姓觉得很烦,要平易近民,百姓就高兴,当然这是一个办法,但百姓高兴不一定对哦,不过是会高兴。周公知后世齐必强于鲁,以齐重武功,就是姜太公他就重效率,那个余风会一直传下去,就是重效率。然后又知齐必先亡于鲁,而且也知道,后文因为没有举出来,周公还知道齐国一定比鲁国先亡,为什么?因为鲁从骨子里改变,他行文教。那这个齐赶效率,暂时能够安定,赶这个功利,但是骨子里没有变,那个急功好利没有变。重文治者后世必宽仁,重武治者后世必霸道,霸道者急功好利,必多杀伤,故终不如仁之安己。仁,当然会北面事他,但仁比较能安己哦,仁比较不引起杀伤哦,对吧?当然有坏处,但它也有好处。


此章齐国强,鲁国弱,所以从治国来说,齐比鲁国更容易治理,因为它强,什么都已经具备了。然齐自桓公用霸术以来,习俗夸诈,我很行、我很行,看不起别人,喜好功利,还不如鲁国有礼乐之遗教,风化醇厚,亦近于王道。但鲁国若不能行王道,反不如齐之兴盛,终究两者皆亡而已,最后还是皆亡。虽然期盼鲁国一变志于道,鲁国有没有变?鲁国没有变,他三月鲁国大治,失去孔子之后一样,它还是回到原点。为人行事也是一样,现在我们把齐鲁就想象成人吧,有时,有某些才干,但德行却不固。或有时啊,颇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德行,但办事却一无所能。这两者虽各有优点,但若不往上提升,其败亡也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若以谁先败亡记之,则有才无德者比较先死。有德无才,老天爷比较疼惜傻人。而且我们人会嫉妒的人比较多,会嫉妒的人多半疼惜没有才干的人,所以有德者比较晚死,有才的比较先死。老实说,最好啦,才干德性齐头并进,到乱世还懂得明哲保身,这也是长远之计。 


如果了解这个呢,那么才德不可废一边呐,这个就是前一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没有?一个知,一个仁;一个才,一个德。知仁不可或缺,它的大旨所在,就在这一章来发明。


下一段,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就是有棱角的酒器。孔子说,觚如果没有了棱角,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话跟《圣经》有一段很像:盐,如果少了咸味还能叫盐吗?还能叫盐吗?味道是很像。


这一章是把觚比喻成有气节有角度的君子啦,君子如果少了气节这种角度还能叫做君子吗?乱世的时候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世上的人很少能够名副其实的,就算是隐于山林的,也有借此假托做官的近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时候的国君要访贤都到哪里访?山林里面去找,所以他就隐于山林,其实是在等什么?是在等出来的,骗,骗术。自名为讲学修德的人也有成为权奸爪牙的,讲学修德最后帮权奸去聚敛财富的很多的。


夫子看到这种虚诈的世态真是刺目锥心,偶尔看见一个没有棱角的觚,触动了他内心的感慨,因而失神喃喃自语,反复叹息“觚之哉觚之哉”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觚已经没有角了,其实就不能算觚了。人如果没有了人的仁义又怎能算人呢?现在世上的各界的文人,都求着神圣其“名”,但若要问其“实”啊,有名,那有没有实啊?则唯有自己知道,少了实,那个名除了欺世以外,到底还有什么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22

  • 郝梅

    力行近乎仁,遇到困难就尽力的去做,然后才听天由命。

  • 梦唤真诚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马太福音》5:13~16

  • 服务体现价值

    开始也是很怀疑讲师的,感觉太高大上,无法融入生活,慢慢的发现挺有道理,很值得推广

  • 村长_yv

    大智者无不仁,大仁者无不智!

  • 梦唤真诚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6.20~25》

  • 捕鱼人1

    讲的好!

  • 容止若思1979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 郝梅

    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要恭敬而不要亲近

  • 如是观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