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家而成国,家恒男妇半。”《清史稿·列女传》中有这样一句恒言,足见,当时的人对一个家庭或家族能否和睦长久,是有清醒且前卫的认识的。自古以来,一个家族的兴衰,少不了男人在外觅封侯,显然也不可忽略女子的尽心操持。因为,男人在忙事业的时候,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族中的一切伦理关系的处理,以及与周遭邻居的相处模式,几乎都由身居后院的妇女在奔忙。
可以说,朝堂是公卿、士大夫们的江湖,后院,就是女人奋斗一生的战场。在封建时期,一般中产或高阶家庭的女人是不需要农桑之事,也不用出外谋生的,所以,她们唯一的工作指标,就是相夫教子,周旋于双边亲戚和丈夫的社交圈之间。这种身份的女人,换上当代标签,就是正宗的“家庭主妇”。
那么,清朝男人对家庭主妇都有些什么要求呢?或者说,当一个合格到能跻身《列女传》的清代家庭主妇,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第一个关键词:节俭。
清代著名文臣张英的妻子姚氏就用一生贯彻了这个优良品德。
张英和姚氏是老乡,在“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浪漫里,俩人结为夫妻,从此互相扶持,守望一生。张英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回家和妻子说道说道,有难以抉择的,也会向姚氏倾诉,希望她能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出支持自己的道理。比如,张英刚被选拔到翰林院当官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有人赏识他的才学,直接给他发了个内含千金的红包,张英不肯接受,但想到家里那么穷苦,老婆为了生计焦急为难,不免又觉得有点可惜,于是回家就和姚氏说了这件事。
姚氏听完丝毫不惋惜金灿灿的金子稍纵即逝,反而赞叹道:“你做得对啊,无故收受别人的钱财,将来是要用其他东西还的呀。如果别人问这钱从哪里来,我们能不惭愧吗?才当小官就收红包,这是收受贿赂,是赃官贪官的行为。”得到妻子坚定的回答,张英终于安心踏实了。
拒绝了飞来横财,姚氏的日常生活更落魄了,连基本的穿衣吃饭,都要仰仗张英在朝为官而搞信用抵押和租借。不过,姚氏不仅不抱怨生活的苦,长久以来的清贫反而更坚定了她俭朴的品性,后来张英工作稳定,收入增加,姚氏也不改多年节俭的习惯,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衣服破旧了,就自己拿起针线缝缝补补又三年。
张英官运亨通,当上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后,姚氏也没有因为成为了“宰相夫人”而沾沾自喜,还是一贯的谦卑自持,把节流作为勤俭持家的第一行为准则。
姚氏到底节俭成什么样呢?有一个例子,最可以让人直观感受。
有一次,一位远房亲戚派丫鬟去问候姚氏的起居,姚氏正巧又坐在院子一角缝补衣服,丫鬟不认识她,见姚氏的样子,想着必定是相府奶妈子之类的仆人,便问道:“夫人在吗?”姚氏闻声后犹豫了一会儿,怕自己的极度朴素传出去让丈夫面子挂不住。不一会儿,一个声音在脑中响起,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并非见不得人的陋习,于是,她还是站了起来答应了句“我就是”。搞得丫鬟惭愧万分。
这种俭朴,持续了姚氏的一生,张英60岁的时候,眼睛早已有些昏花她还是坚持亲自为丈夫织棉衣御寒。
除了干这些基础的家务活,姚氏也并非一个不通文墨的家庭主妇,她在娘家的身份,是明末举贤良方正的文儒姚孙森的幼女。无论是出自文学世家,还是与丈夫相处之后的耳濡目染,姚氏都是个合格的女诗人,茶米油盐之后,她偶尔也会写一写小诗,抒发自己的小心情。这些诗汇集成册,就是后来的《含章阁诗》。
因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育后代方面,姚氏也不含糊,女儿张令仪是位“自恨罗衣掩诗句”的才女,丹青绘画,诗文词章,无所不通。儿子张廷瓒、张廷玉、张廷璐、张廷瑑等,也都接连考中了进士,张廷璐更是荣获了康熙五十七年会试中的一甲第二名,也就是榜眼的名位。面对继张英入翰林并进入南书房的张廷玉,连康熙皇帝都中肯地点评说:“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朝堂和家庭两头牵挂的士大夫家庭,父亲对子女的教导,基本只能抓住大的方向,而母亲的教育,则可以细致做人的到一切品德,姚氏用儿子们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教育上的成功。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家庭主妇,大概是清朝中产阶级最理想的妻子人选。那句“家恒男妇半”,也应在了张英和姚氏夫妇身上。
