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市井繁华,赏宫廷绝色,各位万福金安,我是张晓龙,邀您一同感受清朝的烟火气。
鱼香肉丝、糖醋排骨、酸辣土豆丝、韭菜炒鸡蛋、宫保鸡丁、番茄炒蛋、白菜豆腐汤……这些我们现代社会中全国流行的家常菜,清朝人、我们最熟悉的大才子纳兰容若吃过吗?
可能也许应该,大部分人都没有接触过。清朝流行的烹饪法有炒、蒸、煨、炖、拌、熏、焖、煮、煎、炙烤、油炸等等,几乎现有的烹饪技术,他们都掌握了,但是,菜的搭配上,就不见得能和现在人摸索出来的美食重合了,毕竟,每一样美食,都是勇士不断尝试和更新出来的。拿豆腐来说,当时有各色各样的豆腐做法,光袁枚在清朝美食指南的《随园食单》中就说了不下10种,但它的最佳搭档一直都是虾米(当时的人认为虾不能独自上桌,只堪做配菜),偶尔会加些香菇、松子、紫菜之类的,而不见白菜的身影。更别说用来做白菜豆腐汤了。
当代人刚开始学做菜就能上手的番茄炒蛋呢?这更不可能了。西红柿传入中国大约在17世纪,当时中原的王朝还是明朝,如此悠久的历史,就没有哪位美食专家研究研究它入菜的方法吗?还真是空白。因为,西红柿外观长得好看,果实既像蔬菜又像水果,当时的人都还没确定如何归类它,拿它入菜,相当于在做黑暗料理。所以那会儿,西红柿只是作为观赏作用而被栽培的。一直到20世纪,才有零星的人开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它当作菜来尝试。中国普遍种植西红柿当菜吃,要到50年代了。所以,别说纳兰容若吃不上番茄炒蛋,民国吃上的人估计也都很少。
那么,清朝民间对吃有所讲究的人,都爱吃什么菜,他们都是怎么搭配菜式的呢?让我们以清代美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和袁枚的《随园食单》为蓝本,一起去探究一下。
李渔最喜欢吃大闸蟹,其他的美食,他吃完以后闲聊都能说道说道它到底美在哪儿,唯独大闸蟹,别说谈论,想都不能想,想想就会流口水。每到大闸蟹快要上市的时候,李渔就开始存钱备着,家里人都笑他以蟹为命,于是,他自己也戏称这是“买命钱”。从大闸蟹刚出来,到季节过去而下市,他一天也不会错过。没有大闸蟹的日子,李渔仿似度日如年,每年就盼着那几个月。后来,见别的食物经常能在过季以后吃到,于是,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用糟、酒把蟹保存起来,虽说味道可能不如新鲜的好吃,勉强止渴一下吧。
李渔对大闸蟹的喜爱,真真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为了把大闸蟹完全融入生活,他甚至还会把身边各种人事都跟蟹关联起来,比如,吃蟹最佳时节的九、十月,他叫“蟹秋”,为他做大闸蟹的奴婢,他直接给人家该称呼,叫“蟹奴”。另外,酒酿的蟹叫“蟹酿”,米糟的叫“蟹糟”,连装它们的瓮都要赐命“蟹瓮”。真是“孜孜不蟹”的一生。
那么,李渔的蟹是怎么做的呢?很简单,清蒸、冰镇。为的就是要保存蟹的全貌和本身味道。他吃蟹讲究现剥现吃,而且,还必须自己亲手剥的才有味道,别人剥来只吃肉,那是没有灵魂的!
李渔还特地批评了一下那些破坏蟹味的做法,比如,如果拿蟹炖汤,味道鲜是鲜了,但蟹的美好质感在哪里?如果把蟹切细“脍”之,它的味道全散了,也完全是暴殄天物。最讨厌的是,还有人把大闸蟹切成两截,油、盐、豆粉一起撒在上面煎,这还吃个啥?色香味全失掉了!“他们那么乱搞,估计是嫉妒蟹的味道好,看起来美观,才这么蹂躏它吧?真是一群柠檬精!”末了,这就是李渔最后的评价。
吃鱼,李渔也特别有讲究。因为鱼类众多,什么鱼适合怎么烹饪,就得有细致的甄别了。比如,他认为,像鲟鱼、鳜鱼、鲫鱼、鲤鱼,适合清煮做汤喝;鳊鱼、白鱼、鲥鱼、鲢鱼,则适合切成细片用火煎烹。而煮汤的话,水不能太多,放到鱼的一半就行,不然,水多一口,鱼淡一分。当然,无论是煎还是煮,都不如蒸。把鱼扔进锅里,放点陈酒和酱油,再配点姜、笋、香菇之类的鲜蔬,火候到位,揭锅合时,那蒸出来的鱼,真是鲜与美恰到好处,让人垂涎欲滴。不过,因为太讲究“鲜”,李渔恐怕是难以想象川菜酸菜鱼、水煮鱼的美味了。
李渔一生对吃几乎来者不拒,唯独有三样,是他发誓终身也不会碰的,那就是葱、蒜、韭菜。按李渔的说法,这三样是“菜味之至重者也”,味道太大,做配菜他都觉得都不配,会掩盖许多菜本身的味道,杂了其他,就不“鲜”了。然而现在,葱、姜、蒜、韭菜之类的佐料,几乎占了各种菜的半壁江山。光这一点可见,清朝的食谱,相对比较适合江浙沪群众。
还有一样,也是李渔觉得不太有可取之处的,那就是家禽中的鹅。他认为,鹅肉完全没啥,也就是肥而已,肥到深处,就有一点点甘甜的味道,否则就如同嚼蜡。于是,他是不怎么爱吃鹅的。
于是,有一天,有个朋友神神秘秘地跑来跟李渔说,他知道鹅怎么烧好吃,配以“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表情,身为老饕的李渔禁不住眼前一亮,赶紧追问。那人说:“其实我也是听说的。据说,以前有个人很会做鹅掌,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每次要杀肥鹅的时候,先熬一锅油,煮沸以后,把鹅站立着投进去,鹅当然痛不欲生呀,于是它就会拼命往池子里跳,无所谓,任它跳,等它跳走,你再抓回来继续放进油锅,它还会奋力再飞,你再抓,反反复复三四次,丰美甘甜的鹅掌就成了,特别好吃!”
