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为阳历9月22~24日,处于黄经180°。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因北半球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燕子、杜鹃等都开始成群结队地从逐渐变冷的北方飞往南方。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
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避肃杀之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的好时机,如登山、慢跑等。可选择登高观景等方式来使自己心旷神怡,远离不良心理因素。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
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甘、润的果蔬。
秋分的养生原则
预防胃肠疾病复发
天气逐渐变凉,胃病患者要防止原来的胃病加重,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疾。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过多的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秋分滋补原则
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在秋季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秋令饮食养生应忌苦燥。另外,饮食不当、悲伤过多、痰饮瘀血也都会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务必顺应季节来食养。
切不可乱进补
首先,注意不要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健康。其次,忌慕名进补,如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
精神调养
秋分过后,容易情绪低落,悲忧伤感。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宁神定志,收敛神气。要多去户外,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影响,避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宜用益气健脾、润肺生津的药膳
秋分药膳调理当以滋润益肺为主,肺脏属金,恶热喜凉,所选药膳以平性和凉性的为好。秋分后寒凉日渐浓郁,脾胃不好的人要兼顾益气健脾。
秋分养生运动:登山
“登山”是最适合秋天的健身运动了。诗圣杜甫于重阳节独自登高望远,写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登高》。诗仙李白也有“攀崖历万重”的诗句。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脍炙人口。可见古人就有秋季登山的习俗。自古以来登山就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最初的登山运动可能与上古时“射礼”有关。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还要上山采些野生食物或药材,或狩猎。登山有益于身心健康,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浮尘与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负离子含量高,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
登山运动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情操。登上高峰,极目远望,把壮丽的山河尽收眼底时,也让人心情十分愉悦舒畅。登山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也潜伏着一定危险。为了保证安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五要点
1.登山时最好结伴而行,未成年者要有老师或家长带领,要集体行动。
2.登山的地点应该慎重选择。要向附近居民了解清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天气变化的情况,选择一条安全的登山路线,并做好标记,防止迷路。
3.备好运动鞋、绳索、干粮和水。在夏季,一定要带足水,因为登山会出汗,如果不补充足够的水分,容易发生虚脱、中暑。
4.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携氧片、云南白药、止血绷带等,以便在发生高原反应、摔伤、碰伤、扭伤时派上用场。
5.登山时间最好选择早晨或上午,午后应该下山返回驻地。不要擅自改变登山路线和时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