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用欢喜心来养“无知”
什么叫养?我们讲一个人要有修养,要有教养,养就是修行,就是修持。但这个修持,他不是著相的,这个“养”是漫长的,自然的过程。有人问马祖大师,如何修道?马祖说得很简单:“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长养圣胎,养,不管从丹道还是禅宗上来说,都要去养。在座的好几位都是当母亲的,当你生下小孩以后,你要去养他。但怎么去养呢?是不是生下了一个仔,明天就成了帅哥靓女,楚楚动人;今天生下来,明天就让他读博士后?不可能啊。植物都需要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何况人的成长过程呢?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小孩子要靠自己成长,你拿最好的饮食喂他,他也要自己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给他最好的书,请最好的老师,他也需要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想,还得自己去吸收、消化、融会贯通才行。用六祖大师的话来说,就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参与,这个自己参与,不管是老师也好,善知识也好,父母也好,都没法给力的。有的小孩子逆反心理重,父母要求过了,他心里面就反抗,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们要看见这个“养”字,真是奇妙无穷啊。
当年我经常跟李更生老师在一块儿,他是南怀瑾老师的师兄。他对我很客气,叫我“冯老师”,尽管比我还大四十多岁。他曾对我说:“冯老师,在见地上别急,慢慢养,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出来了,跑不了的。”包括破参,你能限定自己破参吗?有的人说,我在这儿闭死关,三个月不开悟,绝不起坐,这样发心的人不少,三个月能开悟吗?未必能开悟。的确,很多人给自己的指标,要这样,那样,但八识田中的种子,你是调不动的,菩萨都调不动,还别说你自己了。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你能控制得住吗?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你能控制得住吗?控制不住。如果一分钟以后我想什么能控制得住,能自由支配念头,自由支配理性,每个人都可以拿诺贝尔奖金。正是因为我们没法去料理八识田中的种子,对未来有什么因缘没法把控,所以只有去养,养正气,养正念。至于其它的就别管他,养正以待缘,养气以待物就行。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优秀的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也是我的四川老乡。当年在五祖寺的时候,很多人在参他,参得最勤的当然是他的徒弟。他跟他徒弟说:“你就只管参,别管悟不悟,悟不悟交给老天爷。你就如是用功,别给自己提要求,生死都别管,那是自有定数的。你把这一切一切全部放下,老老实实去参,一根筋地参下去,总有开悟的一天。但具体是哪一天呢?老天不知道,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这个就是在养中去参,在参中去养,如果不放在养上,你功夫用过头,成神经病了怎么办?走火入魔了怎么办?
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的是“文火”。如果说从小孩到成人,要吃三头牛,五千斤大米,一百斤蔬菜,今天就全拿来给宝宝吃,把这个时间省略,小孩立马就成人了,可能吗?饭永远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学问要一点一点做。在禅宗上,要培养,慢慢地养,急不得,总有花开见果的那一天。
这里的“知之所知”,说高点就是正知正见,并以此来养我们的“知之所不知”。对这个“不知”,要当作菩提,当作欢喜来对待。2002年,我陪佛源老和尚到鸡足山,参与虚云禅寺开光典礼。奉佛源老和尚之命,我给山门写了副对联:“圣地相逢,欢喜人来欢喜地;名山留迹,菩提道上菩提心”。这副对联很舒服,大家都说好。上次到海南南山寺,也把这副送了他们,作为山门的对联。他们请北京的沈鹏先生写,沈鹏先生很喜欢,马上就写了,现在还挂在南山寺的弥勒殿门外。
我们一定要善于用欢喜心来养,养什么呢?养无知。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思维修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无知”的妙处。求知很累人的,已知之中的很多内容未必令你舒坦,在求知的路上,很多是招来烦恼的,一定要善于养无知。我现在上了年龄,脑供血不足,思维的频率比年轻时慢了很多。我年轻的时候,一秒钟一两百个念头都可以转得动,现在一秒钟转一个念头有时都转不动,经常属于神经短路的状态。以前还是有点郁闷,有点急,老年痴呆开始了。后来觉得管他的,养无知嘛,回向一下,觉得蛮舒服,蛮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个,“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早啊!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