李渔一听,不禁头皮发麻,忙阻止道:“哎呀太惨了,你可别说了,我不愿听了。”虽说吃荤菜是人所欲也,但也用不着这么折腾它们吧?李渔继续语重心长地批评:“动物不幸被人所畜养,吃人撒喂的食物,又死于人之手,你想吃它,正常弄死就算了,何必在没死之前让它遭这么大酷刑?这样做出来的鹅掌或许很美味,但吃进嘴里,入到肚子里,也就舌头尝到了一会儿的味道,相当于入口就没了,而鹅所受的痛苦却是我们享受时候的一百倍呀。让生物那么久的痛楚换我片刻的美味,我是不忍心的。估计地狱就是为这样的人设置的,他们死后到阴曹地府受炮烙之刑,大概比鹅受到的还惨。”
看来,即使是美食专家,吃遍了荤腥,也是十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而连几百年前的清朝人都认识到了这点,当代那些敲猴子脑髓、虐杀而为了口腹之欲的,什么时候才能觉醒呢?
李渔对食物和烹饪表达了个人的偏好,而袁枚的《随园食单》,则完全是个清朝美食谱。一开篇,袁枚就将美食制作方法做了一条龙解说,倾囊相授。
首先,食材怎么选呢?《随园食单》第一篇的“须知单”说:小炒肉最好用后臀的肉,做肉圆要用前夹心;炒鱼片用青鱼、鯚鱼,做鱼松用鯶鱼、鲤鱼;蒸鸡选小鸡、用火煨选阉了的公鸡、想要得到鸡汁就得用老鸡。还有,鸡是母鸡嫩,鸭是公鸭肥,这都是他多年吃出来的经验。
选好了食材,怎么洗刷呢?毕竟,经过几道水,如果处理不得当,很多事物都会变味儿。别急,袁枚有招儿:眼窝得去毛,海参得去泥,鱼翅得去沙,鹿筋得去臊;猪肉有筋,剔掉就好吃了,鸭子的肾比较臊,去掉就干净了,剖鱼的时候如果鱼胆破了,那这条鱼相当于废了,会弄得整盘鱼都是苦的……
洗过了,下面轮到菜刀的工作。为了不串味,切过葱的刀,就不要去切笋了,捣过辣椒的臼,就不要去面粉里搅了。
然后,各类菜之间怎么搭配呢?干燥的,煎炒可以入味;荤素可以混搭的,蘑菇、鲜笋、冬瓜等;只能搭配荤菜的,有葱、蒜、韭菜和茴香;职能搭配素菜的,芹菜、百合、刀豆。也就是说,按袁枚的搭配法则,他也许可能吃到过韭菜炒肉、刀豆土豆等家常菜。小葱拌豆腐就不可能了,因为他们认定葱只能搭配荤菜。
选好菜式怎么搭,下面就该轮到烹煮的方法了。怎么烹饪,说白了就是火候的问题。煎炒类的菜,就得上大火,火小了东西都废了;煨煮之类的,就必须用文火,大火食物就枯了;要是想收汤的话,先大火后小火即可。越煮越嫩的,是腰子和鸡蛋,略煮一下就容易焦的,是鲜鱼和酣蛤。另外,起锅的时间也必须掌握,肉起迟了就会变黑,鱼起晚了或肉变死,蒸煮过程中屡屡揭开锅盖的,菜的香味就都跑走了,洗了火还放里面烧的话,没有油就会失去味道。
菜煮熟后,必须放调料了。调料有四条法则:酱用伏酱,油用香油,酒用酒酿、醋用米醋。至于其他的葱、椒、姜、桂、糖、盐、酱油……别想了,那时候用的也不多,只偶尔做一做配菜。至于想吃点重口味的,冬天用胡椒,夏天用芥末,辣味十足。李渔比较讲究原味,袁枚则强调,擅长做菜的,一定要会用调料。因为,吃菜吃的是味道,如果太淡了,不如喝白开水呢。当然,味道可以浓厚,但却不能变成油腻,不然,光吃猪油就好了。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清朝人到底能不能吃到什么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菜。这一点,袁枚的《食单》里也不吝描述。像香菇烧里脊、白斩鸡、醉虾、醋拌海蜇、韭菜盒子、炒三鲜、黄焖鸡、粉蒸肉,当时的人就先我们之前品尝过了。而这些经过时间检验而仍然盛行的菜,大约就是舌尖上的“中华遗产”了。
可是我觉得炒菜有蒜才好吃啊,虽然味儿确实很浓
太极异次元 回复 @蕉下客233: 我最喜欢吃蒜
美食家就是这么来的
太残忍!
鲤鱼吃蟹?
又来学习咯👍👍👍
古代的菜肴分得好细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