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颜回如何护持内心?

55. 颜回如何护持内心?

00:00
24:13

孔子称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仁心就是愿天下万物都能生生不息的存心。由于每个人的后天气质之心内,夹杂着浊阴之气,当这个浊阴之气浮动不定的时候,最易攀附贪嗔好恶的欲念。此刻我们的心便与仁分离了,肢体百骸的造化便脱离了生生不息的返本还原之路。而颜回是如何使道心与人心合而为一,从而圆满了他内心仁的生生不息之功呢?请听张讲师的精彩讲解吧。

6.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6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6.7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6.8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说,颜回他的心能够三月都不违背了“仁”,我们现在知道这个“仁”在心,因为他说“其心三月不违仁”,可见得“仁在心”,对不对?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余的学生只能守一天,最多守一个月而已。各位,孔门呐,你知道孔子何许人也?他的弟子大多只能守一天,十哲大概能够守到一个月,唯有颜回一个人,出类拔萃,能够三月不违仁。


仁心,是愿天下万物都能生生不息的那一点存心,叫做仁心,佛家就叫做慈悲。而“义”呢,就是有了这一点仁心之后,以仁心为本,而自然发出来的具体行为,那个就叫做“义”。所以仁为体,义为用,仁义本是一事,不是两个事情。孟子所谓的集义,是从有了仁心而发出来的行为来说的。而此处,则存这个心去行义之前的那个存心来说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仁就是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也正是仁所发生的所在。既然仁在我们的心里,那每个人都有心,也都有仁,那为什么还会说违不违仁这个问题?哪会有这个问题?心就是仁,仁就是心,怎么会违不违仁呢?这是因为后天气质之心内夹杂着浊阴之气,当这个浊阴之气浮动不定的时候,最易攀附贪嗔物欲的这种欲念。当我们心口的气开始浮动的时候,就发现你有很多很多情绪,这情绪里面就有很多的取舍在里面,而此刻我们的心便与仁分离了。


仁是生生不息,内在的本性造化生生不息,当你内心的气一浮动,你就开始有了分别,跟仁就分别了。我们肢体百骸的造化便同时脱离生生不息的返本之路,因此圣贤用“返观觉照”、“克己复礼”的功夫,才能免去了气质之偏,使道心与人心合而为一,而圆满这个仁的生生不息之功。而这个用返观觉照去护持内心实相的功夫,一般修道人能够护持一日不退就算不错了。各位不信吗?明天上班先护持一个小时,就一个小时就好。一个小时的实相如果听不懂,一个小时的宽和,一个小时的安宁,没一点计较,没有一丝丝的不悦,没有一丁点的计较,就很宽和地你先维持一个小时看看,试试看就知道,一天其实是很不容易,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连做梦都还在观实相。梦会很真实地反映你的习惯,你白天培养的习惯能够观照实相,梦中一样是实相,你内心所产生的都是贪嗔痴爱,梦中装不了的,都是贪嗔痴爱。白天可以装啊,梦里无法装,所以梦是检验你的一个很好很好的一个镜子,能够护持一个月都不退转的人,在孔门里面就已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你以为一个道场里面能够三月不违仁的有多少?很少很少,都很懒惰,自己检验就知道,一天就很少,我叫你割一次草就颠倒好几次,对吧?而颜回能够护持三个月都不退,可说是到了亦精能熟,永不退转的时候。


夫子虽说是三个月,但“三”这个字,其实是“数”的一周。就像八卦,它是三个爻,它有返本复始、无穷无尽的意思。能够初爻到二爻到三爻都不动,经过这个时间都不动。又像一年中的三个月,已经跨过了一个季节,节气都换了好几个,而此心的实相仍然不换,这个是在形容其存心永不退转,能够在颠沛造次之间永不退转,而不是仅止于三个月。这个是夫子对于颜回默而察之,经历三月之久,而颠沛造次之间,无一不出于仁。你看一个师父要看徒弟的程度要不要看?要看,仔细地观察,常常在背后偷看,在人前人后常常偷偷观察,三个月,没有一处不违仁。透过了三个月只是还没再观察啦,如果之后再观察,但已知其仁,终身弗叛,虽然之后没有观察,但是因为已经有了三个月的定力,已经知道他可以终身,不会再反叛,所以才赞许他三月不违仁。


