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君子的格局是什麽?

56. 君子的格局是什麽?

00:00
25:04

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饿死于首阳之山;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盗跖对话孔子,将这些感动千古的故事定义为舍本逐末。君子的格局应该如何?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且听张讲师精彩讲解。

6.10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求跟孔子这样说。冉求这个人,说求也艺,刚刚各位才读过,对不对?求就是多才多艺。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道,实在是力不从心,我的力量不够,做不来啊。其实不是,求也艺,冉求把时间花在哪里?才艺上了。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真的力量不足的话,好比马,它走走走,走到没有力,它接下来一步都走不动,跑不动啦对不对?你走路,真的走走走,走到都没有力你也一步走不了啦。可是他看看那个冉求,他有没有走不了?没有,他到处乱跑。他说,你是画地自限,而非力量不足。你不是没力,很有力,我看你精力过人,对不对?一天到晚跑道场,就是没有把心性给顾好,画地自限,而不是力量不足。


夫子之道其实就是日用平常之道,观照内在心性的纯真跟本然,就这样而已。其道本不难,就是时时刻刻持一个心性的纯净本然而已。但这个日常之间,也非一时三刻就能够看出什么效验,这就是很多人退道的原因。非得要刚健不息才能够与天同体,这个要耐得住久而无味这个滋味,这个其实是它的一个难处。


冉子因急于效验,故将时间花在立即看得到新奇效果的才艺上,虽博得众人的赞赏,但也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甚至弄得毫无目标,弄得都不专精。这个是精力过人,却放在错误的地方,而不是没有精力可以行持。因此孔子说,今女画。这个“女”就是你,你是画地自限,不是做不到。


想想世人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却也不是学问太难,或是没有时间、没有力量去做,而是病在画地自限;另外就是把精力放错地方,放到很多地方。学那个投资者,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放在很多篮子里比较安全,你会把你的精力不要放在一个性命上,什么才艺上各放一点,我告诉你,这是糟蹋性命。因为有一天你走的时候,只有什么东西跟你走?只有性命,什么也跟不了你,所以你要把你的精力放在哪里?放在一篮里,哪一篮?就性命那一篮。那你是够聪明的,绝顶聪明的。困难就在于它不是马上有效验,它是慢慢地积,慢慢地积,叫做“养”。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个“养”,为什么孟子要写一个“养”?各位你要养一个小孩,会不会忽然明天看一下忽然这么大?不会。离开他三个月,长大了;三年,真的长大了,对不对?但天天在他旁边的母亲不感觉长大,偶尔在换鞋子的时侯,嗯?好像长大了,那就是所谓的“养”。养气就是麻烦在,它不是立即、很新鲜、天天很有斩获,它不是。它是不知不觉,也许你有一天再回想,奇怪,这两三年好像很少打哈欠,这样有没有养起来?对呀,这就是养啊。奇怪以前天天打哈欠的啊,很少腰酸背痛,奇怪跑步也不会脚酸,半蹲也不脚酸,有没有?爬个山也不会喊累。好像有差别,你可能半年,你可能十年后才发现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养。而造成退道的原因也是在于此,这个我们要了解。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个“女”念汝,就是你。这个儒家的“儒”,行持道德学问的人就是儒。儒旁边有个需,就是人必需做的,三纲五常之类叫做儒。以人必需做的外在行为去熏陶内在的纯洁心性的人叫做儒。简单的说就是道德学问的修行人。“君子儒”就是做大事、利天下的那种修持的人;小人儒,拘拘自隘,拘拘自守,自了汉。


孔子对子夏说,“你呀,要做个能担大任、能利天下的大修行人,君子儒,宗教家。别只会做个拘拘自守的、自了汉的那种修行人”。子夏在十哲之中,列于文学之科,四科里面也列一科。笃信而好学是子夏的特质,堪称是一个贤良的大儒。如果他现在来讲课,你知道他是个大儒啊!为何夫子还训诫他别只做个小人儒呢?这里所指的“小人”并不是指那些没有人格的小人。古人见到人就说“小人谁谁谁”,那是自谦之词。意思就是说见识浅陋,不是指会偷会抢的人,不一样的意思。是指道德学问中那些气量狭隘的人叫小人儒。既然已致力于道德学问,为什么我们说他气量狭小,因为他拘拘守己,固执不通,才叫小人儒。孔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就是小人儒,言必信,说话一定讲信用;行必果,答应人的一定去实行;硁硁然,顽固得像石头一样,一点变通的空间都没有,骂他小人哉。如果你现在旁边有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你会说他是小人哉吗?你不会这样说,你会说“君子哉!君子哉!”那是我们的看法,古人大学问的人不是这样看法。这些人拘拘于礼文,自成自了,没有远大的志向,一个自了汉而已。没有能够为人去赴汤蹈火的义气,沾不得一点是非,赴汤蹈火要不要是非?那是要是非的。受不得一点的污染,也没有办法经验一点危险。他们说仗义直言、排纷解难的人是是是非非的人;他们说设法进入朝堂,去治国护民的人是沽名钓誉的人;他们说登高一呼,拨乱反正的人是自伐自夸的人,他们的看法是这样。他们守着自己的清白跟志向,却好于不屑那些能够入世、能够权变的人,这些人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儒。见识浅陋、狭小,能够持自己的德是真的,因其好于儒学的皮毛而难登大雅之堂,而这也正是佛教所谓小乘之意。


