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蔡老师。从今天起,为大家讲述古代文臣的一系列典范,人数众多,但《幼学琼林》根据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编排,蔡老师也分五期把他们讲完,每一期一个等级或一个主题,这样逻辑性较强,也便于同学们对照梳理,继续对中国古代的文臣官制加深印象。好,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都是宰相级别,那么有哪些人呢,好多都是我们的熟人,我们先朗读一下今天的内容: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
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
怎么样?这些人,大多都不陌生吧,因为宰相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名气很大,宰相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天下的安宁和社会时局,所以特别博人眼球,不着急,那么我们就一个个来看:
萧曹相汉高,曾为刀笔吏;这一句话中就有三个物,意思是说呀,萧何和曹参,他们曾经都是秦朝的刀笔吏,后来协助刘邦起事,一统天下,也成了汉高祖的丞相。那么什么是刀笔吏,最早竹简之上是用刀刻写,后来发明毛笔之后,刀笔就用来做修改之用,写错了把它刮干净重写。那么这个官,其实就是撰写公文的人。那么到了后世,就泛指文职官员。那么在这里指的是萧何和曹参,并不是说他们干过这个官职,只是形容他们以前在秦朝担任的官职太小不值一提,而且无所作为,是为了反衬他们后来做汉朝的丞相,做铺垫的。
那么我们就简单来了解一下萧何和曹参,这两个人是刘邦沛县老家的嫡系,最初创业的一群兄弟中的两位,还有就是刘邦的发小卢绾,吹鼓的周勃,杀狗的樊哙和车夫夏侯婴。那么,我们先讲一讲萧何,曾经是秦朝沛县,担任主吏掾,相当于副县长,主管官员的任命调动,有点像县里的组织部部长,萧何呢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官员,但和这帮人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居然成了莫逆之交,尤其对刘邦,格外佩服,也多次利用职权暗中保护他。后来辅助刘邦起义,千难万险有了地盘儿,后来刘邦军队又攀上高枝儿,刘邦和项羽成为结拜兄弟,后来又与项羽约定谁先攻入咸阳就称关中王,刘邦在张良的谋划下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过关斩将,攻入咸阳。但是之后,诸将包括刘邦在内,全都陷入温柔乡而不能自拔,纷纷争夺金银财宝,而萧何这个时候,以宰相的胸怀和视野,却接收了秦朝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和图书,掌握了全国的郡县户口、山川险要,以及资源分布,对日后制定治国之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鸿门宴刘邦侥幸逃脱之后,项羽称王分封天下,萧何规劝刘邦接受汉中王称号示弱,暂避项羽锋芒。这时,刘邦为汉王,萧何为丞相。萧何后来又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之地,不断为前线提供粮饷士卒,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萧何封侯最高,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重新制定律令,与民修养生息。后来又帮助刘邦,平定韩信、英布等叛乱,被拜为相国。而最后为了避免刘邦的猜疑,自毁名誉明哲保身,这一段我们以前讲过。刘邦死后,萧何又辅佐汉惠帝,居功至伟,死而后已。
好,我们再简单介绍下曹参,曹参最早是萧何手下,担任秦朝监狱长,后一起随刘邦起事,攻城略地,功劳极大。汉朝建立后,也被封侯,萧何死前向汉惠帝推荐曹参,随即曹参成为汉代的第二位丞相,继续执行萧何留下的清静无为政策,史称萧规曹随。在历史上萧曹,一般并称,他们为汉朝的建立和快速稳定,功不可没。
好,我们接着再来看下一位,汲黯,是汉代的名臣,是汉武帝时期的所倚重的重臣,位列九卿。
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
这句话意思就是汲黯辅佐汉武帝,被誉为社稷之臣。汲黯这人,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而且行侠仗义,注重气节,品行纯真,经常当面指出别人的过失,有的时候连汉武帝都不给面子,当面顶撞,闹得一代雄主,都下不来台。比如说,大将军卫青,入宫见武帝,军情紧急,皇帝曾经蹲在厕所里都接见他;丞相公孙弘有事求见,皇帝有时候也很随意,连帽子都不戴,就接见。但是有一次,皇帝坐在帐中,正好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帝正好没戴帽子,看到汲黯马上躲到账内,连忙派侍卫代替他,批准汲黯的奏请。
后来汲黯年老,经常生病,每当他因病请假,快到规定的三个月,汉武帝总是给他延长一些假期,估计也是怕了他了,让他多休息会也好,让我耳边清净清净。有一次,汲黯病很重,很久一直没好,一个大臣来替他请假,汉武帝就问这个大臣说,汲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大臣回答说:“如果让汲黯担任一般的官职,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然而如果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一定能坚守原则,毫不动摇,任何勇士都不能使他改变!”汉武帝连忙称是:“对对,古代有以 身系社稷 之臣,汲黯这样,可以说十分接近了。”意思就是高度评价汲黯,他是以国家安危和前途命运为己任的重臣,他那么的刚直不阿,原则性强、斗争性强,培养出来的幼主肯定是根正苗红啊!那么这一个对话,也就是汲黯相汉武,真是社稷臣这句话的由来。