既然知其能够终身弗叛,那么为什么不说他能够三年不违仁,或说三十年不违仁呢?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便是圣人的存心。因为三个月是众生愿意跟从的“数”。如果空谈三年、或者数十年,则众生愿意跟随去学习的便寥寥可数,你要不要相信?那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圣人之循循善诱,那个存心到如此,他不会夸张自己的孔门,他讲通常的人都一天,顶多到一个月,唯有一个颜回,能够三月不违仁。他不用说,多得是,你看我那个颜回能够三十年不违仁,我那个仲弓能够几天不违仁,他不讲多的是,没有。他说,都不行,唯有一个颜回能够三月不违仁。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颜子不违仁就是心不离道,道不离心。《楞严经》所谓“净念相继”亦是道不须臾离也之意,必须如此,造化乃至。它是要维持时间的,像树的根,树的根你扎到土里,你总要过了一个季节才有一种变化的景象,对不对?到了两个季节就有两种变化的景象可以考据,对不对?能够三月就是颠沛造次之间、各种转换之间,他都能够生生不息,他的造化才会完整,故必以三月不违为功,而非或得或失之可及。忽然的见性虽然是值得喜悦的,但那个不足为功,忽然的见性大家都有啦,在你喜怒哀乐交替之间都有一个短暂的宁静不是吗?那一霎那就见性,但那个可以为功吗?那个做不了工程的,让你成就工程的是什么呢?是累积,它是长时间的。好像水泥要凝固,是不是要有一个时间给它,对吧?凝固之后,你怎么动它都没有关系,怎么踩它都没有关系,还没有凝固的那段时间不能动它,所以必以三月为一个火候的期,所以刻意来谈三月不违仁。你好好打坐,如果你得其要领,你会发现三个月工程大进,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段落。你三个月所累积的能量会在某个关窍开那个窍,把它用掉,而后再慢慢地累积,差不多都要经历三个爻的变化,才会有一个很明显的进展,好好修炼的人大概都可以期的。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季氏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有能力可以从政做官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这个“果”就是果敢、坚决、坚强,都叫做果。孔子回答说,仲由他的生性果敢坚决,他来从政这个事情有什么困难的呢?没有困难的意思。


曰:赐也可使从政乎也与?这个季康子再问,那么端木赐他的能力可以从政做官吗?曰:赐也达,与从政乎何有?孔子回答说,端木赐他的智虑通达,对于从政这个事情有什么困难的呢?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季康子再问,那么冉求的能力可以让他从政做官吗?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孔子说,冉求有很好的才能,多才多艺,对于从政做官这个事有什么困难的吗?


这段到底在说什么?季氏目无君王,三问孔子高贤有能力可以从政吗?季氏就是鲁国下面有三家把鲁君架空的其中一位,用怠慢的口气问“谁谁谁可以从政了吗?谁谁谁可以从政了吗?”非常轻慢。我们可以想见当日权臣揽权自负,以及对于追求道德学问者的轻贱,溢于言表。然而孔子的弟子,若真的要坐在官位上,把国家治理得比季氏这个权臣杰出,坦白讲,有什么困难的?随便叫一个都比他杰出。不过季氏权位很高,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孟子》里面的对话,到底从政有什么难的呢?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鲁国想要叫乐正子去当官。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孟子说,听到非常高兴,高兴得都睡不着。公孙丑是孟子的学生,他就问,“乐正子强乎?”乐正子很有才干吗?曰:“否。”“有知虑乎?”很聪明吗?曰:“否。”孟子说没有啊。“多闻识乎?”非常博学吗?曰:“否。”孟子说没有啊。“然则奚为喜而不寐?”啊?那一个笨蛋去从政,你到底在高兴什么?为什么睡不着?曰:“其为人也好善。”原因就是这个人有一个优点,别人没有的,比现在那一些如狼似虎的政客他们都没有的,他有一个很好的优点,什么优点?好善。“好善足乎?”公孙丑接着问,好善就够了吗?就可以为政吗?曰:“好善优于天下。”好善比全天下任何才艺都还要珍贵。而况鲁国乎?何况只是鲁国里面,他只是当鲁国的官,又不是当天下的官。一个“好善”,主宰天下的官都还绰绰有余,为什么?夫苟好善,如果好善的话。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一个人只要好善,所有跑来跟他讲的,因为他好善,那我要跟他讲什么?最善的我就跟他讲,怎样做会最善,怎样做会最好,我就会跟他讲。一个人如果好名,那天下的人轻千里而来告诉他的都是什么?怎么出名。一个人如果好利,那全天下的人来告诉他的都是什么?怎么样利。一个人好战,一上了朝堂就告诉他,我可以为你怎么样打仗,我可以为你怎么样侵夺别人的土地,各位对不对?一个人好善,他坐在位子上,有位子有权,来告诉他的就都是善。所以就光光一个善良,一个好善,真正好善就是说,别人有善的他就会很高兴,对不对?就这样就够了。


