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39社会寄生虫也是一种罪?布罗茨基的胸怀

第六单元39社会寄生虫也是一种罪?布罗茨基的胸怀

00:00
15:24

第六单元第39


社会寄生虫也是一种罪?布罗茨基的胸怀


“寄生虫布罗茨基审判会”


如果我说有一种罪名叫“社会寄生虫罪”,你肯定觉得我在说笑话。“寄生虫罪”?那可从来没听说过。不过,我们这节课要介绍的这位诗人,就曾经因为这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流放。他就是俄罗斯裔美国诗人布罗茨基。


布罗茨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从小就性格激进,爱干出格的事。比如说,他15岁的时候,突然决定辍学。他当时读八年级,有一天上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宪法,全是空洞的说教,他觉得太虚伪了,就站起来收拾书包,离开了课堂,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布罗茨基离开学校,去干什么呢?他进入了社会的大课堂,干过十几种工作,当过工人,烧过锅炉,在医院太平间缝合过尸体,参加过地质勘探队,还进过监狱和精神病院,可以说是备尝生活的艰辛。


后来,布罗茨基开始专门写诗。不过,就因为他写诗,当局逮捕了他,还召开了“寄生虫布罗茨基审判会”来公审他。当时的审讯记录还留着,特别有意思:


法官问:您的职业是什么?


布罗茨基答:诗人。诗歌译者。


法官问:是谁承认您是诗人的?是谁把您列入诗人行列的?


布罗茨基答:没有人。那么是谁把我列入人类的呢?


法官问:那您学过这个吗?学过怎样成为诗人吗?您没有上过大学……


布罗茨基答:我不认为诗人是教育出来的。


法官问:您做过什么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吗?


布罗茨基:我写诗。这就是我的工作。我相信……我确信,我写下的东西将服务于人民,不仅是此时,还将服务于后代。


这就是著名的“布罗茨基审判”。从中能看出布罗茨基作为一个诗人的骄傲和自信。最后,他被判处五年苦役,到遥远的北方边疆服刑。这是他24岁时候的事。后来,在他32岁时,当局干脆把他驱逐出境。


布罗茨基早早显露的才华


布罗茨基似乎是倒霉透顶了。不过,万幸的是,他的诗歌才华很早就得到了承认,这也使得他日后的诗人生涯比较顺利。


比如说,他的老师阿赫玛托娃就特别欣赏他。阿赫玛托娃联合肖斯塔科维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人士,呼吁释放他,于是他只服刑18个月,就被减刑释放了。


再比如,大诗人奥登也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他被驱逐出境时,当局原本要把他送到以色列去,因为他是犹太人。可他坚持要求去奥地利的维也纳。一到维也纳,奥登就像父亲迎接儿子一样,把他接到了家里,还带他参加国际诗歌节,安排他去美国,让他一下子进入了国际诗坛的核心圈子。


那布罗茨基的才华是怎样在诗里表现的呢?我举一个例子。


21岁时写过一首诗《黑马》,写他和朋友们晚上在篝火旁见到的一匹神秘的黑马:


它浑身漆黑,感觉不到身影。


如此漆黑,黑到了顶点。


如此漆黑,仿佛处于针的内部。


这几句是描述这匹黑马有多黑。一个是黑得没有影子,让人想象那是得有多黑。一个是黑得仿佛处于针的内部,这就费一番思量了。针是很细的,针的内部不光是黑暗,因为没有什么空间,还特别拥挤、逼仄,而且密度特别大,这种黑,是让人窒息的。布罗茨基单是描写黑,就能够找到这么奇特的表现方式。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


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这一句就更加才华横溢了,一下子准确地写出了黑马这个意象的象征意味,让它从一匹普通的黑马变成了一匹形而上之马。那么黑马象征什么呢?有人认为黑马象征死亡。也有人认为黑马就是诗歌本身,它和作为骑手的诗人相互寻找。


布罗茨基展示的胸怀和境界


布罗茨基不光是有才华,他还是一个诗歌的行家里手。咱们前面介绍过的奥登、阿赫玛托娃、弗罗斯特、卡瓦菲斯等诗人,布罗茨基都为他们写过评论文章,见解特别深刻、独到,把那些特别隐秘的东西都挖掘出来了。这就好像围棋大师,不仅实战厉害,还往往是理论高手,对每一手棋的棋理都了如指掌。


那布罗茨基的实战水平如何呢?依我看,如果说诗歌是一个竞技项目,那他就是一个最强大的对手,是一个典范诗人;换句话说,诗就应该像他那样写。


比如说,他过去那些丰富、苦难的经历,都在他的诗里体现出来,他是通过个人的人生经验,写出了对历史的洞察和思索。


来读一读这几句:


由于缺乏野兽,我闯入铁笼里充数


把刑期和番号刻在铺位和椽木上,


生活在海边,在绿洲中玩纸牌,


跟那些魔鬼才知道是谁的人一起吃块菌。


这是他的诗《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四日》中的头几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呢?是布罗茨基40岁生日。他在这首不太长的诗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包括他怎样服苦役、怎样受苦、怎样劳作、怎样被迫流亡,等等,用的是象征性很强的语言,既形象又凝练,虚实结合得非常严密。比如,“我闯入铁笼里充数”是象征,写他被迫去服苦役;“把刑期和番号刻在铺位和椽木上”是实写,用的是非常细的细节。这样一来,诗句特别有弹性,特别耐读。


不过,这首诗真正的闪光处是它的结尾:


但是除非我的喉咙塞满棕色黏土,


否则它涌出的只会是感激。


历尽人生的磨难,见识了历史的荒诞,他却没有带着一腔戾气,一味抱怨和控诉。他唯一心心念念的,居然是对生活、对岁月的感激,这真是了不起的境界和胸怀。他是把个人的悲欢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去体会、去思索。这样看来,布罗茨基的恃才傲物,不如说是发自内心的诚恳。


布罗茨基通过个人经验书写的历史


布罗茨基诗歌中的历史,往往通过个人经验来书写,有时是回忆或者怀念,有时是把诗献给某个亲人朋友,有具体所指,又有言外之意。


比如这一句:


对你的思念正在后退,如听了吩咐的侍女。


这是布罗茨基写给母亲的。他是家里的独生子,被驱逐出境后,直到父母相继去世,也没能同他们再见面,所以内心充满了痛苦。那他是通过哪些细节怀念母亲的呢?再听听这几句:


“我们的家族,”你曾说过,


“没给这世界贡献将军,或——想想我们的运气——


伟大的哲学家。”不过,还好:涅瓦河面


已溢满平庸,承受不起再多一个倒影。


从那每天被儿子的进步拓宽的角度


一个徒有那些炖锅的母亲还能剩下什么?


他先是引用了母亲的话,说家里没出什么大人物。涅瓦河面的倒影,指的是那些大人物雕像的倒影。这听上去就好像是拉家常式的“自黑”;但他又话锋一转,通过“每天被儿子的进步拓宽的角度”这么一句,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期望,里面带着由衷的骄傲。这就是“先抑后扬”。


写诗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取舍,就是说写什么不写什么。他怀念母亲,要说的话一定很多,但是为什么要选取这个细节表现?因为这是他们之间最核心的东西、最能联结他们感情的纽带,就是那种“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也会心有所动,恰恰是因为,他的个体经验契合了我们的个体感受,引发了深刻的共鸣。


布罗茨基诗歌中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除了写历史,布罗茨基还很善于处理现实生活的题材,哪怕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可以通过诗歌的手法,写出趣味,写出深意。


他有一首诗叫《蓝调》,写的是他在纽约的房东因为房租的缘故逼他搬家的事。他写道:


我在曼哈顿住了十八年。


房东原来挺好,后来变得恶劣。


其实,是个人渣。天哪,我恨他。


钱是绿的,可它流起来像血。


乍一听,好像布罗茨基对这个房东意见挺大,都骂他“人渣”了。其实,他这是一种虚张声势,未必真想骂这个小气鬼房东,他真正要骂的是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是人情凉薄,是金钱本身的冷酷。


“钱是绿的,可它流起来像血”这一句很巧妙,因为美元是绿色的,却有嗜血的本性。他在后面几节里还用美元是绿色的做文章,写出了面对衰老、丧失的无奈。比如“钱是绿的,可它让你郁郁寡欢”,说的是一分钱憋倒英雄汉,让人郁闷。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的是,郁闷和蓝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blue,所以是双关语。再比如“钱是绿的,而我已白头”,钱是绿的,而他在老去,头发在由黑变白。都是拿颜色说事儿,情绪很无奈,写出来却很诙谐,很好玩。


布罗茨基诗歌中的现实,还往往和历史交织在一起,所以不单薄,有厚度,有深度。比如这几句:


我梦见了你,怀着孩子。而离开你后,


有多少岁月已经逝去,


我经历着一个罪人的痛苦,我的双手


兴奋地抚摸着你的腹部,


却发觉,它们是在摸索自己的裤子


和电灯开关。


这是他写给他留在俄罗斯的女友的,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孩子,但他离开俄罗斯时只能是一个人。所以“罪人的痛苦”是悔恨,是遗憾,也是他逃避不掉的命运。这里的关键是,回忆历史的梦和现实发生了碰撞,温馨的梦总要醒来,面对冰冷的现实。诗往往就是在这种错位和碰撞中产生的。


布罗茨基的诗告诉我们,历史和现实永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真实,是诗歌永不枯竭的源泉。它要求我们,无论是写诗还是读诗,那种让心灵颤抖的感动,只有深入到生活、生命的细部才能发现。


结语


好了,这一讲我给你介绍了诗人布罗茨基的故事,主要讲了三个要点:


第一,布罗茨基复杂的个人经验造就了他深刻的诗歌世界;


第二,布罗茨基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展现出可贵的胸怀和境界;


第三,布罗茨基诗歌中的现实,是和历史交织在一起的。


最后,请你听一听布罗茨基的诗《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四日》,并且思考一下:“我让狱卒的第三只眼探入我潮湿又难闻的/梦中”是什么意思?欢迎你和我一起讨论。


我向你推荐的布罗茨基诗歌的中译本,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比较早的一个版本。最近,《布罗茨基诗歌全集》正在陆续推出,也值得关注。


这次的课就到这里,下一讲我会向你介绍圣卢西亚诗人沃尔科特,一个在身份认同中纠结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月亮出来了吗2020

    老师老板,再出一期诗歌课呗

  • 阿斗木_1l

    我让狱卒的第三只眼探入我潮湿又难闻的/梦中 人只有两只肉眼,诗人所谓的第三只眼,是狱卒对诗人的看守、窥探、胁迫所造成的压力与阴影,这只眼睛不是生在肉体上的,而是在监狱岁月中形成的,虽然离开监狱恐怕也将如影随形,不时在诗人潮湿、难闻的恶梦中突然现身,给诗人猝不及防、冷酷又难以言表的打击。

  • 1852785

    深刻,深刻到让人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