好,我们接着再来看,召伯布文王之政,尝舍甘棠之下,后人思其遗爱,不忍伐其树;这里的召伯,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在前面的节目中介绍过了,就是召公姬奭,是武王和周公的弟弟,和周公一起辅佐武王灭商,又和周公搭档分治天下,周公死后,又独当一面继续辅佐成王和康王,是为周初四朝元老,为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鞠躬尽瘁。那么这句话出自于《史记-燕召公世家》,是说召公推行周文王的德政,在乡间巡视,曾经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政事,从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各得其所,召公没有失职的。召公去世后,老百姓怀念他的德才和勤奋,不忍心砍伐这棵甘棠树,并作了《甘棠》的诗歌让后世来歌颂他、来缅怀他。
讲完了召公的鞠躬尽瘁,我们得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出处了,我们来看我们特别熟悉的人物:孔明有王佐之才,尝隐草庐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顾其庐。那么,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说,诸葛亮有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大财,他曾经隐居在简陋的草屋中,刘备仰慕他的美好的声誉,于是三次到他居住的草屋去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拯救天下苍生。
这句话,讲的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诸葛孔明初出茅庐之后,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后又夺占荆州,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也就是巴蜀地区。继而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一生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最终无功而返。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这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太多了,光和他相关的成语就有好多个,比如:这三顾茅庐,还有草船借箭,七擒七纵,初出茅庐,伏龙凤雏,欲擒故纵,淡泊明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案兵束甲,作奸犯科,思贤如渴,不求闻达,力排众议,临危受命,坐以待毙,俭以养德,集思广益,开诚布公,虎踞龙盘,方寸已乱等等等等,蔡老师一一说起这些成语,是不是就让一串串三国时期的故事和姓名,都如同浪花儿般翻腾起来,随着滚滚长江扑面而来?时间关系,蔡老师也不在这里一一展开,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拓展,我们这里还是围绕这我们文臣的主题,讲一讲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的治国之道:我们要知道刘备去世之后,所有的治国重担全部落在诸葛亮的肩上,而蜀汉的国力在三国中又是最弱,但他的人生目标却是最难的:匡扶汉室。
刘关张相继去世以后,也就是荆州之失,夷陵之败以后,蜀汉和东吴结下死仇,但是北有曹魏政权重压,诸葛亮仍然派邓芝前往东吴,说服孙权结为同盟,摆脱与曹魏的藩属关系,并与之对抗。同时,南方又有豪强叛乱,也就是云贵地区,这南中之乱不平,蜀汉就两面受敌,诸葛亮决定亲自征讨南方。七擒孟获,南抚夷越,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技术。比如,在普洱市,当年诸葛亮大力推广茶业,这才有了之后的普洱茶。内政方面呢,诸葛亮招贤纳才,制定《蜀科》,在教化的基础上,儒法融合,以法治国。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畏威怀德,心悦诚服。百姓怨声载道,沸反盈天,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是法治的最高层次;然而,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怨,诛之而不怒,是先秦法家实践不可能达到的层次,但诸葛亮做到了。
另外关于蜀地的都江堰:李冰父子有开创之功,诸葛亮有维护之功,所设 堰官制度,被后世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作用。此外,大力开发蜀地盐井,盐成为重要物产之一,盐税收入大增,同时以盐立国,以铁强国(古代盐和铁是最大两块收入)。同时,打造的盔甲,就是软猬甲的雏形,十分精良,不但兵器,农具也质地优良。诸葛亮还鼓励农桑,亲自垂桑,大大提高蜀锦的产量,形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远销世界各地,也成为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最重要的经济保障。诸葛亮的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忠诚,敬业,自强,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集于一身,成就伟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
集古代文人所有美德于一身,治国平天下,古人咋那么有才华那么有格局那么有境界!
听友187709967 回复 @听友336064881:
666
老师说的太好了👍 👍 👍