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我们再印证一下,上次不是讲《禅修备考六则》吗?里面就引用了一段德山禅师的话。大家知道在禅宗里,有“德山棒”,“临济喝”,这个是“激箭似”的禅法啊!德山门下开启了云门和法眼两大宗派,非常崇高。禅宗的法是单刀直入,没有葛藤。德山禅师有一段开示非常好,他说:“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个也是“养无知”,“无心于事”,没有东西,肚子里面坦荡荡的;“无事于心”,也是“养不知”。“养不知”以后能达到什么效果呢?“虚而灵,空而妙”啊。所以我们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并不是说我们就安住于不知上。这是一个本,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就“虚而灵,空而妙”,达到了我们智慧的提升。
智慧是什么呢?“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六祖大师是这样说的。般若是什么?就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没有任何内容的。真正的般若,就是一个空寂的状态,就是智慧心。智慧心有什么内容?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与知识相比较,智慧更重要。”知识是具体的精神内容而已,而智慧可以无穷尽生出这些无量的知识。但是无量的知识不是智慧,知识是知识,智慧是智慧,智慧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就是这个不知,所以一定要“养不知”。但会不会养成傻蛋、糊涂虫,变得一无所知,肯定不是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分野。
任何事物都需要缘起
下面又说,“虽然,有患”,尽管达到了这么一个境界,但是庄子不住于这个境界。大家要知道这个妙处,为什么在佛法里面说,老佛爷说法,边说边扫,刚把这个话说完,就要大家别管了,别去在意,还有更好的法,还有更高的法门。为什么呢?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法成为学佛者的所知障、知见障、法障。一般学佛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处于一种法障的状态,很难扫除。真正伟大的禅师,眼明手快的禅师,他就善于解沾去缚,把你的知见障一条一条弄掉,不让任何东西附在你的身上。
当年船子和尚接应夹山大师,夹山大师被一棒子打到河里面去,开悟了。开悟了以后,船子和尚很高兴。夹山大师就问他,以后我怎么行持啊?船子和尚就说:“藏身之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使自己的举心动念,所作所为,进入到一种无踪无迹的地带。藏身之处、安身立命之处,都要化而归零,化到一无所有。“藏身之处没终迹”,是不是到位了?还不行,还要“没踪迹处莫藏身”。
我们的修为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第一,不住于有,“藏身之处没踪迹”;第二,不住于空,“没踪迹处莫藏身”。说来很简单,不住于有,又不住于空,但是在具体的功夫上就难了。我们每天都在举心动念,每天早上一起来,就有很多事来来去去,你还是得去应酬,怎么去应酬?我们一定要得养,要知道这里面的妙处。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为什么要这样提呢?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为什么佛法讲“缘起”?为什么佛法讲后得智?后得智就离不开缘起。我经常说,观音菩萨到我们这儿来投胎,她要驾车,还得自己去驾校学一学,考了驾照才能开车。哪怕观音菩萨来了,生在中国,也要先学汉语,会说汉语;投身到美国,就要学英语。我们要搞成一个什么事,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事务上的,都得有待于缘起。
就眼睛看东西来说,需要九个缘:耳朵要听东西,需要八个缘。眼睛要看,首先要有眼根,没有眼根你怎么看?还要有看到的对象,要有尘;根尘相即,有根有尘还不行,还得虚空,如果前面有障碍,你怎么看东西呢?第四,你还要著意,不然人虽然在这儿,你心里面在想其他的事情,又怎么看得见呢?仅有著意也不行啊,你的眼根安住在什么地方呢?安住在我们肉身上,没有这个五蕴庙,没有这个载体,那怎么行呢?你的眼睛一样没有立足之处;第六,还得有光明,在黑暗中能看得见吗?还有其它几个缘起,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大家到这儿来,也是万缘具足,离开一个因缘也不行。今天大家来,没有塞车,如果塞车就不能准时到;如果有人得病也不行,如果我今天身体不好,对不起,挂了免战牌,不能上课了也不行;没有这个环境也不行,如果你们今天来了,有人说我们是非法聚会,让大家到派出所里报到,那也不行。成就一个事需要种种因缘,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汇聚,就成不了这个事。这里来的朋友,有学佛的,有学传统文化的,没有这个根基,谁跑到这儿来听我瞎侃胡诌,乱说一气?另外对于听课的朋友来说,今天公司有事,家里面有事,你也来不了。像那位天使公司的先生一样,到北京出差了,很可惜,我也很想念他,给我谈那么多鼓舞的话,我也很在意。包括澳大利亚的那位大姐,今天没来,我也觉得遗憾。各人都有各自的因缘,哪能为我而绑定呢?
所以,“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当”是什么呢?恰当、正当、合理。要求证一个东西需要证据,要做成一个事情,需有众多的因缘。这个通通都叫做“有所待”。前几天,大家还期待着周二早上聚会,今天过了,又等待周五早上大家的聚会。为什么必“有所待”?因缘成就离不开这个,这个大家都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