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二年级上·柳宗元《江雪》|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023 二年级上·柳宗元《江雪》|年少不懂柳宗元,读懂《江雪》已中年

00:00
16:30

大家好,我是徐晋如,欢迎大家收听由我主讲的中小学古诗文同步精讲节目。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和另一位唐代的大文豪韩愈并称,后世称他们为“韩柳”。


韩愈和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人物,“唐宋八大家”是明朝人最为推崇的八个文章的典范大作家,明朝人认为你要想写好文章你就得去学这八个人。那么“唐宋八大家”当中,唐朝人占了两个,就是韩愈和柳宗元,其他六个都是宋朝人。


为什么明朝人特别推崇“唐宋八大家”呢?原因是因为明朝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文章体裁,叫做“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对形式、结构要求特别严格的文体。它是一种考试文体,就像我们的高考作文一样。


考试需要有一个标准,所以它就必须对形式上,对它的结构上作出很严格的要求,这种文章明朝人把它称之为叫“时文”,清朝人也延续了这种称呼。时文本来的意思就是明朝的当代的文体,在明朝当时新产生的一种文体。不过明朝擅长考试的那些人,那些写八股文的高手普遍认为,你要想写好八股文,你光是去学八股文是不够的,你得去学那些更加高明的古文,那就是要学“唐宋八大家”的古文。

 

柳宗元因为他参与了当时非常进步的一位改革家王叔文的改革,王叔文他是当时唐顺宗李诵非常信赖的,他是实际朝政的掌握者,最终失败了。


柳宗元开始被下放到湖南的永州,后来呢又被下放到广西的柳州,所以最后,人们也用“柳柳州”这样的称呼来叫他。


古代人我们说一般不直呼其名,一般会叫他的字,柳宗元字子厚,那么更讲究一点的呢,往往会叫一个人的号,乃至于称呼一个人的官职,有时候也用一个人出生地,用一个人的家乡的籍贯,他们这个姓在哪个地方发祥的、发源的,用这个地方的地名来称呼他。柳宗元因为他最后做的是柳州的地方官,所以人们称他为“柳柳州”。


而韩愈呢,因为他们韩氏,姓韩的,是河北昌黎县的望族,也就是这个地方特别大的一个家族,所以人们叫他韩昌黎。那么柳宗元呢,他们这一姓最重要的地方、最显赫的地方是河东,所以我们有时候也称他叫“柳河东”。


这首《江雪》是一首古体的五绝,我们怎么样最快地去判断它是一首古体的绝句还是一首近体的绝句呢?很简单,我们首先来看第二个字。按照近体诗的格律的要求,一句当中的第二个字它是有非常严谨的规律的,我们讲过这种规律,那么请同学们复习一下。


好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千山”的“山”是一个平声字,“万径”的“径”是一个去声字,也就是一个仄声字,平、仄。那么第三句的第二个字,如果它是近体诗的话,它就应该是仄;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如果它是近体诗的话,它就应该是平。


然而我们发现,第三句的第二个字是“舟”,是平声;第四句的第二个字是“钓”,是仄声。因此,这首诗的每句的第二个字,它们的平仄是这样排列的,是平、仄、平、仄,就不符合近体诗的要求。


近体诗你要么是“平、仄、仄、平”,要么是“仄、平、平、仄”,不能够出现“平、仄、平、仄”或者“仄、平、仄、平”这样的排列,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它不是一首近体诗。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它的韵脚,我们说近体诗必须要押平声韵,它的韵脚的字一定必须是平声字。然而《江雪》这一首诗它押的韵是什么声调呢?我们来看看:江雪,江,我们现在普通话呢是念“江”,但是其实在南方很多地方还保留了古音,它念江。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好,听我这么一念,同学们就可以发现,它的韵脚的字,每个字的读音都是非常地急迫的,就像爆破的感觉那样,非常地短促。那么这样的字,它的音调是什么呢?是入声字,是发音非常短促,具有爆破感的这些字。


除了韵脚的三个字之外,这首诗当中还有一个入声字,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这首诗也是一首咏物之作。咏物是对于某一件事物来进行吟咏,针对某一件事物来写一首诗。咏物一定不能够光是去描写,一定在背后要有更加深刻的含义,那是诗人不一定说出来,但是却是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内容,而那些才是诗背后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柳宗元是怎么样去写江雪的呢?首先,他是通过两个镜头的对比,第一个镜头,相当于是一个广角镜头,他把整个天地都拍摄进了他的摄像机当中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整个天地都被他囊括在其中了,他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雪后的,无比苍茫的、无比阔大的景象。