由以上孟子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知道,治国首重一个“善”字,而能力次之。孔门高贤不止善,而且贤,能力个个都具足,知道吗?这些贤人从政以后要表现得比这些聚谏的权臣还要爱民、还要清廉、还要有制度,请问这有什么困难?没有什么困难的。这些揽权据位、贪求无厌的权臣们自以为所占的位子有什么让人们望尘莫及之处吗?因为他们很习惯地就会以为他们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因为他的权位很高,因为他所到之处看到他的人都是恭维他的,对不对?那他已经站在从政的位子上,他以为有什么高人一等,“诶~那个谁呀?那个端木赐可以从政了吗?”孔夫子说他怎么样怎么样,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这些权臣啊,就简直像井底之蛙般的无知,孔子回答语气虽然委婉,但亦足以杀杀权臣自以为是的锐气。这一段所讲的就是那样的时代下,那样自以为是的人的一些产物啦。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孔子的学生,名损,素有孝名。就是那个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这个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里面各位就看得到他啦。季氏想要请素有孝名的闵子骞做费县的县宰,就是像我们现在的县长,差不多这个意味。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使者说,你好好为我回去向你的君王辞掉吧,我不想当官。要是他再次派人来找我的话,我必定会逃到汶河的上游去。汶河的上游其实就是已经离开鲁国了,意思就是齐国。孔子为鲁司寇的时候,曾经闵子骞也为费宰,就是属于孔子,孔子叫他去当官的。孔子辞去之后,闵子骞也辞去,所以闵子骞当官也差不多三个月。之后三家割据,而这个费邑之宰,在闵子骞走了之后又上来的这个费邑的县长就背叛了三家。闵子骞素有孝名,因此季氏想借闵子骞来收复他失陷的人心,闵子骞的德行与颜子是同科的,岂肯为小人所用?所以有此说。


汶河的东北便是齐国,“在汶上”就是代表说跑到齐国去,避到齐国去。于此可见古代的儒者,他的去就,是何等的潇洒无滞,比起现在的拘泥权势,令我们无地自容。我们往往拘泥于这个,拘泥于那个,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我们常常因为家庭怎样,因为工作怎样,因为金钱怎样,种种的甩不开,所以我们放弃了很多应该有的理想。但是古人不是这样,潇洒得很,他再来找我的话,我就搬家了,我家当都不要了,我就跑到你找不到的地方,他潇洒得很,他也不会担心跑到那里会不会饿死,人生地不熟会不会很危险,有没有?没有。心里没有这么多挂怀的东西。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牖”就是窗户。孔子的学生伯牛,姓冉名耕。伯牛生了重病,得了恶疾,传染病之类,孔子去慰问他,从窗外伸手进屋内,紧紧握着伯牛的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反复地讲感叹的话。孔子伤心地说,唉~亡之,命矣夫。算了吧,这一切都是命运吧!不然这样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生这样的病呢?反复地在感叹的意思。


此章夫子为什么不走进房里去探病,而要从窗外伸手进去?因为伯牛所得的恶疾具有传染性,所以伯牛坚持不让夫子进入屋内,夫子不得已只好从屋外绕到病床边,刚好有个窗户,他就把手伸到窗户里边,握握他的爱徒的手,反复感叹说,“算了吧!算了吧!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吧。”也有翻译本把“亡之,命矣夫”就说“死去吧,一切都是命。”这个大概是比较不通啦,探病说“死去吧”。”算了吧!算了吧!”感叹词啦。说这一切都是命吧!就这样吧!不然,这么贤良的人怎么会得这样的病呢?这么贤良的人怎么得这样的病呢?那个内心的不舍,喃喃自语。


这个命矣夫的“命”字,就是佛家的业。个人业力个人了,谁也替代不了,君子不逃避自己的业,不逃避应受的苦。你有没有发现,你做很多作为都是为了逃一个苦?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很多修行人都一直往那个标杆前进,其实不必这样。君子不逃避应受的苦!该受的就受,坦荡荡。哪吒也有受人膜拜的一颗赤胆,他说命欠你的啊!要,你就拿去好啦,然后就粉身碎骨。不逃避应受的苦,君子所求的只是改正自己的错误,做好自己的德性,然后坦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他不会花一辈子时间试图改变后半辈子的命运,没有这么小家子气的君子啦,这个便叫做尽人事而听天命,便叫做守身无愧,正命而死。君子所求的就是这个坦荡荡的气节而已,而非以能够逃祸邀福为高。