君子儒就是大乘,得闻性理与天道,通权达变,不为法负,不为理障。舍一己之荣辱以兼善天下,是为君子儒。牺牲我的羽毛能够利天下我也干了,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人一辈子不肯牺牲一支羽毛,对吧?那个干不了大事。


小人儒就是能格物、能致知、能诚意、能正心、能修身,就是所谓的小人儒,也就是出世之士。君子儒就是能够小人儒之事以后,小人儒之事一定要会,才能够叫君子儒,以后能齐家、能治国、能平天下,能入世、能治世、能度世叫做君子儒。子夏为人,拘守小礼,未能通权达变以利天下,那个志气不大啦,所以夫子特勉之。


以下举些小人儒的例子我们来启发后世,《庄子》里面有这一段, 盗跖跟孔子说,盗跖你知道是谁吗?他的江洋大盗的部队有将近十万,他到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国家都怕他,现在的恐怖主义部队都不及他,他是古代的恐怖主义者。盗跖跟孔子说:“世之所谓贤士”,你们这些读书人所谓的贤士,我举几个给你听听,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孤竹君就是他们的父亲,伯夷、叔齐很清廉,为了互让王位,离开了他的爸爸孤竹君。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两个人不吃周粟,不耻周食。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他认为臣伐君不行,他们非常忠贞,认为这是大大的不忠,所以周朝的米粮都不吃,饿死掉了。其实他还想得太小了点,其实应该说周朝的空气也不吸,这样就快一点,何必饿了两三个礼拜才死。这个就是小人之士已经完备了,但就是少了一个眼界,跟一个通权达变,还有他看不到武王继世之后百姓如出于水火的那种畅然,他看不到这个,他只看到臣不能伐君,他就看到这一句话,叫做硁硁然小人哉


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鲍焦也是一个隐士。饰行,就是他一切的行仪都要以最清高、最完美的形象展现给世人。“非世”好于非世,谁谁谁不对,哪一个读书人怎样?哪一个政客怎样?抱木而死。他不断地抨击所有的人,只有一个人没有抨击到,就是谁?只剩自己。子贡为了度化他,子贡说全天下都被你批评光了,你所住的国家的国君也被你批评,臣也被你批评,什么都被你批评了,这么烂的土地你还踏在这里做什么?这么污秽的米粮你还吃它做什么?他一听就很有道理,对呀!我怎么会生在这样的污世里面呢?然后他就抱在树上,不踏土地,也不吃了,就饿死掉了。他忘了他还抱了个东西,肮脏土地长的树,对不对?清是够清了,眼界不开阔。


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这种人很忠很忠,谏他的国君,纣王怎样怎样,谏不听,他觉得没有尽到他的责任,自己绑一个石头,怀着必死的决心投到河里。这样的贤才,把他的肉拿去喂鱼鳖,老天爷伤不伤心?很伤心。他顾得他的清明,觉得这样做才能够扬名于后世,清是清了,忠也是忠了,但是眼界不广。如果照他这样做,当时纣王在世时,全天下满朝文武百官都得死,再上来的还是得死一次,不论上来几轮都得死,一直死到天下无人为止。如果他的德行可以取的话,你今天示范了一个德行,天下所不可取,那可见是君子儒还是小人儒啊?就是小人儒。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介子推自割其股,他跟晋文公逃难时很饿,他想要做一个忠臣,文公想要吃肉,他救割他屁股上的肉给文公吃。然后,有了天下之后,文公背之,文公其实没有背之,是文公封文武百官时竟然忘了他,然后他就一股气血涌上来,他说:怎么可以忘恩负义?当时最落难的时候只有几个人跟着你,我请问你,几个人跟着你,你最爱吃肉的时候谁把屁股给你吃?想到这里就满腔的怒,我再也不跟你了,他一定要走,不走不行,他要走表示我的清廉,我根本不屑满朝这些贪名好利的人。其实,他这么气是为了什么?就为了贪名贪位,不然为了什么?然后就背着他的老母就跑到山上,晋文公为了找他很伤心,逼也逼不出来,找也找不到,就放火烧山林逼他出来,他死不出来,然后就跟他老母抱着树烧死掉了,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你割屁股给他吃就算了,你把老母害死干什么?对不对?你为了你的清明连母亲都不要了吗?这个真的要讲起来,害死母亲他要算一笔,岂有这种不孝之子呢?可是,你可能会记得他是一个忠臣,忠是忠,那一段是忠,可是这个忠,跟当下这个时刻,为了一点点的名,然后拿母亲的命开玩笑,这个就是大的地方看不到,只看到小,所以叫“小人儒”。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高与女子约会在桥下,女子不来,洪水来了不走,抱着梁柱而死,只看到一个信,却忘了别的。