而第二个镜头,它是一个非常近的镜头。它马上收缩到了一个点。在那一片苍茫的天地之间,江面上有一只小船,小船当中坐着一位孤独的老翁。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垂钓。


蓑是蓑衣,它是用一种草编织而成的衣服。古代的时候没有雨衣,那么就是用蓑衣来挡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距今四五十年前,我的母亲,当时她是一个农村的姑娘,她为了补贴家用,她就用蓑衣草去编成蓑衣来卖。笠是斗笠,它是用竹子编成的一种帽子。


想象一下,假如说这是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画卷画了连绵的群山,画了一些道路,整个的画面非常地写意。可是在这画面的一个角落,有那么一个点,却是整个画面的最重点的部分。它是最吸引你的眼球的地方,那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样的画面,由巨大的意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个特别宏大的、特别苍茫的画面,一下子收缩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一个点,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意就这样产生了。

 

这首诗有两个特殊的句法,第一个是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它并不是只是在说无数的山上,千和万都是虚数啊,它只是在形容多。它并不是在说无数的山上面,鸟都不见了。无数的道路上,也没有人在行走了。而是说在千山万径之中,看不见鸟也看不见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句法呢?这种句法叫做“互文”。就是上下两句,它们之间的意思是交织着进行的,交互着进行的,所以称之为“互文”。


你既可以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你也把它换成万径鸟飞绝,千山人踪灭。它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是,千山万径,所有的地方,看不见鸟也看不见人。这种句法我们称之为叫“互文”。在古诗词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常见的一种句法。


这首诗当中的第二个特殊句法,就是“独钓寒江雪”。钓,我们钓的是什么?钓的是雪吗?雪是不可能被钓上来的。同学们如果钓过鱼就知道,钓鱼是有一个鱼竿,鱼竿前面有丝线,丝线的下面系着一根鱼钩,鱼钩的上面通常放上鱼饵,鱼饵是用来引诱鱼来吞钩的。


老师小的时候,那会胆子很大,就在那种非常污浊、非常肮脏的泥地里面去挖,用一个小铁锹去挖,就能挖上来蚯蚓,然后就把活的蚯蚓就穿到鱼钩上,就去钓鱼。


但是前几年,我去湖北,去湖北方山,当时我们去的地方前面有一个鱼塘,也有鱼竿,所以我就去钓鱼。但是看到地上的蚯蚓,我已经觉得很恶心了,已经不敢把蚯蚓穿到鱼钩上去了。这个到底是一种进步呢?还是一种退化呢?我觉得至少对于老师来说,那种小孩子时候的那种童真,已经没有了。做孩子时候的那种勇气,也已经没有了。


雪,它是没有办法被钓钩给钓上来的,所以“独钓寒江雪”并不是在钓雪。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它是“独钓于寒江雪中”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江上,在下雪的天气当中,他独自垂钓。他钓的不是雪,他钓的仍然是鱼。

 

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呢?他只是要表达他所见到的画面吗?老师甚至认为其实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画面,这些画面都是柳宗元自己想象出来的。


比如说柳宗元可能看到上千座的山峰吗?他怎么就知道更远处的山峰里面就没有鸟呢?他怎么就知道更远的道路上,他眼睛看不到的道路上就没有人在行走呢?实际上都是他的想象。到底会不会有一位渔翁,在那么冷的天气里面,他不在家待着,他还要出去钓鱼。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很低的。


柳宗元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是属于庙堂的,是属于朝廷的,是属于官员的,是属于每一个梦想去“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人的。


而另外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叫做江湖。它是那些追求内心的自由,追求人格的独立,他不愿意被人管束,他就追求自由自在,江湖的世界是属于这样的人的。所以柳宗元写的渔翁,实际上是一个江湖上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是一个看清了官场的污浊,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


这个人是谁呢?是柳宗元内心当中的自己,是理想化了的自己。他也许暂时做不到到江湖上去,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地渴望自由,赞美自由。所以这首诗根本是要表达这样的一种精神。


最后我们把这首诗给诵念一遍,因为它是一首古体的绝句,所以我们不能够采取“平长仄短,韵脚回环”的方式去吟,而只能够去诵它: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好,请同学们跟我再来一遍: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好,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一节课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虾小桥

    还有一个万字是入声字。我们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