不过,毕竟是几百年前,思想尚未得到解放,清朝一些封建时期固有的迂腐道德,以及对女性的约束和禁锢,也葬送了不少女人的一生。清代文学家嵇永仁的妻子杨氏作为家庭主妇的一生,既是值得推崇的,同时,她又是时代的牺牲品。
因为屡试不第,嵇永仁选了一条唐朝考生们常走的路——给大官做幕僚。他投靠的是福建总督范承谟,然而不巧的是,没多久,清朝“三藩”之一的耿精忠造反,作为福建首脑,范承谟率先被控制,嵇永仁也随之深陷牢狱。和清廷对峙期间,嵇永仁依然过着悲惨的囚禁生活,谩骂、羞辱、折磨摧垮了他,最终,生无可恋的他选择了上吊自杀。
嵇永仁抛弃了生命,但他留下的社会关系还在——他父母年事已高,没啥生产能力,只能靠人养老,他的孩子嵇曾筠也才刚刚7岁,正需要抚养和教导。于是,这一切重担都落在了27岁的杨氏身上。作为一个寡妇型的家庭主妇,她接下去的人生动力,就是将丈夫最亲近的人送走的送走,养大的养大。
杨氏先是遵守古代妇女的优良德行,勤勉地孝顺公婆,等公婆接连寿终正寝,又严格遵循礼仪将他们风光大葬。总算恪尽职守地完成了人生这项重任后,接着,福建平定,丈夫手下的仆人为了完成每个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愿望,将他的遗骸千里迢迢运送了回来,杨氏只能再度一手操持丈夫的葬礼。将阔别已久的丈夫下葬后,杨氏终于忍不住崩溃大哭了,摸着儿子的头倾诉自己的无奈。
这段自述,可以代表当时妇女被教条塑造的基本价值观。
杨氏说,孩子他爹死后,本来她也应该殉情而去,之所以没死,是因为还有公婆要赡养。毕竟,无论古今,孝字总是第一要义。等公婆都走了以后,又将孩子他爹的骸骨平稳落葬了,她终于可以遵循所谓的节妇教条去死了,可又因为有孩子在。孩子还没长大成人呢,按传统礼教自杀,舍不得孩子,照顾孩子成长,又做不了时人提倡的节义女子……
时人自然不会有这种犯难,甚至绝不会有夫死从殉的离奇想法,可在当时,这就是能给妇女造成困扰的普世价值观,也是男人塑造在女人身上的忠贞枷锁。
当然,杨氏最终还是选择了陪伴孩子成长。在杨氏的教导下,小曾筠向父亲看齐,致力于学习,而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杨氏只能每天拼命织布,靠劳动换取粮食。拿纺织品兑来的米,在杨氏手中有两种命运,一部分被煮成米饭,一部分则煮成稀粥。米饭是给儿子吃的,稀粥则是老母亲喝。杨氏拉着儿子语重心长地训导说:“你能读书,所以有米饭吃,我不过是你爹的未亡人,喝稀粥就行了。”意思是,未亡人在与不在是没什么实际意义的,她活着只是因为有任务——培养嵇家的下一代。
过着最艰苦的生活,用苦行僧一样的方式,杨氏终于把儿子抚养成人了。等儿子终于进士及第,在官场也越来越水涨船高,她又不断警戒他,要廉洁和谨慎。她的大半生,都是围绕儿子的,而儿子的成功之路,也少不了杨氏源源不断的助益。因此,说杨氏是伟大的女性,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可仔细推究,她其实还是在完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古老“三从”,做了一名合格的儿媳、妻子和母亲而已,如果要为她的一生提取三个关键词,就是:孝顺、忠贞、贤母。
而作为与夫君共进退的妻子的一面,杨氏其实是失败的。她对嵇永仁的影响微乎其微,甚至只能算是一个履行妻子义务和职责的工具人。因为,早在嵇永仁去福建工作之际,身边携带的已经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小妾苏瑶青了。当他二人一路恩爱唱和之际,杨氏仿佛是个多余的人,可又因为嵇永仁妻子这个身份,禁锢了她的一生。
这样的家庭主妇,当然算不上“积家而成国,家恒男妇半”的成功案例,嵇家的发展,可以说完全是由杨氏一人撑起来的。然而,杨氏的一生其实都活在古人塑造的女性道德标杆里,更可怕的是,她也将用苦情的一生,作为榜样,去影响和压抑其他女性。
节俭是一个家庭的重要之重
古代女人娘家是外人,嫁人后男人没钱时过穷日子。男人有钱还名正言顺的纳妾。从小到老都得不到好
我呸,杨氏值得吗?
又学习了🙏🙏🙏谢谢晓龙老师的分享🙏🙏🙏
女人对自己太苛刻了~
古代妇女太难了
那时候的女性真的好难,不仅被世俗禁锢,也被自己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