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盗跖,孔子要去劝他放下屠刀。盗跖很会辩,他抓到几个小人儒的辫子,举例给孔子听,你们这些儒者,跟被肢解死在旁边的狗一样,跟丢在河里的猪一样。操瓢而乞者,当乞丐一样。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都是舍本逐末的,我所举的这些你们认为高义的读书人全部都是舍本逐末的,你想劝我吗?说得过就绕你一条命,说不过你就遭殃。孔子夹着尾巴就溜了,孔子的口才一流的,孔子渡不了盗跖,还差点被他杀了。


为什么江洋大盗举这么多例子?就是因为有太多小人儒了,贯不通,你的高义在某一个部分被称道,而在另一个部分却很明显看出冲突点,这不是学问不好,而是被那一些拘拘隘隘的小人给弄坏了,不是孔子渡不了世,不是盗跖真的口才很好,而是就是有这么多小人儒来坏事。


我们再看这一段,小人儒,小人儒就是那种很自命清高,很难搞定的。子路从而后,孔子周游列国,然后子路有事情耽搁了,在孔子车队后面,正在赶路去追孔子。遇丈人,遇到一个老先生。以杖荷其蓧,拿着一个拐杖挑着竹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问:“你看到我的夫子了吗?”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什么夫子啊?那个四体不勤的人吗?手无搏鸡之力的那个人吗?那个五谷不分的人吗?拿米卖给他都分不清的人吗?谁是夫子?其实他有碰到夫子,不过他很瞧不起孔子,连种米都不会,你看我还会种米。手无搏鸡之力,起码我还会锄地。植其杖而芸,拐杖一叉,然后又去除草,不理他啦。子路拱而立,他知道他是一个隐士,拱手向他行礼,站在那里,看看他怎么开示,因为晚了,看看他能不能收留自己。止子路宿,他就留子路住了一个晚上。杀鸡为黍而食之,可见这个人还蛮敬贤的,他知道他是子路。见其二子焉,又把两个儿子引荐给子路认识。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追到孔子的车队,把昨晚的际遇跟孔子讲。子曰:“隐者也。”啊!孔子说这是一个清廉的隐士。那个人说孔子什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一听是清高的隐士才会说这种话,出口成章,骂人又文雅。使子路反见之,派子路回去找他,他是个隐士,说不定还可以出来共同救天下。至,则行矣。子路回去到他家去找那个长者的时候,那个长者知道子路一定会来,因为那个长者知道孔子的个性,一定会派子路回来,他就先溜了,躲起来了。子路曰,子路就跟他的两个儿子说,请他们带话给那个长者,不仕无义,说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求位置、求名利,而是为了要当官把他的才学贡献出来,给他的君王去治天下,不这样做,满腹才学而不去救天下,一点义气都没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连最小的三纲五常里的长幼之节都不可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臣是大义大节,三纲里面这个君臣是最大节,怎么可以废呢?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其身,就是像那个隐者一样,自己很清高,天天在骂人,天天在笑人,天天在毁谤人,有没有?而乱大伦,君臣之义却弃之不顾,满怀的才学要埋到棺材里,置天下于不顾。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为什么孔夫子要奔波于道路,周游列国去?为了什么?行其义,义就是舍己救人,为了行义,为所当为。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这个叫尽人事,道推不开,世这么乱,小人那么多,君子很难立足啊,早就知道了!同样是两个儒者,那个人骂人还骂得那么文雅,你知道他读多少书,他肯定读很多书,满腹才学,孔夫子也是满腹才学,但两个人不同,一个奔波于道路,一个在干吗?反正我种我的菜,那些奔波于道路的都是汲汲于名利的,变成这种对峙,这个就是君子儒跟小人儒的差别。