试想以伯牛的贤德,临终时仍不免恶疾的缠身,可见这个业之如影随行,也可以见到天律之隐微而难测。然而君子不测天威,即使在面临临终的这种情况下,也只求其无愧而已,而非以逃祸邀福为能事。此章便是孔门所要示范给我们的尽人事听天命,无欲无求那种敬天的胸怀。因此孔子说:“亡之矣,命矣夫!”能做的都做了,命已经是这样安排,各位我们还能怎样?对不对?亡之矣,命矣夫。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箪”是竹子编的器皿,随便一个竹笼就是啦,小小的,自己就可以编的。孔子说,贤明得很呐,颜回啊。用个竹箪代替碗盛着饭就吃了,意思就是没有好的瓷碗。拿只瓢儿就开始喝汤了,那个瓜干了剖开就当瓢,意思是他没有汤匙。他没有碗,他也没有汤匙,他用个竹随便编个器皿就装饭,那个干掉的瓜剖开,这样舀了就喝汤。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住在荒僻简陋的巷子里,阴阴暗暗的、小小的、萧条四壁的,这个是人们所无法承受的忧愁啊,而颜回能不改他快乐的本色。贤明啊,这个颜回啊!贤哉回也!颜回不在了,不断地在想起他,贤哉回也!


各位想想看,如果我们住在陋巷,萧条四壁,我看不三餐以泪洗面的是很少,对不对?凡夫的志向就这样,你看回也不改其乐哦,拿一个瓢,舀两次说不定那个瓢还坏了,对吧?就这样喝汤,可能那个汤也没什么,就咸咸的而已啦,天天非常非常地快乐。贫富乃是身外的境遇,对心性是否圆满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你可以很贫很快乐,你可以很富然后很哀伤,对不对?当然你也可以很贫很哀伤,大半是这样啦。但很富一定很快乐吗?倒也没有。这身外境遇未必跟身内一定要有关联,它其实是没有关系的。


心性不因外物的增减而有增减,好比《孟子》这一段所说的,君子所性,君子的性跟小人的性不同。君子的性虽大行不加,君子当大官了,性还是性,返观觉照还是那一股清真的气,对不对?虽穷居不损,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返观觉照还是那一股浩然的正气,对不对?分定故也,君子的那个实相是人人具足的。他为什么讲“君子所性”?为什么不写“小人所性”?因为小人所性分定是不故的,小人所性大行就加,穷居就损,对吧?唯有君子所性是这样的。颜回,道道地地的君子。


反观人们的快乐,注意我们快乐的时候,不是在外面有增减的时候,而是在内心中有一个发生。虽然我们的心中藏有渴望,但那一口止渴的井其实正在我们的心中。你内心有渴望,你内心有贪嗔,你内心有嫉妒,而止渴的那个井,那个让你能够宁静的那个井,它就长在哪里啊?就长在那个动荡跟渴望的同一个地方,这很奇妙!你要止渴你不需要往外,你要宁静也不需要往外,你虽然失去动荡从内心,可是你要获得宁静也是从哪里?只要观照内心。它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因此若能反观心性的无亏,其中的快乐与圆满具足,满足并非外求的人所能够知道的。


颜子得己之道卓然自立,超出于形色之外,不为形骸和境遇所累,所以能够享乐于性天之中,这就是孔子特别赞赏颜子的原因。有一天你开始修行,修到浩然之气越来越足,越来越足,在最疲惫的时候里面还很畅然,在你非常非常累得时候里面还是很盎然,一整天里面都很盎然,你会说“去天堂干什么?这样其实就很不错了。”你会有这种感觉。所以为什么会乐在其中啊?就这个道理,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原来真正的快乐就存在每个人内在。


这一章给与汲汲追求外物满足的人事,非常深的省思。效法颜回,你会说“他是圣贤,我可不是他”,你要相信经典是写给谁看的?就凡夫嘛对不对?他做得来,我们就一定做得来。那况且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叫你去箪食、瓢饮、居陋巷啊?没有,其实你现在家里已经很好了,然而你的快乐却没有他深啊,对吧?这是令我们愧得无地自容的原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1022

  • 梦唤真诚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限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进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土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诌而庚之人至矣。与谗诌面庚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孟子·告子下》

  • 晓_春

    学习颜回护持内心的仁。

  • 听友251561417

    颜回,能够三月不违仁,有这样的修行和境界,按说应该快乐、健康,但却33岁早逝。。这解释为命?还是有其他的理解呢?

  • 做个有福德的人

    心里很痛苦

    1569375orjm 回复 @做个有福德的人: 痛苦也是一种体验,没有什么不好的。

  • 格物致知_bd

    讲得太好了!

  • 梦唤真诚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6.7~11》

  • 火鸟_oi

    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