总而言之,君子儒就应该像孟子所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真正的大人儒是怎样的呢?言不必信,我们应该要清廉一点、辛苦一点、节俭一点,可是改天他当了大官,坐在很高的位置,享受很高的名望,然后极尽的奢华,说不定有乐队给他演奏,有龙袍可以穿,不一定的哦。然后你问他,你以前这样,怎么现在这样?你给他回答,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因为天下要有一个皇帝,而我刚好坐在这个位子,那你当皇帝不能当得像乞丐吧?那时候是那时候,你们有太多贪名好利的心,所以我这样说;现在是现在,因为我现在什么位置上?要懂得因时地不同而开始去改变。大人者,说话不必一定讲信用,做事不必答应的一定要做。不必,唯义所在,就看因时制宜,适不适合。


这段君子儒、小人儒各位要了解,读这么多圣贤书,从拘拘隘隘的个人的礼节戒律作为开始,固然是对,但其目标绝对不是要培养一些拘拘隘隘的自了汉,对不对?而是要能够兼善天下的人,能够入于水火,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的人。满腹才学是要给众生来用,在清静的时候用,在名利场上也用,示范给所有众生任何环境下都能用,那才叫做君子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游做武城这个县的县官,武城在鲁国,子曰:“女得人焉尔?”夫子就问他,你在这里当官这段时间,在你的属下里面有没有碰到真正的人才啊?或真正的正人君子啊?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有澹台灭明这个人,可见这个澹台灭明其实也是孔子的弟子,可能后来是孔子的弟子。子游说,有,有一个澹台灭明这个人,姓澹台,名灭明,他不走捷径,不走小路,没有公事的时候不曾到我的房间里来,来吟诗、来讨好,不曾干过这种事。


行不由径,以前井田制度,一个井田,外面框着井田就有比较大的路,穿越这个井就有小路,那个路叫做径。当时君子的规定就是这样,走路碰到井田,只走路,不走径,那到底路比较近还是径比较近?径一定比较近,直接穿过。君子碰到井田,绕着框在井田外面的大路,就是瓜田李下不去犯的意思。但你可能会说,我不偷摘他的米粮,我照样走过去不是很近、不是比较好吗?是比较好,但瓜田李下不犯这个嫌疑,所以走大路,这样了解吗?意思就是不走捷径。


列国的时代有权位的都忙着结党营私,引拔逢迎奔走的人,上面的人会引拔的都是什么人?说我好话的,靠近我这一边的,比较得我心意的,会说甜言蜜语的,都是这一些人。凡以礼义自守,不屑逢迎者,弃之边鄙,通通丢到远远的地方去,就是你当官当了一辈子都不会升。逢年过节,你有没有发现端午节的前一天交通都堵塞,大家都在干吗?拍马屁,对不对?成党结私。算了,不要这样讲,做生意的很多,跟客户打交情的也很多,当长官的、在部队的、在公家机关的,古人不是这样,古人非公事不入我室。


正直的人,像澹台灭明,幸遇子游,他是幸运中的幸运,他碰到长官是子游。否则必然遭到群小的排挤,至于若被排挤之后,澹台灭明成为君子儒还是小人儒其实是不知道的。现在就是说澹台灭明他的运正畅旺,以正直的人碰到正直的官,如果澹台灭明碰到群小围剿,他能不能像孔子一般做个君子儒,未可知。不过就以现在片面上看到的这一段来说,澹台灭明在乱世里面算是非常可取的,澹台灭明其实是子游的同学,非公事则不造访子游,足见其人品品性之端正。此章行不由径,固是孔门的操守,为民得仁更是孔门的道义,而“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则是孔门君子儒的智慧所在。行不由径这是个人的一个操守而已,个人操守然后还要想办法还要能为百姓做点什么,有了操守的人就应该想更大一点,有一点道义,有一点道义之后还要想权变。国家有道,我就直直地跟你讲;国家无道,少讲,直直地跟你做,不讲话,也不骂你,但做出来的东西都很吓人。那个就是他的一个智慧所在,做还是要做,但是少说话,不得罪人,这是儒门可大可小的一个智慧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桃之夭夭_5tu

    小人儒是有理障,不能权变。这里君之儒就像阳明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 做个有福德的人

    心不够大。井底之蛙。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22

  • 梦唤真诚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18.7》

  • 梦唤真诚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雍也6.12~14》

  • 火鸟_oi

    当你哪一天走的时候只有性命跟你走起,因此日间平常之道就应该是时刻观造内在心性的纯真跟本然,困难在于它不是马上效验

  • 守一丶

    感恩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